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明 李佳穎(江南大學 設計學院)
浙江松陽“鄉(xiāng)建”實踐基本模式的分析1
文/史明 李佳穎(江南大學 設計學院)
松陽縣地處浙江省西南部,因地處長松山南面,松陰溪北面,故稱作松陽。松陽縣四面環(huán)山,地勢東南低西北高,中部為開闊的松古平原,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美稱。因其境內風景秀麗、山水輕靈,北宋詩人沈晦曾留下了“唯此桃花源,四塞無他虞”的贊頌詩句。松陽縣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東漢立郡,至今已有1800余年。
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和悠久的歷史,使松陽縣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文化遺存——具有明清風格的歷史村鎮(zhèn)。這些村鎮(zhèn)所包含的文化遺存不僅指構成其本身的建筑及其環(huán)境,還包括耕作生息、祭祀禮俗、族規(guī)家訓等文化傳統。同時,由于松陽縣的地貌相對復雜,有山地、丘陵,亦有平原、盆地,處于不同地形的村落經過不同時段的發(fā)展與積淀,至今呈現出不同的圖景。今日在縣境內仍保存著100多座格局完整的傳統村落。截至2016年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公布,松陽縣已有達71個傳統村落先后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另外,2015年松陽縣獲得國家住建部授予的“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發(fā)展示范縣”稱號。在全國范圍內僅松陽縣和云南省建水縣獲此殊榮。
作為重要的民生問題,中國的鄉(xiāng)村建設自近代以來一直在中國廣袤的鄉(xiāng)村大地上進行著不懈的試驗,亦始終受到學界的關注,如著名學者費孝通先生《鄉(xiāng)土中國》和《江村經濟》等重要著述影響了幾代學人與眾多“鄉(xiāng)建”實踐者。
進入新世紀,浙江省作為我國率先探索城鄉(xiāng)統籌w和鄉(xiāng)村建設的主要省份之一,2003年便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開始實施《城鄉(xiāng)一體化行動綱要》,啟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在全國范圍內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2006年中央又進一步闡明了新農村建設的內容和任務,開始在全國鄉(xiāng)村大力推進新農村的建設發(fā)展。2008年浙江省在安吉縣啟動了“美麗鄉(xiāng)村”計劃。2010年浙江省提出建設“中國美麗鄉(xiāng)村”,并制定《浙江省美麗鄉(xiāng)村建設行動計劃》,把美麗鄉(xiāng)村建設作為省級發(fā)展戰(zhàn)略目標。
總體而言,松陽縣“鄉(xiāng)建”實踐是隨浙江省美麗鄉(xiāng)村建設行動計劃的相關要求而展開的。松陽縣根據浙江省建設“中國美麗鄉(xiāng)村”的總體要求與《浙江省美麗鄉(xiāng)村建設行動計劃》的相關內容,尤其是美麗鄉(xiāng)村建設“四美三宜”(其中“四美”即科學規(guī)劃布局美、村容整潔環(huán)境美、創(chuàng)業(yè)增收生活美、鄉(xiāng)風文明身心美?!叭恕奔匆司?、宜業(yè)、宜游)的具體要求,提出了建設生活富裕、家園秀美、人文和諧的“田園松陽”實施理念,并依托縣內獨特的田園風光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先后重點開展了傳統村落的更新、產業(yè)扶持和古村保護的行動,并出臺了相關配套政策,探索欠發(fā)達地區(qū)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的新路徑。
圖1 樟溪鄉(xiāng)下馬坑村的整村搬遷安置點
圖2 新興鄉(xiāng)金塢村的整村搬遷安置點
