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茹奕
摘要:本文以粵北圍龍屋為例分析了當古村落民居與城市化相遇時面臨的四點問題:第一,村落的文脈正在遭受城市化的沖擊;第二,中國的傳統(tǒng)哲學觀在居住空間中遭到了西方西方思潮的挑戰(zhàn);第三,城市化侵蝕了村落居民的公共空間;第四,古村落因為人口流失和經濟壓力正在日漸衰敗。自建國以來對于古村落民居保護我們已建立鄉(xiāng)村博物館,歷史文化古鎮(zhèn)等生態(tài)旅游項目來推動村落經濟收益?,F令又有“住進老屋”、家宅自改等新興保護方式正在轉變著鄉(xiāng)村居民的居住觀,有望讓“水土流失”的年輕人重新回歸鄉(xiāng)土。
關鍵詞:城市化進程;古村落民居;問題;傳承;發(fā)展
粵北圍龍屋,坐落于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典型的客家防御式建筑——圍屋,它以它特有的建筑形式吸引著世人的眼球。但是當科技迅猛發(fā)展,技術不斷進步,城市化進程與古村落文化相遇時,有諸多問題就此顯現。
一、面對城市化進程。古村落民居面臨的問題
(一)古村落文脈正在遭受城市化的沖擊
當下中國多數的城市都在進行城市化建設。當大量的思潮和信息科技成果不斷涌入到我們的面前時,城市完全呈現出一種全球化的風格,現代的高樓大廈完全背離了我們的“中國特色”。建筑作為綜合陛最強的文明產物,包含文化的內容最多。以粵北圍龍屋為例,在它獨特顯著形式的背后就蘊含著巨大的文化信息。因為有了天災人禍,客家先民經過了五次大遷徙,在移民中逐漸形成了團結、保守、節(jié)儉、穩(wěn)重的精神特征。因為這一切的文化信息所以才造就了這種防御性極強的建筑形式——圍屋的誕生。建筑是石頭的史書,圍龍屋作為文化的載體在向我們介紹“它們是誰”?城市化會讓城市與鄉(xiāng)村變得一樣。但我們不能只有一種建筑、一種服裝、一首歌謠,這就是我們盡力保存自己文化的根本。
(二)古村落文脈正在遭受城市化的沖擊
中國的傳統(tǒng)哲學是對中國住宅的營造有著決定性指導作用的。儒家思想的以“仁”制天下、道家倡導的“道法自然”、禪宗的“空”講求平靜安詳的精神狀態(tài)深刻影響著中國人對景觀的認識。其審美的特征自然是要求具有“自然”的品質,注重人精神的參與,既講實用,在情感上又要有所歸屬。在空間構成上講求氣韻、意境。在環(huán)境構筑上要讓人感受真實的安慰境像。在粵北圍龍屋中不但有符合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天圓地方、天人合一”的布局,神圣的中軸線。而且客家文化和漢文化在這種建筑中兼容并蓄,兩種文化同時出現在圍屋宗祠的裝飾中??图胰俗约阂驗閺男∈艿阶约艺軐W觀的影響,即使他們再次分奔離西,但都會以同樣的文化養(yǎng)成繼續(xù)生活下去。五鳳樓、四角樓、土樓雖然都在各自不同的地方屹立,但仍保有客家防御性建筑的基本特征。
西方思潮中的現代主義講求實用,并不注重人的精神層面的東西?!吧倬褪嵌唷钡脑瓌t將人禁錮在一個水泥方盒子之中,來節(jié)約建筑的占地面積。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后,當新思潮、新技術進入景觀設計領域時,在視覺和精神上都還不成熟的我們表現出莫名的興奮與懷疑。對新奇事物全盤接受,將自己的傳統(tǒng)規(guī)劃方式、思想棄之一旁。大家不把古建筑當做藝術品來看待,大多數認為村里的老房子就是落后的表現,現代的建筑才是先進和發(fā)達。為了縮小城鄉(xiāng)差距,人們毅然的老房子全部拆掉,換上了“洋氣”的新屋。以本土文化特制的消亡來換取國際文化風格的植入,從歷史角度看是不理智和論證不充分的結果。
