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遠
借鑒著名教育改革家李希貴在山東高密四中創(chuàng)建的語文大閱讀概念,現(xiàn)在中學階段語文課程基本上都設置了閱讀課,其主要目的是為寫作搜集獲取事實和理論材料。閱讀是寫作的緣起發(fā)端,寫作是閱讀的轉化延續(xù),寫作之枝繁葉茂植根于閱讀之博大精深,閱讀與寫作是結伴而行相輔相成的孿生姐妹。
但是,現(xiàn)行閱讀課的一般做法都是將學生帶入閱覽室,任由學生閱讀,教師袖手旁觀,甚至一走了之。這樣放羊式、隨意性的閱讀方式,使部分學生將閱讀課當作了休閑娛樂的場所甚至藏污納垢的防空洞。不僅帶來管理上的混亂,更重要的是它損害了閱讀本身的旨意。那么,如何改變這種少慢差費的粗放閱讀現(xiàn)象?可以嘗試兩種課堂結構:
一、相同材料在教師指導下的有序閱讀
這種閱讀方式的前提,是學生閱讀的材料是相同的,包括學生自主訂購的《語文讀本》《中學生閱讀》《中學生學習報》《作文指導報》等報紙雜志,以及由教師指定的相關篇目。閱讀時,要以問題統(tǒng)籌為手段,因為“問題是閱讀的心臟”,所以,每篇文章一般設計以下8個問題:①準確識記并解釋重點詞語;②識記文學常識;③理解文章思路;④概括文章主旨;⑤分析藝術手法;⑥評價語言特色;⑦翻譯文言課文,整理重點實虛詞和句式;⑧熟背并默寫課文重要的段落。要求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梳理解答這8個問題。在閱讀過程中,強調不動筆墨不讀書,不查字典不讀書,不動腦筋不讀書。調動學生的眼、口、耳、手、腦,五官聯(lián)動,通過眼觀之、口誦之、耳聞之、手抄之、腦思之,真正做到以誘達思,心領神會,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不同材料學生自主性的開放閱讀
這種閱讀方式,主要是針對學生面對閱覽室琳瑯滿目的各類書籍提出的一種課堂結構。在實踐中,教師可以安排兩個環(huán)節(jié):
第一步,閱讀抄評。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篩選出有價值的事實和理論材料,手抄筆錄,建立自己的作文素材簿,特別是那些獨特鮮活的材料,一定要納入囊中。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寫道:“世遠莫見其面,覘文輒見其心?!苯處熞髮W生在閱讀抄寫的基礎上,應進一步感悟材料的涵義和價值,引導學生寫出情真意切的思想評論。如,有學生在抄寫“加拿大科學家斯羅達博士臨危不懼,果斷用雙手掰開馬上就要滑到一塊的鈾塊,從而避免了一起極其可怕的核爆炸”這一材料后,寫出了這樣的感悟:“舍己為人,感動加拿大。只有用精神支撐的人才是崇高的人、偉大的人?!痹偃纾晃粚W生在讀了卞毓方寫的《田家英之死》這篇文章后,在抄評本上寫道:“一個正氣凜然的正直的知識分子的崇高形象矗立在我面前,‘我自橫刀向頭笑,去留肝膽兩昆侖,這樣的知識分子,才能稱為真正的知識分子?!庇懈星?,才有文章。通過抄寫感悟,學生閱讀的材料真正成為寫作時手到擒來、隨時可用的活材料。
第二步,交流溝通。在每次閱讀課的最后20分鐘,安排學生交流溝通。主要交流在本次閱讀課讀了哪些文章,主要內容是什么,自己從中有什么受益。俗話說,善讀者能“言別人所未言”,“發(fā)別人所未發(fā)”,“想別人所未想”。學生通過傳遞信息,“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既是語言的再現(xiàn)和演變,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強化了記憶,同時也拓寬了信息渠道,由書本到讀者的單向信息傳遞轉變?yōu)閷W生間的雙向信息交流。英國文藝家蕭伯納說:“一個蘋果在交換后還是一個蘋果,而一種思想?yún)s在交換中變成兩種思想。”通過交流溝通,以情激情,學生之間實現(xiàn)了開闊思路,優(yōu)勢互補。另外,學生在交流合作中,孰優(yōu)孰劣,一目了然,也獲取了相互鞭策激勵的機會,有助于良好班風的形成。
多快好省的閱讀效果,是集約化閱讀追求的終極目標,在不斷的閱讀實踐中,會不斷得到加強和提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