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犯罪記錄查詢制度是一項基礎性的司法制度,該制度的設立關系到國家的公共利益安全和信用體系的建立。我國自2012年開始就著力打造跨部門的、統(tǒng)一的、適用于全部犯罪人員的犯罪記錄數據庫和查詢制度,雖然在司法信息數據庫的建立、犯罪信息查詢程序、建立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等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許多具體制度的設置上仍有欠缺,亟待完善。
關鍵詞:犯罪記錄;查詢制度;完善
中圖分類號:D9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7)29-0032-02
作者簡介:李濤(1977-),女,山東牟平人,南京工業(yè)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犯罪記錄查詢制度是一個綜合體工程,由犯罪記錄的登記和保管、犯罪記錄的查詢和犯罪記錄的封存和消滅制度等共同組成。因此各個組成部分的高效合理設置方能確保系統(tǒng)工程的正確運行。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聯(lián)合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發(fā)布的《關于建立犯罪人員犯罪記錄查詢制度的意見》(以下簡稱《犯罪記錄查詢意見》)是我國現(xiàn)行犯罪記錄查詢制度的綱領性文件和重要依據。根據《犯罪記錄查詢意見》的宗旨是要對犯罪人員的相關信息進行合理登記和有效管理,其內容除了要建立犯罪人員的信息數據庫之外,還要建立犯罪人員信息通報機制、規(guī)范犯罪信息查詢程序、建立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明確違規(guī)處理犯罪人員信息的責任等。但鑒于我國的犯罪記錄查詢制度的設立還處于初級階段,《犯罪記錄查詢意見》中的相關規(guī)定大多是原則性的,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實施細則,而且有關原則的制定也因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存在問題,因此針對我國犯罪記錄查詢制度的現(xiàn)狀和存在的相關問題,結合當下的司法環(huán)境對我國的犯罪記錄查詢制度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
一、整合現(xiàn)有的司法數據資源,建立全國聯(lián)網的犯罪記錄數據庫
建立全國聯(lián)網的犯罪記錄數據庫是實現(xiàn)犯罪記錄查詢制度的先決條件。其實《犯罪記錄查詢意見》中規(guī)定記載的犯罪人員的相關信息已經收集在不同的司法數據資源庫中。首先,我國公安行政機關管理著全國基本人口的相關信息以及重點人群、網上通緝追逃人員、在押人犯和強制戒毒人員的相關信息,是一個綜合性的巨大的司法數據庫。其次,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為了推進司法公開和司法透明的進程,頒行了《關于推進司法公開三大平臺建設的若干意見》、《關于人民法院在互聯(lián)網公布裁判文書的規(guī)定》,在互聯(lián)網上全方位公開裁判文書尤其是刑事裁判文書,因此形成了一個全國性的刑事裁判文書的數據庫。第三,同年依據《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行賄犯罪檔案查詢工作的規(guī)定》而建立的“行賄犯罪檔案查詢系統(tǒng)”則針對賄賂犯罪而專門建立了一個專項性的賄賂犯罪的數據庫,收集了自1997年10月1日以來全國各級人民法院生效判決確認的行賄罪、單位行賄罪、對單位行賄罪和介紹賄賂罪四種有關賄賂犯罪的信息。我國司法工作的信息化建設不斷提升,犯罪記錄數據已經相對集中在不同的司法數據庫資源中。因此我們當下所有解決的就是打破部門之間的壁壘,實現(xiàn)各個數據庫之間的資源聯(lián)網和共享。
二、明確犯罪記錄登記和保管主體的規(guī)定
