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漢曉
懷著對祖國的眷戀,他他將自己根植在這片紅土地上,默默地奉獻著自己的綿薄之力,就這樣已度過了八個春秋
陳曉勇,1961年9月出生,浙江諸暨人,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西省政協委員,中國致公黨黨員,致公黨江西支部主委。東華理工大學副校長兼測繪工程學院院長。近年來一直從事主要從事地球信息科學的理論研究和應用技術的開發(fā)工作,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及會議上發(fā)表論文100多篇。先后擔任國際制圖學會(ICA)空間數據質量分會主席,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ISPRS)工作組長,亞洲地理信息系統學會理事會常務理事,中國海外地理信息系統學會理事會常務理事,教育部測繪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全球定位系統技術應用協會理事等職務。曾獲1991年度中國測繪學會優(yōu)秀博士論文獎、葉雪安大地測量技術進步獎、國家測繪局技術進步三等獎、日本國家級測繪最高獎“日本測繪獎”等獎項。
特殊的“學工學農”經歷
陳曉勇出生于部隊大院,隨著父母工作的調動,陜西寶雞、甘肅平涼、寧夏銀川、石嘴山都呆過。“5歲就上學了,記得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到學校要走一里多路,平涼山區(qū)當時很荒涼,路上經常發(fā)生狼叼豬羊的事情,為了防狼,部隊的院墻上都畫上很多白圈,當時很不理解,大人們說,狼看到這個圈就不敢來了。畢竟年齡小,父親還是不放心,再加上文革動亂,僅上了一個學期就停學了,再后來,就隨父母到了寧夏石嘴山。”
在陳曉勇的記憶中,他的小學、中學換了很多地方,因此總跳級。初中開始,就“學工學農”,像插秧、收麥、割稻這些農活都干過。什么莊稼長什么樣,如今他還如數家珍。
高中時候,陳曉勇就和同學一起進入玻璃廠、陶瓷廠學工勞動。一般工人一個月42元工資,學徒工人18元,而像他們“學工學農”的學生,不但沒有工資,連飯都要從家中帶。
“三班倒,工作強度還是蠻大,累是累點,但學了很多東西。當時在石嘴山市瓷廠,一個班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都會輪換到流水線上熟悉各個工種。從泥巴開始,到注漿成型、拉坯上釉、進窯燒制。什么青花瓷、釉里紅、印花貼彩都燒制過。”
陳曉勇說,干農活也好,工廠實習也好,大大增強了自己的動手能力,也拓展了自己的創(chuàng)新和想象空間。
畢業(yè)就趕上恢復高考
1977年,陳曉勇石嘴山二中高中畢業(yè)。8月底9月初,他回了趟老家江蘇,當時全國都在瘋傳要恢復高考。和家人商定后,陳曉勇決定參加高考,雖然離高考只有兩三個月的時間。“傳聞后來得到了證實,國家決定1977年12月份恢復高考。當時壓力非常大,我數學只有初中一年級的水平,物理也就初二程度,化學壓根兒就沒學過?!?/p>
陳曉勇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一沒老師,二沒書本。好在當時上海出了一套17本的復習教材。“托了好多關系,出高價錢才弄到一套。老師也是個大問題,當時寧夏還比較落后,想找個大學畢業(yè)的高材生很難。后來打聽到礦上有一位西安交大畢業(yè)的‘老右派,當時有好幾個學生都找到他輔導,他還專門出了套數學題考我們。”陳曉勇和當時的三位學生參加了考試。
經過三個多月的緊張學習,陳曉勇參加高考。1977年,寧夏錄取線220分,重點線260分。他以290多的高分成為學校上線三人中理科分數最高的考生。
