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錦, 張立峰,王成彥,陳立宏,韓麗輝
(1. 北京科技大學 冶金與生態(tài)工程學院, 北京 100083;2. 北京交通大學 交通運輸學院, 北京 100044)
實驗教學中心開放與共享平臺建設
程 錦1, 張立峰1,王成彥1,陳立宏2,韓麗輝1
(1. 北京科技大學 冶金與生態(tài)工程學院, 北京 100083;2. 北京交通大學 交通運輸學院, 北京 100044)
在現代高校實驗室建設中,實驗室的開放與共享能有效發(fā)揮教育資源的效益及實驗室的使用率,也符合社會“低碳”經濟發(fā)展潮流。在內涵建設和數字化、網絡化方面探討了實驗中心在建設實驗室開放與共享平臺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并且探討了校企協同的新途徑。
開放與共享; 實驗中心; 校企協同
加大實驗室建設 ,不斷推進實踐教學改革作為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和抓手,是近年來高等教育界形成的共識[1-6]。開放實驗室是目前高校變“被動實踐”為“主動實踐”的重要途徑,讓學生盡可能真正作為主體參與實踐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在主動實踐過程中,學生的質疑能力、觀察能力、動手能力等素質都得到培養(yǎng)。冶金與生態(tài)工程學院實驗技術中心(以下簡稱實驗中心)隸屬于冶金與生態(tài)工程學院,是北京科技大學冶金過程實驗教學及冶金理論及工藝研究檢測服務機構,同時也是北京科技大學分析檢驗技術平臺和北京科技服務協作平臺的一部分。近年來,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學和科研水平、開拓學生思維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拓寬實驗室的內涵、充分發(fā)揮教育資源的效益及實驗室的使用率,實驗中心的開放與共享逐漸被提上議程。加強實驗室的對外開放與資源共享,才能提高儀器設備的使用效率、滿足日益增長的教學科研工作要求,更好地服務社會。
1.1 學科歷史
有著“學風嚴謹、崇尚實踐”優(yōu)良傳統的北京科技大學原名北京鋼鐵學院,是我國冶金類人才培養(yǎng)和科研的重要基地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與優(yōu)良的傳統。北京科技大學冶金工程學科可以追溯到建校初期,是國內冶金界領頭人,也是北京科技大學優(yōu)勢特色專業(yè)學科,包括鋼鐵冶金,有色金屬冶金及冶金物理化學3個專業(yè)。2006年起,冶金學院增設生態(tài)工程專業(yè),成功完成了學科交叉和合作建設。一直以來,冶金與生態(tài)工程學院遵循高等學校的辦學規(guī)律,重視培養(yǎng)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精神,時刻不忘“求實鼎新”的校訓,堅持品牌性建設,提高學科科研綜合水平,為冶金與生態(tài)工程學院的全面發(fā)展并在整體上接近國際同類學科先進水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2 實驗中心歷史
實驗室是高等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重要基地[7]。冶金與生態(tài)工程學院實驗中心成立于2006年,由原本分散于學院各梯隊的小規(guī)模實驗室共同組建構成。近年來通過“重點學科”“優(yōu)科平臺”以及省級和國家級教學示范中心的建設,成效顯著。目前占地約850 m2,擁有各類儀器設備150余臺套,總價值2 500萬元左右。是支撐冶金與生態(tài)工程學院教學與科研事業(yè)的實驗檢測基地。同時,作為北京科技大學分析檢驗技術平臺和北京科技服務協作平臺的一部分,做到資源共享,面向學院、學校及外界企事業(yè)單位開放,提供優(yōu)質服務于院、校及社會的科學研究。實驗中心組織機構見圖1。
圖1 實驗中心組織機構圖
實現實驗室開放和資源的有效共享是整合資源、優(yōu)化資產配置的重要手段,也符合當今“低碳生活”和建設“節(jié)約型社會”的大潮流。而實驗室內涵的建設,是實現開放與共享的基礎保障。一直以來,冶金與生態(tài)工程學院中心不斷探索實驗室開放與共享的途徑和方式。近年來,隨著科技和傳媒手段的發(fā)展,更是通過各種新媒體、新手段、新渠道,擴大對外影響力和知名度,不斷增強中心數字化、網絡化、國際化建設,同時不斷提升中心的管理水平,為實驗室開放與共享的開展提供服務保障。