根據目前的司法體制和《犯罪記錄查詢意見》的相關規(guī)定,記錄信息的登記和保管職能可以由公安、司法、審判和司法行政部門中的任意一個機關實施。綜合考量,司法行政機關應該是最為適合的國家機關。
首先從本職工作上看,司法行政機關可以充分發(fā)揮能動性,積極調動公安、司法、審判機關的功能。再者,犯罪記錄是聯(lián)系到犯罪預防這一環(huán)節(jié)的重要紐帶,由國家部門管理體現(xiàn)了國家的重視,也能確保在執(zhí)行上的規(guī)范和權威。犯罪分子經常流竄作案,所在地點不確定,若僅由地方司法行政機構管理犯罪記錄,有時無法將犯罪人員在不同的行政區(qū)域的犯罪事實進行有效系統(tǒng)的登記和管理。因此,司法行政機關作為未來全部犯罪記錄的登記查詢主管部門,各級法院檢察院則可以為行政機關提供犯罪記錄,將相應的判決、決定等內容通知給司法行政部門進行登記管理。
三、擴大犯罪記錄查詢主體范圍
《犯罪記錄查詢意見》對于賦予哪些主體查詢權并沒有給出明確答案,根據其規(guī)定的升學、入伍、就業(yè)資格審查和辯護律師履行辯護職責的查詢理由我們可推出單位、本人和辯護律師是適格的查詢主體。從此可以看出我國對犯罪記錄查詢主體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性限制,體現(xiàn)了法律法規(guī)制定人員在思考相關政策時的謹慎地態(tài)度和對犯罪人相應隱私權的保護。廣州日報曾經報道過一起典型案件,12年前殺害同村少女的死刑犯最后并未執(zhí)行死刑,死者家屬在10年后才得知殺人兇手仍然在世。這樣一個例子就是對犯罪記錄查詢主體規(guī)定欠缺的典型反映。此外就刑事案件而言,被害人想了解關于案件當事人的相關信息,普通民眾更關心的是如何在此類案件中提煉出有效保護自己的信息。針對不同的人群,對獲知的犯罪具體信息需求也不同,就要求法律在這一方面需要不斷地進行完善,否則將無法滿足各主體的各異的信息需求,也不利于維護社會穩(wěn)定。因此我國犯罪記錄查詢的主體不應該局限于在有關單位和機關,個人也應享受到查詢犯罪記錄的權利。綜合自由開放模式的特點,賦予被害人或其近親屬查詢相關當事人犯罪信息記錄的權利。相關當事人驗證身份后,犯罪信息管理部門就應當依照法律規(guī)定批準其查詢請求。同時這也引出了對犯罪記錄查詢事由的修改,擴大查詢事由的范圍,不僅僅局限于公共領域和就業(yè),而是了解案件發(fā)展進程,監(jiān)督刑罰執(zhí)行結果,保障司法公正透明。
在擴充查詢事由和擴大查詢主體的時候可能會產生單位、機關和個人侵犯公民隱私的問題,這個可以通過某些規(guī)定進行解決,規(guī)定的中心主旨是:建立一個獨立的機構,不論是哪一個主體提出查詢記錄信息的申請,都需要該機構的審核批準。
四、明確犯罪記錄查詢的具體內容
《犯罪記錄查詢意見》明確規(guī)定了犯罪人員信息登記的內容:犯罪人員的基本情況、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的名稱、判決書編號、判決確定日期、罪名、所判處刑罰以及刑罰執(zhí)行情況,但對于查詢主體通過查詢可以得到的犯罪記錄的具體內容和范圍以及如何使用獲得的查詢信息卻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因此我們必須明確通過申請查詢可以獲得的犯罪記錄的具體內容到底有哪些?針對不同的查詢事由所獲取的犯罪記錄信息的內容是否不同?從《犯罪記錄查詢意見》中關于犯罪人員信息登記的內容規(guī)定中可以看出其所記載的犯罪記錄信息只是綱領性的信息,并不包括具體的案件偵查過程和庭審過程的記錄,因此我們可以向申請查詢人提供全部的登記信息,不會造成泄露國家秘密的法律后果,亦不需針對查詢事由的不同而區(qū)分不同的查詢范圍。endprint
五、完善犯罪記錄查詢期限的規(guī)定
