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瀟尹,熊紅芝
(江蘇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話語禮貌理論視角下的中日“請求—拒絕”行為對比研究
張瀟尹,熊紅芝
(江蘇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文章聚焦“請求—拒絕”行為,以中日電視劇臺詞為語料,從話語禮貌理論的視角出發(fā),結(jié)合語義公式對中日拒絕行為進行對比分析,從禮貌言語行為、不禮貌言語行為以及非言語行為三個角度展開研究,旨在更加全面地考察中日拒絕行為。對中日拒絕行為的動態(tài)分析,探究其差異及出現(xiàn)差異的原因,有助于促進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拒絕行為;禮貌策略;話語禮貌理論;中日對比研究
拒絕行為是存在于各種文化中的普遍現(xiàn)象,其本質(zhì)上是一種面子①威脅行為(Face-threatening Act,以下略稱FTA)[1],通常要求拒絕者使用禮貌性較強的拒絕策略。中日兩國由于文化習慣、思維方式不同,所采取的拒絕策略和拒絕方式也不同,跨文化交際時很容易產(chǎn)生誤解[2-3]。為了促進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避免文化沖突,我們有必要對不同語言文化背景下的拒絕行為進行比較研究。
拒絕是指“交際者在面對請求、邀請、提供、建議這四種言語行為時,直接或間接性地否定對方意愿的行為”[4]71。從受益的角度來看,請求的受益者多是請求者,邀請的受益者則可能是雙方,而提供(幫助)和(提出)建議的受益者往往是受話者。針對請求的拒絕和針對邀請、提供(幫助)、(提出)建議的拒絕有著本質(zhì)上的不同[5]44,它通常會給對方更大的負擔,更容易傷害對方的面子,故本文將視角放到針對請求的拒絕行為上。本文以中日電視劇臺詞為語料,從表示拒絕的禮貌言語行為、不禮貌言語行為以及非言語行為三個角度展開研究,考察中日“請求—拒絕”行為的差異及原因,希望能夠給跨文化交際時如何減輕給對方面子的傷害、維護和睦的人際關系些許啟發(fā)。
國內(nèi)外有很多學者對拒絕行為展開研究。文鐘蓮[2]、馬場俊臣·禹永愛[6]、加納陸人·梅暁蓮[7]等人的研究表明:中國人和日本人的拒絕行為有著顯著差異。中國人無論是對長輩還是同輩,與對方關系親密還是疏遠,都更傾向于使用“理由”來拒絕;而日本人則更多地使用“道歉”來拒絕。當與會話參與者關系不親密時,日本人習慣采用較為疏遠、客氣的表達方式;中國人則傾向于采用較為親密、隨意的表達方式。
也有學者從針對請求的拒絕行為這一視角出發(fā)展開考察。肖志·陳月吾[8]發(fā)現(xiàn)中國人和日本人在拒絕他人請求時都喜歡使用“解釋”“道歉”以及“不可”;與日本人相比,中國人的拒絕方式有著更明顯的多樣性。蒙韞[9]的研究表明,日本人和中國人都較多地使用“解釋”,日本人使用的解釋理由較曖昧,中國人使用的解釋理由較具體;解釋時中國人比日本人更經(jīng)常使用“稱呼”。施信余[10]以自然會話為研究重點,總結(jié)出中國臺灣人和日本人都不喜歡組合使用多種拒絕策略,反而更傾向于用單個策略來表示拒絕。以上研究缺乏從語境角度的分析,且有的研究所使用的漢語語料僅限于中國臺灣地區(qū),不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近年來,從禮貌策略理論角度考察拒絕行為的研究也不斷出現(xiàn)。蒙韞[11]指出:日本人經(jīng)常使用“道歉”來拒絕,中國人則只對關系不太親密的人使用;中國人喜歡“提供解決方案”。這表明日本人傾向于關注消極面子,中國人傾向于關注積極面子。王靜[4]以問卷調(diào)查和話語完型測試(Discourse Completion Test,以下略稱DCT)相結(jié)合的形式考察中日拒絕言語行為,認為日本人的拒絕策略屬于典型的消極禮貌策略,而中國人在消極被動和積極主動禮貌策略原則的共同驅(qū)使下組合使用各種拒絕策略。時曉陽[12]從話語禮貌理論(Discourse Politeness,以下略稱DP理論)[13]的視角出發(fā)對日語拒絕行為的表達特點進行考察,總結(jié)出日語拒絕行為的基本態(tài)(Discourse Politeness Default),但其語料僅局限于電話會話。
