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食品安全滿意度現狀及影響因素
—— 以新疆為例
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問題頻發(fā),公眾對食品安全情況的關注程度也越來越高。只有了解公眾對于食品安全情況的需求,才能有效提高食品檢測管理行動的成效。本文依據新疆各地居民對食品安全情況的調查結果,分析了目前我國的食品安全監(jiān)管情況,并提出了改進食品安全監(jiān)察工作的一些建議。
無論是在我國還是世界各國,每年都會發(fā)生公共食品安全問題。其中,一些危害嚴重、影響廣大,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在公共食品監(jiān)管的問題上,人民大眾最有發(fā)言權,本文根據調查結果對食品安全的監(jiān)察工作的成效進行了分析。
在新疆14個地州市及5個自治區(qū)直轄市(石河子、阿拉爾、圖木舒克、五家渠和北屯)居住滿6個月以上,年齡在18~65周歲的城鄉(xiāng)居民。
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現狀的評價;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監(jiān)管工作的評價;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意識和行為;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和建議;被訪者個人基本情況。
采取以GW-CATI系統(計算機輔助電話訪問系統)電腦隨機抽樣調查的方法進行調查。每個地州市以人口為基礎確定調查樣本規(guī)模,以確保調查結果的代表性和有效性。
新疆共設計調查8 000個樣本,城鄉(xiāng)樣本比例為:城市人口占80%、農村人口占20%。
主要信任的事物種類為米面與蔬菜水果,其次為豆制品,選擇“放心”選項的人數分別為3 585、3 104、2 795。主要受到懷疑的食物種類為校園周邊兒童食品,對其質量選擇“不放心”的數量為4 401人,之后是桶裝飲用水與餐飲產品,分別為1 543人、1 544人。
對于地區(qū)的總體食品質量滿意程度來說,總體的評分數額為6.79,選擇“滿意”與“比較滿意”選項的分別為1 863人與1 752人,多于選擇“不太滿意”與“不滿意”的725人與409人。
對于地區(qū)的食品安全威脅情況,主要被認為威脅性較大的情況為校園周邊食品的質量問題與蔬菜水果的農藥殘留問題。在這兩個問題上,選擇“嚴重”選項者分別為5 340人與4 749人。
在是否經常受到劣質食品的威脅上,總評分為3.77,選擇“很少遇到”與“從未遇到”選項者3 026與3 104人,可以說大部分人群都很少受到劣質食品的威脅。
根據調查得出的結果,有一部分人群不了解或者不信任政府做的食品安全工作。在政府打擊違法食品的力度與政府對食品安全工作的問題上,大部分人選擇了“一般”,而選擇“比較強”“強”選項者與選擇“不太足夠”“不足夠”者在數量上大致相等。
在“您是否知道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在本地區(qū)開展了食品安全專項整治”這個問題上,有3 651人(接近總調查人數的一半的人數)都選擇了“完全不知道”的選項。這充分說明了目前我國政府部門在宣傳工作上還沒做到位。
對食品中天然風險因素控制不力
部分食品原料本身具有產生安全風險的可能性。比如,豆科植物中的皂苷、茄科植物之中的生物堿、以及許多生物體內的神經毒素與富含有害物質的器官或者寄生蟲等。如果食品的制作與生產的廠商沒有有效的處理這些物質,吃這些食物的人就會遭遇安全的風險。比如,食用一些螺類海鮮可能遭遇的寄生蟲,或者在食用扁豆過程中可能會因為烹飪方法不正確而中毒。雖然無法消除這些情況,但可以通過嚴格的使用規(guī)范和處理方法,保證食用的安全。比如,嚴格處理有毒的部位,或者長時間高溫殺毒等。
對食品安全風險的認識水平與生產、加工安全食品的認知能力不足
人們對食品的安全風險也并沒有得到完全的認識。某種成分是否有害?是否長期食用會危害到健康?很多這類的問題都沒有一個權威的定論,或者實際真相不為大眾所知。這種不足情況就成為了食品風險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這也是人類在自身發(fā)展過程之中難以避免的。
生產經營者的主觀故意行為
我國政府部門最需要重視、管理遇到的最頻繁的情況,是食品制作者的自發(fā)行為而導致的食品安全問題。在日常生活中,由政府這樣的非營利性機構來提供食物的供應顯然是不現實的,但是在市場中,就無法避免食物的制作者由于自身利益而導致安全風險的情況。
根據經濟學的相關知識,可以知道食品制作者追求的并不是公共的健康安全,而是他們自身的利益。如果沒有任何約束,他們不會顧及任何食品安全的情況,而是全心全力追求經濟利益。但食品安全和經濟利益往往是沖突的。以我國常常發(fā)生的微生物污染的案例為例,這類情況產生的原因常常是生產者在儲存或者運輸過程中,不謹慎或者條件不夠而造成的。我國常常發(fā)生且難以禁止的對食品添加劑或者化學成分的違規(guī)使用的情況,也是由于食品生產者追求利益,試圖使用化學產品來使食品達到原本無法達到的效果而產生的。
