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蓉 張素珍 陳曉峰 孫仕強 方媛 郭奕美 黃駿庭 張靜
·調查研究·
597名深圳市退休老年人孤獨情緒及其危險因素分析
黃海蓉 張素珍 陳曉峰 孫仕強 方媛 郭奕美 黃駿庭 張靜
目的 了解深圳市退休老年人孤獨的發(fā)生狀況,探討孤獨的危險因素。方法 研究對象是某療養(yǎng)機構的597名60歲以上離退休老年人。使用UCLA孤獨量表調查老年人孤獨的發(fā)生狀況。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業(yè)余愛好、社交活動、居住情況和慢性病患病情況等信息由問卷調查獲得。孤獨的危險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歸分析進行評估。結果 UCLA的平均得分為30.30(標準差為8.52,范圍:20~59)。在597名老人中,523人(87.6%)有輕中度孤獨感。多因素分析顯示男性(OR=2.04,95%CI:1.20~3.46)、老齡(OR=1.06,95%CI:0.93~1.65,1歲增加)、慢性疾病 (OR=1.23,95%CI:1.01~1.95,1個增加)、獨居 (OR=2.66,95%CI:0.34~21.38)、缺乏社會活動(OR=2.07,95%CI:1.16~3.69)和低學歷(OR=1.69,95%CI:0.98~2.90)是孤獨的危險因素。結論 退休老人的孤獨情緒發(fā)生率高。積極參加社會活動,防治慢性病和避免獨居有助于減少孤獨的發(fā)生,制定孤獨預防策略還需考慮學歷和性別差異。
老年人;孤獨;心理健康
隨著少子化、老齡化的快速發(fā)展,我國家庭的養(yǎng)老功能萎縮,獨居老年人的比率不斷上升,老年人的心理問題,如“空巢綜合征”“退休綜合征”和“高樓綜合征”等越來越突出,不但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也增加了家庭和社會的負擔。目前,我國已經進入了人口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超過2億[1],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將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孤獨感是一種不愉快的且令人痛苦的感覺,常伴有寂寞、無助、郁悶等不良情緒和難耐的精神空落感。國內外研究表明,孤獨感是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長期的孤獨感和抑郁是心腦血管疾病、癌癥、老年癡呆癥、骨折等慢性疾病的危險因素,嚴重時甚至引起自殺[2-4]。
正確評估老年人孤獨感的發(fā)生率,早期識別孤獨感高危人群,給予積極地干預有益于減輕孤獨及其引起的負面影響,對提高老年人的健康壽命和生活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本研究調查深圳市離退休老年人的孤獨發(fā)生狀況,探索及其影響因素。
作者單位:518055 深圳市麒麟山療養(yǎng)院
1.1 對象 隨機抽取2015—2016年在我院療養(yǎng)的退休老年人597人為研究對象。調查本著自愿原則,符合倫理學要求。其中男性394人,女性203人;女性的平均年齡為72.4歲 (標準差=7.5歲,范圍60~88歲),男性的平均年齡為74.3歲(標準差8.0歲,范圍60~91歲)。研究對象無嚴重聽力、視力和語言障礙,能用普通話進行正常的溝通交流、無精神疾患和認知功能障礙。
1.2 方法
1.2.1 問卷調查 ①一般資料問卷:主要內容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經濟狀況、居住方式、慢性病情況(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腦血管疾病、白內障、關節(jié)疾病、肺部疾病、癌癥、老年癡呆)等項目。②UCLA孤獨量表 (UCLA Loneli ness Scale):由Russell等于1978年編制,分別在1980年和1988年進行修訂。本研究使用1988年修訂的第三版量表,評價由于對社會交往的渴望與實際水平的差距而產生的孤獨感。UCLA共20個選項,每個選項采用1~4分評分:從未有此感覺為1分,很少有此感覺為2分,有時有此感覺為3分,一直有此感覺為4分。其中9個條目為反向計分??偡譃?0~80分,無孤獨感20分,輕度孤獨感21~40分,中度孤獨感41~60分,重度孤獨感61~80分。
1.2.2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版本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各變量之間的單因素分析用卡方檢驗分析,退休老年人孤獨感的危險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歸分析(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標準建立最佳模型)。各因素對孤獨的影響用優(yōu)勢比(Odds ratio,OR)及其95%信賴區(qū)間(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表示。