此外,近年來也出現(xiàn)了有關不禮貌言語行為的研究,成恩才[3]在對中日拒絕行為進行對比時指出,“叱責”是中國人特有的拒絕方式。但除“叱責”外,其并未對其他表示拒絕的不禮貌言語行為進行分析。
通過先行研究可以總結(jié)出:
1)先行研究多采用DCT的調(diào)查方法,這樣獲得的語料多為單句,然而實際會話中,拒絕并非以一問一答的單句出現(xiàn),因此有必要以話段為單位結(jié)合語境進行研究。鑒于電視劇源于日常生活,以其為語料的研究可以結(jié)合語境對整段會話進行考察,更加真實自然。
2)近年來雖有學者將禮貌策略理論與拒絕行為相結(jié)合進行研究,但從DP理論這一視角進行漢日語對比的研究仍寥寥無幾,尤其缺少關于漢語、日語具體禮貌策略的對比。
3)雖然近年來出現(xiàn)了有關不禮貌言語行為的研究,但和拒絕行為相結(jié)合的研究還比較少,且分析有待深入。
4)雖然有研究強調(diào)了非言語行為的重要性,但由于語料的局限性,鮮少有對其進行深入考察的研究。
基于上述原因,本文依據(jù)DP理論和語義公式(Semantic Formula)②,利用可以充分考察會話語境的電視劇臺詞,從表示拒絕的禮貌言語行為、不禮貌言語行為以及非言語行為的角度出發(fā),對中日“請求—拒絕”行為展開對比分析。
本文以日本學者宇佐美まゆみ提出的話語禮貌理論[13]為依據(jù)。DP理論在對Brown & Levinson(B & L)的禮貌策略理論[1]作出高度評價的同時,指出其將研究范圍局限在單句、單個表述行為層面的做法不能較好地解釋話語中的禮貌現(xiàn)象。由此,她將會話看作一個動態(tài)的整體,提出了超越單句、單個表述行為層面,將重點放在話語分析層面的話語禮貌理論。其基本觀點如下:1)提出了“無標記性禮貌策略(Unmarked Politeness)”,而將B & L提到的糾正面子威脅的言語行為稱為“有標記性禮貌策略(Marked Politeness)”。2)將構(gòu)成“無標記性禮貌策略”的典型場景、狀態(tài)稱為基本態(tài),認為實際禮貌效果是基于基本態(tài)而產(chǎn)生的“相對禮貌效果”。3)提出了三種禮貌效果:正的禮貌效果,中性禮貌效果,負的禮貌效果。4)在計算面子威脅行為大小(De)時不僅考慮了說話者,還考慮了受話者,采用了說話者的估算值(Se)減去受話者的期待值(He)的方式,即De=Se-He。雖然無法具體算出絕對的數(shù)值,但是可以設定面子威脅程度在以0為中心的“-1到+1”的范圍內(nèi)浮動[14]97。De估算值誤差、行為適當性及禮貌效果之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
De估算值誤差范圍-1≤De<0-α0-α≤De≤0+α0+α 注:De估算值誤差:De=Se-He。Se:說話者對自己言語所引發(fā)的面子威脅行為的估算值,采用0到1間的數(shù)值數(shù)量化;He:受話者對說話者言語所引發(fā)的面子威脅行為的估算值,采用0到1間的數(shù)值數(shù)量化;α:誤差范圍。 圖1 De估算值誤差、行為適當性及禮貌效果[15]40 該理論具有操作性強、實用性高等特點。對于DP理論的普遍性,毋育新[15]已經(jīng)證實。毋育新[16]利用DP理論,通過對中日兩國母語者請求行為基本態(tài)的考察,發(fā)現(xiàn)對中日兩國請求行為表述連鎖鏈中的差異認識不足是中國日語學習者面臨的主要問題。他認為DP理論是B & L理論的補充與延伸,是解釋存在于人類言語行為中禮貌現(xiàn)象的泛語言理論,可充當漢日對比研究的理論框架。此外,他還談到DP理論不僅考慮了說話者,還考慮了受話者,主張在動態(tài)中客觀把握禮貌現(xiàn)象,故而大大增強了其客觀性與實踐性[15]。 (一)語料收集概要及文字化方法 本文選定日語電視劇《最完美的離婚》以及漢語電視劇《長大》為語料來源。兩部電視劇圍繞戀愛、工作、家庭生活等場景展開,貼近生活,對話自然。筆者從兩部電視劇中各選定10組“請求—拒絕”場景為考察對象,每組場景由請求者發(fā)出請求開始,到拒絕者明確表示拒絕或用其他方式(如離開等)來結(jié)束會話為止。筆者遵循宇佐美まゆみ《改訂版:基本的な文字化の原則(Basic Transcription System for Japanese:BTSJ)》[17]、宇佐美まゆみ等《基本的な文字化の原則(Basic Transcription System for Japanese:BTSJ)の中國語への応用について》[18]對每組語料進行文字轉(zhuǎn)寫。 (二)語義公式的定義及分類 語義公式是對會話進行分析時使用的單位,在分析會話行為的社會性相互作用時,將其語義功能具體化的最小單位[19]。例如,語義公式“道歉”就擔負了“因無法滿足對方的意愿而感到有負擔”這一語義功能。本文在參考文鐘蓮[2]、成恩才[3]的基礎上加入了“置之不理”等與非言語行為相關的語義公式。具體分為15種,如表1所示: 表1 語義公式分類及例句 語義公式含義日語例漢語例反問形式上的反問來表示拒絕。なんで?我們?nèi)ジ蓡?不可直接表明不能滿足對方的請求。包括言語和非言語(搖頭、擺手等)兩種情況。私行かないよ。/無理です。我才不去呢。/不行。理由說明解釋說明不能滿足對方意愿的原因。私仕事だから。我等會有事。 續(xù)表 筆者依據(jù)表1的分類,將此次收集到的漢語和日語語料中出現(xiàn)的語義公式(共11種)進行了統(tǒng)計,結(jié)果如表2所示。同時,為確保分析過程的可信度,筆者還邀請了兩位評判員參與對語義公式歸類的判定。分析結(jié)果的信度系數(shù)(Cohen’s kappa)一致率(K)均保持在0.76③以上。 表2 中日拒絕表現(xiàn)語義公式統(tǒng)計 語義公式日語漢語次數(shù)比例次數(shù)比例反問25.0%512.2%不可37.5%512.2%理由說明1742.5%1331.7%話題轉(zhuǎn)移/回避25.0%24.9%玩笑0037.3%叱責25.0%614.6%沉默410.0%24.9%置之不理12.5%512.2%道歉717.5%00諷刺12.5%00欲言又止12.5%00合計40100%41100% 此次收集到的語料中,漢語出現(xiàn)了8種語義公式,日語出現(xiàn)了10種。如表2所示,日語中最常使用的語義公式前三位為:“理由說明”“道歉”“沉默”,出現(xiàn)頻數(shù)分別為17(42.5%)、7(17.5%)、4(10.0%);漢語最常使用的語義公式前三位為:“理由說明”“叱責”“反問”/“不可”/“置之不理”,出現(xiàn)頻數(shù)分別為13(31.7%)、6(14.63%)、5(12.2%)??梢钥闯?,漢語和日語在拒絕他人的請求時,都更多地使用“理由說明”。 此外,筆者分別將各語義公式在20組語料中的分布情況進行了統(tǒng)計,并對中日間各語義公式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進行了T檢驗,具體情況如表3所示。結(jié)果表明只有“道歉”這一語義公式中日兩組數(shù)據(jù)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其結(jié)果顯示為:t(18)=2.089,p=0.0467<0.05。其他各語義公式間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表3 各語義公式T檢驗結(jié)果 語義公式F檢驗結(jié)果T檢驗結(jié)果反問0.01230.3881不可0.37420.6252理由說明0.13910.4512話題轉(zhuǎn)移/回避0.34530.6271玩笑00.0814叱責0.11230.2891沉默0.27710.3551置之不理0.08820.0655道歉0.06640.0467*諷刺0.06610.3314欲言又止0.06710.3321 注:*p<0.05 以下,筆者將從禮貌言語行為、不禮貌言語行為以及非言語行為的角度出發(fā),對中日“請求—拒絕”行為展開具體分析。 (一)禮貌言語行為 1.理由說明 如表2所示,“理由說明”的使用頻率在中日語料中均居首位。下面將通過會話具體分析“理由說明”的使用情況。例如④: (1) 行編號說話者話語內(nèi)容語義公式1結(jié)夏ねえ、ねえ、町內(nèi)會長さんが2時に公園集合だって。2光生何で、ゴミ拾い[↑]⑤草刈り[↑]今僕そういう狀態(tài)じゃないんだけど、君代わりに行ってきて。3結(jié)夏私仕事だから、じゃあ、いってきます。理由說明 (2) 行編號說話者話語內(nèi)容語義公式9⑥程學文對對對,我跟你說啊,咱仁華兒科那么多孩子,每個人都需要你幫助,你都可以隨便幫助嘛,都比16床有希望,你干嗎非跟16床較這勁呢?。⑤10林念初因為其他的孩子,我不管也有其他的大夫可以給他們治,但是16床如果我不接的話,就等于對她判死刑了,小姑娘才10歲,就這么被放棄了,不,是被拋棄,孩子們來到這個世界上,那么柔弱那么無助,我們沒有權(quán)利這么對待他們。理由說明11程學文你是不是又想起梅梅了,念初,這事你得讓它翻篇,你得讓它過去,要不然你永遠痛苦。12林念初我當初沒能救下梅梅,我花了整整兩年的時間,逃離醫(yī)院,希望重新獲得內(nèi)心的平靜,但是我發(fā)現(xiàn)我辦不到,可現(xiàn)在我明白了,對梅梅最好的紀念就是重新回到醫(yī)院,伸手夠向每一個我能夠得著的孩子,不管有多難,不放棄,不拋棄。理由說明 如例(1)所示,妻子結(jié)夏通知丈夫光生去參加小區(qū)活動,光生正在忙自己的事情要求結(jié)夏代替自己去參加,被結(jié)夏拒絕。妻子在拒絕丈夫的請求時,即使知道直接拒絕會傷害丈夫的面子也沒有使用較為委婉的“道歉”,而是用了“理由說明”——私仕事だから(我要去上班了)來拒絕。這表明日本人并不是在所有情況下都喜歡使用“道歉”來拒絕。在會話雙方關系親密時,日本人不會過多使用“道歉”,反而會更加關注對方的積極面子,傾向于通過“理由說明”來得到對方的諒解。此次日語語料中“道歉”的出現(xiàn)頻率(7次,17.5%)遠遠低于“理由說明”(17次,42.5%),就有力證明了這一點。這和先行研究中強調(diào)的日本人的拒絕行為是“道歉中心模式”[3,8]并不相同。筆者認為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先行研究中所強調(diào)的“道歉中心模式”為針對大部分語境的情況,但從語料可以看出,日本人并不是在所有情況下都優(yōu)先用“道歉”來拒絕,當會話雙方關系親密時,日本人更傾向于使用“理由說明”來拒絕他人。 如例(2)所示,醫(yī)生林念初執(zhí)意要為一名病情復雜的患者做一臺難度高風險大的手術。同事程學文希望林放棄,被林用“理由說明”拒絕。此次收集到的漢語語料中“理由說明”出現(xiàn)的次數(shù)為13次(31.7%),也是使用最多的語義公式。這就驗證了先行研究[2,7-8]中提到的中國人喜歡用“理由說明”來拒絕的觀點。 2.道歉 T檢驗結(jié)果表明,中日兩組數(shù)據(jù)間只有“道歉”這一語義公式存在顯著性差異。下面將通過會話對“道歉”的使用情況進行分析。例如: (3) 行編號說話者話語內(nèi)容語義公式1謝母您這么生氣一定是覺得葛院長和我因為陳曦的家庭背景干擾了您的教學。2周明難道不是嗎?。3謝母是的<笑>,我也犯不上隱瞞,但是我挺喜歡這個姑娘的,我不愿意她受委屈。 行編號說話者話語內(nèi)容語義公式4周明<笑>您倒是實在,這點比葛院長強。5周明對于陳曦我還是那句話,受不了委屈可以走人,沒人會攔她,如果想留下來就要證明自己配得上。理由說明6謝母周主任,您不會總這么不能變通吧,要不然我們家小翔當初也不會留在你的組里,對不對呀?。7謝母周主任,陳曦成不了名醫(yī)沒人怪你,但是如果你把她逼得太狠了,會有太多的人對你不滿的,周主任我說這些話都是為你好。8周明停車。置之不理9司機就快到了。10謝母靠邊吧。11謝母周主任,別為難陳曦,我不會讓您白幫忙的。