縱觀松陽縣近十年的“鄉(xiāng)建”實踐活動,均與松陽縣“鄉(xiāng)建”的政策有密切的關系,或者說“鄉(xiāng)建”政策的導向決定了“鄉(xiāng)建”的作為。筆者經過梳理,在松陽縣圍繞美麗鄉(xiāng)村建設進行“鄉(xiāng)建”實踐的過程中,依據主要頒布的更新與保護的相關政策,可以將其“鄉(xiāng)建”政策導向分為三個時間階段,即 2008—2011年期間主要為舊村改造、2011—2013年期間主要為經濟扶持項目建設,以及2013年以來主要為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
松陽縣于2008年針對解決村落規(guī)劃滯后、建設用地指標少、土地調濟難、資金不足等問題,提出了“改造空心村、撤并自然村、建設新農村”的改造目標,開始了范圍較廣的舊村改造工作。在政策層面,首先是加大獎勵力度,鼓勵農民拆除危舊房、閑置房,利用存量建設用地建新房;其次,補貼鼓勵村民改造中利用剩余建設用地和整村搬遷后的閑置建設用地復墾為耕地;鼓勵和引導山區(qū)村民整體搬遷異地、下山脫貧和撤并小規(guī)模自然村。
因地理地貌的緣故,松陽縣有許多的山地自然村,幫助山地自然村的村民脫貧成為了舊村改造的重要組成部分。松陽縣將省、市、縣的專項補助資金向整村搬遷傾斜,加大了補助資金。另外,在舊村改造中,大量出現了農村老人有房產,但無資金進行危舊房拆除重建的情況。松陽縣針對此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宅基地換養(yǎng)老”項目,即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前提下,孤寡貧困以及留守的老年人自愿永久放棄宅基地使用權,將宅基地交由村集體所有并獲得相應的補償。村集體免費為老年人提供居住公寓,老年人終身享有免費居住權。這一模式探索了一條解決農村老人養(yǎng)老安居的新出路,因此在2009年松陽縣獲得了“第五屆中國地方政府創(chuàng)新獎”。
2011年以來,松陽縣抓住了實施浙江省重點欠發(fā)達縣特別扶持項目的政策機遇,頒布了《松陽縣群眾增收致富奔小康規(guī)劃(2011-2013)》,圍繞增加農民收入和提升民生水平實施扶貧開發(fā)和產業(yè)培育的行動。松陽縣依托本地良好的農業(yè)產業(yè)基礎,通過扶持適合本地農民的產業(yè),對茶葉、食用菌、高山蔬菜、筍竹林等投資少、見效快的產業(yè)加大發(fā)展,實現穩(wěn)定的收入。其中種茶作為松陽縣的主要產業(yè),亦是松陽縣主要進行的農戶幫扶產業(yè)。除了建設現代農業(yè)園區(qū)、松陽縣還以增強農民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技能、培育農業(yè)生產經營主體為重點,成立就業(yè)幫扶中心、培訓農村實用人才和實訓基地。
松陽縣自2012年開始由浙江省農辦牽頭,建設、文物等部門參與,經過普查確定歷史文化村落,并出臺了《關于加強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打造“松陽古村落”品牌的實施意見》,大規(guī)模開展傳統村落保護工作。2013年正式將縣內歷史建筑保護較為完好的村落分批次進行了中國傳統村落的申請。如前所述,截止2016年11月,共有71個村落被列入到中國傳統村落的名錄中。同時,松陽縣又出臺了《關于開展傳統民居改造利用工作的實施意見(試行)》,明確了傳統民居改造利用的改造原則、改造模式、改造標準、政策措施等。對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縣政府采取了更為嚴格保護的方式。這些村落不得進行大拆大建,僅允許進行基本與必要的維護和一些可以帶動當地居民經濟發(fā)展的“微改造”工作。
針對松陽縣近十年的“鄉(xiāng)建”實踐活動與眾多案例,若按照進行“鄉(xiāng)建”實踐主體的不同,松陽縣的“鄉(xiāng)建”類型可分為政府主導、建筑師主導以及自發(fā)性改造等三種基本模式。在這里,主導是指在更新活動中的擔任主要組織者的角色。當然,各級政府在不同時段關于“鄉(xiāng)建”的政策是實踐活動展開的重要依據。
政府主導的“鄉(xiāng)建”改造是三種基本模式中最為重要的模式。松陽縣的政府主導“鄉(xiāng)建”又可以分為兩種類型:鄉(xiāng)村整體規(guī)劃及新住宅設計以及對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利用。
圖3 三都鄉(xiāng)酉田村
3.1.1 鄉(xiāng)村整體規(guī)劃及新住宅設計
鄉(xiāng)村整體規(guī)劃及新住宅設計目前仍是松陽縣主要的“鄉(xiāng)建”類型。這種由政府主導的鄉(xiāng)村新住宅設計和村落的規(guī)劃屬于土地集約化的規(guī)劃,政府集中在村子中的空地進行集中規(guī)劃,按照已經劃定好的宅基地進行設計,村民可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進行宅基地面積的選擇。
