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亞里士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分別從四個方面討論了“節(jié)制”這一德性:節(jié)制的范圍、節(jié)制的性質、節(jié)制的對立面---放縱,以及放縱和不能自制的比較,本文就以上四點詳細闡釋這一德性。
關鍵詞:節(jié)制;放縱;不能自制
1 節(jié)制的范圍
在亞里士多德看來,節(jié)制和勇敢一樣,都是靈魂中非理性部分的德行。節(jié)制是快樂方面的中道,因為它與痛苦不大相關 ,而且同痛苦的關系也與同快樂的關系不同。同樣地,放縱也是體現(xiàn)在快樂這方面的。所以,明確一下與節(jié)制和放縱相關的是哪些快樂就很有必要了。
首先要區(qū)分的是肉體的快樂和靈魂的快樂,例如,對榮譽的愛和對學習的愛就是屬于靈魂的快樂,因為盡管愛榮譽和愛學習的人可以從中享受到快樂,但這種快樂影響的只是他的靈魂,而非肉體。與這種快樂相關的就談不上節(jié)制或者放縱。同樣,其他與肉體無關的快樂,也談不上節(jié)制或是放縱,例如,對于喜歡打探和傳播消息之人,我們稱之為胡說之人,而非放縱不節(jié)制的人;而對于那些因為失去了金錢和朋友而痛苦的人,我們也不認為他是放縱的人。
節(jié)制同肉體快樂相關,但也并非同所有的肉體快樂相關。因為,那些以顏色、形體和繪畫為快樂的人,我們就不會認為他節(jié)制或者放縱,盡管在這些方面,也存在適度快樂和過度快樂以及不夠快樂的問題?!袄?,如果有人喜歡聞蘋果、玫瑰或者熏香的氣味,我們不會說它們放縱,但是如果有人喜歡油香或者佳肴的氣味,我們就會說他們放縱,因為他們喜歡這些氣味,是由于這些氣味使他們聯(lián)想到他們想吃的東西。當然,有些人如果餓了的時候也會覺得飯香,但只有放縱的人才總是喜歡食物的氣味,因為這些食物是他們欲望的對象?!盵1]
然而,并非所有的味覺都是如此。因為,味覺的活動是分辨味道,比如品酒師品辯酒的味道,廚師給菜肴調味,但是分辨味道并不給人以快樂,至少是對于放縱的人們來說算不上快樂。放縱的人想得到的快樂是享受這些味道的快樂,而得到這種快樂只能借助觸覺。觸覺既存在于性交的快樂上,也存在于享受食物與飲料的快樂上。所以,貪食者才會希望自己的脖子比天鵝還長。這說明他的快樂在于接觸的感覺。因此,與放縱相關的感覺是最為普遍的感覺。
放縱是理應收到譴責的,因為這種感覺不是人所獨有的感覺,而是作為動物所具有的感覺。沉溺于這種快樂,是獸性的表現(xiàn)。
2 節(jié)制的性質
在欲望之中,有些是為所有人共有,有些則是特殊的,為部分人所有的。例如,食欲就是正常的,每一個沒有食物的人都會有想獲得食物的欲望,而在人們年輕力壯的時候,對性的欲望也是正常的。然而并非所有的人都喜歡以同樣的方式進食或者性交,也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同樣的食物或者與同樣的異性性交。這就是為什么說這些欲望是特殊的。不過,這其中也是有一些正常的因素的,因為盡管不同的人對不同的事物感到愉悅,人們都認為有些東西是比另外一些東西更令人愉悅的。在正常的欲望上,很少有人會犯錯,即使有錯的話,也只是過度的錯,吃喝到腸胃發(fā)嘔的程度必定是超過常量的,因為正常的欲望只是補充所需。所以在這方面做錯的人被稱為是貪吃的人,因為他們在進食上超出了滿足需要的常量。只有極其卑賤的人才會這樣。但是在那些特殊的快樂上,則會有很多人犯錯,并且是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做錯。因為,雖然那些被說成是“愛某事物的人”可能是由于愛了不適當?shù)膶ο?,或者表現(xiàn)出了過度的愛,又或者是采取了不適當?shù)姆绞饺郏艜贿@樣稱呼,放縱的人在這三個方面都是錯誤的。他們愛著不適當?shù)膶ο?,即使適當,也是以不適當?shù)姆绞交蛘哌^量的程度去愛的。因此,在快樂方面的過度是放縱,是應受譴責的。
