趙天明
摘 要:某公司平盤系統(tǒng)存在設計、設備問題,導致故障頻發(fā),產(chǎn)能、產(chǎn)品質量均不達標。文章介紹了該公司的技術改造方案,通過對系統(tǒng)原理及影響因素分析研究,對平盤的本體及配套設備進行一系列的優(yōu)化改造,提高了平盤產(chǎn)能,改善了平盤指標。
關鍵詞:平盤;技術創(chuàng)新;經(jīng)濟效益
中圖分類號:TF35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7)30-0028-02
前言
某公司平盤系統(tǒng)存在較多設計、設備問題,導致故障頻發(fā),主要原因一是濾液管道及槽罐頻繁堵塞,造成平盤失真空、真空泵內進料;二是濾液分配不合理,影響后續(xù)工序經(jīng)濟生產(chǎn)。這些問題相互影響和制約,導致平盤運轉率低,指標、產(chǎn)能均達不到設計值。為此對平盤過濾機本體及配套設備設施進行了一系列優(yōu)化改造,改善了過濾效果,使平盤產(chǎn)能、產(chǎn)品質量有了很大提高。
1平盤過濾機設備結構
平盤過濾機是利用真空進行過濾的設備,它的結構如圖1,左圖為過濾盤盤面示意圖,右圖為底座分配示意圖。
以逆時鐘方向轉動的水平盤面由20扇等面積的扇形濾板拼裝而成,濾板的板腔和系統(tǒng)的真空管路相連,經(jīng)布料后的濾板轉入真空分離區(qū)后,進行初始的液固分離,此時產(chǎn)生的濾液是堿濃度(NK)較高的過濾母液,料漿中的固含被截留在盤面上形成濾餅隨平盤轉入第一次洗滌區(qū),由含一定堿濃度的弱濾液進行洗滌。濾餅中的堿被洗入濾液中,濾液中的堿濃度進一步升高而成為強濾液。經(jīng)過第一次洗滌的濾餅繼續(xù)隨盤轉入第二次洗滌區(qū),第二次洗滌由不含堿的蒸發(fā)冷凝水進行,洗完后的濾餅隨平盤進入范圍較大的吸干區(qū),然后進入螺旋卸料區(qū),而洗水洗完后其中的堿濃度得到升高而成為弱濾液,作為第一次洗液使用。卸料完后的盤面經(jīng)反吹風區(qū)使濾布再生后繼續(xù)下一個布料、分離、洗滌、吸干、卸料、反吹周期。
2 平盤過濾機改造方案
2.1 液封箱改造
平盤是由真空泵從盤面抽吸空氣提供真空進行過濾的設備,真空度一般控制在0.04-0.06MPa,真空抽濾出的各種濾液從管道流至各自的濾液槽中,濾液槽中設有液封箱保持液封。
平盤濾液槽液封箱設計如圖2中左圖所示,因液封箱體積過大,濾液浮游物極易在底部沉積堵塞濾液管,濾液被吸入真空泵中導致循環(huán)水跑堿、真空泵跳停。
通過分析,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是改變液封箱的體積:一要其內有足夠的液體能保證液封,特別是開車時的液封;二要其內的浮游物能被濾液從管中排出時的沖擊力排出液封箱,而不過多沉積堵塞濾液管口。
通過P=ρgh[1],可以計算出液封箱中的液體至少要能充滿6m的濾液管,再根據(jù)濾液管管徑、傾斜度及一定的余量,可以確定液封箱的規(guī)格為0.8×0.8×0.8m。改造后的液封箱如圖2中右圖所示。
液封箱改造后,效果明顯,再未出現(xiàn)濾液管、液封箱堵塞現(xiàn)象,且由于液封箱一直處于滿溢狀態(tài),平盤停車后再次啟動時無需灌水重新形成液封,縮短了平盤啟動時間、減少了操作步驟。
2.2 氣液分離器中心管改造
平盤運行時常出現(xiàn)真空泵回水帶堿,真空泵電流大、易跳停現(xiàn)象。經(jīng)過檢查,發(fā)現(xiàn)是因氣液分離器無中心排氣管與進氣管的導流裝置,氣液分離器分離效果較差,所排氣體夾帶液滴所致。平盤氣液分離系統(tǒng)如圖3所示。
氣液分離器屬于旋風分離設備,通過增加中心管的伸入長度,可以減少短路流,避免部分液體未經(jīng)分離直接由中心管排出,提高分離效率。但中心管的伸入長度也不宜過長,伸入至入口下方附近適宜[2]。有資料表明,在中心管與分離器直徑比減小到0.3時,既能保證壓降不明顯又有較高的分離效率,并且不會出現(xiàn)旋流向下造成的返混而使分離效率降低[3]。
由于氣液分離器外徑為2m,則氣液分離器中心管的管徑應為0.6m,其余分離器(真空受液槽)直徑為1m,則中心管直徑應為0.3m。再參考分離效果較好的一期平盤氣液分離器的尺寸,將氣液分離器的中心管增加0.5m、其余真空受液槽增加0.3m的插入深度,同時保證了在壓力損失較小的情況下,取得理想的分離效果。使真空泵電流下降了100A左右,真空泵回水堿度由0.1g/l降低為0.02g/l。
2.3 分配盤調整
從平盤的結構及工藝過程可得出大致趨勢:平盤母液NK和進料料漿NK相近,弱濾液流量和洗水流量相近。但實際上母液NK約為140g/l,比料漿NK低35g/l,強濾液濃度高達110g/l,比設計值高出50g/l,弱濾液濃度差相對較好,但也比設計值高出10g/l??梢钥闯?,濾液之間出現(xiàn)了互竄現(xiàn)象,從指標數(shù)據(jù)上看,有大量的水進入母液,致使母液濃度偏低,同時又有一定的母液進入了強濾液,致使強濾液NK居高不下。另外,盤面二次洗液的表觀流量也不匹配,弱濾液量明顯大于洗水量,說明有強濾液進入了弱濾液,在系統(tǒng)中進行了內部循環(huán)。由于大量的水進行了母液,增加了蒸發(fā)負荷,同時弱濾液NK升高也降低了二次洗滌效果,且強濾液最終進入沉降一次洗滌槽,增加了一次洗液NK,最終提高了精液ak,影響分解效果。
