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麗
〔摘要〕從現(xiàn)實自我表露到網(wǎng)絡自我表露,心理學研究者在此領域展開了廣泛的研究,對于出生在網(wǎng)絡高度普及化的當代青少年而言,網(wǎng)絡不僅是他們進行溝通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深深影響了青少年的自我意識和人際交往狀態(tài),拓展了他們自我表露的途徑和方式。
〔關鍵詞〕現(xiàn)實自我表露;網(wǎng)絡自我表露;青少年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27-0004-05
一、國內外青少年現(xiàn)實和網(wǎng)絡情境下自我表露的研究現(xiàn)狀
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最早由 Jourard和Lasakow[1]提出,在《透明的自我》(The Transparent Self)一書中,Jourard[2]界定了自我表露的概念:個體將有關自己的信息,如秘密、想法和感受等告知目標人的過程。此后國內外學者紛紛對自我表露進行了廣泛的研究。
查閱國外文獻發(fā)現(xiàn),自我表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礎領域,包括表露主題、表露功能及影響自我表露的各種因素,如人格特質、性別、自我意識、人際關系等,在研究過程中不斷豐富更新了自我表露的概念界定、類型和測量方法。
國內的研究和國外相比呈現(xiàn)出以下特點:第一,研究對象的單一性,以“自我表露”為篇名搜索,發(fā)現(xiàn)1995年到2004年的157條結果中,以大學生為對象的有55篇,以中學生為研究對象的有34篇;第二,涉及領域的狹窄性,教育92篇,咨詢7篇,醫(yī)療4篇;第三,缺乏對影響自我表露的激勵和抑制模型的建構;第四,網(wǎng)絡自我表露被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重視,相關文獻有28篇,其中涉及現(xiàn)實和網(wǎng)絡自我表露比較的有3篇。網(wǎng)絡自我表露與現(xiàn)實自我表露最大區(qū)別有兩點:是匿名性和視覺線索缺失。
二、現(xiàn)實/網(wǎng)絡自我表露概念的界定
心理學家Jourard [2]首次提出自我表露概念,他認為自我表露是將關于自己的信息(包括私人的、秘密的想法和感覺等)真誠地與他人分享的過程。
在信息時代,網(wǎng)絡是人與人溝通的新媒介,人們通過網(wǎng)絡互動會加強現(xiàn)實人際關系,網(wǎng)絡自我表露是傳統(tǒng)人際互動中自我表露的補充和延伸。從自我表露的目的來說,網(wǎng)絡自我表露是讓他人了解自己,在信息輸出和反饋的過程中獲得滿足感的網(wǎng)絡行為 [3]。
就概念的角度而言,現(xiàn)實自我表露和網(wǎng)絡自我表露二者在本質上并無明顯差異,都是個體把有關自己的信息透露給目標人的過程,但是網(wǎng)絡環(huán)境的特殊性(匿名性、視覺線索缺失和去個性化)使網(wǎng)絡自我表露在數(shù)量、深度以及影響因素上表現(xiàn)出不同于現(xiàn)實自我表露的特點。
三、現(xiàn)實/網(wǎng)絡自我表露的評價
國內外測量自我表露的方法有自我報告法、觀察法和實驗法,其中自我報告法(訪談法、問卷法)在研究中使用得最多。
Howe,Assee和Bukowski 等[4]使用半結構訪談法對青少年早期兄弟姐妹的自我表露狀況進行研究。李林英[5]運用訪談法總結出影響自我表露的因素,包括:溝通雙方的個人特質、表露的內容、雙方的關系、后果評估以及表露情境等。張咪[6]使用深度訪談法和個案研究法對微博中大學生的自我表露以及影響機制進行了探究。
國外自我表露問卷早期的開發(fā)者主要有Jourard[2],Chelune[7],Miller、Berg和Archer[8]。Jourard的自我表露問卷(Self-Disclosure Questionnaire,JSDQ)主要是研究自我表露的內容和目標人。1976年,Chelune[7]基于自我表露適宜性(disclosure flexibility)這一概念編制了自我表露情境問卷(Self-Disclosure Situation Survey,SDSS),要求被試想象自己在特殊的情境下對特定對象的表露意愿程度。把個體辨別不同的情境進行適宜表露的能力作為考察變量,自我表露的研究開始從內發(fā)論進入互動論階段。1983年,Miller、Berg和Archer[8]編制了用于調查青少年自我表露的自我表露指數(shù)量表(Self-Disclosure Index,SDI)。國內研究自我表露的問卷大都采用李林英、陳會昌[9]修訂的JSDQ的中文版,該JSDQ的修訂版本針對不符合中國文化背景的項目進行了調整與測量,具有可接受的效標關聯(lián)效度,并得到了廣泛應用。除此之外,鄒泓和蔣索[10]從青少年的角度出發(fā),編制了《青少年與同伴自我表露問卷》。
