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刑事司法活動中,對欺騙性偵查活動具有一定的許容性,例如警察圈套、臥底偵查等欺騙手段。與此同時,為避免欺騙行為的過度,對我國司法體系以及社會道德體系造成不良影響,需要對欺騙性偵查活動加以一定的限制和規(guī)范。本文就圍繞欺騙與刑事司法行為的道德界限進行研究。
關鍵詞:欺騙;刑事司法行為;道德界限
中圖分類號:D9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7)29-0169-02
作者簡介:方毅偉(1978-),男,漢族,浙江平湖人,本科,浙江金品律師事務所,四級律師,研究方向:刑事辯護及公司業(yè)務。
在進行犯罪偵查活動過程中,往往需要運用欺騙性偵查手段,如果欺騙手段運用得當,將便于偵查人員獲取證據(jù)、破獲案件;如果欺騙手段的運用,突破了刑事司法行為的道德界限,將會在社會范圍內造成比較嚴重的負面影響。
一、偵訊活動中欺騙的許容性
“主動性偵查”和“回應性偵查”,屬于是刑事偵查活動中的兩個類別,其中回應性偵查是主要偵查方式,其主要功能在于對犯罪行為作出回應,其先決條件是犯罪行為的發(fā)生,然后通過偵查行為去應對犯罪行為;而主動性偵查的主要適用范圍有兩種,其一是正在進行的犯罪行為,其二是將要進行的犯罪行為。主動性偵查的主要手段是監(jiān)控或誘導,屬于一種特殊形式的刑事偵查活動。無論是主動性偵查還是回應性偵查,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法律體系的特殊允許,在特定情況下,使用欺騙行為。主動性偵查的手段類型多樣,既可以是利用人力或電子設備對正在進行中的犯罪行為采取監(jiān)控措施,也可以是對可能出現(xiàn)的犯罪行為采取誘惑偵查,還可以對犯罪行為采取臥底偵查方式。其中,誘惑偵查是主動偵查中最常用的欺騙手段[1]。
誘惑偵查的主要特點就是運用詐術,通常是掩藏偵查人員的真實身份,并賦予其一個假身份,便于偵查人員完成任務;另外,還有一種誘惑偵查手段,是利用犯罪人員或相關人員的人性弱點,也就是某種欲望,來采取相應的偵查措施,以此來完成偵查任務。但是有一部分人認為,這種手段與我國法律體系中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原則相違背,采用這種手段,將會有損我國行政部門的形象與威嚴。在我國《刑訴法》中的第43條中明確指出,嚴謹通過欺騙的手段獲取證據(jù),而誘惑偵查手段中包含了大量的欺騙因素,因此,誘惑偵查的合法性受到質疑[2]。
縱觀世界范圍內,在部分法制體系更為成熟的國家內,在偵查犯罪活動過程中,也會經(jīng)常借助于誘惑偵查手段,當誘惑偵查的具體行為在國家法律體系允許范圍內的前提下,偵查而來的證據(jù)是可以被法院所接受的。具體來看,在販毒、非法武器交易、偽幣交易等犯罪行為中,難以明確具體的受害人,而且犯罪涉及面較廣,波及到所有犯罪相關人員,作為避免犯罪行為被發(fā)現(xiàn),他們會采取各種手段進行隱藏。在此形勢下,犯罪證據(jù)搜集的難度大幅增加,為切實保護社會秩序和公眾利益,法律為向偵查機關提供一定的容許度,以便偵查機關能夠采用誘惑偵查手段應對犯罪行為。從道德角度來看,針對案情比較嚴重的犯罪嫌疑人,運用帶有適度欺騙性的偵查行為,是在我國司法機關的道德責任界限內,符合相應的法律許容性。因為相比較于犯罪行為帶來的危害程度,欺騙性誘惑偵查手段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相對較小,在權衡二者利弊后,欺騙性誘惑偵查手段是能夠受到社會道德體系所認可的[3]。
二、設置欺騙性偵查手段的法律界限
(一)設置欺騙性偵查手段法律界限的原因