“比我分數低的同學都考上了蘭州大學,我當時想上個一本重點肯定沒問題。”造化弄人,那一年冬天很冷,體檢地點臨時設在一所小學的教室里,四面透風,陳曉勇也因此得了重感冒,最終因為體檢不合格,沒有被重點大學錄取。
“本來寧夏大學還有走讀生名額,但沒有地方住。父親一怒之下,決定讓我第二年再考?!碑敃r沒有復讀一說,正值上山下鄉(xiāng),陳曉勇也跟隨潮流當過大半年知青。
農村生活雖然條件差,很累,但陳曉勇還是很樂觀。想著要考大學,農忙之余,一有時間,自己還是很積極努力學習。時間久了,也和當地的農民兄弟處成了朋友。臨回城高考的時候,一位農民把自家心愛的算盤交給陳曉勇,看看考試的時候能否派上用場。
不負眾望,第二年高考,陳曉勇考出了330分的好成績,寧夏當年的重點線是280分。至于為什么會選擇上武漢測繪學院,這里面也有個小故事。
“父親所在的是炮兵部隊,是當時全部蘇聯裝備非常精銳的部隊。炮兵離不開測繪,需要懂地圖,定坐標。父親手下的參謀是北京測繪學院畢業(yè)的,文革時北京測繪學院搬遷后,就并到武漢測繪學院。參謀就說,這所大學很好,門口有軍人站崗。也因為自己的軍隊情結吧,便報了當時號稱亞洲第一的武漢測繪學院?!?/p>
“世界測繪界第一人”
1978年,陳曉勇進入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大地測量系學習。1982年畢業(yè)后,陳曉勇被分配到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測繪局大地測量隊工作并任助理工程師。一年后,陳曉勇又考上武漢測繪學院大地測量學碩士研究生。
“考研究生時還有個小插曲,我當時在內蒙古搞外業(yè),復試通知寄到單位竟無人告知,可能是單位不想放人。截止日期過了,這可急壞了我畢業(yè)設計的導師劉大杰教授。因為我的畢業(yè)論文改進了劉老師的一個平差模型,后來還一起發(fā)了一篇高水平文章,所以劉老師一直鼓勵我考回武測,他認為我絕不會爽約。在他的堅持下,武測竟為我單獨成立了復試小組,并打電報到我單位催促,如果我工作忙走不開,他們就來寧夏復試,這才使我的錄取起死回生。多年過去了,我對老師的恩情依舊難以萬懷?!?/p>
1986年7月,陳曉勇獲武漢測繪學院大地測量學碩士學位。他的碩士論文當時寫的是大地測量數據庫,大大方便了測量數據的計算機管理和檢索。研究成果被國家測繪局在全國推廣,陳曉勇也因此獲得國家測繪局技術進步三等獎。后師從兩院院士李德仁教授攻讀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博士學位。
1991年9月28日的《長江日報》頭版,報道了“世界測繪界第一人”陳曉勇博士。通過三年的研究,他的博士論文《數學形態(tài)學與影像分析》在答辯會上獲得的評語是“國際先進水平”。德國伯恩大學攝影測量權威Forstner教授參觀完陳曉勇的研究成果后,稱陳曉勇是“世界測繪界第一人”。endprint
文章稱,計算機視覺的出現,使地形地貌圖這些沒有任何規(guī)則的“原料”輸入計算機大為簡便,但如何使計算機對圖形識辨及數字化處理的自動化程度提高,卻是科學家面臨的一道難題。陳曉勇結合測量的具體問題,用數學形態(tài)學的理論與方法來解決這道難題,對兩者進行了了嫁接,提出一系列計算機快速識辨處理圖形的理論與方法。
上世紀80年代,地圖模式識別是地圖制圖領域中新興的一門高新技術, 是信息時代人工智能、模式識別技術在地圖制圖中的具體應用。由于它是傳統地圖制圖邁向數字地圖制圖的一座橋梁,因此,地圖模式識別與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一起,被稱為現代地圖制圖的三大技術。地圖模式識別由于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和發(fā)展?jié)摿?,因而受到了人們的普遍重視?/p>