可以看出,平盤分配盤各區(qū)的角度不合理,首先是母液區(qū)角度范圍太小,液固分離不徹底,有大量的母液隨濾餅進入了洗滌區(qū),使強濾液的流量及濃度都較高,最終隨強濾液外排,造成生產(chǎn)的浪費。
為此對分配盤進行了調整,盡量擴大抽濾角度,使各種濃度的濾液盡可能多地向其對應的區(qū)域匯集,同時為降低濾餅附水,在確保系統(tǒng)的真空區(qū)和反吹風區(qū)有效隔離的情況下,將弱濾液區(qū)也適當向后擴張。
2.4 盤面洗液管道的調整
濾板剛轉過一個濾液區(qū)時,在臨界角度位置處就遇到洗液,則會發(fā)生濾液混合,出現(xiàn)竄料。因此,只有當濾板完全進入下一個濾液區(qū)域后再遇到對應的洗液,這樣才會從結構上根絕竄料。所以在改進分配盤的同時,將洗液管道也相應的向后進行了調整,使濾板完全進入下一個濾液區(qū)時才遇到相應的洗液。endprint
2.5 盤面濾液隔離
在料漿及洗液的布料時,為充分利用有效的抽濾角度,料漿和洗液都是逆平盤轉動方向噴出,由于慣性作用,物料都將在盤面逆向流動而竄至前一區(qū),從而影響改進的效果,所以必須使物料在預期的分界處有可靠的分隔措施。在料漿布料管及各洗液管前都增加膠皮擋板,使物料得到了有效的隔離,增加了濾液在某一區(qū)的停留時間,并及時更換損壞的擋板,有效的防止了竄料,改善了盤面狀況。
2.6 卸料螺旋的改進
為保護濾布,平盤的卸料螺旋與濾板之間有一定的間隙,以防止螺旋刮傷濾布,但由于螺旋刀口各處磨損程度不一樣,特別是越靠近出料端,濾餅堆積越多,磨損越厲害,部分被卸松的濾餅翻過螺旋也變成殘余濾餅。
平盤初期安裝時,螺旋距離濾板20mm,雖然保證了產(chǎn)品質量,但是降低了過濾機的產(chǎn)能。因為過濾速度和驅動力源△P成正比,和濾餅厚度L成反比[4],所以過濾機要保證產(chǎn)能,要求L越大越好。而L由可卸濾餅厚度和殘余濾餅厚度組成,即既要提高產(chǎn)能、又要保證過濾效果,降低殘余濾餅厚度是有效的辦法。
根據(jù)實際取樣化驗表明,殘余濾餅的附水比表層濾餅高出60%、附堿高出2-3倍,但真正影響大的是最低層2-3 mm的底層濾餅。所以綜合考慮后將螺旋距離濾板的高度降低至8mm。
2.7 操作改進
在平盤改進過程中,對平盤操作人員進行了多次培訓,對反吹風、真空度的配套調節(jié)、濾布的清洗都進行了改進。
2.7.1 濾布的定期清洗
在過濾阻力中,有一部分是濾布引起的,濾布在生產(chǎn)一定時間以后,形成兩種形式的堵塞。第一種是小顆粒的固體鑲嵌在網(wǎng)眼中,并在濾布表面形成一薄層沉積物,可以通過底層濾餅的顏色來判斷,對這種堵塞物可采用短時間停料用熱水沖洗的方式解決。另一種是在濾布上形成結垢將網(wǎng)眼堵死,無法熱水沖洗清除,而要用高溫(95℃)高濃度(320g/l)的堿液浸泡(2小時)清除。
2.7.2 反吹風的調節(jié)
在2.7.1中所述的第一種堵塞情況,當其不是很嚴重時,可以用反吹風吹開從而使濾布獲得再生,所以正常生產(chǎn)必須有一定的反吹風壓。判斷反吹風壓是否適當最有效的方法是:料漿將濾布淹沒后,形成了密封層,這時的反吹風應該能將濾布鼓起并首先在整個濾布上布滿小氣泡,最終反吹風應該能將粘附在濾布上的濕濾餅整塊地鼓翻,這樣反吹效果最佳,太大的反吹風容易將濾布吹出。
3 改造前后的對比
經(jīng)過工藝流程、設備、操作等方面的改造,平盤的產(chǎn)能、指標、操作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改造前后的對比如下:
改造前后的產(chǎn)能、指標對比:
改造后,對產(chǎn)能、指標的改善效果非常明顯,具體的產(chǎn)能、指標的對比見表1。
4 結束語
平盤過濾機經(jīng)改造后,運行平穩(wěn),提高了設備利用率,且附屬設備如真空泵等運行平穩(wěn),未再發(fā)生一起無故跳?,F(xiàn)象,大大提高了運行穩(wěn)定性,也大大降低了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
參考文獻:
[1]吳孝鈞.化工原理[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15.
[2]朱斌.氣液分離器的結構優(yōu)化[J].計算機仿真,2010,1:261-265.
[3]吳彩金,馬正飛,韓虹.排氣管尺寸對旋風分離器流場影響的數(shù)值模擬[J].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2(4):11-17.
[4]吳孝鈞.化工原理[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18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