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成龍
略談南宋官窯青瓷的胎釉特征
□ 呂成龍
研究南宋官窯青瓷,離不開傳世品和窯址出土瓷片標本。
傳世南宋官窯青瓷數(shù)量不多,而且絕大部分現(xiàn)收藏于故宮博物院和臺灣省的臺北故宮,少量散存于國內(nèi)外其他大型博物館和私人手中。其造型以盤、碗、洗等圓器較多,器身有葵花、菱花諸式,均造型古樸。碗足多無釉露胎,盤、洗以滿釉支燒者為多見,外底留下的支燒釘痕一般都比汝窯青瓷上的支燒釘痕大,且多呈不規(guī)則的圓形,釘痕顏色一般為灰黑色。南宋官窯琢器傳世不多,造型多模仿古銅禮器,其中瓶類器就有觶式、投壺式、貫耳式等,每種式樣又有大、小之別,以小件器較為多見。傳世品中的很多造型在窯址出土瓷片標本中都得到了印證。除了造型有特點以外,南宋官窯青瓷在胎、釉方面也有顯著特點。下面結合筆者30多年從事古陶瓷研究的經(jīng)驗,談些自己的體會。
元、明之際陶宗儀撰《南村輟耕錄》卷二十九引南宋人葉寘撰《坦齋筆衡》“窯器”條曰:“陶器自舜時便有, 三代迄于秦漢,所謂甓器是也……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后苑,號邵局,襲故京遺制,置窯于修內(nèi)司,造青器,名內(nèi)窯。澄泥為范,極其精致,油(釉)色瑩澈,為世所珍。后郊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余如烏泥窯、余杭窯、續(xù)窯,皆非官窯比。若謂舊越窯,不復見矣?!蔽闹小俺文酁榉叮瑯O其精致,油(釉)色瑩澈,為世所珍”這16個字,是對南宋官窯青瓷胎、釉特征最原始的高度概括的論述,也是最為可靠的論述。從位于今杭州市烏龜山的郊壇下官窯遺址和位于今杭州市鳳凰山的修內(nèi)司官窯遺址出土的瓷片標本看,兩處官窯青瓷胎體具有相似特征。胎色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褐色或黃色胎;另一類是黑灰或鐵黑色胎。產(chǎn)生這兩類胎色的原因主要是燒成氣氛不同,使得相同配方的胎體中著色鐵離子在氧化、還原過程中的價態(tài)不同,即胎體中所含氧化亞鐵和三氧化二鐵的比例不同,致使呈色不同。
有人把明代文獻中記載的所謂“紫口鐵足”現(xiàn)象作為南宋官窯青瓷所獨有的一個特點,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最早記載“紫口鐵足”的文獻是明代曹昭撰《格古要論·古窯器論》,這一特征并沒有在宋代文獻記載中作為特征加以描述。從對位于今杭州市烏龜山、鳳凰山的兩處南宋官窯遺址進行考古發(fā)掘所獲得的大量瓷片標本看,有些器物并不具有這一特征(圖1)。因此,將“紫口鐵足”作為鑒定南宋官窯青瓷的特征依據(jù),主要是受明代以后文獻記載的影響。后世仿品有的為了達到這一所謂“特征”效果,特地在燒成前在器物的口、足上涂抹一層氧化鐵含量較高的涂層,人為制造“紫口鐵足”效果。事實上,并非所有的南宋官窯青瓷都具有這一特征。造成這一特征,既有內(nèi)在原因也有外在原因。從工藝技術角度分析,南宋官窯黑胎青瓷的口沿有的修理尖唇,胎體又修得比較薄,上釉時口部不易掛住釉,致使口部的釉較薄,燒成至高溫時,釉層熔融產(chǎn)生垂流,造成器物口部釉層變得更加薄,映出胎色,形成“紫口”(圖2)。至于“鐵足”,系指黑胎青瓷胎體中氧化鐵含量較高,器物圈足底端無釉,燒成后呈鐵黑色,因此被稱作“鐵足”。