實驗室開放通過不斷挖掘和充分利用現有教學資源,構建和完善學生自主學習環(huán)境、改革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建立學生主動學習的新型實驗教學模式。
2.1 面向學生做好校內宣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生對實驗手段的了解是其科研順利進行的先決條件,實驗中心針對這一需求展開宣傳工作。每年北京科技大學研究生新生入學后,實驗中心會舉辦專題講座,對實驗中心整體情況和各種儀器設備的功能應用詳加介紹,并分批次組織相關專業(yè)新生參觀實驗室,使學生第一時間了解實驗中心的分析檢測手段及其保證科研工作順利進行的作用[8]。
2.2 制作精美宣傳冊
實驗中心作為我國冶金教育行業(yè)的重要實驗基地,是學院乃至學校對外交流展示的重要窗口,每年要接待大量人員到訪和參觀。為此,中心于2014年投入資金和人力制作了精美宣傳手冊(見圖2),以備來訪者索取保留。宣傳冊詳細地介紹了中心功能及構成,同時花大量篇幅對各臺設備進行推介,附以圖片文字描述,方便研究人員傳閱查詢,是對外擴大宣傳和影響力的重要手段。
圖2 實驗中心宣傳冊
2.3 定期舉辦系列講座
實驗中心定期開展系列講座,邀請各儀器的主管實驗教師以及專業(yè)工程師介紹大型儀器的性能參數及適用范圍。實行講解與問答互動相結合的模式,更加有針對性的解決師生在實驗研究中遇到的問題。新設備購置后,第一時間開展宣傳介紹,并且提前做公示展板,電話通知、發(fā)邀請函,邀請相關研究方向的學生及教師前來參與。講座受到了熱烈歡迎和積極反響,每次都座無虛席。
2.4 制作和及時更新多類展板
展板一般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展示實驗中心風貌及設備參數和教學內容,最為直觀地為來訪者介紹實驗中心功能。制作的系列展板包括實驗中心簡介、各儀器設備簡介和操作規(guī)程、安全規(guī)程等,方便學生、研究人員和來訪者更加直觀地了解設備性能和注意事項。實驗中心分批次多次制作各種展板,每年及時更新,保證信息與實際同步。另外,實驗中心的收費標準定期更新后,第一時間保證對外宣傳質量。
2.5 錄制實驗錄像,規(guī)范實驗操作
2011年實驗中心在校視頻工作室的技術支持下,錄制了實驗錄像,由熟練的技術人員演示實驗的操作過程,通過網絡展示實現共享,方便廣大師生及用戶學習,一方面是對實驗中心教學及科研手段做了宣傳,更重要的是作為標準化模板規(guī)范實驗操作,使更多使用者掌握儀器設備的正確操作方法,從而達到減少設備儀器的損壞率和降低維護費用的目的。
2.6 加快國際化進程
對外科技合作與交流是快捷獲取國內外科技新信息和科技資源的重要渠道。近年來實驗中心曾接收多個國家的留學生前來交流學習(包括2008年的1個馬來西亞留學生班),另有國內外兄弟院校以及科研人員的多次頻繁參觀訪問。到訪的外國友人包括澳大利亞、巴西、美國、朝鮮等多個國家的研究人員。同時,實驗中心積極鼓勵教師外出參觀走訪,學習交流經驗。
互聯網思維的核心通??蓺w納為開放、共享,體現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服務理念[9]?;ヂ摼W的跨界融合正在改變各行業(yè)發(fā)展形態(tài)和全球競爭格局[10-11]。在信息化浪潮蓬勃發(fā)展的今天,構建基于校園網的實驗室綜合管理信息平臺,是實現高校管理科學化、現代化的有效手段。實驗中心近年來致力于實驗室的網絡平臺建設,希望充分利用網絡的方便、快捷特性來提升實驗室的教學科研水平和運行效率。
3.1 利用網絡實現資源共享
利用互聯網這個開放的平臺,實驗中心首先將大量資料和資源實現了共享。比如實驗中心設備的照片、簡介(中英文雙版)、實驗教學指導書和講義、實驗錄像以及一些教學Flash等內容,上傳至開放的網絡平臺。
3.2 網上實驗預約系統的建設
為進一步提高效率和擴大宣傳,于今年初網上預約系統進入籌備和建設階段,目前即將投入試運行。具體功能包括設備功能查詢和網上預約、賬目管理等。充分利用網絡的方便快捷特性來提升實驗室的服務水平和運行效率。
3.3 虛擬仿真教學軟件的建設
在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時間能力方面的作用不斷凸顯。虛擬仿真教學系統作為近年來新式的教學及科研手段,有著其明顯的先進性。通過計算機對科研與生產實際環(huán)節(jié)進行模擬,可以有效地節(jié)省資源、提高效率、減少浪費。實驗中心2014年新購煉鋼虛擬仿真實驗系統,目前投入試運行,與原有的多套數值模擬CFX軟件一起,通過網絡實現開放共享。虛擬仿真教學軟件的運行將大幅度減少科研浪費現象。
