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回歸生活世界”理念下的慈善教育

        2017-11-01 10:00:45石國亮
        社會科學研究 2017年5期

        〔摘要〕 作為與道德教育有著千絲萬縷聯(lián)系的慈善教育回歸生活世界,是道德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自然延伸,也是現(xiàn)代慈善發(fā)展對慈善教育提出的內在要求。慈善教育回歸生活世界具有三個方面的內涵,即回歸真實的、客觀存在的生活世界,回歸人們生活其中的賦予生活以價值和意義的生活世界,以及使人們建立精神儲備和實踐養(yǎng)成的未來生活世界。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回歸生活世界的慈善教育首先要通過家長的言傳身教來實現(xiàn),還可以采用“移情”的啟發(fā)式教育、互動式的參與等方式。面對孩子的慈善文化反哺,家長應該積極回應。把慈善教育納入家庭教育,需要家長的慈善自覺,需要慈善組織的積極作為,以及全社會關心支持慈善教育的合力。在青少年的社會化過程中,同輩群體的影響開始凸顯。對慈善捐贈的研究發(fā)現(xiàn),同輩群體不但影響人們是否捐贈,而且影響到捐贈額的大小。慈善教育回歸生活世界就需要合理利用同輩群體對人的影響,通過同輩群體的相互激勵促進慈善教育。這種激勵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負向的。發(fā)揮好同輩群體在慈善教育中的激勵作用,學校、家長和社會必須對青少年進行正向引導。

        〔關鍵詞〕 回歸生活世界;教育理念;道德教育;慈善教育

        〔中圖分類號〕C91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769(2017)05-0133-09

        教育和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許多教育學家都曾經論證過它們之間的關系,比如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等觀點,盡管他們強調的側重點不同,但是都強調了生活與教育相統(tǒng)一的理念?!?〕這種教育思想,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教育理論價值。20世紀90年代以來,面對教育異化導致教育背離其自身目標的現(xiàn)實,教育界提出了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理念,它包含著道德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意涵,也對慈善教育有著深刻的啟示?,F(xiàn)代慈善不僅強調慈善人人可為,而且強調慈善是一種生活方式,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讓慈善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時時處處進行慈善,而不是只在特殊的情境下才從事慈善,是現(xiàn)代慈善教育的重要內容。要讓慈善融入日常生活,就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嵌入慈善教育,這與現(xiàn)代教育強調“回歸生活世界”的理念不謀而合。

        (一)

        “回歸生活世界”本來是哲學家使用的概念,它是德國著名哲學家、現(xiàn)象學創(chuàng)始人胡塞爾(Edmund Husserl)在其晚年著作《歐洲科學危機和超驗現(xiàn)象學》中提出的。胡塞爾批判了實證科學忽視對人的生活意義的探討,認為實證科學扼殺了哲學,導致對哲學的信仰崩潰,也即對理性信仰的崩潰。〔2〕胡塞爾提出的生活世界有兩層含義:作為經驗實在的客觀生活世界和作為純粹先驗現(xiàn)象的主觀生活世界。〔3〕胡塞爾雖然不否認作為經驗存在的客觀生活世界,但是他重點討論的是作為先驗現(xiàn)象的生活世界。胡塞爾提出“生活世界”的價值在于對實證主義引發(fā)的客觀主義進行反思,呼吁回歸人本主義的哲學思考。胡塞爾之后的哲人們對生活世界的理解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如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提出的“日常交往的世界”更多側重的是客觀的生活世界,而不是先驗的生活世界;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則直截了當地提出了“現(xiàn)代世界的日常生活”。列斐伏爾認為由于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已經數字化,因此,日常生活是被計算的。盡管并沒有給出日常生活的明確定義,但是,列斐伏爾采用列舉式的方式指出,“日常生活是生計、衣服、家具、家人、鄰居、環(huán)境……”〔4〕由此可見,列斐伏爾對日常生活的界定是現(xiàn)實的客觀世界。綜合來看,無論哈貝馬斯還是列斐伏爾,都已經將生活世界看作是客觀的世界,而不再強調其先驗性?!?〕

        科學的發(fā)展不僅帶來了胡塞爾所批判的對客觀主義的強調和對人的生活意義的忽視,還對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這種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替代,技術教育超越價值教育占據主導地位〔6〕,對學生上課時間的規(guī)定、學生成績的要求、各種規(guī)則的制定和流程化的管理使得學校教育成為“溫順性的教育”“麥當勞化的教育”。〔7〕教育日益被技術、理性、功利等占據,逐漸喪失了啟迪人的心靈、啟發(fā)人們思考生活的意義和價值、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功能。技術的發(fā)展、網絡的發(fā)達更加促成了教育與日常生活的分離,受教育者日益成為科學的臣民,接受不斷增加的科學文化知識,人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感受從教育中剝離出來。面對教育的異化,教育界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提出“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理念。

