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性辭寡,“在人多時候最沉默”,卻因家境、身邊人的影響等最終做了教師;卻又遵循孟子“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的訓誡,所以,在初為人師的那幾年,跟學生的關系總是若即若離:有學生問問題,出于本分,我總是詳盡地解答;若沒有人詢問什么,那就彼此相安。
這種狀態(tài)后來有了一點變化,契機是我在教師節(jié)時收到了一封信。
信是一個已經畢業(yè)的學生發(fā)來的。她向我問好,然后感謝我對她的教誨,感謝我寫在她作文后的長長的批語,感謝我為她解惑,等等,然后提到我為人似乎太過于陰郁,這使得同學們對我不敢親近;還說,喜歡我的同學有很多;還說,同學們的世界其實很精彩,希望我能夠多了解一些他們。
我很慚愧,因為我想不起來她是誰。至于她所說的傳道解惑,也只是盡了本分,無心插柳而已。只是,她提到的我的問題,倒是給了我一絲觸動——師生一場,似乎不應該如此陌生才是。
于是我試著改變自己。在接下來的幾年,我向其他老師學習,偶爾找找學生聊天,學著開一些無傷大雅的玩笑。把與課文有關的歌曲找來,會唱的唱給他們,不會唱的找人唱。組織開展一些群體活動,課本劇啊、詩歌朗誦啊、辯論啊,等等。變化漸漸顯現(xiàn)。走在校園里,跟我打招呼的人越來越多;課間休息時,會有人問師娘是否漂亮。還有一次,他們不知道從哪里打聽來我的生日,在課前給了我一個驚喜。變化后的師生關系讓人感到輕松、溫馨。上課少了一些定式,多了一些隨機;少了一些沉悶,多了一些蓬勃;少了一些頹廢,多了一些陽光。少了一些慵懶,多了一些奮進。
現(xiàn)在的學生大多活潑、有才、個性鮮明。他們出入各種補習班、特長班,也算“閱師無數(shù)”,早就有了自己的好惡。他們大概不會喜歡我原來那種死氣沉沉的樣子,好在,現(xiàn)在我也不喜歡那樣子了。而他們的特長、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對我來說有很高的探索價值。我愿意去搞清楚他們在想什么,并提供一個過來人的參考意見。
為師日久,學生早已遍地開花。街角偶見,一聲“老師好”,甚慰予懷。更有機關上班、醫(yī)院工作者,一有事務,賴力良多。此亦為師之樂矣。
作文君:金秋九月,我們迎來了第33個教師節(jié)。為了向親愛的老師們表達我們崇高的敬意,我們特推出“獻禮教師節(jié)”的特別版塊。在這里,老師們可以寫出在自己的執(zhí)教生涯里,或感動、或勵志、或有趣、或明悟的故事。本期所選的文章是來自河南省漯河五高的張劍鋒的作品。在他看來,教與學是一段旅程。在這段通往知識殿堂的旅程中,學生可以收獲到知識,而作為老師的他,也收獲到了來自學生對自我成長的影響和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