協同就是統一協調參與各方之間的功能與運作,使之相互配合、互相促進,形成系統的有序結構。2016年上半年開始,實驗中心開始努力籌劃建立北京科技大學冶金工程-日本電子聯合分析實驗室,這將是實驗中心首次與著名儀器廠商成立聯合實驗室。一方面可以方便學習交流、共同提高;另一方面實驗中心作為廠商展點對外開放,開展企業(yè)培訓,可以加大實驗室開放共享力度,增加儀器使用效率。
4.1 開拓合作新方向
迄今為止,冶金與生態(tài)工程學院實驗技術中心尚未與任何儀器廠商成立過聯合實驗室。與日本電子的聯合將成為一個里程碑,首次開啟實驗中心與知名儀器公司的合作與共同研究。日本電子作為電鏡生產的世界3大廠商之一,實力雄厚,而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生態(tài)工程學院在中國冶金界也長期處于最高水平,強強聯合成立的聯合實驗室,是雙方共同發(fā)展和交流合作的良好橋梁,將會帶來共贏的結果。
4.2 加強雙方合作交流
聯合實驗室成立后,一方面,可以定期邀請日本電子工程師來為我院師生開展講座和組織培訓,共同解決在電鏡使用中遇到的問題,有利于提升我院師生的知識水平和實驗能力,促進我院的實驗教學工作的開展;另一方面,公司總部陳設有多臺套最新型號設備,代表了電子光學分析儀器的發(fā)展和應用前沿,可以組織研究生和教師參觀學習,開闊師生視野。
4.3 開展資源共享
作為合作方,日本電子同時將優(yōu)先為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生態(tài)工程學院師生開放其儀器設備??偛康脑O備包括了很多種類最新型號的電子儀器,可以有力地彌補實驗中心儀器設備方面的不足,為北京科技大學科研帶來比較大的便利。
4.4 增強硬件建設
日本電子公司將向實驗中心贈送部分設備,并對一定年限內購買的新設備提供價格優(yōu)惠和免費維修,為實驗中心老舊設備更新升級和增添新設備提供便利,有利于實驗中心提高裝備水平、豐富研究內容和研究手段,更好地服務于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生態(tài)工程學院的科學研究工作。
4.5 校企合作機制
作為合作方,實驗中心亦將承擔一定服務工作,新成立的聯合實驗室將成為對外交流的重要平臺,作為廠商分析試驗的重要基地和展點對外開放,接待更多的兄弟院校科研技術人員前來參觀,同時擬在假期承接企業(yè)研究人員的操作培訓,擴大實驗中心以及北京科技大學的影響,提高實驗室使用效率,同時有利于接觸到更多的企業(yè)實際問題。
4.6 開發(fā)儀器新功能
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生態(tài)工程學院科學研究的主要對象為金屬材料,包括鋼鐵材料和其他有色金屬。隨著聯合實驗室的對外開放,在對外交流合作過程中將有機會接觸更多種類的材料和不同的實驗及檢測手段,豐富科研方法,提升實驗效果和科研水平。
實驗室的管理制度直接影響實驗中心的建設與發(fā)展[12]。堅持以人為本建立良性的用人制度,創(chuàng)設公開、公正、公平的競爭環(huán)境,提高實驗技術人員對本職工作的認同感,是中心始終追求和堅持的管理理念。
5.1 建立適當的獎懲措施
通過考核促進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提高資源投資效益和使用效益,一直是高校在實驗儀器設備管理工作中不斷研究探索的重要課題。實驗中心本著拓寬思路、積極引導的原則,充分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建立效益評價體系,為科學管理和驗收提供可靠依據,同時適當引入競爭機制,建立相應的獎懲措施,打破“金飯碗”的舊觀念,營造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為技術人員提供一個良性的發(fā)展空間。
5.2 加強技術人員的內部交流
實驗中心定期座談交流,交換經驗、反映問題,同時進行感情聯絡,增強中心凝聚力。每年底的實驗中心成員年會是實驗中心全體教師總結反思和集思廣益的時間,教代會也分設教輔行政分會場,及時了解教師所想,滿足教師所需。另外,實驗中心工會小組及黨小組不定時舉辦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職工共同參與,促進彼此感情交流,解決實際問題,實現高效管理。
5.3 創(chuàng)造技術人員外出培訓的機會
實驗中心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使技術人員有更多的機會外出短訓或參加學術會議,以提高知識水平和技術能力。同時也促進實驗人員從實驗的角度來分析和解決科研中遇到的問題的積極性,做到學有所長,學有所用。
5.4 調整人才隊伍結構,提高師資水平