        教育回歸生活世界首先面臨的問題是教育回歸怎樣的生活世界?從學界的爭論來看,教育回歸生活世界主要有三種理解方式:第一種理解方式認為教育回歸生活世界是教育回歸現(xiàn)實的日常生活,這種理解認為,人總是處于客觀的現(xiàn)實生活之中,教育要回歸到人所在的真實的社會情境中,讓人們(主要是學生)在自己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中接受教育,使人們接受的教育能夠與自己身處的生活世界密切聯(lián)系起來。日常生活是教育之根,教育最初的產生就是為了人們能夠更好地生存下去,今天雖然教育對生存的意義已經沒有過去那么大,但是教育與日常生活的脫節(jié)仍然會導致“應試教育”的普及和受教育者素質與能力的低下〔8〕,不利于培養(yǎng)具備綜合素質的人才。我國制定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就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設定戰(zhàn)略主題的,其中明確要求“堅持能力為重。優(yōu)化知識結構,豐富社會實踐,強化能力培養(yǎng)。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教育學生學會知識技能,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事做人,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開創(chuàng)美好未來”。〔9〕第二種理解方式是將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理解為教育回歸到人生有意義的且人生活于其間的生活世界,要關注引導人們去思考生活的意義和價值。在這里回歸生活世界就是要回歸對人的本身的探尋,體現(xiàn)了對人的生命及其意義的關照,是將教育拉回到以人為本的道路上來的過程。當前教學過程中對人性化教學的強調和實踐,是這種思路的體現(xiàn)。第三種對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理解是教育回歸生活是要為學生未來的生活做準備。〔10〕生活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學的發(fā)展和技術的進步而不斷向前發(fā)展。教育要具有前瞻性,能夠為人們融入未來的生活提供知識儲備、技能培訓、價值引導,使受教育者進入社會后能夠為未來的生活做好充分的準備。批判性教學、啟發(fā)式教學等教學方式,是進行此類教育的重要方式。

        這三種對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理解各有其側重,要真正實現(xiàn)完整的教育,應該是將這三種理解方式有機結合起來,即教育回歸生活世界既包括教育要回歸到現(xiàn)實的日常生活中來,也需要回歸到對日常生活的意義世界,更需要回歸到對未來的日常生活的前瞻和準備中。陶行知在20世紀30年代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概念,他認為人既是現(xiàn)實的存在,也是一個可能性的存在,因此,“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11〕由此可見,只有將現(xiàn)實的生活世界、意義的生活世界和未來的生活世界三者結合起來,才能使受教育者既能面對今天的現(xiàn)實生活世界,思考其意義和價值,又能夠為未來的生活做好準備,從而真正實現(xiàn)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目的,讓人獲得全面自由的發(fā)展。

        教育回歸生活世界不是教育與生活的簡單疊加,而是要加強教育與生活的聯(lián)系,讓教育更為貼近生活,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教育對生活的超越,最終通過教育實現(xiàn)人的健康發(fā)展?!?2〕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途徑有多種,有的研究者認為教育回歸生活世界包括“從知識教育回歸文化教育”和“從文化教育回歸生活教育”兩個步驟,從而突破狹隘的知識論視角,向更為廣闊的文化論和生活論回歸,將以知識為本的教育轉變?yōu)橐匀藶楸镜慕逃??!?3〕從教育與生活的關系而言,我們認同教育回歸生活世界包括兩大路徑:“作為學科形態(tài)的教育論向生活世界的回歸”和“作為活動形態(tài)的教育實踐向生活世界的回歸”?!?4〕

        從生活與道德的關系來看,道德來源于生活,是為了生活更為井然有序而存在的,道德對人們社會關系的調節(jié)作用凸顯了生活離不開道德。反過來,道德脫離了生活也失去了自身的價值。因此,道德教育要與生活世界緊密聯(lián)系起來?!?5〕然而,現(xiàn)代科學技術對教育的征服不僅體現(xiàn)在對知性知識的強調上,也體現(xiàn)在對道德教育的征服上。在科學和技術的指引下,現(xiàn)代道德教育逐漸實現(xiàn)學科化、知識化,作為一門學科的道德教育系統(tǒng)地向受教育者傳授甚至是灌輸道德知識,“使道德教育走向工具化”?!?6〕這種道德教育不但不能體現(xiàn)道德起源于日常生活的本質,也無法引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與人和諧相處、促進人的德行的提升和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道德教育回歸生活世界或曰生活德育成為應對這一問題的方式。同時,作為教育組成部分的道德教育,其回歸生活世界也是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內在要求,是提高道德教育有效性、使道德教育適應現(xiàn)代社會生活需要的價值追求的一次革命?!?7〕

