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珍,曹林林
(淄博市中心醫(yī)院 檢驗科,山東 淄博255036)
2010年-2015年魯中地區(qū)門診住院患者梅毒檢測分析
楊秀珍,曹林林
(淄博市中心醫(yī)院 檢驗科,山東 淄博255036)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體(TP)感染引起的一種傳染性疾病,其臨床表現(xiàn)復雜,可引起全身多臟器損害,主要通過性接觸和母嬰垂直傳播[1]。近年來雖然居民文化水平和個人素質(zhì)得到極大的提高,人們對健康的意識不斷上升,然而梅毒的發(fā)病率在我國衛(wèi)生部規(guī)定的乙類法定傳染病中增速最快[2]。本研究則根據(jù)淄博市中心醫(yī)院2010年-2015年門診及住院患者的梅毒檢測情況分析如下。
1.1研究對象
收集2010年-2015年淄博市中心醫(yī)院參與梅毒檢測的就診患者共計128712例,其中門診患者28068例,住院患者100644例。
1.2方法
抽取清晨空腹患者靜脈血4-5 ml,離心后取患者血清,首先采用TP-ELISA方法進行梅毒抗體初篩,陽性樣本進一步采用膠體金法對梅毒螺旋體抗體復檢,檢測試劑盒均為英科新創(chuàng)(廈門)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結(jié)果不一致的樣本則用梅毒螺旋體顆粒凝集試驗(TPPA法)進行確證試驗,試劑盒來自日本富士公司。使用儀器主要有離心機、TECAN全自動酶聯(lián)免疫分析儀、恒溫孵箱、全自動洗板機。檢測步驟均按照說明書及操作規(guī)程進行。
1.3統(tǒng)計學處理
從檢驗科檢驗之星(LIS)系統(tǒng)調(diào)取所有患者統(tǒng)計資料,患者均為首次就診,剔除重復就診患者資料,利用Excel建立數(shù)據(jù)庫,并按照就診類型、性別、年齡、科室分類進行流行病學分析,利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不同年度門診住院患者梅毒檢測情況分析
從128712例患者中檢測出梅毒陽性5994例,陽性率為4.76%。其中門診患者陽性率為16.50%,住院患者陽性率為1.32%,門診與住院患者的梅毒檢測陽性率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1116.864,P<0.05)。2010年-2015年梅毒陽性數(shù)中門診總數(shù)分別為323例、501例、739例、960例、1095例和954例,住院總數(shù)分別為123例、125例、186例、248例、334例和406例,總體均呈上升趨勢。門診及住院患者梅毒總陽性率2010年-2012年呈上升趨勢,而2012年-2015年呈下降趨勢,見表1。
表1 不同年度門診住院患者梅毒陽性檢測結(jié)果
2.2不同年度梅毒檢測的性別、年齡分布情況分析
男性梅毒螺旋體抗體一共檢測61112例,陽性2928例,陽性率為4.79%;女性梅毒螺旋體抗體一共檢測67600例,陽性3066例,陽性率為4.54%,男性略高于女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516,P<0.05)。梅毒抗體陽性患者構(gòu)成比在性別分布上,男性占48.85%,女性占51.15%,女性略高于男性;在年齡分布上,0-17、18-40、41-65、≥66歲分別占1.88%、62.56%、24.11%和11.44%,其中18-40歲青年組所占比例最高,其次為41-65歲中年組,見表2。
表2 不同年度梅毒陽性檢測的性別、年齡分布
2.3不同年度梅毒患者科室分布情況
在科室分布上,梅毒陽性患者分布于全院30多個科室,其中陽性率前五位的科室分別為皮膚性病科(66.60%)、婦產(chǎn)科(6.46%)、骨科(3.52%)、泌尿外科(3.32%)和五官科(2.27%),其中皮膚性病科所占比例最高,隨年度變化梅毒陽性例數(shù)增加最明顯;其次是婦產(chǎn)科,婦科和產(chǎn)科患者梅毒陽性檢出情況基本一致;外科患者陽性檢出率較高,內(nèi)科患者陽性檢出率較低,見表3。
表3 不同年度梅毒陽性檢測的科室分布(例,%)
梅毒作為一種慢性傳播性疾病,根據(jù)傳染來源通常分為先天梅毒和后天梅毒。先天梅毒即胎傳梅毒,通過母嬰垂直傳播[3];而后天梅毒則主要通過性接觸、血液傳播,根據(jù)有無癥狀分為隱性梅毒、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和三期梅毒[4]。血清學檢查是梅毒的主要檢測手段,目前常用的診斷方法有TP-ELISA、膠體金法、TPPA、RPR等方法,PCR和顯微鏡檢查法較少使用。各種方法學試驗在敏感度和準確度方面各有優(yōu)缺點,對判斷病情也不盡一致[5]。本研究選用TP-ELISA試驗作為初篩試驗,其敏感度和特異度相對較高、試劑成本較低,在臨床實驗室檢查中被廣泛使用,所以本研究顯示的梅毒陽性結(jié)果及陰性結(jié)果均不能作為患者是否感染梅毒螺旋體的絕對依據(jù),應當結(jié)合臨床表現(xiàn)及其他檢查進行綜合分析。本研究采納的病例樣本數(shù)為非隨機性選擇,這與真值相比存在一定的偏倚,其結(jié)果僅為本地區(qū)梅毒的預防控制及相關(guān)流行病學研究作為參考。