利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手段對南宋官窯青瓷標本進行檢測的結果表明,南宋官窯青瓷胎中三氧化二鐵含量最低一般為2.0%,最高一般為7.5%,在燒成的強還原階段,器物胎體中的三價鐵離子被還原成二價鐵離子,致使胎體變成灰黑色或鐵黑色,底足露胎處即產(chǎn)生類似“鐵足”特征。這是南宋官窯青瓷產(chǎn)生“紫口鐵足”現(xiàn)象的內(nèi)在原因?!白峡阼F足”現(xiàn)象只見于黑胎青瓷上,在配料時,只要在胎料中加入適當?shù)淖辖鹜?,一般都會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現(xiàn)有的考古發(fā)掘資料證明,越窯系慈溪古銀錠湖窯場的寺龍口窯址、低嶺頭窯址、龍泉窯系大窯遺址、溪口窯遺址、小梅窯遺址等,都出土有黑胎青瓷,并都具有“紫口鐵足”現(xiàn)象。因此,“紫口鐵足”并非南宋官窯青瓷所特有。
南宋官窯青瓷的最大特點是其釉色和釉面開片。釉色主要呈青色,濃淡不一,以粉青色為上,另有灰青、青黃、炒米黃等色。其中最受人稱道者,釉層瑩澈,釉色粉青,如脂似玉。
釉面開片系指瓷器在焙燒過程中由于胎、釉膨脹系數(shù)不一所產(chǎn)生的釉層裂紋。釉面出現(xiàn)開片,本為瓷器的一種缺陷,即胎、釉的膨脹系數(shù)不匹配所導致的釉面開裂。從技術上講,胎釉的完美結合應當是彼此的膨脹系數(shù)一致而釉面無紋片,但這在元代以前很難做到。宋代絕大部分青瓷的釉面都有開片,窯工雖力求避免但又難以控制。實際上,古代和現(xiàn)代人在審美上并非都追求絕對完美。北宋汝窯青瓷率先開創(chuàng)了以釉面紋片為美的先河,有意識地將釉面開片作為一種天然美來裝飾。南宋官窯繼承汝窯傳統(tǒng),繼續(xù)燒造形態(tài)各異、變化無窮的片紋青瓷,使開片裝飾成為青瓷審美的標志之一。
釉面開片的美在于其順乎自然和變化多端。釉面開片產(chǎn)生的因素很復雜,主要與胎、釉配方和燒成制度有關。另外與器物流傳過程中所處環(huán)境也有關系,既有規(guī)律又無定式。要燒成各種釉面開片,需要很高的工藝技術。南宋官窯青瓷的釉面開片,大部分是在燒成中出現(xiàn),少部分開片是在流傳過程中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而產(chǎn)生。
對開片的命名,通常是從外觀上按照不同的標準來劃分,根據(jù)開片的紋路、形狀、深淺粗細、疏密和顏色等特征加以命名。按開片在釉層中開裂的上下走向劃分,南宋官窯青瓷的開片包括直開片和斜開片兩類,蟹爪紋、牛毛紋、網(wǎng)狀紋、魚子紋屬于直開片, 冰裂紋和魚鱗紋屬于斜開片。直開片的形成是釉的膨脹系數(shù)大于胎,在出窯后的冷卻過程中,釉比胎收縮得快,釉受到張應力,冷卻到一定程度時,釉已經(jīng)完全硬化,完全失去彈性。當釉的張應力的強度超過其抗張強度時,釉就會產(chǎn)生開裂,此時出現(xiàn)的裂紋都是又長又粗的直開片。一系列大的直開片的產(chǎn)生使釉受到的張應力削弱,但在局部胎釉之間仍有殘余張應力存在。殘余張應力的強度較弱,不足以產(chǎn)生大開片,但在出窯后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會產(chǎn)生小開片,小開片又短又細。
圖1 南宋 官窯青釉葵口洗 (無紫口)
圖2 南宋 官窯青釉葵口洗 (有紫口)
圖3 南宋 官窯青釉大瓶
1.冰裂紋