松陽縣在進行舊房改造時堅持了三個基本原則:一是要符合村莊的總體規(guī)劃和土地利用的編制規(guī)劃,且在村莊的規(guī)劃布局和住宅設計上堅持適用性與藝術性的統一。二是住房改造由村委會承擔業(yè)主角色,改造過程中需充分尊重農民的主體意愿,妥善處理好村民與集體經濟的利益關系。三是嚴格落實“一戶一宅”制度,新建的住宅戶需要把原舊房上交或拆除,由村委會進行統一的管理。村委會為拆除舊房的戶主提供部分的住房補貼。
同時,松陽縣還通過實施自然村撤并、整村搬遷等方式,使大批的農民從山區(qū)向平原、從自然村向中心村的轉移。例如松陽縣金塢村建在半山腰上,交通極為不便。該村的中青年村民一般在上半年在家或外出采茶,下半年則外出打工謀生。村內的房屋多為危舊房,村民的生產生活方面均存在著許多問題。2008-2010年間該村除1戶外,100戶村民在縣政府的扶持下實施整體搬遷,此舉改善了原村落村民的生活與生產條件,同時還增加了耕地??芍^一舉兩得。(如圖1,圖2)
3.1.2 對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利用
政府主導“鄉(xiāng)建”的另一種類型,是對已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進行保護與利用。松陽縣主要采用的措施與辦法,是對現存的傳統建筑群及其建筑細部以及周圍的環(huán)境進行嚴格保護,除嚴重影響居住或整體美觀的危房外,均不得隨意進行改造或拆建。在這些村落中,仍有許多村民生活在其中,當然主要為留守老人和兒童。
例如酉田村的保護工作,酉田村位于松陽縣三都鄉(xiāng),在2014年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該村有600余年歷史,目前村內約110戶,共311人。酉田村主要為葉氏人家,村內保存著葉氏宗祠、社廟等公共建筑以及清代民居,這些傳統建筑的木構雕刻裝飾精美考究,具有很高的保護價值。上述傳統建筑分布在村落的中部,村內古道縱橫交錯。酉田村在申報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之前,村內一些村民把自家老宅拆除,自主蓋起磚混結構的新房。這些新房主要集中在村尾以及河邊,政府并未干涉。在2014年列入中國傳統村落之后,為了加強對傳統村落風貌的保護以及提升村落整體觀賞價值。政府與這些自主建造新房的村民進行溝通,即把新房的顏色刷成與傳統房屋建筑表面顏色相近的顏色,以減少新舊房對比而帶來的突兀感,保證了酉田村傳統風貌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如圖3)
圖4 平田農耕館內部
圖5 大木山茶園景區(qū)內茶亭
圖6 大木山茶室外景
圖7 從大木山茶室內遠眺
3.2.1 建筑師的完整改造
“鄉(xiāng)建”在當代也正在經歷一種“現代化”的轉型,鄉(xiāng)土自建活動逐步拋棄了傳統的流程、技藝、結構、符號,甚至是品味。在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建筑師深入鄉(xiāng)土聚落中,了解當地居民的需求和生活方式,以一種外來者的身份進行長久的田野調查,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設計。項目往往會以一種巧妙的方式與鄉(xiāng)土生活活動進行銜接,并對鄉(xiāng)土的語境進行回應。
例如,建筑師徐甜甜在松陽縣設計建造了三個鄉(xiāng)村建筑項目,分別是四都鄉(xiāng)的平田農耕館、以及位于縣城的大木山茶園景區(qū)之茶亭和茶室。其中平田農耕館位于四都鄉(xiāng)平田村,該村距離縣城15公里。整個村落沿山勢而建,村內有多處古道水系及古樹。農耕館位于村子的核心區(qū),設計師將村口幾棟破損嚴重的夯土村舍改造成為新的村民活動中心,既能作為公共文化區(qū)展示平田村的農耕文化,又作為平田的手工竹藝等的作坊,同時,還可以作為文化配套支撐村里民宿開發(fā),兼具文化交流功能。農耕館整體包括了南北兩座相鄰的房子,南側是農耕館主體,北側是藝術家工作室,中間為手工作坊。農耕館一層的空間內陳列著老式的農耕工具,同時也展示了傳統夯土墻建筑和其中的木結構。(如圖4)
圖8 紅糖工坊建筑內部及白描墻繪
圖9 紅糖工坊建筑與外部農田景觀
圖10 沿坑嶺頭村的民宿
圖11 沿坑嶺頭村美術館