在網(wǎng)絡自我表露的測量工具上,很多研究者采用了與現(xiàn)實自我表露相同的題目,只是在自我表露的前面加上“在網(wǎng)絡情境下”。如聶麗萍[11]編制的《大學生網(wǎng)絡聊天中自我表露問卷》,于明璐[12]編制的《大學生網(wǎng)絡與現(xiàn)實自我表露量表》,楊芳琳[13]編制的《青少年網(wǎng)絡自我表露問卷》,鄭曉燕[14]編制的《社交網(wǎng)站自我表露問卷》。
四、現(xiàn)實/網(wǎng)絡自我表露的理論解釋
隨著對自我表露研究的深入,許多學者從社會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角度提出了各種理論來解釋現(xiàn)實和網(wǎng)絡自我表露的差異。
第一,去個性化的社會認同理論(SIDE)。
去個性化的社會認同理論認為自我認同包含兩個部分,即個體認同和社會認同,個體認同是指個體獨一無二的特征,社會認同包含了個體所屬的群體(如家庭、朋友群體、工作群體),該理論認為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個性化線索的缺乏削弱了人們對參與社會互動的人與人之間不同之處的感知,降低了個體認同的作用,社會認同的地位就突現(xiàn)出來,驅使個體在網(wǎng)絡空間中的自我表露更大程度上遵從網(wǎng)絡空間或特定溝通群體的既定規(guī)范[15]。在去個性化對自我表露的影響上,SIDE認為自我表露具有情境特定性(context-specific),每種交往媒介都有其特殊性,影響著自我表露的規(guī)范與準則,所以與現(xiàn)實環(huán)境相比,網(wǎng)絡并不能作為預測表露頻率、廣度和深度的先行因素 [16]。endprint
第二,線索減少理論(RCT)。
線索減少理論由Kiesler、Siegel和McGuire[17]提出,認為社會地位、口音甚至性別等類似的社會線索在人們的溝通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尤其是面部表情和語調在面對面交流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網(wǎng)絡對溝通渠道的限制,尤其是匿名性和視覺線索缺失的存在,導致個體交流過程中社會線索的減少。Brunet和Schmidt[18]發(fā)現(xiàn),害羞的被試在視覺匿名(沒有網(wǎng)絡攝像頭)的情況下比在有視覺線索(有網(wǎng)絡攝像頭)情況下有更多的自我表露。這意味著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由于線索的缺乏,人們就可能會表露更深更多的內容。
第三,社會信息加工(SIP)理論。
社會信息加工理論是由Walther和Burgoon[19]提出的,其基本觀點是:只要擁有強烈的建立和發(fā)展人際關系的愿望以及充足的時間,網(wǎng)絡人際傳播就可以達到甚至超過面對面交流的傳播效果。Tidwell 和Walther[20]對個體在網(wǎng)絡和現(xiàn)實中外圍信息(人口學信息)、中級信息(態(tài)度、價值觀和觀點信息),以及關鍵信息(個人信仰、需要和恐懼)的表露情況進行了對比,發(fā)現(xiàn)網(wǎng)絡交流的被試會問及更多的私人性問題以及呈現(xiàn)更多的表露。這一結果支持網(wǎng)絡自我表露在頻率和廣度上高于現(xiàn)實自我表露,但并不能預測深度的差異。
第四,超人際關系理論(hyperpersonal CMC theory)。
1996年,Walther[21]將SIP發(fā)展成為超人際關系理論(hyperpersonal CMC theory)。這一模型假定個性化線索的缺乏會帶來兩種結果:首先,缺乏個性化線索給個體提供自我呈現(xiàn)更大的控制權;其次,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個體能夠感知到一個理想的交流對象。Walther指出,由于網(wǎng)絡互動的不同步性,超人際交流往往會強化和美化個體對自己和他人的感知,視覺匿名性給信息的接受者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如果對接收到的信息印象很好時,接受者可能將信息發(fā)送者的外貌形象、行為和道德標準理想化。另外,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的反饋可以讓個體知道交流對象對當前話題是否感興趣,并且可以對話題作調整,以繼續(xù)他們的彼此交流。因此超人際關系理論認為在頻率、廣度和深度上,網(wǎng)絡自我表露都高于現(xiàn)實自我表露。