實驗中心注重多層次多樣化引進技術人才,避免“近親繁殖”,注意招收外校外專業(yè)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就業(yè)和引進外單位優(yōu)秀人才,為中心注入新的血液,以滿足當今邊緣學科興起和學科之間交叉合作的大趨勢。同時注重現有技術隊伍的再培養(yǎng),鼓勵進步,以增加高學歷高職稱人員比例,調整人才隊伍結構,提高師資水平和工作能力。
建設高校實驗室開放與共享平臺,是推進學校教學、科研,提高人才質量的一項重要工程。通過一系列新的開放與共享方面的方法和路徑的探索,實驗中心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果。
6.1 儀器設備使用率大幅度提高
實驗中心檢測服務包括2部分: 對內服務和對外開放。自2010—2013年,在設備數目和檢測價格基本保持不變的基礎上,實驗中心檢測服務創(chuàng)收大幅度提升,從2010年的50萬元左右提升到2013年的近120萬元,每年以40%~50%的比例遞增。僅此一項即可最直觀反映出設備使用率的大幅度提升。
6.2 大量教學科研成果的取得
實驗室使用效率的提升帶來更多教學與科研活動成果的取得。2012年“冶金工程實驗技術”課程獲得北京市精品課程,實驗中心2013年被教育部批準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同時,實驗中心還積極配合完成了很多學院科研攻關項目,包括國家科技攻關、 “863”高技術研究、“973”重點基礎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重大和重點科研項目及冶金與生態(tài)行業(yè)的科研和工程技術研究項目,取得了顯著成果,對推動冶金與生態(tài)領域的技術進步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
6.3 實驗中心成員教學及科研水平提高
在實驗中心開放與共享的過程中,實驗中心成員加強了交流和學習的機會,操作水平有所提升,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教學及科研水平。北京科技大學每年大型設備效益評估中,實驗中心設備多次獲獎。另外,實驗中心成員的技術論文也多次在《實驗技術與管理》《實驗室研究與探索》等相關期刊發(fā)表。技術水平的提高反過來也為開發(fā)設備新功能提供了保障。
6.4 對外交流程度提升
加強對外交流。對外科技合作與交流是快捷獲取國內外科技新信息和科技資源的重要渠道[13],實驗中心正在發(fā)展成為對外交流的重要平臺,每年前來實驗參觀及人次不斷增加。近年來每年接待外來參觀不下20余次,包括國內兄弟院校的參觀訪問、國內專家考察團隊、暑期學生社會實踐以及其他國家留學生及學術訪問人員。同樣,實驗中心人員也更加愿意外出參加會議和進行訪問,學習和指導的人次也逐年增加。
6.5 知名度提升
在百度、谷歌等眾多大型知名網站輸入關鍵字可以直接搜索到多條北京科技大學分析檢驗技術平臺以及實驗中心網頁的鏈接,吸引更多業(yè)界、科研院所和企業(yè)通過電話和郵件咨詢和預約,使實驗中心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的知名度不斷提升。
實驗室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基地、實施科技創(chuàng)新的搖籃、踐行社會服務的窗口。實驗室開放問題的研究是一個長期且艱巨的系統工作,還需要在不斷探索的基礎上逐步完善。在院校的大力支持與實驗中心成員不斷的努力下,實驗中心在開放與共享平臺的建設中取得了一定經驗與成績。
References)
[1] 郁聰.高校實驗室管理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2.
[2] 韋克儉,覃楊彬,蘇波輝.積極建立物流實訓基地大力培養(yǎng)物流急需人才:物流管理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地研究與實踐課題探討之一 [J].商場現代化,2007(19):259-260.
[3] 王勤,王成華,郁斌,等.加強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培養(yǎng)高質量創(chuàng)新型人才[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12);87-89.
[4] 李春葉,武興華.電氣工程實驗教學平臺優(yōu)化[J].中國電力教育,2012,12(37):101-102.