        慈善倡導和追求的核心價值是仁慈、善良、人道、博愛,“這些價值蘊含著道德因子、彰顯著道德力量”?!?8〕因此,慈善在本質上屬于道德,慈善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道德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理念包含慈善教育回歸生活世界,而慈善教育本身的特性也要求慈善不能脫離生活世界。慈善教育自身的特性是由現(xiàn)代慈善的特征決定的,傳統(tǒng)慈善更多的是強調救濟功能,慈善往往發(fā)生在出現(xiàn)大型自然災害需要緊急救援時或者是扶助貧困、弱勢人群;現(xiàn)代慈善則強調為公共利益服務,公共利益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超越了傳統(tǒng)慈善的扶弱濟困范圍,向更為廣闊的日常生活領域延伸,比如環(huán)境保護、文化扶貧、醫(yī)療服務、動物保護等等?,F(xiàn)代慈善是嵌入人們日常生活領域,尋求使人們建立慈善習慣,將慈善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來看待的理念和行為。根據現(xiàn)代慈善理念,慈善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無論慈善行為是一次性的、臨時性的,還是持續(xù)性的、長久的,它都是發(fā)展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之中。大的生活情境可能是自然災害引起的捐款捐物或志愿服務,小的生活情況可能是為迷路的人指路、扶老人過馬路、撿起地上的垃圾等。大的生活情境中的慈善因為災難引起的巨大損失容易引起人們的同情心,也因為社會的廣泛宣傳和廣設慈善渠道而便于人們參與,慈善教育也最容易從這些地方入手,通過激發(fā)人們的同情心、關愛意識、社會責任等促使人們參與慈善?,F(xiàn)代慈善不僅僅是關注大的社會情境中的慈善需要,更要關注日常生活情境中的慈善需求。慈善要實現(xiàn)使人們在日常生活情境中隨處可為、隨時可做慈善,就必須倡導慈善教育回歸生活世界,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培育人們的慈善意識,賦予生活世界以意義,并且為人們的未來生活世界奠定慈善基礎。

        慈善教育回歸生活世界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其內涵和意義:首先,慈善教育回歸真實的、客觀存在的生活世界。慈善教育要扭轉過去將慈善看作是思想政治素質高、具備集體主義精神的觀點,真正將慈善放在日常生活情境中,使慈善成為人人可為的事業(yè)?;貧w客觀存在的生活世界的慈善教育要倡導慈善對日常生活的關注,而不僅僅是對大災大難的關注和行動。慈善追求共同的善的目標要通過人們日常的積小善成大善來實現(xiàn),使人人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在日常生活實踐中實現(xiàn)慈善的積累,也實現(xiàn)自身的道德積累。其次,慈善教育回歸人們生活其中的賦予生活以價值和意義的生活世界。慈善能夠帶給人們對生活價值和意義的思考,能夠使人們思考自我的價值、對社會的價值,也能夠使人在從事慈善的過程中獲得心理的滿足或者給予的快樂。〔19〕慈善能夠使人們重新考慮自我和他人、社會的關系,引導人們去積極思考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從而建立正確的財富觀,真正實現(xiàn)自身的社會價值。慈善教育要充分將慈善對生活世界的意義和價值傳遞給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在日常生活實踐中通過慈善能夠尋求到個人對社會、對他人的價值,也在慈善的過程中獲得生活世界的意義。第三,慈善教育回歸使人們建立精神儲備和實踐養(yǎng)成的未來生活世界。生活是一個連續(xù)體,今天的生活與未來的生活緊密相連。從社會發(fā)展的趨勢來看,慈善在未來社會中的作用將越來越凸顯,我們將逐漸進入善經濟時代,對公民社會責任和企業(yè)社會責任的強調,將進一步推動慈善在未來社會中的發(fā)展。在慈善迎來大發(fā)展的時代,慈善教育必須回歸到能夠為人們在未來生活世界中合理進行慈善、有序參與慈善創(chuàng)造精神動力、知識儲備,并且要培養(yǎng)人們當下的慈善踐行,敦促人們養(yǎng)成日常慈善的習慣,從而能夠適應未來的生活世界。

        從“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理念提出以來,教育界對教育如何回歸生活世界提出了各種可行的方式和方法,其中不乏對道德教育如何回歸生活世界的探尋,比如強調“生活世界與道德教育的緊密結合”〔20〕、“在生活實踐中獲得道德體驗”〔21〕等。教育是一項實踐過程,從這個角度來講,慈善教育回歸生活世界就是要在日常生活的過程中融入慈善教育,使慈善教育和生活相得益彰、共同促進。慈善教育的推行不只是教育機構的任務,更是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慈善教育回歸生活世界更為強調的是日常生活實踐中的慈善教育。因此,應該建立“以受教育者為中心、以家庭教育為基礎、以學校教育為主體、以社區(qū)教育為依托、以同輩群體相互影響為輔助、以社會教育來兜底的聯(lián)動機制”〔22〕,全方位促進慈善教育的日常化。關于學校慈善教育和社區(qū)慈善教育筆者已做過專門研究①,下面重點討論家庭和同輩群體在慈善教育回歸生活世界過程中的作用及其發(fā)揮。

        (二)

        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在研究教育問題時曾經提出文化資本的概念,它將文化資本界定為三種形式:具體化的形式、客觀化的形式和制度化的形式,具體化形式的文化資本是人們心智和身體中體現(xiàn)的長久的性情,客觀化形式的文化資本以文化產品(書籍、圖片、詞典等)的形式呈現(xiàn),制度化形式的文化資本表現(xiàn)為教育資格授予(如學歷證書)?!?3〕文化資本在家庭中能夠實現(xiàn)傳承,這種傳承不只是子女從父輩那里繼承的文化產品,更主要的是對父輩的知識、興趣愛好、生活慣習、處世態(tài)度、價值觀念、道德認知等無形的文化資本的繼承,即實現(xiàn)文化再生產。因此,家庭作為孩子培養(yǎng)習慣的場域,在文化資本傳承中發(fā)揮著重要的功能。