第五,媒體富裕理論(MRT)。
與以上四個理論不同的是,媒體富裕理論認為人們在面對面交流中有更多更深的自我表露。富裕是交流媒介允許得到反饋的程度、交流渠道的范圍和個人私密性的程度。面對面交往能夠得到即時反饋,并可以使用動作、語言、觸覺、聲調等來交流個人的想法和情感,這些都作為交流的媒介,顯然,現(xiàn)實生活中交流的媒介比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的更加豐富。豐富的媒介有利于更多類型的信息和反饋,可以更好地理解對方,正因為如此,面對面的交往更適合發(fā)展人際關系。依照媒體富裕理論,現(xiàn)實生活中人和人之間能夠產(chǎn)生更廣、更深的自我表露。
五、現(xiàn)實/網(wǎng)絡自我表露的影響因素
個體的現(xiàn)實和網(wǎng)絡自我表露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人口學因素、環(huán)境因素和個體心理因素。
首先,人口學因素對現(xiàn)實自我表露的影響最主要體現(xiàn)在個體的性別、年齡上 [22]。
盡管有關自我表露性別差異的研究結果不一致,但大多數(shù)研究仍表明,自我表露的確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女性自我表露的意愿高于男性。在網(wǎng)絡自我表露中,性別差異同樣存在,女性的網(wǎng)絡自我表露程度高于男性,尤其是外貌形象的自我表露。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網(wǎng)絡約會中,男性會選擇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詞語以及更多的表露社會地位的信息來達到吸引異性的效果。然而不論是現(xiàn)實自我表露還是網(wǎng)絡自我表露,一些情境變量,如表露的目的性和表露者與目標人的關系都會對自我表露的性別效應起到調節(jié)作用 [23],比如女性對不同親密程度的對象表現(xiàn)出了不同的表露策略,如對低親密程度對象和高親密程度對象的表露最多,而對中等親密程度的對象表露最少;而男性對不同親密程度的對象表露差異不大。
自我表露在不同發(fā)展階段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年齡和自我表露二者之間是非線性的關系。研究發(fā)現(xiàn),低年級兒童自我表露是單向的,而中年級和高年級兒童對不同私密程度的同伴表現(xiàn)出共變的相互自我表露[19]。邱莉、陳會昌和岳永華[24]使用Jourard的自我表露問卷調查中學生自我表露的發(fā)展,研究發(fā)現(xiàn):從初中到高中,青少年在態(tài)度、愛好、學習、金錢、個性和身體六個維度的自我表露水平上呈上升趨勢。自我表露的發(fā)展有急有緩,轉折的關鍵時期在初二到高一,這個階段自我表露快速發(fā)展。但初一到初二、高一到高二的變化不大,發(fā)展比較緩慢。
國外研究者發(fā)現(xiàn),15歲是個體網(wǎng)絡自我表露發(fā)展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的青少年對網(wǎng)絡自我表露深度的知覺程度高,傾向于在網(wǎng)絡上交流私密信息,并認為在網(wǎng)絡上表露私密信息比線下交流私密信息更有意義[18]。接下來從十七八歲到30歲這個階段,網(wǎng)絡自我表露大幅度下降并趨于平穩(wěn),這種平穩(wěn)大約能維持十年左右時間,40歲之后女性繼續(xù)呈現(xiàn)小幅度下降,而男性則相對平穩(wěn)甚至較之前略微上升 [18]。國內對網(wǎng)絡自我表露的研究主要針對青少年和成年早期階段,年齡跨度很窄。楊芳琳[13]在對青少年自我表露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初二和高一的學生在網(wǎng)絡上對網(wǎng)友自我表露的程度顯著高于其他年級的學生,這一結果支持了15歲是個體網(wǎng)絡自我表露高峰期和轉折期的結論。
其次,環(huán)境因素主要包括社會文化因素和網(wǎng)絡環(huán)境因素。
自我表露的跨文化研究表明,集體主義下的自我表露和個人主義文化下的自我表露存在顯著差異。西方國家崇尚個人主義,追求自由奔放,人們也更勇敢表露自己。東方文化講究含蓄內斂,受縛于他人的眼光和評價,人們的自我表露就比較拘謹[25]。這種文化背景的差異對自我表露的影響在網(wǎng)絡世界中仍然存在。集體主義文化背景下的個體注重信息的分享和人情的禮尚往來,而個人主義背景下的個體更愿意通過網(wǎng)絡展示自身的獨特性。endprint