1989年,陳曉勇便將漢字處理的方法綜合運用于地圖處理。經過三年努力,1991年,陳曉勇運用數學形態(tài)學理論與設置重點號的技術,提出了一種規(guī)則化的變換方法,由此導出一種TIN規(guī)則化壓縮存貯的數據結構;另外,陳曉勇還利用形態(tài)骨架方法,得到了由形態(tài)變換生成區(qū)域間等分界線的快速并行算法。
“此前,處理圖形和圖像是沒有理論的,說白了就是靠經驗。我在導師的指導下,首次在國內使用數學形態(tài)學進行地圖影像自動識別的研究。成功地開發(fā)了進行掃描地圖自動識別的理論、算法和軟件。當時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在國內外著名雜志發(fā)表論文多篇。將數學形態(tài)學學嫁接到測繪領域,使計算機對圖形的識辨并數字化處理的自動化程度,由過去的40%上升到90%,這在世界上尚屬先例?!?/p>
陳曉勇也因此在業(yè)內聲名鵲起。博士論文被評為1991年度中國測繪學會優(yōu)秀博士論文獎之一,獲國家測繪局優(yōu)秀青年研究者獎,并由測繪出版社以專著單行出版,并獲得該年度測繪出版社優(yōu)秀出版物。
陳曉勇的研究成果受到時任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主席的日本東京大學村井俊治教授高度評價。當年,陳曉勇獲全額獎學金去日本東京大學師從村井俊治教授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而這一去就是八年多。
“陳氏模型”破例首獲“日本測繪獎”
三維GIS的數據模型的研究,主要包括柵格與矢量兩類模型。柵格數據模型便于復雜數據操作與分析,但數據量大,存儲與顯示有困難。矢量數據模型數據量小,便于存儲與顯示,但無法實現復雜數據操作與分析。
1994年,陳曉勇在德國慕尼黑召開的ISPRS年會上首次提出基于Delaunay三角四面體的柵格與矢量的混合模型,同時解決了存儲顯示與復雜數據分析的難題。此模型被時任ISPRS第四委員會主席,德國斯圖加特大學校長Fritsch教授在他1996年ISPRS大會特邀報告中例為四種通用的三維GIS的數據模型之一,并稱為“陳氏模型”。
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1994年后在日本亞洲航測柱式會社綜合研究所擔任主任研究員期間,陳曉勇進行了軟件開發(fā)及應用研究。結合三維空載激光掃描系統的開發(fā)應用,在地質、海洋、城市規(guī)劃、核電站選址與環(huán)境監(jiān)測、核廢料選址與深埋、高速公路選址與規(guī)劃、古建筑監(jiān)測與保護等多個大型項目中進行了廣泛應用。部分成果(由于保密原因)在日本《測量》雜志1998年新年號長篇專題報道,并獲1998年度日本測繪界國家級最高獎“日本測繪獎”。至今,此獎也是日本國首度破例授予外國籍學者。
1999年,陳曉勇被日本政府派遣到泰國曼谷,擔任亞洲理工學院(AIT)遙感與地理信息科學系副教授,并于2004年擔任系主任。他組織和協調了位于該校的亞洲遙感中心的籌建工作?!爸行闹饕獜氖聛喬貐^(qū)遙感數據的接收、管理和區(qū)域信息服務,以及開發(fā)有關應用地理信息系統用于解決亞太地區(qū)資源、環(huán)境、防災、旅游、農業(yè)、城市規(guī)劃以及可持續(xù)發(fā)展等方面問題。還從事大量亞太地區(qū)的人力資源開發(fā)工作?!?/p>
陳曉勇對全系課程的調整和改革工作,充實了碩士課程的數學(統計)和計算機編程等基礎內容,增加了博士課程中學科最前沿發(fā)展的介紹,系統地更替?zhèn)鹘y教材并向數字化、網絡化方向發(fā)展。這些工作對教學質量的改進以及科研水平的提高有很大促進作用。
2004年底發(fā)生于印尼與東南亞的大海嘯災害震驚世界。作為聯合國機構選派的防災專家組成員,陳曉勇第一時間趕赴位于泰南的災害地點,搜集大量第一手資料和數據。2005年2月,受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陳竺邀請,陳曉勇赴北京向中國科學院及國家有關部委防災專家們進行專題匯報,陳曉勇是被邀20多位海外專家中唯一一位華人代表。