12周明[下車離開]。置之不理(非言語行為—離開) (4) 行編號說話者話語內(nèi)容語義公式1光生お店の方ですか?。2燈里はい。3光生あのう、マッサージお願いしたいんですけど。4燈里ごめんなさい、あのう、うち男性は…。道歉 例(3)的語境為:學生家長(謝母)請求老師(周明)不要為難學生,被周拒絕。而例(4)的語境為:光生閃了腰到燈里的按摩店尋求治療,燈里用“道歉”——ごめんなさい(非常抱歉)告知光生這家店只為女性服務,不接受男性客人。和日語語料中“道歉”的出現(xiàn)比例17.5%相比,此次收集到的漢語語料中“道歉”一次都沒有出現(xiàn),可以看出,無論會話雙方親密程度如何,中國人都不常使用“道歉”。如例(3)所示,面對學生家長的請求,周并沒有“道歉”,而是使用了“理由說明”“置之不理(包括言語行為和非言語行為)”來表示拒絕。這表明中國人即使是面對關系疏遠者的請求,也并不傾向于“道歉”。不僅僅如此,中國人認為面對關系親密的朋友、家人、同事提出的“請求”,使用“道歉”來拒絕反而會讓對方感到疏遠,是和對方關系不親密的表現(xiàn)。這符合中國人的心理習慣,屬于關注積極面子的表現(xiàn)。這和日本人習慣使用“道歉”,較為關注消極面子有很大不同。這也證實了先行研究中王靜[4]、蒙韞[11]等人提出的中國人的拒絕策略在消極被動的禮貌原則與積極主動的禮貌原則的共同驅(qū)使下產(chǎn)生,而日本人的拒絕策略則屬于典型的消極禮貌策略這一觀點。 (二)不禮貌言語行為 此次研究的漢語語料中“叱責”出現(xiàn)的次數(shù)為6(14.6%)。成恩才[3]認為,“叱責”是中國人獨有的、表示拒絕的不禮貌言語行為。但此次筆者收集到的日語語料中也出現(xiàn)了以“叱責”(2次,5.0%)、“諷刺”(1次,2.5%)等不禮貌言語行為表示拒絕的例子。例如: (5) 行編號說話者話語內(nèi)容語義公式7光生もう一回結(jié)婚し直して、何だったら結(jié)婚式もしてさ、子供つくって、で家族になろうよ、暖かい<家族を>{<}【【。8結(jié)夏】】<バカじゃないの>{>}何それ?どういうつもりで言ってんの?。叱責9光生どうって。10結(jié)夏あれか、営業(yè)んときの感じ?あったかいコーヒー入れましょうか的な、家族作りましょうって。諷刺 (6) 行編號說話者話語內(nèi)容語義公式6謝楠翔哎喲媽,我真沒時間,吃飯不就是為了抗餓嗎,哪兒不一樣啊。7謝母怎么能一樣呢,把陳曦也叫上。8謝楠翔喊她干嗎,你還嫌我不夠煩啊。叱責 如例(5)所示,前夫光生向前妻結(jié)夏提出復婚的請求,被結(jié)夏用“叱責”——バカじゃないの(你有毛病吧)和“諷刺”——あれか、営業(yè)んときの感じ?あったかいコーヒー入れましょうか的な、家族作りましょうって(哦,我知道了,什么讓我們成為家人吧,你說這話就跟你去推銷的時候說來杯熱咖啡是一個意思)等不禮貌言語行為拒絕。而例(6)中,謝母想要巴結(jié)謝楠翔同學(陳曦)的父親,要求謝邀請陳一起去吃飯,被謝用“叱責”拒絕。通過例(5)和(6)可以看出,當拒絕關系親密者的請求時,日本人和中國人一樣也會使用不禮貌言語行為。日語雖然有著較為完整的敬語體系,但在拒絕關系親密的家人、朋友的請求時,使用讓人覺得“敬而遠之”的敬語會拉大和對方的距離,傷害對方的積極面子。在某些情況下,使用不禮貌言語行為反而能夠拉近與對方的距離,同時達到拒絕的目的。但從使用頻率上來看,日本人的使用頻率遠遠低于中國人,使用“叱責”表示拒絕的語境和中國人也有著明顯差異。通過對語料的分析發(fā)現(xiàn),中國人的情感表達較為直接,使用“叱責”來表示拒絕的語境較為隨意,在面對父母、朋友,甚至陌生人等各種場合都有可能使用;日本人表達情感相對含蓄,一般只在會話雙方關系親密的語境下使用。 (三)非言語行為 “沉默”“置之不理(憨笑、微笑、離開)”“不可(搖頭、擺手)”等非言語行為也可以用來表示拒絕。此次收集到的漢語語料中,“沉默”出現(xiàn)的次數(shù)為2(4.9%)、“置之不理”的出現(xiàn)次數(shù)為5(12.2%);日語語料中,“沉默”的出現(xiàn)次數(shù)為4(10.0%)、“置之不理”的出現(xiàn)次數(shù)為1(2.5%)。