網(wǎng)絡心理學家Turkle[26]認為個體在網(wǎng)絡中表現(xiàn)的自我更接近羅杰斯所說的“真實自我”。尤其對生長在網(wǎng)絡時代的青少年來說,網(wǎng)絡的匿名性、虛擬性、便捷性、間接性不僅使網(wǎng)絡成為青少年自我表露的自由場所,也成為人際溝通、滿足心理需求的重要渠道。有研究表明,當想表達的情感與社會道德標準相違背時,個體更可能在網(wǎng)絡上而不是現(xiàn)實生活中表達 [27]。如果存在現(xiàn)實和網(wǎng)絡的雙重關系,自我表露就變得更為復雜。
最后,心理因素包括人格特質,如自我意識、自尊和非人格特質,如孤獨感、人際信任。
Jourard[2]認為個體的自我表露是與其積極人格特征相關的穩(wěn)定人格特質,是健康人格的標志和原因。有研究表明,自我意識高的個體對內部自我的認識更準確、更詳細,自我表露的素材也就更豐富 [28]。自我表露程度的高低不僅受表露者人格特質的影響,互動中傾聽者的人格特質如真誠、尊重同樣會不同程度地影響表露者的表露程度。對網(wǎng)絡自我表露的研究證明,自我意識和個體的網(wǎng)絡自我表露有密切關系。個人自我意識的增加會提高網(wǎng)絡自我表露的程度,而公眾自我意識的增加卻會降低網(wǎng)絡自我表露的程度 [29-30]。
有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對朋友的情緒表露與其外顯自尊呈顯著正相關,但兒童對父母的情緒表露與其外顯自尊的相關不顯著;女大學生的情緒表露和外顯自尊的相關程度高于男大學生[29]。在網(wǎng)絡自我表露的有關研究中,Banczyk、Kramer和Senokozlieva[31]指出,高自尊的個體會比低自尊的個體用更多的語言在自己的網(wǎng)絡空間里描述自己[30];但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自尊和網(wǎng)絡自我表露并沒有顯著相關[32]。
孤獨感和自我表露之間的關系并未得到一致的結論。Sermat和Smyth[33]認為自我表露的缺乏導致孤獨感。相反,Jones、Freemon和Goswick[34]認為是孤獨感導致了低自我表露。Stokes[35]提出親密關系作為中介變量在影響著孤獨感和自我表露。Ma和Leung[36]對ICQ聊天中的自我表露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孤獨感越高,表露內容就越少,表露假信息也更多。網(wǎng)絡的匿名性和隱蔽性并沒有使孤獨者的控制感和安全感加強。國內學者也對此進行了相應研究,鄒洪[37]發(fā)現(xiàn)網(wǎng)絡自我表露會降低青少年的孤獨感;周林[38]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孤獨感與網(wǎng)絡自我表露的失望與痛苦表露、不滿與憤怒表露及觀點與評價表露呈顯著正相關,和興趣與快樂表露呈顯著負相關。
信任和自我表露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并且隨著信任的加深,自我表露的深度和廣度也不斷地拓展 [39]。吳雪潔[40]發(fā)現(xiàn)高中生人際信任與自我表露呈顯著正相關。
六、現(xiàn)實/網(wǎng)絡自我表露研究的局限
(一)測量工具的局限性
通過對以往自我表露研究中測量工具的歸納,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自我表露的問卷都是將自我表露的內容和目標人進行分類,反映的是個體在不同主題上針對不同目標人表露數(shù)量或程度的多少。
但是,自我表露并不是一維的,除了要對表露數(shù)量進行評估以外,也要考慮到表露的質量。因此,Wheeless和Grotz[41]認為,JSDQ雖然被廣泛應用,但是該問卷各版本的題目數(shù)和表露對象都有所不同,其效度存在爭議,Cozby[42]甚至認為JSDQ的繼續(xù)使用只會增加該領域研究已經(jīng)存在的困惑。另外,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自我表露的對象既有陌生人也有熟悉的人,可能存在線上和線下的雙重關系,因此只將表露的內容進行劃分似乎不足以反映出網(wǎng)絡中自我表露的特點,比如,此類問卷無法測量表露內容的真實性、積極性等,而這些維度卻構成了網(wǎng)絡自我表露的復雜性。
(二)現(xiàn)實和網(wǎng)絡自我表露研究結論不一致
