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肅平
得知自家品牌入選國家嬰幼兒奶粉配方注冊制名單之后,吳松航連發(fā)了好幾條朋友圈,這位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奶粉事業(yè)部總經理,像是在展示國產奶粉占領國內市場的信心。
自今年8月開始,被稱為“史上最嚴奶粉新政”的嬰幼兒奶粉配方注冊名單陸續(xù)“放榜”。截至9月20日,共有包括蒙牛、伊利、雅士利、雀巢等53家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yè)的297個配方獲準注冊。自2018年1月1日起,未獲得配方注冊證書的嬰幼兒奶粉,將禁止在國內市場銷售。
“當前奶業(yè)的主要矛盾不再是質量安全問題,而是發(fā)展問題?!苯衲?月,第八屆中國奶業(yè)大會上,中國奶業(yè)協會會長高鴻賓稱,“中國奶業(yè)被三聚氰胺困擾的階段已經結束了,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p>
不過,大多數消費者不這么覺得。在網絡上,仍然彌漫著類似“孩子還是喝進口奶吧”“實在沒勇氣去賭”的言論。
《全國奶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2016~2020)》的一組數據印證了消費者的擔憂。2015年進口嬰幼兒配方乳粉17.6萬噸,是2008年的4.8倍?!跋M者到境外購買、郵購、代購嬰幼兒配方乳粉增多,國外品牌市場占有率增加。受此影響,國產乳制品消費增速放緩?!?/p>
從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至今,9年光陰,國產奶信任危機背后的復雜性和緊迫性遠超想象。
國產奶風波不斷
提起國產奶,三聚氰胺事件是個繞不過去的坎。當時,國內22個廠家69批次產品中被檢出化工原料三聚氰胺,據新華社報道,近30萬嬰兒因食用問題奶粉導致泌尿系統出現異常。
“為什么三鹿奶粉事件讓人刻骨銘心?關鍵是直接受害人是嬰幼兒,問題的嚴重性在于觸動了人類最柔軟、最脆弱也是最敏感的神經。”上述第八屆中國奶業(yè)大會上,高鴻賓沒有避諱這個問題。
在業(yè)界看來這都是過去的事情了,但信任危機卻難消弭。2009年,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收購破產的三聚氰胺涉事企業(yè)石家莊三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進軍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吳松航告訴筆者,好幾次市場活動,消費者買了奶粉又回來退貨。
不惟三聚氰胺事件,2010年前后,國產奶再度風波不斷,不斷打擊消費者信心——2010年,圣元奶粉深陷“性早熟門”;2011年,有報道聲稱,不法商家把皮革廢料或動物毛發(fā)等物質加以水解,再摻入奶粉形成“皮革奶”;2012年,南山乳粉被檢測出黃曲霉素M1超標。
奶粉在國內上市之初,消費者一看是石家莊生產的,干脆就不要。君樂寶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打全天廣告,聽眾打進一個電話就送一罐奶粉?!白疃嗟臅r候,一天才送出去30罐。”石家莊君樂寶乳業(yè)集團副總裁兼奶粉事業(yè)部總經理劉森淼回憶,就算是送出去的贈品,消費者也不敢給孩子喝,大人自己喝了。
中國乳業(yè)俱樂部發(fā)起人、北京普天盛道企業(yè)策劃有限公司董事長雷永軍和團隊曾在國內10多個省份做過調研。2008年前,國產奶粉的市場占有率約為65%,加上雀巢、惠氏等進口品牌的國產化率較高,真正的外資不到25%。三聚氰胺事件后,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國產奶粉的市場份額降至約15%。在二線省會城市,這個數字也不到35%。