而大木山茶園景區(qū)之茶亭和茶室兩個項目位于縣城附近的大木山茶園。大木山茶園是松陽縣重要的產茶區(qū)、觀賞區(qū)及旅游景點。作為松陽旅游的必經之處,每年有大量來此的茶工、村民以及外來游客。另外,松陽亦盛產竹材,采用竹作為建構材料十分便利,施工速度快且對茶園生態(tài)幾無影響。設計師設計了系列性的單體竹亭和平臺,圍合出形狀不一的庭院空間。竹亭采用直徑約10厘米的毛竹形成穩(wěn)定的三角形,頂面用小直徑的雷竹組成格柵,立面由豎立的竹龍骨組成,采用中間疏四角密的方法,整體呼應著茶田的曲線感。(如圖5)天晴時陽光透過竹間的縫隙投影在地面上,使竹亭富有節(jié)奏的變化。大木山茶室選址于景區(qū)中面向西側的水庫的位置,建筑延續(xù)場地現有的休憩長廊的線性坡頂形態(tài),也是對當地建筑語言的一種回應。建筑物整體上采用深色的清水混凝土,設有開放的走道,并通過頂部的線性天窗引入光線。茶室均朝向有景可賞的水面,使人在品茶觀景、冥想放松時,面對遠近的山水景觀有更多的體驗。(如圖6,圖7)
3.2.2 村民的半參與式改造
松陽縣樟溪鄉(xiāng)是遠近聞名的產糖區(qū),種蔗歷史悠久,熬制紅糖已有百年。被稱為“紅糖之鄉(xiāng)”。其中樟溪鄉(xiāng)的興村仍保留著純手工制作紅糖的古法制糖手藝,且為全縣僅存。當地村民因此增加了收入,但不斷蓋起的小洋樓破壞了村落的風貌。
2015年村委會在縣政府的幫助下籌建起紅糖工坊,并成為松陽縣首批鄉(xiāng)村博物館項目之一。該工坊的建筑設計由北京DnA建筑事務所設計,建筑物的施工則在當地村民的協助下進行。在建筑物竣工后,由博意建筑和桑梓枯榮工作室專門策劃,進行了《表皮N+1》的公共藝術活動。該活動主要是在工坊內外的玻璃幕墻上進行手工繪畫,把農耕種蔗以及古法紅糖的手工藝以白描的方式表現出來,為建筑與外部環(huán)境、內部紅糖制作活動三者之間建立關聯。該活動激發(fā)了當地村民兒童的參與。主辦方在工坊的主入口前用透明膠帶拉出橫幅界面,啟發(fā)兒童用記號筆在上面描繪出兒童眼中的工坊以及周邊的景物,還可以在膠帶橫幅間進行自由穿梭,意在彌合新建筑物與當地村民之間的鴻溝,增加認同感。同時,亦促使公共建筑更多地面向受眾,兒童的參與使當地村民增加了對未來鄉(xiāng)村建設的使命感。
紅糖工坊作為興村與周圍田園風光的自然銜接過渡,弱化了建筑的邊界性。無論在工坊進行勞作生產還是在周圍田地勞作的村民,都能把紅糖工坊作為工作之余休憩聊天的場所,外來的游客亦可以在此進行停留,體驗休閑愜意的田園生活。(如圖8,圖9)
興村的紅糖工藝作為樟溪鄉(xiāng)的特色農業(yè),通過紅糖工坊的改造項目,不僅使當地村民參與進來,而且改變了傳統小規(guī)模作坊的臟、亂、差等生產狀況。興村紅糖工坊的落成,亦成為松陽縣探索傳統工藝走向產業(yè)化加工的途徑之一。
“鄉(xiāng)建”改造中不可忽視的另一種力量,是來自于當地的實業(yè)家或知識分子。他們作為土生土長的鄉(xiāng)村人,對于土地的熱愛與情感更加深沉。他們的參與是一種促進力量,更容易將改造超過傳統,實現更豐富的經濟利益創(chuàng)造。
例如楓坪鄉(xiāng)沿坑嶺頭村的“畫家村”項目。2012年麗水市技術學院美術系副教授李躍亮老師被下派到松陽縣楓坪鄉(xiāng),擔任農村工作指導員兼黨委副書記。畫家出身的他,一個偶然機會,他發(fā)現沿坑嶺頭村所在的自然環(huán)境非常好。沿坑嶺頭村整體海拔較高,房屋順山勢而建,高低錯落分布于小山坳中,正值深秋,滿山的金棗柿樹集中成片點綴在村落中,讓人覺得美不勝收。當時,作為整村搬遷村民下山脫貧的建設計劃項目,沿坑嶺頭村即將成為被廢棄的村莊。畫家敏銳的藝術直覺,使他意識到如果在這里辦一個“畫家村”,能夠吸引畫家和學生前來寫生創(chuàng)作。所帶來的持續(xù)固定的經濟來源,不僅可以保留整個村落,也可以幫助村民提高生活水平,打造村子的知名度。
在縣領導的支持下,李老師在村里舉辦了沿坑嶺頭村的第一次畫展,同時充分利用自媒體的平臺進行宣傳。不久便有畫家和學生被吸引至此。為了能把當地村民的積極性拉動起來、改善貧窮的村民生活條件、改善村內的整體環(huán)境,村內的建房修屋筑路造庭,他都交給有技術的村民,只要是本村自己能完成的工程內容,都優(yōu)先考慮村民。為了解決外來人員的住宿問題,村民在李老師的鼓勵下,開始將自己的家改造成民宿?!笆磷蛹t了”、“速寫小院”、“得造花香”等民宿應運而生,為村子源源不斷帶來了一批批的寫生愛好者。(如圖10,圖11)沿坑嶺頭村從計劃整村搬遷到如今遠近聞名的“畫家村”,也正是通過李老師的想法,以及村民的多層面參與,既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條件,又使這個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中的村落得以“活態(tài)保護”,并找到了自我更新的立足點。