相關監(jiān)管部門在監(jiān)管過程中要注意到,不能將遏制這類情況寄托于道德或者單純的法律法規(guī)約束上,而是要用實際的行動與嚴密的規(guī)章相互配合,才能有效達到遏制食品生產者違法破壞食品安全行為的目的。
貼近人民群眾來展開食品安全監(jiān)管工作
提升政府部門監(jiān)管能力的主要要點就是貼近居民,也就是食品使用者的感受。在調查中,雖然很多人對政府的食品安全監(jiān)管工作已經有所認識,并認同其工作成果,但是大部分人民群眾并不認為政府部門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得到了突出成果(選擇一般選項者為3 251人,在所有選項中最多,也占了全體8 000人調查群體中的一大部分),也有一小部分人認為政府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選擇對政府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不滿意的為1 134人)。一般來說,居民對自身所處的食品環(huán)境安全性的認識,并不需要經常發(fā)現食品安全問題,只需要遇到一兩次的食品安全問題,或者從身邊得知食品安全的問題,就會改變他們對食品安全情況的認識。
這就要求食品安全監(jiān)管部門必須貼近人民大眾的生活實際,切實去解決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食品安全問題。在調查中,當地群眾主要認為問題較大的校園附近兒童食物的問題與蔬菜瓜果的殘留問題,監(jiān)管部門就應當立即用實際行動檢查其質量情況,對食品產出、輸送、銷售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要進行檢查。發(fā)現問題要立即處理,無論是否發(fā)現問題,都應當公之于眾,讓民眾及時得知食品的質量情況。
調查中“您是否知道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在本地區(qū)開展了食品安全專項整治”這一項的調查結果中,選擇不知道的人數為3 641人。顯然,食品安全整治的影響力不夠;而不知道食品整治行動開展情況的市民,對于食品的安全情況也缺乏信心。
提高執(zhí)法力度,嚴厲打擊違法情況
如果懲罰的力度不如違背法律得到的收益,食品生產者還是會選擇違背法律,這就是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屢禁不止、無法限制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調查中,民眾對政府監(jiān)管工作的評價較為平均,選擇力度大與比較大的人數分別為1 199和1 436人,與選擇相反選項的人數大致相等。這可能是報道和信息披露不足而導致的,也可能是相關部門的打擊力度確實不足。暢通渠道,讓人民大眾參與到監(jiān)督食品安全的情況中
在調查中,“如果遇到食品安全的問題,您感覺投訴、舉報的渠道是否暢通?”這個選項中,選擇“暢通”選項者為2 857人,“較為暢通”者為835人,“一般”者為2 975人,這說明當地的投訴系統已經較為完善。但也應注意有1 333人認為投訴渠道并不暢通,這可能是服務態(tài)度或者人力不足而導致的問題,必須努力加以解決。
食品安全情況關系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在監(jiān)管部門的運作過程中,不僅要自身發(fā)揮作用,也需要人民大眾的支持與協作。讓人民大眾參與到對食品安全情況的監(jiān)督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要加強知識普及工作,在群眾心中樹立起“發(fā)現問題要及時舉報”的觀念,提高群眾的食品安全觀念與意識,讓群眾積極參與到對食品質量的監(jiān)督工作中。第二,要提高投訴與舉報的渠道,并保持其暢通。不僅要對既有的現場投訴與電話投訴情況加以發(fā)展,也要開發(fā)與應用新的溝通渠道,如網絡平臺等。讓民眾更加積極踴躍的參與到舉報與監(jiān)督的行列中,降低舉報所需花費的成本。
政府部門要想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就必須提高對食品安全情況的注意情況,認真接受來自人民群眾的意見,采用有力的手段進行食品安全管理。根據調查結果可以得知,餐飲業(yè)、蔬菜水果等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情況最為貼近,要嚴加管理,監(jiān)督其走向市場的整個環(huán)節(jié)。食品質量的監(jiān)督工作最重要的是全面與長期堅持,只有長期堅持監(jiān)督工作,才能真正提升市場上的食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