例如: (7) 行編號說話者話語內(nèi)容語義公式3王凱你說你,就已經(jīng)是半條命的人了,在這種精神狀態(tài)下你還去扮演什么人生導師拯救無知少女,就那個無知少女和她那個什么殺父仇人之間充滿著負能量的破事,我請你就別再參與了行嗎?。4周明不經(jīng)過這事我還不知道這姑娘這么不容易呢,我是她老師,有責任幫她走出來。理由說明 行編號說話者話語內(nèi)容語義公式5王凱是是是,也許最后你是幫她走出來了,可你自己就走進去了,這就好像那個物理學里能量守恒,或者說我們以前小時候看的武俠小說,采陰補陽。6周明<憨笑>。置之不理(非言語行為—憨笑)7王凱對了,你不會真對這個女學生另有所圖吧。8周明有你這么看病的嗎,小心我投訴你。玩笑9王凱好好,玩笑歸玩笑,我的話你自己掂量,這人啊,心里有事放不下就一定會有相應的生理病征反應,你啊,要我加大藥量,還不如你自己調(diào)整心態(tài)呢。10周明行了行了,我都知道,走了[離開]。置之不理(非言語行為—離開) (8) 行編號說話者話語內(nèi)容語義公式3三徳結(jié)夏さん、自分の…いや、自分はいいんです、果菜と航平の母親になってもらえませんか?[お辭儀する]。4結(jié)夏え…?。5三徳いやいやいや…、返事は今度でいいんです。6結(jié)夏[沈黙]。非言語行為—沉默 例(7)的語境為:周明因為神經(jīng)衰弱找自己的同事王凱咨詢,王建議周少管學生的事,要求他安心養(yǎng)病,被周用“憨笑”和“離開”拒絕。而例(8)的語境為:三德向結(jié)夏求婚,被結(jié)夏用“沉默”拒絕。通過例(7)和(8)可以看出漢語和日語語料中以非言語行為拒絕都占有一定比例,是比較常用的拒絕手段。由于中日兩國文化有著許多相通之處,兩國母語者使用非言語行為表示拒絕的語境差異并不明顯。“搖頭”“擺手”“沉默”“憨笑”等非言語行為可以看作是一種較為委婉的拒絕方式,往往能夠起到緩和話語強度、維護雙方面子的作用,是一種遵循禮貌原則的表現(xiàn)。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總結(jié)出,雖然中日兩國在表達拒絕時最常用的語義公式都為“理由說明”,但其他語義公式的使用頻率則有較大差異。此外,雖然中日兩國在表示拒絕時都較多地使用“理由說明”,但由上文的例子可以看出,中國人的理由較為具體、豐富,喜歡從各個角度具體解釋拒絕的理由,可以說是“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人物之間的對話偏長,通常是說話者說一段話來解釋,對方沉默表示傾聽。而日語對話多為一問一答,或者較短的獨白之后對方會給予說話者一定的回應(如一些隨聲附和詞的使用),解釋的理由也較為曖昧、含糊,以維護自己的消極面子。 本文聚焦“請求—拒絕”行為,利用DP理論和語義公式對20組語料進行了對比分析。通過考察中日“請求—拒絕”行為的特點、差異及產(chǎn)生差異的原因,得出以下結(jié)論: 1)中日兩國在拒絕他人請求時,都較多地使用“理由說明”。在拒絕關系并不親密的請求者時,日本人喜歡使用“道歉”;中國人無論與對方親密程度如何,都不常使用“道歉”。 2)此次收集到的日語語料中出現(xiàn)了以“叱責”“諷刺”等不禮貌言語行為表示拒絕的情況。這表明在拒絕他人的請求時,日本人和中國人一樣會使用不禮貌言語行為,但使用頻率相對較低,使用語境也有一定差異。 3)中日兩國在拒絕他人的請求時,使用言語行為的同時,非言語行為也是比較常用且較為有效的手段?!皳u頭”“沉默”“憨笑”等非言語行為,能夠起到緩和話語強度、維護雙方面子的作用,是一種遵循禮貌原則的表現(xiàn)。 本文為2015年度江蘇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話語禮貌理論視角下的中日拒絕行為對比研究”(KYLX15_1462)的階段性成果,特此致謝。 注釋: ①Brown & Levinson(1987)[1]將面子分為積極面子和消極面子。