當下松陽縣作為浙江省大力推進鄉(xiāng)村建設的重要對象,其縣境內的許多鄉(xiāng)村正在進行著不同規(guī)模的更新活動。松陽縣依托其優(yōu)美的自然田園風光、悠久歷史的傳統村落、非物質文化及手工技藝等,進行了探索包括政府主導、建筑師主導以及自發(fā)性改造等三種基本模式的“鄉(xiāng)建”改造,對浙江省內以及全國的美麗鄉(xiāng)村建設實踐具有重要的借鑒與參考價值。毋容置疑,鄉(xiāng)村建設的進行與可持續(xù),最主要的源動力在于鄉(xiāng)村的當地農民。只有充分調動起農民的主動性,鄉(xiāng)村才能得到更加完整的建設。
[1].王永球. 松古村語 [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2] [3].沈愛蘭.打造“田園松陽”建設秀美家園[J].新農村, 2012(10):10-11
[4].蘭柳生,項桂梅,楊愛萍.探索中東部欠發(fā)達地區(qū)農村住房改造的成功之路[J].小城鎮(zhèn)建設,2009(8):67-70
[5].錢云,何崴,袁野,定位鄉(xiāng)土—青年設計師鄉(xiāng)土營建學術論壇[J].住區(qū), 2017(1):6-13
[6].曾伊凡.在地建造—當代建筑師的鄉(xiāng)村建筑實踐研究[D].[碩士論文]. 浙江大學, 2016.
[7].徐甜甜.平田農耕館和手工作坊[J].時代建筑,2016(2):115-120
[8].徐甜甜.松陽大木山茶室[J].世界建筑,2016(2):116-119
[9].趙辰,李昌平,王磊.鄉(xiāng)村需求與建筑師的態(tài)度[J].建筑學報, 2016(8):46-52
From the Arcade to Urban Complex: the Evolution of Urban Public Space in the Perspective of Consumerization
浙江省是全國率先探索“鄉(xiāng)建”的省份之一,許多實踐案例對當下如火如荼的美麗鄉(xiāng)村建設具有參考與借鑒作用。本文基于對擁有大量歷史傳統村落的浙江松陽縣近十年來眾多“鄉(xiāng)建”實踐案例的實地調研基礎上,梳理與總結了不同階段松陽縣“鄉(xiāng)建”的政策導向,根據進行“鄉(xiāng)建”實踐的不同主體,可將松陽縣的“鄉(xiāng)建”實踐分為政府主導、建筑師主導以及自發(fā)性改造等三種基本模式。
The evolution from “Arcade” to “Urban Complex” is the history that urban public space turn to consumer space, then getting involve into the consumer space. During the phases, urban public space appear as 4 changes:from outdoor space to interior “Panorama” space, territory to fusional border, nomination to anonymity, physical form to urban catalyst. Urban public space is changing from top-down planning to bottom up system generation.
松陽縣 “鄉(xiāng)建” 政府政策 傳統村落 更新 模式
Arcade; Urban Complex; Urban Public Space; Consumerization
10.3969/J.ISSN.1674-4187.2017.01.010
史明,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新農村建設與景觀建筑地域性研究。
1本文系2014年江南大學產品創(chuàng)意與文化研究基地年度一般項目(項目編號14JDY001);2015年江南大學自主科研重點項目(項目編號:2015JDZD03)、2017年度江蘇省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項目編號:KYCX17_146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姥海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