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春福,藍建軍,李 陽,田俊策,呂仲賢,鄭許松*
(1.松陽縣植保站,浙江 松陽 323400; 2.麗水市土肥植保站,浙江 麗水 323300; 3.浙江省農業(yè)科學院 植物保護與微生物研究所 310021)
誘捕器設置高度和密度對稻縱卷葉螟誘捕效果的影響
葉春福1,藍建軍1,李 陽2,田俊策3,呂仲賢3,鄭許松3*
(1.松陽縣植保站,浙江 松陽 323400; 2.麗水市土肥植保站,浙江 麗水 323300; 3.浙江省農業(yè)科學院 植物保護與微生物研究所 310021)
進行誘捕器設置高度和密度對稻縱卷葉螟誘捕效果的比較試驗。結果顯示,當誘捕器底部低于水稻葉面20 cm 時,對稻縱卷葉螟的誘捕效果最好,誘捕量是誘捕器底部高于水稻葉面20 cm 的3.7~7.0倍,誘捕器底部與葉面持平的效果介于二者之間。每667 m2設置1只誘捕器的誘捕效果最好,是每333 m2和每222 m2設置1只誘捕器的近2倍。
稻縱卷葉螟; 性信息素; 誘捕器設置; 高度; 密度; 誘捕效果
稻縱卷葉螟(Cnaphalocrocismedinalis)屬鱗翅目螟蛾科,是水稻生產上的一種重要的遷飛性害蟲。近10年稻縱卷葉螟在我國呈現(xiàn)持續(xù)暴發(fā)態(tài)勢,2003至2010年有6年為害面積超過2 000萬hm2次,造成了巨大的經(jīng)濟損失[1]。目前對稻縱卷葉螟的防治主要還是以化學防治為主,但化學農藥大量、不合理的使用,往往會殺死大量天敵,并導致害蟲產生抗藥性和食品安全等問題[2]。當前,隨著國家農田減少使用化學農藥的推進,推廣應用綠色防控技術如應用性信息素誘殺鱗翅目成蟲已經(jīng)成為害蟲綜合治理的一項重大措施[3]。有關應用稻縱卷葉螟性信息素的研究已有不少報道,但大多數(shù)報道中所用的誘捕器多為黏膠誘捕器或水盆誘捕器[4-5]。目前,已研制出新型干式飛蛾誘捕器,它具有使用方便,誘捕量大的特點[6]。為明確稻縱卷葉螟性信息素配合新型飛蛾誘捕器在大田的應用技術,我們開展了誘捕器不同高度和不同密度對稻縱卷葉螟誘捕效果的試驗,為進一步提高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和大規(guī)模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jù)。現(xiàn)將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1.1 材料
試驗于2015年7月14日至8月6日在麗水市松陽縣單季晚稻稻田進行。試驗的水稻品種為甬優(yōu)12。供試的稻縱卷葉螟誘芯為毛細管型,供試的誘捕器為新型飛蛾誘捕器,均由寧波紐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提供。
1.2 處理設計
誘捕器設置高度試驗設3個處理,分別是誘捕器底部低于水稻葉面20 cm,誘捕器底部與水稻葉面持平和誘捕器底部高于水稻葉面20 cm。誘捕器設置密度也設3個處理,分別是每667 m21只誘捕器,每333 m21只誘捕器和每222 m21只誘捕器。小區(qū)面積0.333 hm2,隨機區(qū)組排列,重復3次。誘捕器于7月14日放置到稻田中,水稻日常管理與大田生產一致。
1.3 調查項目
于7月23日、7月30日和8月6日調查記錄誘捕器內的稻縱卷葉螟數(shù)量,并于每次調查后按水稻長勢調節(jié)誘捕器的高度。
2.1 誘捕器高度對稻縱卷葉螟誘捕效果的影響
表1表明,誘捕器設置高度顯著影響對稻縱卷葉螟的誘捕效果。當誘捕器底部低于水稻葉面20 cm時,誘捕效果最好,誘捕量是誘捕器底部高于水稻葉面20 cm時的3.7~7.0倍,誘捕器底部與葉面持平的效果介于二者之間。
表1 誘捕器高度對稻縱卷葉螟誘捕效果的影響
注:同列數(shù)據(jù)后無相同小寫字母,表示其在0.05水平上的差異顯著性。表2同。
2.2 誘捕器密度對稻縱卷葉螟誘捕效果的影響