積極面子指所有人都具有的,希望被他人所接納的欲求;消極面子指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成員所具有的,不希望被他人打擾的欲求。 ②藤森(1994)[19]將語義公式定義為:「発話を社會の相互作用の中で見た場合の発話行為具現(xiàn)化のための最小機能単位である」。 ③具體計算公式為K=(Po-Pc)/(1-Pc)。Po為實際觀察比率,Pc為偶然比率。參考:西郡仁朗. 自然會話データ『偶然の初対面』の公開—その方法論について[J]. 人文學報,2002(330):1-18. ④筆者遵循宇佐美[17]以及宇佐美等[18]的方法進行例句的文字轉(zhuǎn)寫,本研究的(1)—(8)雖為表格形式,我們?nèi)匀环Q它們?yōu)槔印?/p> ⑤例文中的各符號均為宇佐美[17]以及宇佐美等[18]文字化規(guī)則中的符號。例如[↑]表示語氣上升;< >{<}【【、】】< >{>}表示會話重疊;[]表示解釋文脈情況;< >表示說話者的笑等。另外,其文字化規(guī)則要求,每一句完整的發(fā)話最后都必須用句號結(jié)尾,如疑問句的結(jié)尾方式為“?。”,例文中的中文例句亦照此規(guī)則標注。下不贅述。 ⑥由于一些場景較長,文章中的例子為語料的節(jié)選,所以有些例子的行編號和句子編號沒有從1開始,下同。 [1]Brown P,Levinson S. 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文鐘蓮. 斷り表現(xiàn)における中日両言語の対照研究―意味公式の発現(xiàn)頻度を中心に[J]. 人間文化論集,2004(7):123-133. [3]成恩才. 「誘い」を斷る行為についての日中比較研究——ポライトネス理論の観點から[D]. 西安:西安外國語大學,2011. [4]王靜. 漢日拒絕策略理論與實證對比研究——以“請求—拒絕”會話結(jié)構(gòu)為研究中心[J]. 日語學習與研究,2012(5):71-77. [5]陳訪澤,劉玨. 日語書信中的拒絕策略及其語用功能——以針對請求的拒絕行為為例[J].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09(6):43-47. [6]馬場俊臣,禹永愛. 日中両語の斷り表現(xiàn)をめぐって[J]. 北海道教育大學紀要第1部人文科編,1994(10):43-54. [7]加納陸人,梅暁蓮. 日中両國語における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ギャップについての考察—斷り表現(xiàn)を中心に[J]. 言語と文化,2002(15):19-41. [8]肖志,陳月吾. 依頼に対する斷り表現(xiàn)についての中日対照研究[J]. 福井工業(yè)大學研究紀要,2008(38):133-140. [9]蒙韞. 日中斷りにおけるポライトネス·ストラテジーの一考察—日本人會社員と中國人會社員の比較を通して[J]. 異文化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研究,2010(22):1-28. [10]施信余. 依頼に対する「斷り」の言語行動について:日本人と臺灣人の大學生の比較[J]. 早稲田大學日本語教育研究,2005(6):45-61. [11]蒙韞. 中國人日本語上級學習者の語用論的転移の一考察—依頼に対する斷り表現(xiàn)のポライトネスの表し方から-[J]. 國際開発研究フォーラム,2008(36):241-254. [12]時曉陽. 話語禮貌理論視角下的日語拒絕行為研究[J]. 日語學習與研究,2014(3):43-49. [13]宇佐美まゆみ. 談話のポライトネス:ポライトネスの談話理論構(gòu)想[J]. 第七回國立國語研究所國際シンポジウム報告書,2001:9-58. [14]宇佐美まゆみ. ポライトネス理論の展開11[J]. 月刊言語,2002(31)12號:97. [15]毋育新. 現(xiàn)代日語禮貌現(xiàn)象研究[M]. 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4. [16]毋育新. 