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羅馬規(guī)約》,作為國際社會發(fā)起成立國際刑事法院的綱領性文件,國際法學者對一些條款的爭議聲始終不斷,特別是第12條第2款第(1)項的解讀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該條款的實質(zhì)意涵兼采主觀和客觀兩種屬地管轄原則,這對于完善國際刑事法院的管轄權體系,具有重要意義。法院應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加以運用,從而更加符合國際刑事法院的成立宗旨。
關鍵詞:羅馬規(guī)約;國際刑事法院;客觀屬地管轄原則
中圖分類號:D99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7)29-0233-01
作者簡介:寧遠哲(1993-),女,漢族,山東威海人,國際關系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國家安全法。
一、“犯罪行為地”包含犯罪行為發(fā)生地和犯罪行為結果地
《羅馬規(guī)約》第12條是有關于國際刑事法院行使管轄權先決條件的規(guī)定,對于其中“有關行為”一詞的含義,需要根據(jù)國際刑事法院之前的相關判例予以認定,事實上,國際刑事法院在Katanga案的判決中對“有關行為在其境內(nèi)發(fā)生”的含義做出了如下規(guī)定:“有關行為”自然是指犯罪行為,“在其境內(nèi)發(fā)生”是指犯罪行為地與結果地處于一國領土范圍內(nèi)。在對侵略罪案件管轄權的意見會議上,國際刑事法院也認為“行為”之意涵同時包含行為與結果雙重方面,與“犯罪”一詞的語義并無實質(zhì)不同,因而“侵略罪實施地國和侵略罪結果發(fā)生地國對犯罪分子享有平行的管轄權”。
所以國際刑事法院在對“犯罪行為地”一詞進行理解和闡釋時,從未將其片面地理解為“犯罪行為發(fā)生地”,而是認為應當包含“犯罪行為結果地”。如果國際刑事法院認為“犯罪行為地”僅僅包含“犯罪行為發(fā)生地”,那么在屬地管轄的適用上,則沒有了客觀屬地管轄原則的空間,而這顯然與國際刑事法院之前的相關解釋不符。
二、對“犯罪行為”做目的解釋
在文義解釋的基礎上,目的解釋有助于我們加深對“犯罪行為”一詞的理解。在Bemba案中,國際刑事法院曾提出:“目的解釋基于條約目的,應當確保相應體系產(chǎn)生相應效果,防止因限縮解釋導致相關條款喪失操作性?!眹H刑事法院為更好地實現(xiàn)自身懲罰國際社會最為嚴重罪行的目的,在其已有的判例中多次采用了目的解釋的方法。
這種目的解釋的方法同樣可以用來對“犯罪行為”的含義進行擴大解釋。當非《羅馬規(guī)約》締約國的國民在其本國境內(nèi)實施了嚴重損害他國利益的國際犯罪時,此時犯罪的結果是發(fā)生在他國的,一旦該非締約國不愿意對此案件進行審理又不愿意將管轄權讓渡給國際刑事法院,若“犯罪行為”一詞不能做出更加完善的目的解釋,則極易造成管轄權的真空地帶,使得相關國際罪行得不到有效制裁,使犯罪分子逍遙法外,這顯然不是國際社會所樂見的。在實施犯罪行為的過程中,行為的實施地和行為的結果地不在同一國家(地區(qū))之內(nèi)的情況十分常見,而一旦其具備客觀屬地管轄原則的含義,則建構起完整的屬地管轄原則,使得國家司法管轄權或者國際刑事法院司法管轄權的行使有了用武之地。
三、符合國際刑事法院的設立宗旨
《羅馬規(guī)約》序言開宗明義地載明:“對于整個國際社會關注的最嚴重犯罪,絕不能聽之任之,為有效懲治罪犯,必須通過國家一級通力合作采取措施并加強國際合作……決心為此目的的達成并為了今后設立一個獨立的常設國際刑事法院,與聯(lián)合國系統(tǒng)建立關系,對整個國際社會所關注的最嚴重犯罪享有管轄權”。可見,從《羅馬規(guī)約》的設立目的來看,就是為了打擊國際社會最為嚴重的犯罪,使上述犯罪的罪犯不再逃過法律的制裁,使正義得到伸張,從而有效地打擊這種嚴重的國際犯罪。
國際刑事法院作為國際社會常設的打擊國際罪行的機構,在充分尊重國家主權原則的前提下,目的在于有效的捍衛(wèi)被害人的利益,對犯有嚴重國際罪行的個人進行審判,表明國際社會的決心與立場。它的管轄權理論理應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得到完善,最終形成相對成熟的體系。如果國際刑事法院管轄權體系不能適用客觀屬地管轄原則,一方面違反了之前判例所確立的原則,另一方面也與國際社會普遍承認適用客觀屬地管轄原則的現(xiàn)狀不符。筆者認為,把客觀屬地管轄原則運用到國際刑事法院日后的審判實踐中去,符合國際刑事法院的設立宗旨,更是出于國際刑事法院更好地在國家不能行使管轄權的前提之下,有效地打擊國際罪行的需要,適用于國際刑事法院的管轄權體系。
[ 參 考 文 獻 ]
[1]李世光,劉大群,凌巖.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guī)約評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
[2]凌巖.國際刑事法院管轄權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1).
[3]薩海斌,熊海燕.論<羅馬規(guī)約>與國際刑事法院的管轄權[J].山西: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4(5).
[4]趙秉志等譯.批準和執(zhí)行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guī)約手冊[M].上海:中信出版社,2002(1).
[5]Coalter.G.Lathrop.International Decisions,Sovereignty over Pedra Branca,Middle Rocks and South Ledge[J].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Vol.102,No.4,2008.
[6]Young Sok KIM.The preconditions to the exercise of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with focus on Article 12 of the Rome Statu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Practice,19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