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佳裕 江西省德興市農業(yè)局
出口紅生姜絲的生產方法
□ 王佳裕 江西省德興市農業(yè)局
收入優(yōu)質的生姜后,再經過清洗、腌制、修剪、調整、切絲、計量裝袋、調味填充、排氣密封和品檢等重要環(huán)節(jié),生產出風味可口的產品。因此,本文主要探討出口紅生姜絲的生產方法,以供參考。
生姜;清洗;調整;封口
生姜又名地辛、百辣云,系姜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根莖,是一種廣泛應用的藥食兩用植物[1]。近年來,以生姜為原料的保鮮生姜及生姜加工制品,成為我國出口創(chuàng)匯的重要產品[2]。我國是姜的生產大國,據(jù)統(tǒng)計,我國已有20多個省份種植生姜。紅生姜絲具有營養(yǎng)衛(wèi)生、經濟效益高、食用方便等特點,現(xiàn)將生姜加工技術介紹如下[3]。
1.1 材料及加工設備
材料:生姜、水、山梨酸鉀、谷氨酸、檸檬酸、食用冰醋酸、食鹽和紅色素。
加工設備:鏈條式清洗機、切絲機、電子秤、金屬探知器和封口機。
1.2 生產工藝流程
原料→清洗→腌制→清洗→修剪、去皮→異物漂洗→一次調整→切絲→揉搓洗凈→二次調整→計量裝袋→填充配液→封口→金屬探知器→品檢→裝箱→出貨。
1.3 重要操作要點
1.3.1 原料進貨
所收購的原料必須是新鮮出土、無水傷、蟲傷,無爛姜、雜種姜。經檢驗合格后的生姜,才可以入廠并立即進行清洗,做好記錄。
1.3.2 腌制
預先在池中放入清水量為原料8%,然后原料下池;檸檬酸量添加以總原料0.35%(用原料量7%的水溶解)加在肥姜上;食鹽初期加量為原料量15%,5天內追加到鹽分20%;平衡后理化指標:酸分0.28%~0.30%,鹽分20%。
1.3.3 清洗
從腌制池內抽原汁鹽水至清洗機,再將腌制池內的生姜裝入精洗機內精洗,精洗后的生姜運至裝保護液鹽水的塑料槽中,姜不能露出保護液面。
1.3.4 修剪、去皮
切除姜頭、姜莖、破損的姜芽及折斷而不規(guī)則的地方,同時適當修整青頭姜和病蟲害姜。修剪完后,用新配制的15%~20%的鹽水浸泡。
1.3.5 一次調整
分析洗凈后原料的鹽度、酸度,配制一定濃度的調整液。調整的比例為生姜540 kg、水300 L、醋酸1 L,將調整液加入調整槽,至原料鹽度合格為止。
1.3.6 切絲
生姜放入切絲機內,切絲的規(guī)格見表1。
1.3.7 二次調整及配液
表1 切絲規(guī)格表
表2 加入色素量表
二次調整時,將鹽度調整到7.0%~7.5%、酸度0.1%,鹽度不足時加入適量食鹽,涉及的配比大致如下。
生姜調整:300 kg姜絲、280 L水、0.27 kg山梨酸鉀、2.5 kg谷氨酸、3.2 kg檸檬酸、21 kg食鹽和3.4 kg醋酸。
生姜色素配比:色粉紅102放100 g,水900 g。生姜液體200 L水加紅色素,見表2。
1.3.8 計量裝袋及填充
按規(guī)格要求稱取定量的生姜絲和調味液裝入塑料袋包裝內。固形物950 g,液量650 g,總重量1 610~1 640 g。
1.3.9 封口
通過適當?shù)募夹g措施排除袋內的空氣,然后通過封口機將包裝袋處理密封狀態(tài)。
1.3.10 金屬探知器
用金屬探知器逐袋檢測生姜絲中是否含有金屬物質。
1.3.11 品檢
在品檢臺上檢驗產品外觀、封口、內容物等是否合格。
1.3.12 裝箱、出貨
將成品生姜按要求進行包裝,然后發(fā)送給客戶。
2.1 感官標準
紅色色澤、湯汁清晰透明、姜絲大小均勻,無病斑、無霉姜、無爛壞、無泥沙。
2.2 風味要求
生姜發(fā)酵完全,無異常辛辣氣味,具有鹽漬姜發(fā)酵的芳香味,甜酸適口。
2.3 理化指標
pH值2.7~3.0;鹽度7±0.3%;糖度(以折光計)9±1%;水分活度≤80%。
2.4 微生物指標
無致病菌及因微生物作用而引起的腐敗菌,大腸菌群0.3(個/g),致病菌不得檢出。
生姜具有獨特的加工特性,發(fā)生生物、物理、化學危害的可能性非常大,且生姜屬于“即食”食品。良好品質的原料是產品的基礎,使用適量的輔料讓產品風味更多元化,正確的加工操作是產品合格的保證。因此,在生產中嚴格控制每一道加工程序,對確保生姜產品質量、消費者的健康和增加經濟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張卉,何詩意,張曉軍,等.生姜的營養(yǎng)價值及其產品研發(fā)進展[J].廣東化工,2016(7):89-90.
[2]金紹黑,謝永紅.生姜的營養(yǎng)保健功能及新產品開發(fā)[J].四川農業(yè)科技,2003(9):8-9.
[3]楊自保,黃山美.銅陵生姜生產現(xiàn)狀與發(fā)展對策[J].安徽農業(y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