我們應當針對成年人和未成年人案件設置不同的查詢期限規(guī)則。對于成年人的刑事案件除了辦案部門、司法機關以及政審部門等機關查詢權不應當設置查詢期限以外,應當對其他單位的查詢期限進行合理的界定。匹配不同的職業(yè)性法規(guī)的規(guī)定,將不同性質的單位所擁有的查詢期限與其特定的職業(yè)法規(guī)的規(guī)定同步。對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方面我們要將輕罪犯罪記錄封存制度落到實處,因此要明確符合條件已經封存案件的例外查詢啟動主體和事由到底是哪些?對于這種例外情況應當采取謹慎嚴格的態(tài)度進行明確的列舉。筆者認為只有公安司法機關、國家安全部門在偵辦危害國家安全等案件時方可進行例外性查詢。另一方面,對于被判處五年以上刑罰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即便不是法律所規(guī)定的封存制度中所適用的輕罪范圍,但由于未成年人具有較高的重塑性,為了給他們重返社會提供更多的機會,我們在審之查詢期限時也應當有別于成年人犯罪案件,對于非公安司法機關、國家安全機關、被害人及其近親屬之外的其他相關機關的查詢期限應當進行適當的限制,在所判處的刑罰期限上適當的加上一定年限的考驗期限。
六、明確犯罪記錄查詢責任承擔方式
《犯罪記錄查詢意見》從信息查詢、信息管理和信息使用三個階段對違規(guī)行為要承擔的責任設置了一定的法律責任。負責犯罪信息登記和管理的人員不按照規(guī)定提供查詢服務的,情節(jié)嚴重或者造成嚴重后果的,應當依法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負責犯罪信息登記和管理的人員違反規(guī)定泄露犯罪人員相關信息的,情節(jié)嚴重或者造成嚴重后果的,應當依法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使用犯罪人員信息的單位和個人不按規(guī)定使用,情節(jié)嚴重或者造成嚴重后果的,應當依法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這樣的規(guī)定看似全面,但實際上并沒有講明違規(guī)主體到底要應該承擔怎樣的責任,從而導致違反法律規(guī)定的人員鉆法律的漏洞,減輕刑罰或避免司法追究。
因此為了避免《犯罪記錄查詢意見》中對于違規(guī)人員否定性評價結果的虛無,我們需要對違規(guī)行為人或單位的責任承擔方式進行細化。我們可以借鑒英國和法國的相關規(guī)定,從不按規(guī)章制度提供查詢服務、私自泄漏相關人員的信息、違背規(guī)章制度濫用相關人員信息等幾個方面來分別制定對其應該責任承擔的方式。首先,不按規(guī)章制度提供查詢服務的責任主體是犯罪人員信息的登記管理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具體的責任方式為記過、記大過等行政處分;其次,私自泄漏相關人員的信息的責任承擔主體與不按規(guī)章制度提供查詢服務相同,具體的責任承擔方式因情節(jié)不同有所不同,情節(jié)輕微的給予一定的行政處分,情節(jié)嚴重的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下簡稱《刑法》)第253條規(guī)定的“非法提供公民信息罪”給予刑事處罰;第三,違背規(guī)章制度濫用相關人員信息的責任主體是單位和辯護律師,仍因后果不同承擔不同的法律后果,情節(jié)輕微的給予罰款、警告等行政處分,后果嚴重的可依據《刑法》第246條規(guī)定的“侮辱罪”追究其刑事責任。一旦形成這樣的規(guī)定,對責任承擔主體和方式進行了具體明確,能在很大程度上實現(xiàn)犯罪信息記錄查詢的規(guī)范化和制度化,保障該種制度的順利實施。
[ 參 考 文 獻 ]
[1]馮軍.比較刑法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高一飛,高建.中國犯罪記錄查詢制度的改革與發(fā)展[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3(5).
[3]于志剛.構建犯罪記錄查詢制度之思考[J].人民論壇,2010(23).
[4]王彬.我國犯罪記錄查證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其完善建議[J].反歧視評論,2015(2).
[5]李玉萍.<關于建立犯罪人員犯罪記錄制度的意見>理解與適用[J].人民檢察,2012(16).
[6]李銘.對無違法犯罪記錄證明的若干思考[J].廣西警察學院學報,2009(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