冰裂紋是南宋官窯青瓷上出現(xiàn)較多的開片。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箋·論官哥窯器》對冰裂紋有很高的評價,即:“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
冰裂紋的紋理走向如同薄冰裂縫,紋片兩端細如針尖,呈現(xiàn)出斜直、直曲、弧曲等不規(guī)則的紋路,以長紋居多。紋片隱入釉面之下,或深或淺,時隱時現(xiàn),尤以厚釉中為甚。但不論釉層厚薄,紋片均為眼見清晰、手觸不顯。冰裂紋片一般較細,入釉較深,似有似無,交錯分布。紋片顏色一般為透明無色,但若受到外界物質浸染,也會出現(xiàn)土黃、紫黑等色。冰裂紋既有通體呈現(xiàn)者,也有局部出現(xiàn)者。從釉層開裂的走向來看,冰裂紋屬于斜直開片。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南宋官窯粉青釉大瓶(圖3)。瓶圓口,直頸,溜肩,垂腹,圈足。通體內(nèi)外施青釉,釉面開有冰裂狀片紋,上部開大片紋,近底處開細碎片紋。這件官窯青瓷大瓶是南宋官窯青瓷中的杰作,其形體碩大,造型端莊古樸,溢青流翠的釉面上隱現(xiàn)出層層冰裂紋,在清代皇宮收藏中備受皇帝的賞識,堪稱御苑至寶。
圖5 南宋 官窯青釉葵口盤
圖4 南宋 官窯粉青釉弦紋瓶
2.牛毛紋
牛毛紋因紋路和顏色似牛毛而得名,一般出現(xiàn)在釉層肥厚乳濁的釉面上。牛毛紋中間較粗,兩端細如牛毛尖,紋路較長,斜直或者斜曲,開片弧度較小,通常單根分布,很少交叉,顏色為牛黃色或金褐色。牛毛紋在釉色深的器物上出現(xiàn)較多,稀疏如縷,金絲如隱,使靜穆的釉面增添了動感。釉層透潤和肥厚的器物上牛毛紋較深,呈色也深;釉質濁澀的器物上牛毛紋較淺粗且直,呈色較淺。有時牛毛紋也與冰裂紋交織并存,極為精彩。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南宋官窯粉青釉弦紋瓶(圖4)。瓶洗口,長頸,圓腹,高圈足。圈足兩側各開一長方形扁孔可供穿帶。頸至腹部凸起七道弦紋。通體施粉青釉,釉層肥厚,釉面滿布大片牛毛紋,縱橫交錯。此瓶仿漢代銅器式樣,形體線條簡潔雅致,凸起的弦紋改變了造型的單調(diào)感,增強了器物的裝飾性。釉色給人以凝厚深沉的玉質感,堪稱南宋官窯青瓷的代表作。
3.網(wǎng)狀紋
網(wǎng)狀紋亦稱“網(wǎng)紋”,泛指密如織網(wǎng)、縱橫交錯的開片紋,釉面被相互交織的紋線分割成大小不等、疏密不均的網(wǎng)格。在官窯青瓷的釉面開片中,多有網(wǎng)狀開片分布,有密如漁網(wǎng)者,有密如篩孔者。網(wǎng)格一般大小不等,細碎透明,紋路常呈錯綜密集的短小網(wǎng)孔形狀,基本沒有長紋片貫穿其中,片紋淺細透明。如日本朝日新聞社社長上野理一所藏南宋官窯青釉葵口盤(圖5),此盤六瓣葵口,折沿,矮圈足。有“紫口鐵足”現(xiàn)象,墊燒。薄胎厚釉,深灰色胎,胎質堅致?;仪嗌猿嗜闈釥?,不透明,釉面滿布棕色網(wǎng)格狀開片。此類造型的器物并非官窯獨有,在龍泉窯燒造的青瓷中也較常見,是一直流傳的典型的傳統(tǒng)器型。
南宋官窯青瓷剛出窯時釉面開片紋路無色,在流傳過程中片紋受到灰塵等污染繪呈現(xiàn)灰黑、土黃等色。直接染墨紋的方法約始于清代乾隆時期,這種染色方法,操作簡單,紋路清晰,具有藝術性和觀賞性,一直延續(xù)至今。而南宋官窯青瓷從未使用這種染色工藝。
(責任編輯:牧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