“一二線城市的高知家庭,壓根就不是你的目標人群?!碑敃r雷永軍寬慰一位奶企老總,洋品牌崇拜短時間內不可能改變,“安心做你的三四五線市場吧”。
但進口奶粉也正向三線以下地區(qū)蔓延?!吧暇W一查三聚氰胺,就把事情回想起來了?!毖攀坷瘓F公共事務與法規(guī)中心副總經理朱國剛在小城市的終端母嬰店發(fā)現,有些消費者徑直就走到了洋品牌跟前,“他們覺得價格越高,質量越好”。
曬出“好成績”
消費者“恐慌”的另一面,可能大部分人沒有留意這一個數據:98.7%——2016年國內嬰幼兒配方乳粉的抽檢合格率。同年,國家食藥監(jiān)總局組織的全國食品抽檢總體合格率為96.8%。
而在今年《中國奶業(yè)質量報告》發(fā)布會上,農業(yè)部奶及奶制品質量檢驗測試中心(北京)主任王加啟給出了這樣一串數字:中心帶領全國45家質檢機構,連續(xù)9年實施生鮮乳質量安全檢測計劃,覆蓋全國所有生鮮乳收購站和運輸車。截至2016年,累計抽檢樣品17.8萬批次,檢測指標包括違法添加物、微生物指標等十余項。三聚氰胺等違法添加物的合格率一直穩(wěn)定在100%,主要質量衛(wèi)生指標達到了發(fā)達國家水平。
“最重要的是,奶制品質量安全體系已經建立,不再是被動式的應急?!蓖跫訂⒏嬖V筆者。
9年彈指一揮間,在奶業(yè)人看來,這是值得驕傲的一份成績單。
2013年12月,國家食藥監(jiān)總局發(fā)布《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許可審查細則》,要求主要原料為生牛乳的企業(yè),其生牛乳應全部來自企業(yè)自建自控的奶源基地,并逐步做到生牛乳來自企業(yè)全資或控股建設的養(yǎng)殖場。
2016年6月,《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注冊和管理辦法》落地,每個企業(yè)不得超過3個配方系列9種產品配方。對奶粉的配方進行注冊,意味著我國對嬰幼兒奶粉的管理上升到藥品級別。
民意抱怨,加上高層關注,倒逼出了企業(yè)行動,幾乎所有能想到的措施都上馬。國內自建奶源,甚至連“收購國外牧場-罐裝生產-回國銷售”的模式一度都成為風潮。雅士利索性在距離奧克蘭50分鐘車程的地方購買牧場、建廠生產?!爱敃r,主要是為了滿足中國消費者對進口奶源的期待?!敝靽鴦傉f。
高級乳業(yè)分析師宋亮去過不少奶粉工廠。參觀過后,最直接的感受是“腰桿子硬了”,“國內隨便拉一個像樣點的企業(yè),裝備都比國外好”。
現在,部分牧場和工廠還成了休閑旅游景點,供消費者近距離參觀奶牛養(yǎng)殖、奶粉生產加工的過程。這不僅是一次消費者體驗,更是企業(yè)公關行為?!把垡姙閷崱!眲⑸嫡f,今年,君樂寶啟動了“世界級奶業(yè)小鎮(zhèn)”項目,預計將迎來80萬~100萬名游客。
至于質量檢測,按照飛鶴乳業(yè)副總裁盧光的說法,國內乳企已近乎“自虐”。以飛鶴為例,24小時跟蹤檢測,“不是等到最后再看合不合格,全程的關鍵點都要把控,25道檢測程序,涵蓋了441項次的檢驗?!眅ndprint
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認同“工藝領先、設備一流”的說法。不過,擔憂仍在:“中國奶業(yè)最大的問題是人,當時三鹿奶粉出事,和設備有關嗎?”“合格率會不會有貓膩?三鹿奶粉出事前,抽檢合格率也很高?。 ?/p>
信任危機仍在
河北奶業(yè)協會秘書長袁運生深吸一口氣,向筆者念叨,一說奶粉好,逆反心理馬上出來;反倒是說不好,特別惹人關注。這幾年,他越來越覺得協會和消費者“對不上話”:“業(yè)內做了這么多工作,咋就是沒人信呢?”
今年上半年,吳松航參加了農墾系統閉門會,國內五六十家乳粉企業(yè)關起門來“說說心里話”。不少企業(yè)也覺得憋屈:為啥我們做得這么努力了,消費者還是不買賬?