本研究顯示隨著醫(yī)院就診患者的增加,梅毒的篩查力度加大,門診及住院患者梅毒的陽性例數(shù)增加,門診及住院患者梅毒總陽性率2010年-2012年呈上升趨勢,而2012年-2015年呈下降趨勢。有研究顯示我國梅毒的流行從2000年-2013年呈上升趨勢[6],這與本研究結(jié)果不盡一致。本院住院患者梅毒總陽性率1.32%,比福建某醫(yī)院報道的0.692%要高[7],而比溫州某醫(yī)院報道的1.97%要低[8],說明梅毒的流行性具有一定的區(qū)域差異。門診患者比住院患者梅毒陽性率要高很多,主要原因可能是梅毒患者具有明顯的臨床表現(xiàn)或梅毒接觸史才進行目的性篩查,而住院患者通常作為常規(guī)檢查而進行的廣泛性非針對性的篩查。從表1可以看出隨著年度變化,梅毒篩查樣本數(shù)增加,陽性例數(shù)也在增加。因此加大就診患者的梅毒篩查力度對于梅毒的防控具有重要意義。
在性別方面,男性梅毒抗體陽性率(4.79%)略高于女性(4.54%),原因可能與男性總樣本例數(shù)(61112例)略低于女性總樣本例數(shù)(67600例)有關(guān),但男男性行為者(MSM)或吸毒者作為梅毒易感者,其在男性中所占的比例不容忽視。在梅毒陽性患者性別構(gòu)成比方面女性略大于男性,同時在年齡方面0-17歲梅毒陽性患者中以嬰幼兒為主,提示女性梅毒陽性患者的增加,增加了母嬰垂直傳播的幾率。因此提倡婚檢、增加產(chǎn)前檢查的次數(shù),及時阻斷胎傳梅毒對于母嬰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均很有必要。青壯年組作為梅毒抗體陽性的主要群體,可能與這一年齡段人群的身體狀態(tài)良好、性行為比較旺盛,而自我防護意識又有待提高有關(guān)。尤其同性戀、性工作者、吸毒者等在梅毒感染幾率方面更高,并且更易合并其他性病的感染,如淋病或艾滋病。因此加強此類人群的思想教育、提供健康的行為方式、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減少性病的傳播需要政府和全社會的努力。從表2中可以看出,梅毒患者各年齡組在近幾年均處于上升趨勢,老年組梅毒患者人群也越來越多,因此老年群體的身心健康需要加大重視,尤其是我國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關(guān)愛老年人,對老年群體的身心情況及時關(guān)心關(guān)注,能夠有效減少我國梅毒患者人數(shù)。
從科室分布上,皮膚性病科在梅毒抗體陽性中占大部分比重,可以說明梅毒作為性病,通常以侵犯皮膚、黏膜,出現(xiàn)皮疹、硬下疳等為首發(fā)癥狀進行就診。婦產(chǎn)科梅毒患者近幾年增長較快,可能跟婦科疾病的增多和人們對產(chǎn)檢的重視有關(guān),所以女性應當加強傳染病的自我防范意識。由于本研究資料有限,未對梅毒分期做出進一步的統(tǒng)計分析,但從統(tǒng)計資料中可以看出,因外科術(shù)前患者的梅毒檢測作為必檢項目,而內(nèi)科患者的梅毒檢測并未作為必檢項目,導致各科室梅毒分布不均衡,外科組梅毒檢出率比內(nèi)科組要高,所以隱性梅毒患者群體不易被發(fā)現(xiàn),同時增加了院內(nèi)感染的可能性。醫(yī)院各科室在進行各種疾病處理前,應當加大對所有就診患者的梅毒檢查,并及時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加強醫(yī)護人員的自我防護意識,從而及時切斷梅毒的傳播途徑,減少交叉感染。
[1]Klein J,McLaud M,Rogers D.Syphilis on the Rise:Diagnosis,Treatment,and Prevention[J].The Journal for Nurse Practitioners,2015,11(1):49.
[2]Zhang Xingyu,Hou Fengsu,Li Xiaosong.Study of surveillance data for class B notifiable disease in China from 2005 to 2014[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2016,48:7.
[3]王 建,龔向東,吳敏智,等.梅毒母嬰傳播的研究進展[J].中華皮膚科雜志,2016,49(5):364.
[4]樊尚榮,李健玲.2010年美國疾病控制中心梅毒治療指南與點評[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1,14(10):1055.
[5]Morshed MG,Singh AE.Recent Trends in the Serologic Diagnosis of Syphilis[J].Clin Vaccine Immunol,2015 ,22(2):137.
[6]龔向東,岳曉麗,滕 菲,等.2000-2013年中國梅毒流行特征與趨勢分析[J].中華皮膚科雜志,2014,47(5):310.
[7]陳 穎,陳惠明,劉 茁,等.303086例住院患者梅毒及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檢出情況分析[J].中華傳染病雜志,2013,31(5):305.
[8]陳 彬,徐 克,林小敏,等.81946例住院患者梅毒抗體檢測結(jié)果分析[J].中華傳染病雜志,2013,031(008):479.
2016-06-20)
1007-4287(2017)10-18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