表2顯示,誘捕器設置密度顯著影響對稻縱卷葉螟的誘捕效果。當每667 m2設置1個誘捕器時,對稻縱卷葉螟的誘捕效果最好,其誘捕的數(shù)量為另2個處理的近2倍。每333 m2和每222 m2設置1個誘捕器之間的差異不顯著。
表2 不同誘捕器密度對稻縱卷葉螟誘捕效果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誘捕器的設置高度對誘捕稻縱卷葉螟有十分顯著的影響。當誘捕器的底部低于水稻葉面20 cm時,對稻縱卷葉螟的誘捕效果最好。曾有報道隨著誘捕器高度的增加,對稻縱卷葉螟的誘捕效果就下降,當誘捕器底部與水稻葉面齊平時誘捕量最大[7]。但該誘捕器為黏膠誘捕器,將誘捕器設置在葉面下操作會比較困難。我們的試驗結果顯示誘捕器底部低于葉面20 cm的效果更好,這可能與稻縱卷葉螟喜歡棲息于水稻葉背面有關。目前對于誘捕器高度的設置還有很多誤區(qū),大多數(shù)的誘捕器設置都高于葉面[8],雖然看上去更美觀,但實際上降低了對稻縱卷葉螟的誘殺效果。建議,新型誘捕器設置高度以誘捕器的底部低于水稻葉面20 cm為好。
誘捕器的設置密度對于誘捕稻縱卷葉螟也有顯著的影響。當每667 m2設置1只誘捕器時,每只誘捕器的誘捕效果是每333 m2和每222 m2設置1只誘捕器的近2倍。隨著誘捕器密度的增加,單位面積的總誘蛾量也隨之增加,但本試驗的調查結果顯示,不同處理間對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差異不明顯,建議,兼顧誘蛾效果和成本,田間誘捕器設置密度以每667 m21只為宜。
[1] 郭榮, 韓梅, 束放. 減少稻田用藥的病蟲害綠色防控策略與措施[J]. 中國植保導刊, 2013, 33(10): 38-41.
[2] 楊亞軍, 徐紅星, 鄭許松,等. 中國水稻縱卷葉螟防控技術進展[J]. 植物保護學報, 2015, 42(5):691-701.
[3] 戈峰, 李典謨. 可持續(xù)農業(yè)中的害蟲管理問題[J]. 應用昆蟲學報, 1997(1):39-45.
[4] 諶江華, 柴偉綱, 孫梅梅,等. 不同誘芯與誘捕器對水稻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的誘捕效果[J]. 中國稻米, 2011, 17(5):47-48.
[5] 朱平陽, 盛仙俏, 馮鳳,等. 應用性信息素誘集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技術[J]. 浙江農業(yè)科學, 2013,54 (7):825-826.
[6] 王笑, 王劍, 鄭夢飛,等. 新型飛蛾誘捕器預測預報稻縱卷葉螟初探[J]. 浙江農業(yè)科學, 2016, 57(7):996-997.
[7] 姚士桐, 金周浩, 陸志杰,等. 誘捕器設置高度對稻縱卷葉螟成蟲監(jiān)測效果的影響[J]. 中國植保導刊, 2012, 32(5):48-49.
[8] 王蓉, 肖衛(wèi)平, 韋青,等. 都勻市稻縱卷葉螟性信息素監(jiān)測和防控技術應用效果[J]. 中國植保導刊, 2017, 37(2):25-27.
收入日期:2017-08-14
浙江省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2015C02014);國家水稻產業(yè)技術體系項目(CARS-01-17)
葉春福(1976—),浙江松陽人,本科,從事植保技術研究與推廣工作,E-mail:syfp123@sina.com。
鄭許松,E-mail:zhengxs0502@sina.com。
文獻著錄格式:葉春福,藍建軍,李陽,等. 誘捕器設置高度和密度對稻縱卷葉螟誘捕效果的影響[J].浙江農業(yè)科學,2017,58(10):1725-1726.
10.16178/j.issn.0528-9017.20171015
S435
B
0528-9017(2017)10-1725-02
(責任編輯張才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