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志 曾 義
(1.興文縣石海繭絲綢有限公司,四川 興文 644400;2.興文縣農業(yè)局,四川 興文 644400)
興文縣新蠶品種芳·繡×白·春使用情況報告
劉立志1曾 義2
(1.興文縣石海繭絲綢有限公司,四川 興文 644400;2.興文縣農業(yè)局,四川 興文 644400)
蠶品種是生產優(yōu)質蠶繭的基礎,隨著我省蠶桑產業(yè)提檔升級,以及繭絲市場結構的變化,推廣使用能繅高品位生絲的優(yōu)質、高產、高效的蠶品種已成為各地蠶繭生產的重點工作。2015年開始,興文縣石海繭絲綢有限公司狠抓新蠶品種的引進、試用和推廣,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今年全縣全面推廣使用“芳·繡×白·春”新蠶品種,更是將興文縣的蠶繭生產成績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1.1 使用情況
興文縣2017年春蠶養(yǎng)蠶農戶9355戶,分布于全縣13個鄉(xiāng)鎮(zhèn),發(fā)放芳·繡×白·春蠶種14400張,4月 18日出庫,4月30 日收蟻,小蠶共育到3齡起蠶2次給桑后,5月26-27日上蔟,全縣共產繭780t,平均單產54.15kg/張,比上年同期提高6.32kg,提高13.2%,產值3767.02萬元,每張平均收入2615.98元,優(yōu)質干正繭銷售最高169元/kg,最低162元/kg,創(chuàng)興文公司干正繭銷售歷史最高價格。實現(xiàn)了蠶農、政府、公司、廠家四個滿意。
1.2 相關指標
1.2.1 飼養(yǎng)成績。見表1。
表1 近3年春蠶興文縣使用不同蠶品種生產成績
從飼養(yǎng)成績分析,全縣近3年蠶繭單產平均均在41kg以上,其中芳·繡×白·春單產水平更是創(chuàng)興文縣的紀錄,各繭站均明顯高于“川山×蜀水”和“秋華×平30”兩個品種,鮮繭公斤顆粒數和烘折均低于“川山×蜀水”和“秋華×平30”兩個品種。
1.2.2 試繅成績。見表2。
表2 近3年春蠶興文縣使用不同蠶品種繭絲試繅成績
從試繅成績看,我縣近3年春季使用的蠶品種解舒率均高于65%,而今年芳·繡×白·春解舒率平均在70%左右,特別是繭絲長達1300m以上,為興文歷史最高水平,繭絲纖度勻整度高變化幅度小,清潔98分均高于其它幾個品種,潔凈只有一個站94.5分,其余均達95分,高于其它幾個品種,適合繅5A級生絲要求,萬米類吊均少于其它幾個品種。
興文縣是蠶桑新區(qū),石海公司自2015年連續(xù)三年進行蠶品種引進、試用、篩選。為保證新蠶品種各項性能的發(fā)揮,針對全部使用芳·繡×白·春的情況,今年專門采取了相應的技術處理和工作措施。
2.1 革新共育,保證小蠶質量與數量
推廣新品種采用良種加良法,才能真正體現(xiàn)優(yōu)良品種的各項指標,今年春蠶共育期間革新了有關技術處理,采取了與常規(guī)共育技術不同的處理:一是1張小蠶改兩個蠶盒(標準長1.1m、寬0.8m)為3個蠶盒飼養(yǎng);二是改掃落法和打落法收蟻為小區(qū)隔日網收法;三是改每天擴座為提網超前一次性占座,占蠶盒面積60%以上;四是改每次給桑時換氣為定時器智能控制,每隔1h換氣10~15min;五是改自然光線為黃色燈光,吸引小蠶在上層食葉。