放縱的人欲求所有快樂,或者是說欲求最極致的快樂,他的欲求使他不惜一切代價來追求這種快樂。這就是為什么當他得不到自己所欲求的快樂時,會感覺痛苦,因為欲求就包含了痛苦,盡管因快樂而痛苦這種說法聽起來似乎很荒謬,但事實就是如此。而缺少對快樂的欲求的人是不常見的,因為這種麻木是非人類本性的。事實上,就連動物也會區(qū)分不同的食物,喜歡某種食物而不喜歡某種食物,一種存在物若是對什么都不感覺到快樂,也不會對事物之間作出任何的區(qū)分,就不是人類。而節(jié)制的人,就是處于上述兩種人之間,他不以放縱的人最喜愛的那些事物為快樂,也不以不適當?shù)氖挛餅榭鞓?,對于這些事物中的令人愉悅的事物也不會過度的快樂。在沒有這些事物時也不會感到痛苦或者產(chǎn)生對這些事物的欲望?;蛘?,他感覺到適度的痛苦的或欲望,而不是不適當?shù)?,在不適當時候感覺到這種痛苦和欲望。對那些令人愉悅由有益健康并且適合的事物,他適度的欲求??偠灾?,節(jié)制的人,會依據(jù)理性的指引,適度欲求。
3 節(jié)制的對立面---放縱
與怯懦相比,放縱更加是出于意愿的。首先,放縱出于快樂,怯懦出于痛苦,我們選擇快樂而躲避痛苦。其次,痛苦遏制和毀滅一個人的本性,而快樂則不會。所以放縱是更加出于意愿的,因此,放縱更加應該成為譴責的對象,因為,養(yǎng)成面對快樂的誘惑的快樂的習慣要容易些,因為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誘惑,而且這樣做沒有什么危險,而養(yǎng)成面對可怕的事物的習慣則正相反。但是,與具體的怯懦相比,怯懦的品質還更出于意愿一些。因為,怯懦的品質本身沒有痛苦,而具體的怯懦行為卻充滿痛苦,以致使人做出恥辱的行為。所以怯懦的行為看起來都是出于被迫的行為。與此相反,在放縱的人這方面,那些具體的行為都是出于意愿的,因為那些行為是出于欲望的。而放縱的品質卻不那么是出于意愿的,因為沒有人想成為放縱的人。
放縱這個詞通常也應用于指兒童的錯誤行為上。這同成人的放縱有些類似。這二者究竟何為原因,何為結果,我們暫不討論。然而,很顯然,較后產(chǎn)生的東西會出自較先產(chǎn)生的東西。因為,那些追求著卑賤而又生長的很快的東西應當時時受到管教。而這些正好是欲望和兒童的特點。因為兒童就像是放縱者那樣受欲望驅遣,而在兒童身上,對于快樂的欲求又是最強烈的。所以,如果這種欲求不被訓導成聽從最初原理的,它就會走的很遠。因為,一個愚蠢頭腦中的對快樂的欲求是永遠無法得到滿足的,它的每一次運用又加強著它的內在傾向,直到這些欲望最終排除掉推理的力量。所以,我們的欲望應當是適度的和少量的,并且不違背理性。我們所說的服從的、受過管教的品質也就是指這種狀態(tài)。因為,正如一個兒童應當按照他的教師的指導去生活,我們身上的欲望的部分也應當服從理性的指導。所以,一個節(jié)制的人的欲望的部分應當合乎理性。因為,這兩者都以高尚為目的。節(jié)制的人欲求適當?shù)氖挛?,并且是以適當?shù)姆绞胶驮谶m當?shù)臅r間,這也就是理性所要求的。[2]
參考文獻
[1][2]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廖申白 譯注。2015.商務印書館。
作者簡介
王思懿(1992-),研究生在讀,天津外國語大學, 歐美哲學研究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