(三)城市化侵蝕了村落居民的公共空間
中國現代化進程,讓城市與鄉(xiāng)村逐漸拉近了距離,更讓農村人意識到“距離感”的魅力。陌生化帶來的好處,讓迷失與孤獨的農村人全盤接受。于是你就會看到現在在梅縣圍龍屋的不遠處已經散羅著密密麻麻的小磚瓦房。它們已代表著當代中國農村的“新力量、新變化”。從封建社會到新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傳統(tǒng)圍屋代表了大家族式、集體式的生活的方式。這些都是典型的鄉(xiāng)土中國的生活—“熟人的社會”。而改革開放之后,更多的鄉(xiāng)民并不愿意住在這種不適用的圍屋里。擁有一個三口之家的小樓房,意味著更多的個人空間,更多樣化的生活方式,更少的鄰里糾紛?,F代化的生活方式,更注重小家庭的私密性,而傳統(tǒng)的客家建筑講究放長式的大廳堂,講究宗祠和公共空間的樣式,好像已經失去了它的魅力和權威。
(四)古村落因為人口流失和經濟壓力正在日漸衰敗
現在在梅縣,我們只能看見老人和小孩。無論與誰閑聊,當談到他們的子孫或父母,都有類似的故事一兒女出門打工、爸媽進入工廠。當代中國農村的中堅力量都不在家。年輕的客家人后裔們,成群結隊的進入東莞、惠州的工廠。他們毅然拋棄蠻荒、艱辛的鄉(xiāng)村、遷徙進入工業(yè)化的南方城鎮(zhèn)。這次遷徙不是離亂而是脫貧。掘金成功后,他們還會如祖先一樣。保護那些他們身份記憶,歷史文化認同的圍屋嗎?真正的鄉(xiāng)村建筑早就不住人了。這里只有老人和孩子,孩子一旦上學老人離去,最后的中國鄉(xiāng)土民居就面臨著真正的死亡威脅了。那時候將沒有人愿意再住進圍屋了。老人、高樓、突兀而觸目。雙重映照了中華民間文化的最后箱底——古村落正在日漸衰敗了。
二、古村落民居傳承與發(fā)展現狀
(一)從建國到21世紀初我國對古村落民居的保護
古村落民居作為歷史文化遺產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我們對它的態(tài)度當然是以保護為先。在建國之初,一代宗師梁思成先生提出了“修舊如舊”的觀念,完善和修復一些歷史文化的遺址。隨著國家的發(fā)展,我們以民資、地方政府和國家相關部門等作為出資的對象,在一些聚落都建立了鄉(xiāng)村博物館或是風景名勝。在經濟因素、美學考慮、形式等各個方面都為這些失落的文明進行確認。生態(tài)旅游、景觀房產或是功能混合區(qū)這些詞匯比比皆是。
無論這些保護的措施是否有利,但文明不會沒落,可能會再度吸引那些“水土流失”的年輕人再度回到農村。在自己的文化記憶的地方創(chuàng)造經濟效益,使自己的本土文化習慣不那么快的流失,慢慢的沿續(xù)?,F在我們要做的就是在沒有進行全面理性的科學充分論證之前,必須持有對本族(或本國)文化保護的信念,而且要最大形態(tài)、最大限度的保護,否則將會失控。因為我們已經毀壞的太多了。endprint
(二)21世紀之后,古村落民居發(fā)展的新觀念
現在面對古村落民居發(fā)展比較重要的兩個問題,一是如何挽留村莊中年輕人的“水土流失”;二是當古老的村落民居逐漸被人們所遺棄時,我們如何轉變觀念挽救古老的鄉(xiāng)村建筑,或是采用家宅自改的新方式來改善村民們的生活。針對于這兩個問題,現在以出現了比較合理且新穎的解決方式。