通過對現(xiàn)實自我表露(FTF)和網(wǎng)絡自我表露(CMC)比較的文獻的梳理和總結,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和網(wǎng)絡自我表露研究結論不一致,有的研究結果支持網(wǎng)絡自我表露高于現(xiàn)實自我表露,有的則恰恰相反,也有發(fā)現(xiàn)二者差異不顯著的。
研究者會挑選與之匹配的理論來解釋各自的結果,以此自圓其說。SIDE理論認為網(wǎng)絡自我表露不能作為預測頻率、廣度和深度的先行因素;RCT、 SIP和Hyperpersonal CMC支持網(wǎng)絡自我表露的全部或部分維度高于現(xiàn)實自我表露;MRT則認為現(xiàn)實自我表露在廣度和深度上高于網(wǎng)絡自我表露。
但如何解釋結論的不一致呢?也許某些心理因素在其中發(fā)揮作用。自我表露作為個體向他人傳遞信息、表達情感和分享經(jīng)驗的一個途徑,本身就有縮短心理距離、增進人際信任的功能,反過來,人際信任作為人際交往的基礎也會影響自我表露。
參考文獻
[1]Jourard S M,Lasakow P. Some factors in self-disclosure[J].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58,56(1):91-98.
[2]Jourard S M. The transparent self (2nd ed.)[M]. Litton Educational Publishing Inc. ,1971.
[3]謝笑春,孫曉軍,周宗奎. 網(wǎng)絡自我表露的類型、功能及其影響因素[J]. 心理科學進展,2013,21(2):272-281.
[4]Howe N,Aquan-Assee J,Bukowski W M,et al. Sibling self-disclosure in early adolescence[J].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1982,2000:653-671.
[5]李林英. 對大學生自我表露認識的訪談分析[J].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6):34-36.
[6]張咪. 微博中大學生的自我表露及其影響研究[D]. 碩士學位論文.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endprint
[7]Chelune,G. J.. Self-disclosure situations survey:A new approach to measuring self-disclosure[J]. JSAS Catalog of Selected Documents in Psychology,1976,6:111-112.
[8]Miller L C,Berg J H,Archer R L. Openers:Individuals who elicit intimate self-disclosur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3,44(6):1234-1244.
[9]李林英,陳會昌. 大學生自我表露的調查研究[J].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4,20(3):62-67.
[10]鄒泓,蔣索. 青少年與同伴自我表露問卷的編制[J]. 心理學報,2008,40:184-192.
[11]聶麗萍. 大學生網(wǎng)絡聊天中的自我表露,應對方式與孤獨感的關系研究[D]. 碩士學位論文. 蘇州:蘇州大學,2009.
[12]于明璐.大學生網(wǎng)絡與現(xiàn)實自我表露的量表編制及其與孤獨感的關系[D]. 碩士學位論文. 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1.
[13]楊芳琳.青少年網(wǎng)絡自我表露與孤獨感的關系研究[D]. 碩士學位論文.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
[14]鄭曉燕. 社交網(wǎng)站自我表露問卷的修訂及其影響機制研究[D]. 碩士學位論文.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15]Reicher S D,Spears R,Postmes T. A social identity model of deindividuation phenomena[J]. 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1995,6(1):161-198.
