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開封市中醫(yī)院(475000)李紅梅
在當今臨床上,所有非創(chuàng)傷性截肢事件得以發(fā)生的首要原因就是糖尿病足[1]。截至1999年,WHO對糖尿病足做出如下定義:糖尿病合并神經病變及程度不一的末梢血管病變,進而致使下肢發(fā)生感染、潰瘍與(或)深度組織破壞[2]。通常情況下,糖尿病足是由于周圍神經病變、足部畸形、感染及缺血因素共同作用而導致的。糖尿病足為晚期糖尿病患者所特有的一種嚴重并發(fā)癥,同時此病癥也是導致糖尿病患者出現殘疾、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其臨床多表現為患者足部潰瘍生成且經久不愈,癥狀嚴重者還很可能發(fā)生感染或缺血性壞死?;诖吮尘扒疤幔F對兩組糖尿病足患者實施不同療法,觀察兩種方法的療效性和臨床可行性,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53例患者,其中男39例,女14例,年齡53~91歲,年齡均值69歲,病程5~17年,病程均值8年,HbA1c均值為8.7%。根據《糖尿病足國際臨床指南》的Wagner指標分級,其中有Ⅰ級31例,Ⅱ15例,Ⅲ7例。隨機分組后實驗組26例,對照組27例。兩組患者同WHO糖尿病臨床診斷標準皆相符合。對比后,兩組病例資料間無統(tǒng)計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全身綜合治療,其中既包括運動、飲食、并發(fā)癥治療,也包括控制患者血糖、改善微循環(huán)和防治感染。此外,還需進行血管擴張、營養(yǎng)神經、運用全身支持療法等。對照組局部處理措施:針對破潰局部作徹底清創(chuàng)處理,待失活組織被完全清除掉之后,利用3%濃度的過氧化氫聯合生理鹽水對破潰清創(chuàng)部位作反復交替性沖洗,其后用無菌紗布將沖洗液吸干,然后自制1%濃度硫酸新霉素眼藥水和生理鹽水各取用10ml,將混合劑濕敷在患者創(chuàng)面,按照1次/d進行常規(guī)換藥。實驗組局部處理措施:在對照組基礎措施上,利用特定電磁波治療器進行局部紅外線照射,按照2次/d進行照射,1次持續(xù)照射20min。照射過程中注意使紅外線治療儀與患者肢體保持20~25cm間距,以防出現燙傷。
1.3 療效評定指標 標準愈合:患者局部潰瘍消失,組織得到完好修復;好轉:在持續(xù)治療21d后,患者潰瘍面有縮小、變淺變化,且滲出液有所減少;無效:患者潰瘍面出現面積增大變化,同時滲出液也有所增加,需要換用其他治療方法。治療有效率=治愈率+好轉率。
1.4 數據處理 數據處理皆由SPSS15.0這一版本統(tǒng)計軟件完成。以(±s)作數據表達法的計量數據實施t檢驗,以[n,%]作數據表達法的計數數據實施卡方檢驗,如有P<0.05就表明數據對比有統(tǒng)計意義,反之P>0.05就表明數據對比無統(tǒng)計意義。
從附表可知,實驗組26例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為100.000%(26/26),其中包括治愈率92.308%(24/26)和好轉率7.692%(2/26);對照組27例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為85.185%(23/27),其中包括治愈率48.148%(13/27)和好轉率37.037%(10/27);實驗組療效明顯好于對照組,與此同時兩組有效率進行對比P <0.05,證明有統(tǒng)計意義。
作為糖尿病主要并發(fā)癥之一,糖尿病足臨床危險性較高。糖尿病足的發(fā)病機制極具復雜性,既包括內在危險因素,同時又包括諸多外在原因。其中內在危險因素有:神經病變、足畸形、免疫因素和血管病變。外在因素有:足底壓力、吸煙以及穿鞋擠壓造成生物力學性微創(chuàng)傷等[3]。鑒于糖尿病足是在綜合病變因素下生成的結果,因此治療方案要在考慮潰瘍嚴重性即Wagner病情分級的前提下,視患者血管情況、神經病變及感染情況而定。有關醫(yī)療體系建議糖尿病足的臨床治療應遵循如下優(yōu)先順序:優(yōu)先積極治療感染,進行血運重建和血管評價,努力減輕患肢與創(chuàng)傷部位的壓力,清創(chuàng)、換藥并予以護理來改善傷口環(huán)境。
附表 兩組糖尿病足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n,%]
糖尿病足的疾病預防中最為關鍵的環(huán)節(jié)為預防感染,倘若不能夠及時治療、妥善護理,情況嚴重者最終將導致截肢或危及生命。因此除常規(guī)的全身綜合治療措施以外,糖尿病患者還應堅持每日洗腳,并逐漸將其養(yǎng)成個人良好習慣,令足部始終保持干燥、衛(wèi)生,同時應穿寬松適當、通氣性好的鞋襪。為促進血液循環(huán),可經常性地抬高患肢。嚴格注意血糖水平,將血糖控制在最理想的水平范圍內[4]。由于3%過氧化氫在遇有機物時可分解釋放新生態(tài)氧,進而發(fā)揮其殺菌、除臭功用。硫酸新霉素隸屬于氨基甙抗生素,該藥劑在抑制細菌蛋白順利合成的同時,也可起到一定抗菌消炎作用,其在肢體淺表感染癥狀方面適用性最強。此外,遠紅外線照射療法的配合使用,使得局部血液循環(huán)、血管壁通透性、白細胞吞噬能力都有所增強改善,同時也促使炎性滲出速度,滲出程度及充血、水腫癥狀都有一定減輕,有利于細胞的活化分裂與DNARNA形成,令創(chuàng)面肉芽組織生長更加快速[5]。低濕高溫環(huán)境可促進局部創(chuàng)面盡快干燥、減少滲出,使?jié)B出液得到更好吸收。在相應治療的過程中,輔之以心理護理和知識健康教育,能夠使糖尿病足治療有效率和治愈率獲得明顯提高。因此,該項方法值得應用,本研究結果已證明了這一點,即加用紅外線照射的實驗組患者,其痊愈情況和治療總體有效率皆要優(yōu)于單純使用傳統(tǒng)療法的對照組[6][7]。綜上所述,本研究證明紅外線照射的局部治療應用,能夠促使糖尿病足得到更優(yōu)良的治療療效,因而此法值得利用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