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仙珺
(福州第十中學,福建 福州 350000)
高三數(shù)學復習探究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李仙珺
(福州第十中學,福建 福州 350000)
高三復習課堂中適時適度的探究式教學活動,不但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而且能發(fā)揮集體學習的優(yōu)勢,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思路,讓學生能從更多角度思考問題,使教學最大限度地聚焦于思維能力的提升。
高三復習;探究活動;思維共享;思維聚焦
探究式教學已廣泛應用于新授課中,但在復習教學階段卻頗為鮮見。筆者在高三復習教學實踐中,課堂生成了一次偶發(fā)性的數(shù)學探究活動,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究,共享思維方法,教學過程頗為精彩,結果超出預期?,F(xiàn)整理出來與大家共同探討。
筆者通過多媒體呈現(xiàn)了2017年福建省普通高中畢業(yè)班質(zhì)檢試卷第20道試題,問題如下:
(1)求C 的方程;(2)略。
讓學生思考五分鐘后,教師提問,學生A在黑板講解了自己的解法:
解法1:設 | F1F2|=2c,則 F1(-c,0),F2(c,0),M(,0)且c2=a2-1.
不妨設P在x軸上方,當P在x軸上的射影為 F2時,
直線PF1的方程:x-2acy+c=0,
點M到直線PF1的距離
因 為 PM 平 分 ∠F1PF2,MF2⊥PF2,所 以
化簡得:a2·c2=2 ,即 a2·(a2-1)=2 ,解得:a2=2 ,
教師:由于b2=1,則a2=c2+1。求橢圓方程只需再列一個方程解得a2即可?!螰1PF2角平分線上的點M恰為OF2中點是解題的關鍵,學生A的解法用到了“角平分線上的點到角兩邊的距離相等”這一性質(zhì)來列等式,是最樸實的解法。
學生B:我也用到了這個性質(zhì),但不需要求直線PF1的方程。(學生迫不及待的想表達自己的解法)
解法2:過點M作MN⊥PF1,垂足為N。依題意,由于M是角平分線上的點,則
由S△PF1F2=S△PMF1=S△PMF2,得:
教師:這兩種解法有異曲同工之妙。這題還有沒其他方法?
學生C∶可以不用這個性質(zhì),直接用角平分線的定義做。
解法3:記 ∠F1PF2=2a,則 ∠MPF2=a,依題意:
教師:非常好!另辟蹊徑,結合三角函數(shù)從角平分線的定義出發(fā)給出了另一類方法。
學生D:我也通過角平分線的定義得到另一種解法。
(對學生的積極發(fā)言很是滿意,說明都在積極思考)
解法4:如圖所示,在△PMF1中,由正弦定理得:
在△PNF2中,由正弦定理得:
由于點 M恰為OF2中點,則 | MF1|=3| MF2|,因此|PF1|=3| PF2|。
教師:(全班鼓掌,對學生D的解法報以熱烈的掌聲)實際上③式也是角平分線的一個性質(zhì),即:三角形一個角的平分線,這個角平分線其對邊所成的兩條線段與這個角的兩鄰邊對應成比例。也可以直接得到,無需證明。
學生E:沒錯,我就是直接用這個性質(zhì)做的,解這么快還以為想錯了。(一位平時不怎么出聲的學生也積極的發(fā)言了,其他同學紛紛也表示用這個性質(zhì)解題最簡單)
化簡得: ||PF1=3 ||PF2。
教師:相當巧妙,活用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本質(zhì)上還是從角平分線的定義來解題。
學生C:我有一個也相當簡潔的方法,用三角函數(shù)的定義就可以了。(數(shù)學學霸又發(fā)話了,大家都滿懷期待…)
解法6:同解法2的前兩行。
在 Rt△MNF1中
學生F:我有個更簡潔的方法。(該學生的發(fā)言使得這堂課完美收場)
解法7:同解法2的前兩行。
化簡得:a2=2。
下課之后,學生攜同另外兩位同學向我提出了他們的困惑:計算a2的關鍵是根據(jù)已知條件列一個方程,在 Rt△PF1F2中,代入得:,列出了等式,但求不出a2?實際上,這里列出的方程對于任意的 a、c恒成立,并不矛盾,但不能作為求解a2的方程。隨后,依然有學生給出其他解法。
解法8:過點M作MN⊥PF1,垂足為N。
本次“節(jié)外生枝”的探究式教學活動,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對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都很有幫助,筆者歸納總結如下:
