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巖 陳 濤
(北京積水潭醫(yī)院超聲科,北京 100035)
老年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頸動脈斑塊與血脂水平、C反應蛋白的相關性
孔 巖 陳 濤
(北京積水潭醫(yī)院超聲科,北京 100035)
目的探討老年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頸動脈斑塊與血脂水平、C反應蛋白(CRP)的相關性。方法選擇老年心腦血管疾病患者139例,經(jīng)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證實有頸動脈斑塊者79例(觀察組),無頸動脈斑塊者60例(對照組)。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粥樣斑塊形成情況,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血脂含量,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CRP含量。比較兩組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IMT)、血脂、CRP水平,分析頸動脈斑塊與血脂和CRP水平相關性。結(jié)果觀察組IMT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總膽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均P<0.05);血清CRP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頸動脈斑塊與LDL-C、TC、TG和CRP呈正相關,而與HDL-C呈負相關。結(jié)論老年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頸動脈斑塊與LDL-C、TC、TG和CRP呈正相關,而與HDL-C呈負相關。
彩色多普勒超聲;頸動脈斑塊;血脂;C反應蛋白
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發(fā)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嚴重影響人們身心健康和生活質(zhì)量〔1,2〕。腦卒中和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隨著動脈粥樣硬化程度的加重而不斷上升〔3〕。近年研究表明血脂和C反應蛋白(CRP)等因素是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危險因素〔4,5〕。本研究探討老年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頸動脈斑塊與血脂水平及CRP的相關性。
1.1臨床資料 選擇北京積水潭醫(yī)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老年心腦血管疾病患者139例,經(jīng)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證實為老年頸動脈斑塊患者79例(觀察組),其余60例為對照組。入組研究對象均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自愿加入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觀察組男58例,女21例,年齡70~88〔平均(79.84±4.62)〕歲;對照組男49例,女11例,年齡71~90〔平均(79.25±5.03)〕歲。兩組性別、年齡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儀器和試劑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Philips公司iu-22型),探頭頻率7.5~12 MHz;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日本日立公司7600型)。人血脂試劑盒(杭州迪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人CRP試劑盒(上海廣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 所有研究對象取仰臥位,使頸部放松偏向?qū)?cè),頸部充分暴露,探頭置于胸鎖乳頭肌前緣,然后從鎖骨上窩頸總動脈起始處開始,縱橫切面,一次檢測患者雙側(cè)頸外動脈、頸內(nèi)動脈、頸總動脈分叉部及頸總動脈,分別檢測有無斑塊、內(nèi)膜中層厚度(IMT)、斑塊形態(tài)結(jié)構等。粥樣斑塊形成診斷標準:IMT>1.5 mm。
1.4血脂及CRP測定 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含量,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CRP含量,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標準測定。
1.5觀察指標 對比觀察兩組IMT、血脂、CRP水平,分析頸動脈斑塊與血脂和CRP水平相關性。
1.6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χ2及t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分析。
2.1兩組IMT比較 觀察組IMT〔(1.74±0.32)mm〕明顯大于對照組〔(0.76±0.13)mm,t=22.347 3,P<0.05〕。
2.2兩組血脂及CRP水平比較 觀察組LDL-C、TC、TG和CRP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而HDL-C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1。
2.3觀察組頸動脈斑塊與血脂和CRP水平相關性 觀察組頸動脈斑塊與LDL-C(r=0.794,P<0.05)、TC(r=0.924,P<0.05)、TG(r=0.708,P<0.05)和CRP(r=0.879,P<0.05)呈正相關,而與HDL-C(r=-0.813,P<0.05)呈負相關。
表1 兩組血脂及CRP水平比較
動脈粥樣硬化主要病理變化累及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中型彈力型動脈(如腦動脈和冠狀動脈)和大型彈力型動脈(如主動脈),會相繼出現(xiàn)條紋和脂質(zhì)點,纖維粥樣斑塊和粥樣復合病變,從而造成動脈管壁彈性下降,管腔狹窄、閉塞,進一步導致冠心病、腦萎縮或者腦梗死〔6~8〕。頸動脈斑塊是腦血管意外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若能夠早期發(fā)現(xiàn)斑塊,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有助于避免嚴重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9,10〕。頸動脈作為動脈粥樣硬化的觀察窗口,能夠反映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同時還能夠明確頸動脈存在斑塊性質(zhì)、數(shù)量及大小〔11〕。由于頸動脈是腦部血液主要供應通路,因此頸動脈斑塊可提示嚴重腦血管病發(fā)作風險。本研究表明頸動脈斑塊患者IMT增加。