[16]Nguyen M,Bin Y S,Campbell A. Comparing online and offline self-disclosure:A systematic review[J]. Cyberpsychology,Behavior,and Social Networking,2012,15(2):103-111.
[17]Kiesler S,Siegel J,McGuire T W. Social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84,39(10):1123-1134.
[18]Brunet P M,Schmidt L A. Are shy adults really bolder online? It depends on the context[J].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2008,11(6):707-709.
[19]Walther J B,Burgoon J K. Rel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computer-mediated interaction[J].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1992,19(1):50-88.
[20]Tidwell L C,Walther J B.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effects on disclosure,impressions,and interpersonal evaluations:Getting to know one another a bit at a time[J].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2002,28(3):317-348.
[21]Walther J B.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Impersonal,interpersonal,and hyperpersonal interaction[J]. Communication Research,1996,23(1):3-43.
[22]劉露. 不同專業(yè)、不同性別大學生自我表露水平的比較研究[D]. 碩士學位論文. 武漢:武漢體育大學,2008.
[23]Joinson A N,Reips U D,Buchanan T,et al. Privacy,trust,and self-disclosure online[J].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2010,25(1):1-24.
[24]邱莉,陳會昌,岳永華.中學生自我表露的發(fā)展[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6 ,22 (1) :43-46.
[25]Kito M. Self-disclosure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nd friendships among American and Japanese college students[J].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5,145(2):127-140.
[26]Sherry T. Life on the Screen:Identity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M]. NY etc.:cop,1995.
[27]Laurenceau J P,Barrett L F,Pietromonaco P R. Intimacy as an interpersonal process:the importance of self-disclosure,partner disclosure,and perceived partner responsiveness in interpersonal exchang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4(5):1238-1251.endprint
[28]Li L Y,Chen H C. Investiga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self-disclosure[J].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2004,3:62-67.
[29]饒星星. 網(wǎng)絡親密關系相關研究[D]. 碩士學位論. 杭州:浙江大學,2006.
[30]吳巧云,牛晶晶,魏紅艷. 網(wǎng)絡情境下的自我表露研究述評[J].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27(12):74-76.
[31]BaneZyk B,Kramer N,Senokozlieva 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steem,personality,and self-presentation in an online community[C]. The Conference of the Inte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eiation,Montreal,Quebec,Canada ,2008.
[32]Machilek F,Sehutz A,Marus B. Self-promotors or ordinary people? Intention and personality of home page owners[J]. Zeitschrift fur Media Psychologie,2004,16:88-98.
[33]Sermat V,Smyth M. Content analysis of verbal communic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ionship:Conditions influencing self-disclosur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3,26(3):332-346.
[34]Jones W H,F(xiàn)reemon J E,Goswick R A. The persistence of loneliness:Self and other determinant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1981,49(1):27-48.
[35]Stokes J P. The relation of loneliness and self-disclosure. In V J Derlega,J H Berg (Eds.),Perspectives in social psychology. Self-disclosure:Theory,research,and therapy (pp. 175-201)[M]. New York:Plenum Press,1987.
[36]Ma M L,Leung L. Unwillingness-to-communicate,perceptions of the Internet and self-disclosure in ICQ[J].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06,23(1):22-37.
[37]鄒洪.青少年對同伴的自我表露及其與孤獨感的關系[D]. 碩士學位論文.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9.
[38]周林. 大學生孤獨感與網(wǎng)絡自我表露關系[J]. 當代青年研究, 2012,318(9):65-70.
[39]萬杰. 大學生人際信任、自我和諧與自我表露的關系研究[D]. 碩士學位論文. 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9.
[40]吳雪潔. 人際信任在高中生歸因方式和自我表露的中介作用[D]. 碩士學位論文. 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1.
[41]Wheeless L R,Grotz J. Self-disclosure and trust:Conceptualization,measurement,and interrelationships[C]. The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Chicago,1975.
[42]Cozby P C. Self-disclosure:a literature review[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73,79(2):73-91.
(作者單位:廣州市商貿職業(yè)學校,廣州,510000)
編輯/劉 揚 終校/于 洪 杜文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