        家庭教育的內容包羅萬象,既包括對孩子進行基本的生存教育、生活常識教育,使孩子獲得相應的生存生活能力;也包括向孩子傳授必要的科學知識、道德知識,使孩子具備一定的知識水平和道德素質。隨著學科分工的細化和現(xiàn)代教育的發(fā)展,學校教育在傳授知識方面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它幾乎壟斷了對科學知識的傳授。同時,學校教育也包括必要的生存能力、生活技能和道德品德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理論式、知識型教學為主的教學模式不同,家庭教育的隨時隨地性和親子之間的互動性以及去權威性使家庭教育更為靈活,也更為多元化。對孩子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是孩子形成道德思想、進行道德判斷的過程,也是家庭文化資本傳承的重要內容?!?4〕

        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十分重視對子女的家庭教育,認為家庭教育首要的任務是教會子女如何做人。古代對道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視也影響到今天的家庭教育。鄧小平在1992年1月27日視察珠海江海電子有限公司時,出人意料地談到了家庭問題,提出“家庭是個好東西”?!?5〕2001年中共中央印發(fā)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指出:“家庭是人們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品德必須從小開始培養(yǎng),從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懂事的時候,深入淺出地進行道德啟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循循善誘,以事明理,引導其分清是非、辨別善惡。要在家庭生活中,通過每個成員良好的言行舉止,相互影響,共同提高,形成好的家風?!薄?6〕為進一步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學性、針對性、實效性,全國婦聯(lián)等部門于2010年2月8日聯(lián)合印發(fā)了《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其后又聯(lián)合編制印發(fā)了《關于指導推進家庭教育的五年規(guī)劃(2011—2015年)》和《關于指導推進家庭教育的五年規(guī)劃(2016—2020年)》。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強調,“不論時代發(fā)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fā)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27〕

        道德教育包括多方面的內容,慈善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傳統(tǒng)道德中有諸多與慈善相關的理念,比如倡導人們樂善好施、俠義相助、矜貧救厄。習近平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的講話中強調:“要積極傳播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傳遞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的觀念,倡導忠誠、責任、親情、學習、公益的理念,推動人們在為家庭謀幸福、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作貢獻的過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風尚?!薄?8〕與道德教育的其他方面相比,家庭在慈善教育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更為重要,家長對孩子的慈善教育影響也最為深遠。與慈善相比,大多數其他的道德品質都是涉及到個人與他人的關系處理,當個人做出有違這些道德準則的行為時,會受到社會的懲罰和排斥。比如,當個人失信于人時,他不但會被人們排斥,還可能會被體制排斥,如一旦出現(xiàn)個人信用不良,將很難從銀行貸款、辦理信用卡等。慈善則不同,一個人不關心慈善、不從事慈善,無論個人還是社會抑或政府都不能對其實施懲罰。也就是說,與其他的道德品質相比,外部監(jiān)督對促進慈善行為的作用是微弱的,甚至是不起作用的。在這種情況下,個人的慈善養(yǎng)成更重要的是受到家庭教育的影響,受到父母的影響。對兒童行為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的親社會行為(主要指為了幫助他人或使他人或群體受益而做出的自愿行為)受到家庭的影響?!?9〕兒童通常能夠很自然地繼承父母的利他主義習慣,實證研究在控制個體的經濟地位和父母的經濟地位后,仍然發(fā)現(xiàn)孩子的慈善活動參與由父母的慈善行為決定?!?0〕

        香港實業(yè)家陳曾燾退休后與夫人共同創(chuàng)辦“思源基金會”,推動教育和醫(yī)療的發(fā)展。陳曾燾夫婦的子女受到父母的影響,在事業(yè)有成后成立了擇善基金會。陳樂怡在擇善基金會的網站上發(fā)布的執(zhí)行主席致辭中寫道:“自幼雙親即教導子女要回饋社會、不能忘本。他們創(chuàng)建的思源基金會,出自于中國古語——‘飲水思源,命名之初便蘊含著‘取之社會,用于社會的深意。父母親的教誨以及他們行善不遺余力,言教兼及身教,再促使我們兄弟姐妹成立屬于自己的慈善基金會——‘擇善……‘擇善源自儒家思想經典《中庸》中的‘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作為儒家的處世原則,‘擇善彰顯了我們對善良和正直的不懈追求,亦即‘擇善而從,與人為善之深意。陳氏家族成員希望秉持推動善行和救助弱勢的信念,而使這一中國傳統(tǒng)美德在當代社會得以長存?!薄?1〕從陳樂怡的這段致辭可以看出,父母對子女的慈善影響是深遠的。這種慈善的代際傳承不僅體現(xiàn)在慈善家身上,也體現(xiàn)在普通社會成員身上。例如,紹興市的一群小學生從小跟隨父母一起做志愿者,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成立了首支“義二代”小義工隊伍?!?2〕與“官二代”“富二代”相比,“義二代”的出現(xiàn)凸顯了家庭在慈善教育中的影響。