1.落實課標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指出:“數(shù)學學習不是一個被動的吸收過程,而是一個以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备呷龔土曊n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依然神圣不可侵犯,學生的參與度、思維度是課堂有效性學習的關鍵所在。課堂上讓學生經(jīng)歷積極思考,合作探究,主動建構,激活思維,挖掘潛能,才能將知識內(nèi)化到自己的理論體系中,進而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數(shù)學思維和數(shù)學素養(yǎng)。在高考競爭異常激烈的現(xiàn)狀下,學生往往沉浸在漫無邊際的題海中,疲于應付各種測驗和考試,甚至無暇認真對所學進行深入的加工與思考,這類探究性活動課堂有助于消除題海戰(zhàn)術引發(fā)的復習倦怠,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究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增強學習自信心,提高復習效率。
2.充分暴露學生思維過程,展示個性思維,互通見解
隨著課程標準的實施和全國一張卷的逐漸普及,數(shù)學高考命題更加注重對數(shù)學思維能力的考查,要求學生具備嚴謹而有條理的思維品質(zhì)。探究式教學在實施過程中能有效調(diào)動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將思維聚集在所解決的問題上,帶動全體學生認真思考,形成思維聚能,點燃思維內(nèi)需力,推進思維高潮,進而高效地解決問題。同時,不同學生基于同一個問題的不同思考角度,可產(chǎn)生不同的思考結果。在讓學生闡述不同觀點的過程中,即充分展示了個性思維,又能彼此互通見解,實現(xiàn)思維共享,大大提高了復習效率。哪怕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暴露的是錯誤思路,教師有針對性的講解與方法指導也更具有價值和意義,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認知廣度和批判能力。
3.通過“一題多解”“多題一解”完善知識結構,彰顯深度廣度
高三復習要求學生全面夯實基礎知識,理解知識內(nèi)涵,形成自己的知識網(wǎng)絡結構。為了應對靈活多變的高考題型,特別是對思維量要求較高的中上檔題目,還要求教師在設置復習課程時注重引導學生進行“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形成發(fā)散性思維,拓寬視野。本節(jié)探究課就很好的落實了這一要求,有利于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多角度思考中內(nèi)化所學,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復習時適時引導學生通過“多題一解”歸納解法共性,實現(xiàn)不同題型間的融會貫通,形成能統(tǒng)一更多知識的思想認識,讓學生對題型與解法的理解更具系統(tǒng)性,更有深度與廣度。
[1]瞿國華.關于一道課本習題的深度探究[J].數(shù)學通報,2013(7).
[2]孫承輝.“圓錐曲線的一類焦半徑問題”的教學設計與感悟[J].數(shù)學通報,2013(11).
[3]王開林.將探究活動進行到底[J].考試研究,2015(7).
首屆“我即語文”教學獎頒獎
2017年10月21日,福州一中教育發(fā)展基金會舉行首屆“我即語文”教學獎頒獎會,來自寧夏銀川一中的高級教師郭鳳虎(特級教師)、浙江永嘉縣上塘中學的高級教師肖培東(特級教師)、福建龍巖第二中學正高級教師徐飆等三位教師獲獎。頒獎會由福建省語文學會名譽會長、特級教師王立根主持,全國人大環(huán)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原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福州一中1964年校友黃小晶,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史紹典、李衛(wèi)東,福州一中學術委員會主任、著名特級教師陳日亮,福建師范大學研究員賴瑞云、四川師范大學教授劉永康等語文教育專家,全國多省市中語會的領導、福州市教育局的領導、省市教研部門的領導、福州一中校友代表以及有關單位的領導和教師等參加了典禮。
2016年12月,為促進中學語文教師專業(yè)成長和語文教學質(zhì)量提升,福州一中教育發(fā)展基金會特設立面向全國的教學獎——“我即語文”教學獎。該教學獎以陳日亮先生提出的“我即語文”冠名。“我即語文”強調(diào)語文是人的生命行為,語文就是每個人的自身,語文學習與人的一生的健全發(fā)展息息相關。語文教師要用語文育人、更要用語文修身。語文教師抱持“我即語文”的教育理念,乃是對自己的終身期許和一世追求。
根據(jù)該獎項章程,其評審對象為全國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從事中學教學20年以上,且現(xiàn)今仍從事中學語文教學的特別優(yōu)秀、有杰出貢獻的在職在崗教師。該教學獎每兩年為一屆,經(jīng)全國語文界知名專家提名、評委會審議,最后由組委會審定,每屆評出3-6名,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不超過1名,每名獎金5萬元人民幣(含稅)。
(劉火茍)
(責任編輯:王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