UCLA的平均得分為30.30分,標準差為8.52,范圍:20~59分。在597名老年人中,74人(12.4%)無孤獨感,440人(73.7%)有輕度孤獨,83人(13.9%)有中度孤獨,輕中度孤獨的發(fā)生率為87.6%。男性發(fā)生率為89.6%,女性發(fā)生率為83.7%,男性顯著高于女性??ǚ綑z驗結果顯示文化程度越高,越不容易產生孤獨(P=0.063);規(guī)律參加社交活動老人的孤獨發(fā)生率少于無規(guī)律參加社交活動老人(P<0.01);隨著患有慢性疾病數量的增加,老人孤獨的發(fā)生率增加(P=0.046)。年齡、吸煙狀況、居住情況、運動、興趣愛好、ADL得分和家庭收入與孤獨發(fā)生率無顯著相關關系(表1)。
表1 深圳市退休老年人孤獨的單因素分析(n=597)
Logistic回歸分析的AIC標準最佳模型包括年齡、性別、社會活動、慢性疾病、文化程度和居住狀況(表2)。男性的孤獨發(fā)生率是女性的2倍(OR=2.04,95%CI=1.20~3.46);缺乏社會活動增加孤獨的發(fā)生率(OR=2.07,95%CI:1.16~3.69);大學以下文化程度老年人的孤獨發(fā)生率高于大學以上老人(OR=1.69,95%CI:0.98~2.90);隨著患有慢性病個數的增加老人的孤獨發(fā)生率也增加(增加1個慢性疾病OR=1.23,95%CI=1.01~1.95)。隨著年齡的增加孤獨發(fā)生率逐漸增加 (1歲增加OR=1.06,95%CI=0.93~1.65);獨居老人的孤獨發(fā)生率大于一般老人(OR=2.66,95%CI=0.34~21.38)。
表2 深圳市退休老年人孤獨的Logistic回歸結果分析(n=597)
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和空巢家庭的逐漸增多,老年年人的健康問題給社會和家庭帶來嚴重負擔。老人心理健康問題也越來越引起社會關注。老年人的孤獨心理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國家、地區(qū)和設施的孤獨發(fā)生率約為30%~90%;性別、年齡、婚姻狀況、身體健康狀況、戶籍、家庭關系、經濟收入狀況、子女探望時間、參加社區(qū)活動狀況等都會對孤獨心理產生影響[5]。本次調查對象中有87.6%的老年人存在孤獨感,性別、文化程度、社會活動、獨居和慢性疾病是影響退休老年人孤獨情緒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中參加社交活動老人的孤獨情緒顯著低于較少參加社交活動的老人,與國內外的其他研究結果一致[6-8]。老年人在社交活動中更容易獲得社會支持、家庭支持和情感支持,同時社交活動也使老年人積累的知識、能力和經驗有了一定的用武之地。積極鼓勵退休老人參加社交活動是老有所樂、防治老年人孤獨的重要手段。
有研究表明,高學歷老人在心理健康和認知功能優(yōu)于低學歷老年人[5,8-9]。本研究中大學以上學歷老人的孤獨發(fā)生率低于大學以下學歷老人。退休前,學歷對工作經歷及職業(yè)成長有較大的影響,高學歷者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各種活動,從而獲得更高效益的社會網絡資源,故高學歷老人退休時可能具有更好的心理健康狀況。退休后,文化程度較高的老人容易通過閱讀、學習獲取更多的信息資源并加以運用,滿足各種社會活動的需求,能緩解壓力減少孤獨、促進健康。因此,在制定老人孤獨防治策略時要關注學歷和職業(yè)經歷的差別,加大幫扶力度,積極開展社交支援活動。
隨著慢性疾病的數量增加,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在社會、家庭扮演的角色逐漸減少,社會交往、社會參與機會減少。很顯然,這些因素都可能使老年人在心理上產生自卑感、衰老感,從而會進一步加劇老年人的孤獨感。本研究中隨著疾病數量的增多,老年人的孤獨發(fā)生率也增加與國內的其他研究結果一致[9-10]。雖然本研究中體育鍛煉和興趣愛好與孤獨的發(fā)生沒有顯著的關聯(lián)性,數據顯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和有興趣愛好老人的患有的疾病數量少于其他老年人。因此,我們認為興趣愛好和體育鍛煉可以促進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從而減少孤獨的發(fā)生。
關于性別與孤獨的關系,存在不同的研究結果和解釋[11-12]。賴運成指出[5],由于女性比男性更愿意、更容易公開表達情感,而且女性比男性更加珍惜、看重人際關系,因此女性孤獨的發(fā)生率低于男性。由于女性壽命更長,發(fā)生守寡和獨居可能性大,客觀上導致女性更容易產生孤獨感。本研究中,男性的孤獨發(fā)生率高于女性,女性的平均年齡為72.4歲(標準差=7.5歲,范圍=60~88歲),男性的平均年齡為74.3歲(標準差=8.0,范圍=60~91歲)。性別與孤獨發(fā)生的內在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在制定孤獨預防干預策略時,應綜合考慮性別、年齡等造成的客觀易感因素。
綜上所述,孤獨情緒在深圳市退休老人的發(fā)生率高。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社會活動、獨居和慢性疾病是影響退休老年人孤獨情緒的重要因素。針對家庭功能和社會支持而采取人群干預策略和措施是減輕孤獨、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途徑。積極參加社會活動,防治慢性病和避免獨居有助于減少孤獨的發(fā)生,預防孤獨感還需考慮學歷和性別差異。
[1]我國老年人口今年將突破2億,其中半數為空巢[J].人口與計劃教育,2013(5):59.