        由于現(xiàn)代慈善在我國的發(fā)展時間并不長,慈善教育也剛剛起步。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常常會要求孩子關心他人、為他人著想、奉獻社會。但是,家庭教育的內容要真正為孩子所接受,大都是經由家長的躬身示范而促成的。比如,英國的很多家長在獻血時會將孩子帶上,既讓孩子感受慈善的過程,也讓孩子學會給予。一名10歲男孩湯姆森這樣描述自己和家長一起獻血的經歷,“第一次看到爸爸獻血時,嚇得我大哭。但爸爸說,這樣可以救活其他人,我覺得爸爸特別勇敢。我長大也要像他一樣”?!?3〕在我國也不乏這樣的例子,天津市民安佳明受父親堅持7年義務獻血的影響,選擇用獻血來完成自己的“成人禮”,他說自己跟著父親去獻血,父親告訴自己獻血是好事,可以救人,自己就感到很羨慕,以后父親不能獻血了,他就會“接班”?!?4〕

        家庭慈善教育可以通過“移情”的啟發(fā)式教育方式,培養(yǎng)孩子的同情心和責任感,從而為孩子參與慈善奠定精神基礎。在美國很多家長都會鼓勵孩子撫養(yǎng)小動物,美國有專門收養(yǎng)流浪狗、流浪貓等被遺棄或走失的動物的機構,很多家長會選擇帶孩子前往這些機構認養(yǎng)小動物,讓孩子關心和愛護小動物的過程是培養(yǎng)孩子的同情心和責任感的過程?!?5〕而同情心和責任感是激發(fā)人們從事慈善的道德基礎,現(xiàn)代經濟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斯密(Adam Smith)早在18世紀時就提出了同情心是美德的基礎。他在《道德情操論》的開篇就指出,“無論人們會認為某人怎樣自私,這個人的天賦中總是明顯地存在著這樣一些本性,這些本性使他關心別人的命運,把別人的幸??闯墒亲约旱氖虑?,雖然他除了看到別人幸福而感到高興以外,一無所得。這種本事就是憐憫或同情,就是當我們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時所產生的情感”?!?6〕

        家庭教育是一種互動式教育,家長對孩子的慈善教育也是在互動中進行的?;右馕吨⒆訉议L的教育會做出反饋,而在現(xiàn)代社會中,由于觀念的更新、信息傳播的網絡化等特征,孩子有時候會比家長更為迅速地接受新觀念、獲得新知識、獲取新信息,從而形成子輩對父輩的文化反哺?!?7〕在慈善方面,也存在孩子比父母更快建立慈善意識、獲取慈善信息的現(xiàn)象,這與慈善在我國的發(fā)展歷史有關。在物質匱乏的時代,人們從事慈善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之對慈善的貶抑,壓抑了人們對慈善的熱情。近年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改善,人們開始建立慈善意識,但是成人的慈善意識培育主要是社會教育的結果,一般是由自身的經歷和社會事件觸發(fā)的。而隨著慈善教育進入學校,孩子開始在校園里接受較為系統(tǒng)的慈善教育,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有可能比父母獲得更多的慈善知識,從而將自己所學分享給父母,形成慈善的“文化反哺”現(xiàn)象。面對孩子的慈善文化反哺,家長不能無動于衷,應該積極地參與。北京市海淀區(qū)曾經組織家庭文明微行動活動,孩子們自愿參與義務指路隊,參加義賣,孩子的行動帶動了家中父母長輩參與家庭志愿服務?!?8〕家長以實際的慈善行動支持孩子的慈善行為,既是對孩子慈善行為的肯定,也在參與過程中與孩子一起接受了慈善的熏陶。

        將慈善教育的內容納入到家庭教育之中,需要家長有慈善的自覺。在當前我國居民普遍慈善意識薄弱的情況下,要順利地推進慈善教育進家庭,除了需要政府的提倡、學校的配合、社會的呼吁外,更需要有直接的引導者,而嵌入在城市和農村社區(qū)中的慈善組織,為引導家庭慈善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徑。慈善組織要積極參與到引導家庭重視慈善教育中來,可以與社區(qū)合作開展相應的公益倡導活動,可以借助家庭教育的專業(yè)力量幫助家庭建立慈善教育計劃,可以在社區(qū)開展豐富多彩的慈善活動,等等。

        孩子在入學前主要生活在家庭環(huán)境中,家庭教育是最為重要的,但是隨著孩子步入學校,學校開始對孩子進行系統(tǒng)的教育,社會教育也開始發(fā)揮作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相應降低。但是,從家庭慈善教育的功能來看,即使在孩子進入學齡期之后,家庭仍然在慈善教育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要將孩子培養(yǎng)成為有慈善意識、主動參與慈善的小公民,家庭對孩子慈善教育的啟蒙離不開學校教育的支持和社會教育的合作。這不僅意味著在學校的課程體系設計和課程實踐中應該為慈善教育留出空間,也意味著社會教育要積極倡導慈善教育。

        (三)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走出家庭與其他孩子建立關系。那些價值觀相似、地位相近、年齡相仿、興趣愛好相投的孩子在一起就組成了同輩群體。社會學、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乃至營銷學的研究都證明了同輩群體對人的社會化的影響,這種影響最初發(fā)現(xiàn)在青少年身上〔39〕,后來發(fā)現(xiàn)即使是成人身上也存在?!?0〕對慈善捐贈的研究發(fā)現(xiàn),同輩群體不但影響人們是否捐贈,而且影響到捐贈額的大小。〔41〕因此,慈善教育回歸生活世界就需要合理利用同輩群體對人的影響,通過同輩群體的相互激勵促進慈善教育。