雖然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對于刑事偵查活動中的欺騙行為,具有一定的許容度,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欺騙行為一定要在適當?shù)慕缦迌冗M行。究其原因,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方面,國家機關及工作人員有義務保障信用體系。在我國的社會信用體系中,誠信是其中的基本要素,以誠信為原則打造而來的紐帶關系,將能夠為社會經(jīng)濟秩序的正常運行與發(fā)展,提供基礎的保障。刑事偵查活動屬于我國國家機關用于控制社會秩序、監(jiān)督管理社會的必要手段,雖然為了應對部分特殊形式的犯罪行為,需要采取必要的欺騙措施,但是為盡量避免欺騙性偵查對于我國信用體系的沖擊,保障我國道德體系,就有必要為欺騙性偵查手段設置明確的法律界限,對偵查活動中的欺騙手電加以嚴格約束和限制。這樣將能夠在加強犯罪控制工作的同時,盡大限度的減少欺騙行為造成的損害[4]。
第二方面,盡大限度降低欺騙性偵查對司法體系的負面影響。因為欺騙性偵查活動可能會引發(fā)大量的虛假信息,進而違背我國司法體系的真實性要求。具體來看,如偵查人員為誘導犯罪嫌疑人認罪,可能會謊稱其他嫌疑人已經(jīng)認罪,這將會對犯罪嫌疑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甚至可能會為了降低刑法而違心認罪。另外,如果欺騙性偵查的方法運用不合理,還有可能會引發(fā)犯罪行為的發(fā)生,如針對有犯罪意圖者,偵查人員對其進行誘導并為其提供犯罪條件,將原本可避免的犯罪行為變成真實犯罪行為,對社會造成危害。
第三方面,偵查對象的特殊性對欺騙性偵查造成限制。相比較于軍事斗爭對象,刑事偵查對象具有同樣的性質,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同之處,二者差異體現(xiàn)在以下三點,其一是偵察對象雖然大多是違反社會正常秩序的人,但是其中一部分對象并非主動犯罪,而是屬于失足而誤入歧途,因此不應當將其看作是敵人,欺騙程度不宜過大;其二是因為偵查對象大多都是尚未定罪的嫌疑人,在沒有接受法院判決前,這些嫌疑人仍屬于公民身份,這與敵人的身份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欺騙性偵查過程中,要嚴格遵守道德與法律的限制。
(二)設置欺騙性偵查手段法律界限的原則
為盡大限度的避免欺騙性偵查對于我國社會及法律體系帶來的不良影響,欺騙性偵查手段法律界限的設置應符合以下四條原則:
其一為對象特定原則,也就是欺騙性偵查的適用對象必須確定,必須是已經(jīng)確定有犯罪嫌疑的人員,為了防止這些嫌疑人出現(xiàn)抗拒偵查的問題,可以對這些嫌疑人采取必要的欺騙性手段。因此,欺騙性手段是不能夠應用我國守法公民、未成年人或證人的。
其二是必要性原則。也就是說欺騙手段的使用應當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前提下,在經(jīng)過權衡利弊之后所做出的更優(yōu)選項,只能夠在應對情節(jié)嚴重的犯罪的必要環(huán)節(jié)中使用,而不應當適用于各種犯罪偵查活動。
其三是道德限度原則。也就是欺騙性偵查手段的應用,絕對不能夠突破道德與法律的底線。
其四是正義原則,指的是欺騙手段的用途應當是查明并解決犯罪,而絕不是引發(fā)犯罪,這種問題常見于誘惑偵查活動中,偵查人員應避免誘發(fā)他人犯罪。
三、結語
本文圍繞欺騙與刑事司法行為的道德界限進行研究,首先研究了偵訊活動中欺騙的許容性;隨后從設置欺騙性偵查手段法律界限的原因、設置欺騙性偵查手段法律界限的原則兩個方面,分析了欺騙性偵查手段法律界限的設置。希望本研究能夠為我國欺騙性偵查手段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論依據(jù)。
[ 參 考 文 獻 ]
[1]王東海.美國刑法中欺騙偷盜罪的認定與啟示[J].河北公安警察職業(yè)學院學報,2017,01(09):33-39.
[2]魏小強.司法與輿論的沖突何以發(fā)生——兼論緩解司法與輿論沖突的內在途徑[J].河北法學,2017,03(07):122-132.
[3]程子懿.司法實踐中誠信原則和職業(yè)道德有效性研究[J].法制博覽,2017,13(08):242.
[4]張婷婷.科技、法律與道德關系的司法檢視——以“宜興胚胎案”為例的分析[J].法學論壇,2016,01(07):133-1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