[2]Chen Y,Hicks A,While AE.Loneliness and social support of older people in China: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Health Soc Care Community,2013(22):113-123.
[3]Prieto-FloresME,F(xiàn)orjazMJ,F(xiàn)ernandez-MayoralasG,etal.Factors associated with loneliness of noninstitutionalized and institutionalized older adults[J].J Aging Health,2011,23(1):177-194.
[4]Conroy RM,Golden J,JeffaresI,etal.Boredom-proneness,loneliness,social engagement and depression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cognitive function in olderpeople:apopulation study[J].Psychol Health Med,2010,15(4):463-473.
[5]賴運成.老年人孤獨感的研究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6):2429-2432.
[6]王希華,周華發(fā).老年人生活質量、孤獨感與主觀幸福感現(xiàn)狀及相互關系[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3):676-677.
[7]Wang G,Zhang X,Wang K,et al.Loneliness among therural older people in Anhui,China:prevalence and associated factors[J].Int J Geriatr Psychiatry,2011(26):1162-1168.
[8]Chalise HN,Kai I,Saito T.Social support and its correlationwith loneliness: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Nepalese older adults[J].Int J Aging Hum Dev,2010,71(2):115-138.
[9]周建紅,陶瓊英,黃立新,等.上海市社區(qū)空巢老人孤獨水平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1):182-184.
[10]Dahlberg L,Andersson L,McKee KJ,et al. Predictors of loneliness among older women and men in Sweden:A 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J].Aging Ment Health,2014(19):409-417.
[11]Boldy D,Grenade L.Loneliness and social isolation among older people:the views of community organisations and groups[J].Aust N Z J Public Health,2011(35):583.
[12]Theeke LA.Sociodemographic and health-related risks for loneliness and outcome differences by loneliness status in a sample of U.S.older adults[J].Res Gerontol Nurs,2010(3):113-25.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loneliness among retired elderly in Shenzhen city.Methods 597 retired elderly aged over 60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from a Shenzhen sanatorium.Loneliness was evaluated by a UCLA Loneliness Scale.Information such as sex,age,education level,hobby,social activity,housing and chronic diseases was collected by a questionnaire.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sk factors and prevalence of loneliness.Results The mean score of UCLA Scale was 30.30(SD=8.52,ranging from 20 to 59).Among 597 retired elderly,523(87.6%)elderly reported the felling of loneliness.Logistic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male(OR=2.04,95%CI:1.20~3.46),age(OR=1.06,95%CI:0.93~1.65,1 year older),more diseases(OR=1.23,95%CI:1.01~1.95,1 more disease),living alone(OR=2.66,95%CI:0.34~21.38),lack of social activity(OR=2.07,95%CI:1.16~3.69)and low education level(OR=1.69,95%CI:0.98~2.90)increased the felling of loneliness.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loneliness among retired elderly is high.Prevention of diseases and living alone and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activities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loneliness.Education level and sex are also factors to be considered in preventing the occurrence of loneliness among the elderly.
Retired elderly;Loneliness;Mental health
2017-04-18)
1005-619X(2017)09-1003-04
10.13517/j.cnki.ccm.2017.09.049
深圳市衛(wèi)計委科研基金(20150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