        美國人類學家米德(Margaret Mead)將文化分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晚輩主要向長輩學習;并喻文化是指晚輩和長輩的學習都發(fā)生在同輩人之間;后喻文化是指長輩反過來向晚輩學習。并喻文化特別需要利用同儕之間、友伴之間、同學之間以及師兄弟之間的相互學習?!?2〕同輩群體之間的影響在青少年身上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這種影響最初是通過觀察青少年的學習成績發(fā)現(xiàn)的。〔43〕之后學界對同輩群體的研究進一步擴展,出現(xiàn)了對同輩群體對人的社會化影響的一系列研究,并出現(xiàn)了群體社會化的理論(group socialization theory)。1982年匹茲堡大學的兩位學者率先對小群體在社會化中的影響進行了研究,他們從評估、承諾和角色轉換三個角度分析了群體是推動個人實現(xiàn)社會化的重要因素?!?4〕1995年美國心理學家哈里斯(Judith Rich Harris)在一篇論文中提出了群體社會化理論,他認為在兒童和青少年的社會化過程中,同輩群體發(fā)揮著家庭之外的社會化功能,同輩群體之間實現(xiàn)了文化的傳播和對兒童性格的環(huán)境修正,他否定了家庭對人的社會化產生的長期作用?!?5〕盡管這一理論范式飽受爭議,但是他對同輩群體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的影響的分析具有啟發(fā)性。

        同輩群體是非正式群體,完全是在群體成員自愿的基礎上形成的,群體成員之間因為有著相同的興趣愛好等而聚集在一起,往往有一致認同的行為方式、價值觀念,但是并沒有嚴格的規(guī)定性和嚴明的紀律性,群體保持著較好的開放性,成員之間大都親密無間、平等相待,但是往往會有起主導作用的成員。群體成員因為認同相同的價值觀而彼此聚集,彼此之間的心理依賴程度較高,因此同輩群體的凝聚力較強,并且往往會形成自己的亞文化。〔46〕這種亞文化會影響同輩群體中的每一個人,并且引導他們建立趨同的價值觀念、行為模式,從而影響到青少年的社會化過程。當然,在肯定同輩群體對青少年社會化帶來的積極影響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同輩群體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事實上最初研究者們在提出同輩群體的概念時,更多的是基于同輩群體亞文化對青少年產生的不利影響展開的。那些處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如果在同輩群體中獲取的是同樣的叛逆心理,那么會增強他的叛逆心理,做出與主流價值觀相違背的行為,甚至是違法行為?!?7〕因此,要促進青少年的如期社會化,就要重視同輩群體對青少年社會化的影響,引導同輩群體形成積極向上的、與主流價值觀相統(tǒng)一的亞文化,使其發(fā)揮促進青少年社會化的作用。

        慈善作為道德社會化的重要內容,在青少年的社會化中不容忽視。正是同輩群體在社會化中的作用凸顯了利用同輩群體進行慈善教育的重要性,奠定了同輩群體慈善激勵的理論基礎。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理解同輩群體在促進青少年慈善教育中的作用。首先,同輩群體之間的相互交流能夠增進青少年對慈善的認知。家庭慈善教育和學校慈善教育的開展使青少年開始建立一定的慈善認知,但是這時候的慈善認知由于更多的是成人的傳授,可能會與青少年的認知存在一定的距離,還是比較模糊的,而同輩群體之間的交流則能夠使模糊的慈善認知清晰化和具體化。因為同輩群體可以從自身的經歷來闡述什么是慈善,這種具有個體化經驗的闡述方式,更符合青少年的認知方式,也更容易被青少年理解。也就是說,同輩群體的慈善影響能夠有效彌補長輩慈善教育的不足。其次,青少年的慈善行為獲得同輩群體的認可能夠鞏固青少年的身份認同。慈善往往被認為是積極向上的,表現(xiàn)一個人高尚品德、關愛他人、奉獻社會的事。當慈善能夠有效地幫助社會弱勢群體、給他人帶來快樂時,這種認知就更為強烈。實驗研究還發(fā)現(xiàn),即使付出一定的經濟成本,人們也愿意從事慈善以便獲得別人對自己慷慨的認同〔48〕,而那些積極參與慈善的人往往會得到同輩較高的認可?!?9〕由于同輩群體是青少年認可而自愿加入的組織,相較于其他群體對自身的認可,青少年更渴望獲得同輩群體的認可。當自己的慈善行為能夠得到同輩群體的認同時,青少年會更加認同自己的慈善行為,鞏固自己的慈善認知,從而促進個人更好地從事慈善。第三,同輩群體中的慈善行為能夠通過同輩群體成員之間的互相傳播,在同輩群體之間樹立榜樣,促進慈善行為在同輩群體中的廣泛開展。青少年所處的年齡階段及其心智尚未成熟的現(xiàn)狀決定了他們容易受到同輩群體的影響,尤其是對那些以同輩群體為參照群體的青少年而言,同輩群體的行為對他們來說無疑是一種示范。他們會以參照群體的行為為范本,模仿他們的行為,這種模仿在同輩群體之間能夠形成一種從眾行為,最終使慈善成為同輩群體中的行為規(guī)范。同時,同輩群體的邀請,能夠進一步提升他們參與慈善的可能性。