1.對于“水土流失”的年輕人而言,除了古村落文化旅游能產生經濟效益外,當地特色產業(yè)的大規(guī)模產業(yè)化經營可能會很大程度上吸引人們回到鄉(xiāng)村。對于設計師而言,為當地產業(yè)設計相關建筑和景觀乃是重中之重。具體的做法與下面論述的民宅改建的方法一樣,就是要“接地氣”,用當地盛產的原料做主要的建筑材料,可能會結合當地的民居風格并根據當地產業(yè)的特點進行合理化的調整。比如說,杭州臨安太陽村竹溝的豬圈改造項目,整體建筑采用當地盛產的冬竹構筑,傾斜的屋面上采用附近山谷中的茅草代替屋頂的瓦片做排水,下面的基座用卵石砌筑并保留豬圈原有的排水溝和地面,最終完成了一個金字塔式的竹構建筑。這種設計與當地產業(yè)結合的做法可以讓村民在舒適的環(huán)境下進行著產業(yè)化經營,想必會這也會吸引年輕人重新回到村落中。
2.對于村落中的民居我們可以保護和發(fā)展兩頭走。
有文化底蘊和保留價值的民居,我們要做的當然是保護。但現在要做的保護是讓村民在古民居中生活。其實我們現在的人對于傳統(tǒng)的古建筑有一種誤讀,大家都認為那些傳統(tǒng)建筑(古建筑)是不能夠住人的。這種想法的出現無怪乎是因為一般我們眼睛里看到這些建筑的時候一般是兩種情況,一是它們大多是以紀念品的方式陳列展出的,我們經常會在旅游或參觀的時候見到它們;二是這些建筑會被默默的遺棄在一個陰暗的角落,臟亂差,最后被拆除。因此我們現在最應該的就是轉還的觀念就是那些古建筑是可以住人的。村落里的居民去建現代建筑的磚瓦房無非是要讓自己的生活“現代化”。那么,什么是“現代化”。把它放在居住空間里面,現代化就是“廚房廁所的現代化”。我們回到設計的本源,一個建筑的功能性就是它要能住人或是我們在其中能夠生活。那無論是現代建筑還是傳統(tǒng)建筑只要它能滿足我們的這個使用功能就應該為我們所用。所以對于古民居只要對它建筑結構進行合理的加固,在廚房和廁所安上現代化的設施,我們的生活品質跟上了時代的步伐,其實我們和“城里人”沒有什么不同。此時好像建筑的外殼已經不是那么的重要了。因此,這樣的做法可能耗費的物質財富要比重新建一座房子還要高,但我們在滿足了居住所必要的使用功能的同時將每個村落民居特有的形式美留住了,我們的文化記憶還在,我們的“根”還在。
那對于一般性的民居現在還是出現了—套比較新穎的民居改造的做法。首先要對當地的自然環(huán)境、風土人情等做一個深入細致的調查,然后我們要將有效的元素去粗取精,保留符合這個村落或者是對被改造的這一家的元素,將其他的部分進行合理的改造。比如說,在上海崇明仙橋村150平米的農舍改造中,設計團隊在廚房中保留了崇明的特色老灶頭,并讓廚房也作為一個公共交流的空間。房屋的周圍種上了蔬果,以老椽木為主要建筑材料的“豪宅”在村落中顯得十分低調。還有在留德設計師王灝為老家表弟改建的婚房中,他特意保留了父親當年親手砌筑的一面紅墻,并將老房子煩人梁柱、樓板、墻的結構做了最大化的表現,再與傳統(tǒng)建筑中“中堂”形式有效結合完成了整個婚房的設計。在整個民居自改的過程中,當地的村民不僅可以全程參與房屋的建造,還可在建造的過程中隨時說出自己的想法,如果合理就會予以采納。老鄉(xiāng)們在自己再也熟悉不過的地方找到了成就感和歸屬感。
目前這種新型的民居改建方式還處于逐步完善的階段。村落中的老鄉(xiāng)們看到別家民居的改建成功可能會使他們對自己的家有新的看法。而對于村里“水土流失”的年輕人來說,相比寸土寸金的城市,改造后的鄉(xiāng)村可能會留給人更多的靈感空間和發(fā)展?jié)撡|,這種蝴蝶效應是否會有效,一切都是未知數。
挽救鄉(xiāng)村,挽救我們失落的文明,不要讓我們的鄉(xiāng)村變成我們歷史記憶的故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