心腦血管疾病是多種病因?qū)е碌囊环N疾病,其中脂質(zhì)代謝紊亂是其重要的一種誘發(fā)因素。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常伴內(nèi)膜通透性增加和內(nèi)皮細胞損傷〔12,13〕。血脂水平增高是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一個必要因素。而高脂血癥具有促進血管內(nèi)皮功能損傷,從而使血管舒張異常,張力增加及血小板黏附和聚集〔14〕。LDL-C與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病相關,主要是造成動脈粥樣硬化的一種主要脂蛋白,可促進泡沫細胞形成,從而導致動脈粥樣硬化〔15〕;HDL-C水平的高低反映了機體逆向轉(zhuǎn)運膽固醇的能力;TG具有一定的致動脈粥樣硬化作用,但其具體機制尚不十分明確;TC具有調(diào)節(jié)乙酰膽堿酯酶和γ-谷氨酰轉(zhuǎn)移酶的活性,且具有一定的神經(jīng)保護作用,可限制病灶的擴大,增加細胞的恢復能力〔16〕。本研究表明,頸動脈斑塊患者存在明顯血脂異常。
CRP是人體內(nèi)非特異性炎癥反應的一種敏感標志物,主要在白細胞介素-1與白細胞介素-6介導下由肝臟合成,通過誘導細胞黏附分子和組織因子表達及激活補體,介導巨噬細胞吞噬低密度脂蛋白,且能夠誘導單核細胞募集及促進單核細胞趨化蛋白產(chǎn)生,積極參與血管炎癥過程,并且動脈內(nèi)膜的炎癥反應可引起斑塊破裂和內(nèi)膜增加,進一步致使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17〕。因此,認為CRP與心腦血管疾病存在顯著相關性〔18〕。本研究表明,頸動脈斑塊患者CRP水平升高。
1Koeth RA,Wang Z,Levison BS,etal.Intestinal microbiota metabolism of L-carnitine,a nutrient in red meat,promotes atherosclerosis〔J〕.Nature Med,2013;19(5):576-85.
2Rayner KJ,Sheedy FJ,Esau CC,etal.Antagonism of miR-33 in mice promotes 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 and regression of atherosclerosis〔J〕.J Clin Invest,2011;121(7):2921-31.
3Dyslipidemia EPO.An international atherosclerosis society position paper:global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emia:executive summary〔J〕.Atherosclerosis,2014;232(2):410.
4曹茂紅,柯開富,周冉冉,等.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斑塊與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1;13(1):62-4.
5李 改,趙 玥,楊 娜,等.2型糖尿病頸動脈斑塊超聲特征與缺血性腦卒中的相關性〔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3;10(4):48-50.
6金澤宏,李強翔,鄧惠姣.彩超對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斑塊的研究及臨床價值〔J〕.海南醫(yī)學,2010;21(3):82-3.
7Calder PC.The role of marine omega-3 (n-3) fatty acids in inflammatory processes,atherosclerosis and plaque stability〔J〕.Mole Nutrit Food Res,2012;56(7):1073.
8王 薇,霍 勇,趙 冬,等.中老年人群血脂水平對新發(fā)頸動脈斑塊的預測作用〔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0;38(12):1118-22.
9譚 瑩,何國厚,王 磊,等.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頸動脈斑塊性質(zhì)與同型半胱氨酸、血脂水平的相關性分析〔J〕.卒中與神經(jīng)疾病,2013;20(2):99-100.
10Bruckert E,Labreuche J,Amarenco P.Meta-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nicotinic acid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on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atherosclerosis〔J〕.Atherosclerosis,2010;210(2):353-61.
11Drechsler M,Megens RT,Van ZM,etal.Hyperlipidemia-triggered neutrophilia promotes early atherosclerosis〔J〕.Circulation,2010;122(18):1837.
12范志廣.血脂正常患者的頸動脈斑塊與血脂、脂蛋白及載脂蛋白關系研究〔J〕.醫(yī)藥前沿,2012;2(1):190.
13李育英,梁炳松.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斑塊與血脂和纖維蛋白原的相關性分析〔J〕.慢性病學雜志,2010;12(6):486-7.
14顧曉蘇,沈麗華,周 永.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斑塊與血脂、炎性標志物、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關系〔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24):4773-5.
15易 建,姚漢金,劉明瑜.糖尿病腦梗死頸動脈斑塊、血脂及C反應蛋白的臨床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0;18(6):767-8.
16林 向,唐 毅,楊凌杰,等.普羅布考對血脂、CRP、頸動脈斑塊的臨床干預研究〔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2;15(24):37-9.
17楊麗萍,張曉煒,張國華,等.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YKL-40、hs-CRP水平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相關性研究〔J〕.中風與神經(jīng)疾病,2013;30(4):306-8.
18陳彩霞,路永坤,鮑玉洲.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嚴重程度與血清CRP、IL-6、TNF-α水平的關系〔J〕.山東醫(yī)藥,2011;51(13):62-3.
孔 巖(1982-),女,碩士,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心臟超聲學研究。
R743
A
1005-9202(2017)20-5037-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7.20.037
〔2016-07-09修回〕
(編輯 苑云杰/曹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