        我們以深圳市青少年建立的一個冠名基金會的案例,來說明同輩群體在慈善教育中的影響。2009年深圳市的劉俊良、蔡岸欄、李成祥、解松若、黃樹森等幾個好朋友(當時是初二學生)一起通過深圳市慈善會申請設立了冠名基金“深圳市慈善會·我生日我慈善基金”,號召青少年在過生日時不收取禮物,只收取捐款,將捐款用于救助弱勢群體,如為福利院的小朋友過生日。這幾位發(fā)起人中,劉俊良和解松若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朋友,蔡岸欄、李成祥和解松若是從一年級開始的同班同學,解松若和黃樹森是初中同學。正是好朋友之間的相互交流促成了使慈善想法轉化為慈善行動,并且使慈善常態(tài)化的想法。他們又通過自身對青少年群體的影響,使更多的青少年參與到慈善中來,據了解,他們的基金已經吸引了超過1000多名中學生加入?!?0〕在這個案例中,首先是幾個相同年齡、價值觀相似、教育背景相仿的好朋友在一起交流,彼此之間的慈善想法不謀而合,并且產生了將慈善想法轉化為慈善行動的意愿。這說明,同輩群體之間的交流能夠增進彼此對慈善的理解,而且能夠促進慈善行為的產生。當他們建立冠名慈善基金時,這樣的慈善行為本身就強化了他們的慈善認知,而他們的這種慈善行為又對上千的青少年產生了影響,吸引他們加入到慈善中來。

        同輩群體對慈善教育的作用可以簡單地概括為激勵,這種激勵既體現(xiàn)在同輩群體之間思想交流形成的慈善觀念的激勵,也體現(xiàn)在同輩群體對青少年慈善行為的認可產生的社會激勵,還體現(xiàn)在同輩群體慈善行為對同輩群體成員產生的行為激勵。這種激勵是在青少年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潛移默化形成的,而不是刻意為之。因此,在青少年慈善習慣的養(yǎng)成中,應該充分利用同輩群體的慈善激勵作用。同輩群體對青少年的影響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要使同輩群體在慈善教育中發(fā)揮激勵作用,學校、家長和社會必須對青少年進行正向引導。首先要引導青少年同輩群體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消除其潛在的負面影響,及時關注青少年的思想和行為動態(tài),并適時矯正出現(xiàn)的不良傾向。其次,對同輩群體的慈善行為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褒獎,以強化其慈善行為。學校、家長和社會應該探索恰當的聯(lián)動機制,能夠及時獲知青少年同輩群體的慈善行為,并且建立制度化的獎勵機制,對慈善行為給予表揚、鼓勵和適當的獎勵。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的結合是最有效的方式,但是更應該注重對他們的精神激勵,使他們在從事慈善后獲得成人社會的認可。大眾媒體要及時捕捉青少年同輩群體的慈善典型,向全社會宣傳推廣,一方面對做慈善的同輩群體是一種激勵,另一方面在宣傳和鼓勵青少年慈善行為的同時,帶動更多的人向他們學習,激發(fā)更多的慈善行為。

        〔參考文獻〕

        〔1〕劉建英.陶行知與杜威生活教育思想之比較〔J〕.中國德育,2011(8).

        〔2〕〔德〕胡塞爾.歐洲科學危機和超驗現(xiàn)象學〔M〕.張慶熊,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13.

        〔3〕朱剛.胡塞爾生活世界的兩種含義〔J〕.江蘇社會科學,2003(3).

        〔4〕Lefebvre, Henri.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M〕. Translated by SachaRabinovitch, Harper & Row, Publisher, Inc., 1971:21.

        〔5〕仰海峰.列斐伏爾與現(xiàn)代世界的日常生活批判〔J〕.現(xiàn)代哲學,2003(1).

        〔6〕潘斌.論教育回歸生活世界〔J〕.高等教育研究,2006(5).

        〔7〕〔美〕瑞澤爾.社會的麥當勞化〔M〕.顧建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172.

        〔8〕〔13〕孟建偉.教育與生活——關于“教育回歸生活”的哲學思考〔J〕.教育研究,2012(3).

        〔9〕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N〕.人民日報,2010-07-30(13).

        〔10〕張傳燧,趙荷花.教育到底應如何面對生活〔J〕.教育研究,2007(8).

        〔11〕陶行知全集:第5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6:477.

        〔12〕陳井婷.“教育回歸生活世界”之我見〔J〕.江蘇教育研究,2010(25).

        〔14〕宴輝.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式〔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1).

        〔15〕張忠華,耿云云.對生活德育理論研究的反思〔J〕.教育科學研究,2009(10).

        〔16〕劉志山.道德教育向現(xiàn)實生活的回歸與超越〔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

        〔17〕朱磊.道德教育回歸生活世界探析〔J〕.江蘇教育研究,2007(4).

        〔18〕石國亮.論慈善與道德的關系及其他〔J〕.浙江社會科學,2014(2).

        〔19〕Andreoni, James. Giving with Impure Altruism: Applications to Charity and Ricardian Equivalence〔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9, 97(6): 1447-1458.

