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雨陽
很多人喜歡李清照的詩詞,對李清照詩詞的語言魅力更是感受深刻。總的來說,李清照詩詞的藝術(shù)成就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一、真摯的感情
李清照的詞不是靠浮艷的辭采來作裝飾,而是憑著那不羈的性格和真誠的感情,直言不諱地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來。如,《一剪梅》,短短的幾句,就把那種難以排遣的相思之苦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作者通過視覺、嗅覺、觸覺的感受點明了當(dāng)時的時節(jié)已是進入到深秋,原本是為了懷人的緣故才去登舟的,而今“獨上”卻更平添了幾縷愁緒。景由情生,情由景發(fā)。她多么盼望那些相傳能送信的鴻雁從云中出現(xiàn),遺憾的是她一直等到月滿西樓時才見到雁行掠過。此時,憶起清晨所見的落花流水,心中頓然有悟,那獨自飄零的紅荷,與潺潺的流水,與自己的青春年華一般,難再留住。這時她與明誠雖然異地分居,然而兩心相通,這種相思之苦,已是無法消除。暫且讓她將它趕走,使她緊皺的眉頭得以一時的舒展,卻不料這種相思之苦又跑入她的心頭去了,使她更加心緒不寧,愁思綿綿。結(jié)尾的八個字,“才下”與“卻上”屬對,“眉頭”與“心頭”重字,就完美地表達(dá)了那種無計可消除的相思之情由眉頭過渡到心頭的迅速與短暫。這句話與俞仲茅小詞中的“輪到相思沒處辭,眉間露一絲”,以及范希文的“都來此事,眉間心上,我計相回避”比較,則更為細(xì)膩委婉,曲盡人意,也更富于個性。全詞從“獨”字著筆:上片寫登舟懷遠(yuǎn),無一字言愁,但卻處處含有深沉的離愁別緒;下片言愁情難解,用連續(xù)性的巧妙比擬,生動地刻畫出了詞人深切動人的愁情。
二、含蓄的風(fēng)格
李清照向來是以婉約著稱,其實婉約的詞風(fēng)并非從她開始,而是上承了花間、南唐派以及在北宋詞壇占有了統(tǒng)治地位的詞風(fēng)。而李清照的功勞,就在于繼承和發(fā)展了這一詞風(fēng)并使它達(dá)到了高峰,所以后人稱她為“宗”。那么,什么是“婉約”呢?“婉約”是指抒情言志時不開門見山,直截了當(dāng),奔放不羈,而是曲折委婉,含蓄隱約,而又寓意深永,是一種細(xì)膩而宛轉(zhuǎn)的筆法。例如,《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貌,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guān)》,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yuǎn),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yīng)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边@首詞雖也寫離別之情,但卻調(diào)轉(zhuǎn)筆調(diào),從前寫臨別之情或別后所感,現(xiàn)在卻是寫別后設(shè)想。起頭五句圍繞著“慵”字落筆:銅制獅形的香爐中,爐子里的香燒完了,可見時之已晚;詞人輾轉(zhuǎn)反側(cè),難以成眠;起來后頭也懶得梳,鏡奩也懶得拂拭。接著又通過一段心理描寫,她“生怕離愁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同時,她又非常清楚:“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笨梢?,離別的痛苦并不是因為她的自我克制而絲毫有所減輕。在這幾句詞里,作者采用吞吞吐吐、曲曲折折的方式,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女性所特有的深婉感情。接下來寫到,雖然對親人一再挽留,卻仍沒有留住,表現(xiàn)出詞人無可奈何的神情。下面“應(yīng)念我,終日凝眸”幾句中,“念”字措詞十分巧妙,寓意更為深永??吹綐乔安幌⒌牧魉~人寄情于水,也將滿懷的愁苦附之于中了。別前,詞人已因愁悶而消瘦,故而在最后引出了“凝眸處,如今又添一段新愁”。由流水知心,將詞人的一腔離苦化作深沉的感情,隱于詞中了。
三、清新的語言
語言貴在創(chuàng)新,貴在用淺易的語言創(chuàng)清新的構(gòu)思,使俚俗的語言更顯新意,使之失去鄙俗,更顯清麗淡雅。如,“獨自怎生得黑”,“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等等,這些詞句近于白話,通俗易懂,似隨口而出,但仔細(xì)體味,卻又寓意深遠(yuǎn),含蘊無窮。再如,《如夢令》中寫到:“昨夜雨疏風(fēng)聚,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痹谶@段詞人與侍女的一段別致的對話中,有一句“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很有新意?!胺省迸c“瘦”原是對人而言的,如今卻寫出了紅花凋落憔悴時的神態(tài)與形貌,真是情融于物。“紅瘦”二字,是詠物更是抒情,是惜花更是懷人。小令篇幅不長,就這樣處處滲透著感情,尤其以最后一句為妙絕。另外,李清照在運用疊字疊句上的嫻熟之筆,更為人所驚嘆。如,詞人的名作《聲聲慢》中開篇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十四個疊字,流轉(zhuǎn)如珠,仿若大珠小珠落玉盤,自然流暢,而毫無晦澀之感,真可以堪稱為古今之絕唱了。此外,詞人所擅長的白描手法,如,《點絳唇》中的那句“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生動活潑,使人感到雅趣不盡。(指導(dǎo)老師:梅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