依頼行動における中國人日本語學習者の問題點—ディスコース·ポライトネス理論の観點からの考察—[J]. 日本研究教育年報,2011(15):41-56. [17]宇佐美まゆみ. 改訂版:基本的な文字化の原則(Basic Transcription System for Japanese:BTSJ)[R/OL]. 2011[2016/10/26]. http://www. tufs. ac. jp/ts/personal/usamiken/btsj2011.pdf. [18]宇佐美まゆみ,肖婷婷,戴琦ほか. 基本的な文字化の原則(Basic Transcription System for Japanese:BTSJ)の中國語への応用について[R/ OL]. 2007[2016/10/26]. http://www. tufs. ac. jp/ts/personal/usamiken/btsc. pdf. [19]藤森弘子. 日本語學習者に見られるづラグマティック·トランスファー—「斷り」行為の場合—[J]. 名古屋學院大學日本語·日本語教育論集,1994(1):1-19. AComparativeStudyof“Request-Refusal”BehaviorsbetweenChineseandJapanese:FromthePerspectiveofDiscoursePolitenessTheory ZHANGXiaoyin,XIONGHongzhi (SchoolofForeignStudies,JiangsuNormalUniversity,Xuzhou221116,China) This paper takes a Discourse Politeness Theory perspective in looking at the refusal behavior to the requests of others as recorded in dialogue from Chinese and Japanese television dramas,which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Semantic Formula. At the same time,we analyze the polite speech acts,impolite speech acts and non-verbal behaviors,aiming at comparison of “request-refusal” behaviors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from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It is hoped that understanding differences and causes in refusal behavior between cultures can contribute to improv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people. refusal behavior;politeness;Discourse Politeness Theory;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2016-09-13 張瀟尹(1992-),女,江蘇宿遷人,江蘇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熊紅芝(1974-),女,江蘇連云港人,江蘇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博士。 H36 A 2095-2074(2017)01-0054-11四、研究方法
五、結(jié)果及考察
六、結(ji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