        〔20〕康釗.道德教育的理性回歸:生活世界〔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1(10).

        〔21〕糜海波.道德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07(3).

        〔22〕張志紅.我國公益教育聯(lián)動機制的構建〔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3(6).

        〔23〕Bourdieu, Pierre. The Forms of Capital〔M〕//Richardson, John G.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86:83-95.

        〔24〕〔韓〕康閔菊,〔美〕格拉斯曼.道德行動作為社會資本,道德思想作為文化資本(節(jié)譯)〔J〕.陸心宇,譯.復旦教育論壇,2011(4).

        〔2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年譜: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1338.

        〔26〕中共中央關于印發(fā)《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01(32).

        〔27〕習近平.在2015年春節(jié)團拜會上的講話(2015年2月17日)〔N〕.人民日報,2015-02-18(02).

        〔28〕習近平.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的講話(2016年12月12日)〔N〕.人民日報,2016-12-16(02).

        〔29〕Eisenberg, Nancy, Paul Henry Mussen. The Roots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30〕Janoski, Thomas, John Wilson. Pathways to Voluntarism: Family Socialization and Status Transmission Models〔J〕.Social Forces,1995,74(1): 271-292.

        〔31〕陳樂怡.執(zhí)行主席致辭〔EB/OL〕.http://www.zeshanfoundation.org/hk/sc/aboutus.php?cate=Message from the Chair.

        〔32〕沈逸斐.我們是“義二代”〔N〕.紹興日報,2015-07-23(07).

        〔33〕陳甲妮.家長獻血帶著孩子〔N〕.生命時報,2013-07-26(05).

        〔34〕王月焜,王曾.為救人父親義務獻血7年兒子希望拿下接力棒——18歲小伙兒獻血中完成“成人禮”〔N〕.天津日報,2015-02-15(08).

        〔35〕黃全愈.家庭教育在美國〔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195.

        〔36〕〔英〕斯密.道德情操論〔M〕.蔣自強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5.

        〔37〕周曉虹.文化反哺:變遷社會中的親子傳承〔J〕.社會學研究,2000(2).

        〔38〕王海亮.3萬居民參與志愿服務〔N〕.北京晨報,2014-09-17(A16).

        〔39〕Bowerman, Charles E., John W. Kinch. Changes in Family and Peer Orientation of Children Between the Fourth and Tenth Grades〔J〕. Social Forces, 1959, 37(3): 206-211.

        〔40〕Evan, William M. Peer-Group Intera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A Study of Employee Turnover〔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63,28(3): 436-440.

        〔41〕Wu, Shih-Ying, Jr-Tsung Huang, An-Pang Kao. An Analysis of the Peer Effects in Charitable Giving: The Case of Taiwan〔J〕. Journal of Family and Economic Issues, 2004, 25(4): 483-505.

        〔42〕〔美〕米德.文化與承諾:一項有關代溝問題的研究〔M〕.周曉虹,周怡,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27.

        〔43〕Coleman, John C. Friendship and the Peer Group in Adolescence〔M〕//Adelson, Joseph. Handbook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 Wiley, 1980:408-431.

        〔44〕Moreland, Richard L., John M. Levine. Socialization in Small Groups: Temporal Changes in Individual-Group Relations〔J〕.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82,15(2): 137-192.

        〔45〕Harris, Judith Rich. Where is the Childs Environment? A Group Socialization Theory of Development〔J〕. Psychological Review,1995,102(3): 458-489.

        〔46〕Corsaro, William A. Interpretive Reproduction in the “Scuola Materna”〔J〕.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1993,8(4): 357-374.

        〔47〕Hartup, Willard W., Jane A. Glazer, Rosalind Charlesworth. Peer Reinforcement and Sociometric Status〔J〕. Child Development,1967, 38(4): 1017-1024.

        〔48〕Clark, Jeremy. Recognizing Large Donations to Public Goods: an Experimental Test〔J〕.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2002, 23(1): 33-44.

        〔49〕Muehleman, J. T., Charles Bruker, Clara M. Ingram. The Generosity Shift〔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76,34(3): 344-351.

        〔50〕李飛,向薇.生日不收禮只收捐款1000多名中學生玩轉慈善party〔N〕.深圳晚報,2014-02-24(A23).

        (責任編輯:何 頻)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不卡| 欧美高大丰满freesex|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美女被搞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狠狠噜天天噜日日噜无码| 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真实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国偷拍自产在线观看| 区二区欧美性插b在线视频网站|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2020| 97久久草草超级碰碰碰| 久久99精品九九九久久婷婷| 999国产精品亚洲77777| 一本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夫|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第八页| 老太脱裤子让老头玩xxxxx| 高清在线亚洲中文精品视频| 97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免费专区| 久久99久久99精品中文字幕|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资源|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仑精品| 孩交精品xxxx视频视频| 日韩av中出在线免费播放网站| 成人国产高清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精品一区| 国内少妇人妻丰满av| 亚洲中文字幕第二十三页| 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专区 | 香蕉蜜桃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app| 最近中文字幕完整版| jiZZ国产在线女人水多| 久久伊人精品中文字幕有尤物| 无码国模国产在线观看| 91最新免费观看在线| 久久国产精品色av免费看| 亚洲无线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