2.2 強化管理 ,確保操作標準化
公司成立共育專管組和督查督辦組,共育專管組制定共育技術方案和檢查共育操作十八條標準,并設計共育操作與管理督查記錄表;督查督辦組根據十八條標準,每天到各共育室逐項檢查,未按標準操作的對共育室、對聯(lián)系員工和當地繭站站長,現(xiàn)場處罰50~100元,對同一問題再錯的加倍處罰,確保全縣95%的共育室8足天達到二眠起蠶給桑2次分蠶。
2.3 抓自動上蔟,普及不翻蔟技術
我縣蠶農養(yǎng)蠶基本上使用蠶臺,大蠶飼養(yǎng)和上蔟都在同一個蠶臺內,為保證蠶發(fā)育整齊,大蠶四眠時進行一次提青分批。從5齡第2d開始每晚增喂一次桑葉,讓蠶吃飽吃好。使用方格蔟自動上蔟,見報信蠶加網,配合給桑添食一次滅蠶蠅片后合并蠶臺,見熟蠶30%~40%時掛方格蔟,采用黃色燈光吸引熟蠶向上爬,6h后將黃色燈關閉,在懸掛的方格蔟上方篾板處刷上拒避劑。掛方格蔟6h后,將蠶棚上方懸吊的電風扇調開到低檔,即可排濕還可促使熟蠶向方格蔟下部方向爬動,達到72h不翻蔟目的,以保蠶繭生絲的清潔和潔凈的提高。
2.4 儀評收繭, 促質量提升
石海公司向全縣栽桑農戶10350戶,簽定“桑園倒租返包”合同,期限10年,蠶繭生產實行訂單保護價政策,保護價32元/kg,采用儀評收繭,明確鮮繭儀評收購要求,明確雙方責權利,以及計算和結算方式。為促進蠶繭質量提高,在執(zhí)行保底價收購基礎上,采取依質論價上不封頂政策。今年全縣春蠶正繭均價達48.31元/kg,單組最高價達60.5元/kg,價差達28.5元/kg,通過有效的政策保障和價格刺激,確保了全縣單產、質量、收入的高水平。
3.1 正確認識使用新蠶品種
品種不是萬能的,但沒有好的品種,就不能生產優(yōu)質的蠶繭。過去蠶繭生產者、使用者對蠶品種要求不一致,要么是蠶要好養(yǎng)、強健性高,不考慮繭絲質成績,要么是繭絲質好,但蠶農養(yǎng)不出來,兩者利益不能平衡。隨著繭絲市場結構的變化,以及養(yǎng)蠶基礎設施條件的不斷改善,適宜生產優(yōu)質蠶繭的新蠶品種成為蠶農和蠶繭生產企業(yè)的優(yōu)先選擇。近幾年細纖度的雄蠶品種、優(yōu)質的芳·繡×白·春、川山×蜀水在各地得到大量推廣就是很好的說明。
3.2 充分了解新蠶品種特性,配套相應的技術措施,確保蠶農能養(yǎng)好蠶、產好繭
良種必須良法,我省推行的小蠶共育、大蠶省力化飼養(yǎng)、紙板方格蔟及自動上蔟、蠶病統(tǒng)防統(tǒng)消等主體技術已在各地廣泛應用,并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必須落實到新蠶品種的飼養(yǎng)全過程。
3.3 配套使用蠶繭繭質提升和保全措施
開展蠶繭儀評收購,實現(xiàn)蠶繭質量和價格的有機結合,確保新蠶品種使用各方的利益最大化。蠶農使用好的蠶品種,養(yǎng)出好蠶,生產出優(yōu)質的蠶繭,理應賣一個高的價格,蠶繭收購企業(yè)高的收購價格也必須是優(yōu)質的蠶繭,二者必然是通過儀評按質計價收購來實現(xiàn),我縣全面開展蠶繭儀評收購,優(yōu)繭優(yōu)價政策刺激蠶農養(yǎng)好蠶、產優(yōu)繭、賣高價,優(yōu)質的蠶繭也蠶繭收購企業(yè)提升了市場竟爭力,實現(xiàn)蠶農、企業(yè)的雙贏。
劉立志(1966-),男,農藝師,從事蠶桑生產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