[5] 張彩霞,陳惠卿.地方高校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專業(yè)創(chuàng)新實踐教學模式[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8):357-359.
[6] 王香婷,李明,石超. 深化實驗教學改革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11):193-196.
[7] 陳子輝,王澤生.基于創(chuàng)新實驗項目的實驗室開放機制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6,33(1):17-20.
[8] 李志軍,胡笑濤,張富倉.節(jié)水灌溉試驗技術實驗教學實踐與探索[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13(1):24-26.
[9] 魯寶富.構建系統、高效的學科競賽管理機制促進高效學風建設[J].中國大學教育,2005(8):37-38.
[10] 郭正紅,趙丙辰.基于Web服務的物聯網體系結構模型及應用[J].計算機應用與軟件,2015,32(5):123-126.
[11] 羅永康,胡永強,侯生來,等.青海省實驗動物信息網站的構建和思考[J].科技信息,2014,31(15):166-168.
[12] 王勇,竺志超,楊金林,等.高校工科實驗室文化建設的思考與實踐[J]. 教育教學論壇,2014(36):190-192.
[13] 劉建偉,劉方軍.重點實驗室管理的新理念與新機制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 27(8):185-187.
Construction of opening and sharing platform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Cheng Jin1, Zhang Lifeng1, Wang Chengyan1, Chen Lihong2, Han Lihui1
(1. School of Metallurgical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2. Schoo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
In the modern university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the opening and sharing of laboratorie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benefit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laboratories, which also conforms to the trend of social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digitalization and networking, the exploration is carried out on the work and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experimental center in construction of the laboratory opening and sharing platform, and a new path for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university and the enterprise is discussed.
opening and sharing; experimental center; coordinat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G482
B
1002-4956(2017)10-0210-05
10.16791/j.cnki.sjg.2017.10.052
2017-04-26修改日期2017-06-13
程錦(1983—),女,山東濟寧,碩士,工程師,實驗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實驗室設備管理、本科實驗教學、實驗室管理.
E-mail:chengjin@ust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