“信任危機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不是靠一味的宣傳能解決的?!敝袊虡I(yè)協會原常務理事王丁棉覺得,過度宣傳往往適得其反。奶企的自證清白總像自賣自夸,政府公布的數據干巴巴,說服力有限。他批評一些官員和企業(yè)的思維沒有與時俱進,“沒有意識到公眾的心態(tài)變化了,還限于技術細節(jié),在民意沸騰時反復強調國產奶粉質量世界領先,這是不理解公眾的表現?!?/p>
吳松航不怪消費者不領情——畢竟,沒人愿意自己的孩子出現閃失。他將矛頭指向了貼牌洋奶粉:“假外資的盛行,是導致信任危機的重要因素。”
三聚氰胺事件后,外資品牌遍地開花,僅來自新西蘭的配方奶粉就多達200個品牌。有些是委托當地企業(yè)加工并只銷往中國的品牌,有些則完全在中國生產、罐裝,貼上在新西蘭注冊的商標,“金字標牌”讓身價倍增,卻存在很大的質量安全風險。
2013年,連新西蘭奶粉出口協會都看不下去了,主動到北京整頓“山寨”產品:“在中國市場銷售的新西蘭奶粉,只有6個企業(yè)20多個品牌?!?/p>
2014年5月1日,洋乳粉新規(guī)正式實施。對華出口嬰幼兒配方乳粉的境外生產企業(yè),如未按照《進出口乳品檢驗檢疫監(jiān)督管理辦法》辦理注冊,其產品將不被允許進口中國。不過,過濾貼牌洋奶粉的政策初衷似乎并沒有實現,一些洋乳粉代工廠也通過了進口認證。
“貼牌洋奶粉洗白成了真洋奶粉,反倒降低了進口乳粉的門檻?!眳撬珊秸f,洋品牌鋪天蓋地進入小城市,更容易讓消費者受到誤導,“他們覺得進口奶粉很容易喝到,肯定比國產好”。
不過,在業(yè)界人士自查之余,消費者更關注的是乳制品標準、工藝流程等直接涉及質量的問題,在不少澄清國產奶品質的文章后面,隨處可見消費者的質疑、追問。
“只能靠時間解決”
一流質量、監(jiān)管最嚴、抽檢數據近乎“逆天”,國產奶粉仍然無法打動消費者。企業(yè)也無奈:“沒什么好辦法,只能靠時間解決?!鞭r業(yè)部給筆者的回復是,“從降低生產成本、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加大宣傳引導等多個方面著手。”
不過,就連很多普通消費者都能輕易察覺到信任危機的復雜性?!案静皇恰訌姳O(jiān)管、企業(yè)提高產品質量、媒體理性報道一句話這么簡單。”王丁棉說。
“乳品的消費信心問題,不單單是乳品行業(yè)的問題,更是社會問題,是民眾對于過去食品安全信心不足的成見?!彼瘟琳f。
多位受訪者覺得,中國乳業(yè)儼然陷入了“塔西佗陷阱”——當行業(yè)失去公信力時,無論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難以重獲信任。
2012年,華中農業(yè)大學教授青平等人曾做過實驗:從經濟心理學角度,研究農產品傷害危機事件后的消費者信任修復。他將企業(yè)的修復措施分為“信息性修復”(適時的有效信息溝通)、“情感性修復”(道歉、同情與表示懊悔)和“糾正性修復”(更側重于物質手段)。
研究發(fā)現,對于“能力型”信任違背,糾正性修復和信息性修復的補救效果好。
2016年,上海發(fā)生假奶粉案,1.7萬余罐假奶粉冒充雅培、貝因美等品牌,通過經銷商銷往國內多個省市。雖然政府表示涉案假奶粉“符合國家標準,不存在質量問題”,但信息披露極為有限。
“涉及多個品牌,究竟有哪些品牌?既然是多個,為何僅僅公布了雅培和貝因美?”有消費者質疑,選擇性公開不但無法平息恐慌心理,反倒令人更擔心。
青平在研究中也警示:近年來,我國一些乳制品企業(yè)在產品傷害事件發(fā)生后,注重口頭辯解的情況比較普遍,也注重調動消費者的民族情感,力圖在消費者中樹立購買國貨的意識。“但因為不愿意承擔經濟損失,遠遠難以達到消費者預期?!?/p>
更意味深長的結論是:倘若企業(yè)發(fā)生“誠信型”信任違背,無論哪種補救方式,效果都不明顯。
“產品出現問題了,企業(yè)是把消費者的安全放在首位,還是拖延時間、花錢公關?”王丁棉覺得,延宕9年的信任危機,企業(yè)和政府也需要反思。
在宋亮看來,國內并不缺少奶業(yè)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但想要解決“死胡同”局面,如何維護消費者尊嚴是關鍵?!白屖虑橥该骰?、簡單化、正面化、客觀化,我們還有一段距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