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暉/文 萊 拉/整理
蕭蕭
貝拉米,現(xiàn)在我上課總忍不住要跟同桌講話,可是我以前不是這樣的,我真想回到以前認真聽講的日子。
嗯,你周圍的同學也喜歡上課跟你講話嗎?
是的,我同桌最喜歡上課講話、做小動作了。剛開始我還能忍住不理他,但時間長了我也就跟他一塊兒玩了。現(xiàn)在,我自己也忍不住上課要講話,真是太煩惱了!貝拉米,你快幫我想想辦法吧,我不想做“壞學生”。
哈哈,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破窗效應”?。?/p>
?。∈裁唇凶鳌捌拼靶卑。?/p>
跟我一起來認識一下“破窗效應”吧!
什么是破窗效應?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 . 津巴多于1969年進行了一項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都沒有上鎖。
猜猜看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
第二輛車肯定被破壞了!
結果第二輛車當天就被偷走了,而第一輛車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后來心理學家用錘子把第一輛車的玻璃敲了個洞,猜猜看又會發(fā)生什么?
難道第一輛車也被偷走了?
真聰明,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
這是為什么?第一輛車僅僅是車窗敲破了一個洞而已,為什么也會被偷呢?
你的問題太好了,這也是心理學家思考的問題。于是,以這項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效應”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進而滋生犯罪。
我們從這個故事衍生開來,現(xiàn)在來做一個簡單的實驗,來了解你是不是“破窗”者。
如果你走過垃圾桶旁,你會怎么做?根據你的真實想法選擇哦。
A:把垃圾撿起來放進垃圾桶。
B:罵了一句“真沒素質”,不管這張垃圾紙,把自己的垃圾扔進垃圾桶。
C:扔垃圾時不小心也沒扔進去,不管掉在地上的垃圾,轉身走了。
解析:
選擇A的同學:你是修復“破窗”的人。扔在外面的垃圾就像一扇破了的窗戶,你把垃圾撿起來放進垃圾桶就如同及時修復破了的窗戶,這樣能使得環(huán)境一如既往的美好。但要做修復者,并沒有那么容易,你需要極大的熱情、耐心與自控力,才能做到不僅不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而且還能用自身的正能量來影響環(huán)境。希望你能堅持做一個“修復”者。
選擇B的同學:這確實是我們比較常遇到的情況。雖然你沒有去修復“破窗”,但至少你沒有成為第二個“破窗”的人。你會去指責“破窗”者,但你并沒有用自己的能量去影響周圍的環(huán)境。久而久之,如果你周圍“破窗”的人越來越多時,你還能獨善其身嗎?
選擇C的同學:“環(huán)境早就臟了,我扔的這點兒垃圾根本起不到關鍵性作用”“反正也不是我先這么做的”,這都是你為自己做的辯解。同時,也是你把“破窗”一點點擴大,讓一張扔在外面的垃圾紙,最后變成了一堆垃圾——你是“破窗效應”的執(zhí)行者。同時,也因為很多人跟你有著同樣的想法,才使得“破窗效應”變成現(xiàn)實。
我有點懂了,我的同桌是第一個“破窗”的人,而我就是第二個“破窗”的人。
嗯嗯!良好的課堂紀律就如同一扇完整的窗戶,如果有一個同學上課講話,他就成為第一個“破窗”的人。你可以選擇成為“破窗”的修復者,也有可能成為第二個“破窗”者。
我不想成為“破窗”者,我該怎么辦?
錦囊妙計:
第一招:轉換環(huán)境
你現(xiàn)在所處的位置已經出現(xiàn)了第一個“破窗”者,如果你不想成為下一個“破窗”者,又沒有足夠的力量去克服這種不良行為的影響,最簡單的辦法是改變環(huán)境,讓自己遠離這種不良環(huán)境,到一個有著積極影響力的環(huán)境中去。
第二招:轉移注意力
如果你沒有辦法讓自己脫離這個環(huán)境,可以盡量讓自己不要成為第二個“破窗”者,以免環(huán)境越來越差。為了減少“破窗效應”對你的影響,你可以找有興趣的事情來做,看書、畫畫或者認真聽講等,不參與破壞行為。久而久之,“破窗”者對你的影響力就會降低。
第三招:尋找外力幫助
當第一個“破窗”者出現(xiàn)以后,我們可以告訴老師或者家長,讓某人的不良行為受到懲罰。當大家看到他的不良行為受到懲罰了以后,就不會去效仿了。
第四招:成為“破窗”修復者
這需要你有極大的熱情、耐心與自控力,用你的正能量去影響他們。比如:課堂上,在他們講話的時候你認真聽講,并努力取得好成績,獲得同學與老師的稱贊,讓他們看到不做“壞行為”后能取得好結果;用正能量改變了周圍的小環(huán)境,讓你的周圍衍生出和諧積極向上的氛圍。
其實,老師懲罰不良行為,不允許一個人犯錯,家長對孩子的小錯誤進行懲罰,都是不希望出現(xiàn)“破窗效應”,只有這樣才能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氛圍。
原來關于“壞學生”這件事,還有這么多學問。我們都不想成為“壞學生”。我一定要跟小伙伴共同努力,成為“破窗”的修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