陳曉勇還受中國駐泰大使館的委托,自2001年擔任亞洲理工學院的中國代表,主要從事中國與亞洲理工學院有關教育和科技合作的聯系和溝通工作,并負責在校中國留學生的管理工作。
“2004年,亞洲理工學院授予時任中國科技部部長徐冠華院士名譽博士,這是亞洲理工學院建校近50年來首次授予中國科學家此項榮譽。同年,亞洲理工學院與中國工程院首度合作?!标悤杂抡f:“不僅如此,我還借著詩琳通公主1984年曾在亞洲理工學院學習過遙感專業(yè)的機緣,組織策劃泰國詩琳通公主受聘武漢大學名譽教授,并于2007年在武漢大學成立泰國詩琳通國際地理信息科學研究中心,加強中泰之間的學術交流合作?!?/p>
不忘初心,僑海報國
雖然身在國外,但陳曉勇無時不刻不在時刻惦記著祖國,惦記著在祖國的親人們,飲水思源,他想著有朝一日一定要歸國為祖國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回國的原因一個是對祖國的深切眷戀,還有一個是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再有一個原因就是國內經濟發(fā)展越來越好。” 2008年底,江西首次面向全球招聘大學校長,陳曉勇放棄國外的優(yōu)越條件,通過公選于2009年2月回國,并擔任東華理工大學副校長。陳曉勇努力將自己根植在這片紅土地上,默默地奉獻著自己的綿薄之力,就這樣已度過了八個春秋。
測繪學科是東華理工大學的傳統學科,但由于人才流失嚴重,當時已被其它學科兼并多年。在陳曉勇的一手推動下,回國后的第二年8月30日,測繪工程學院正式揭牌,陳曉勇兼任測繪工程學院院長。2016年測繪工程專業(yè)成為學校首個通過國際工程專業(yè)認證的專業(yè)。
生態(tài)文明建設一直是江西省的一項重點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上下齊心協力,按照“五大發(fā)展理念”的要求,全力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2014年,陳曉勇積極到北京與主管部門溝通,聯合省測繪地理信息局和其它兄弟院校一起,成功獲批“流域生態(tài)與地理環(huán)境監(jiān)測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重點實驗室”,并于2016年底順利通過主管部門驗收。李德仁、葉嘉安、龔健雅等院士參加了實驗室的揭牌儀式。
實驗室自建立以來,已承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公益專項、國產高分衛(wèi)星專項、以及科技部“十三五”重大科技專項等多種國家與省部級科研項目,努力在生態(tài)文明制度建設、生態(tài)監(jiān)測與保護的技術體系、各種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示范應用等方面,積極創(chuàng)新發(fā)展。今年五月,江西省委書記鹿心社等領導到東華理工大學專題調研江西生態(tài)文明建設與智庫發(fā)展情況,對實驗室的發(fā)展給予高度評價。
作為留學歸國人員,陳曉勇對中國致公黨了解比較早,在亞洲理工學院工作時還接待過致公黨的高級訪問團,因此回國第二年就加入了致公黨。但江西沒有致公黨的地方組織,他一面聯合其他在贛的致公黨黨員,一起為建立地方組織而積極努力;一面積極參加致公黨中央的專題委員會,開展各種調研和參政議政活動。前后兩次陪同致公黨中央常務副主席蔣作君在江西調研社區(qū)和農村基層衛(wèi)生組織的建設情況;多次陪同致公黨中央副主席嚴以新參加教育委員會的活動,專題調研“研究生的培養(yǎng)質量”、“貧困地區(qū)的素質教育”等問題,參與撰寫的調研報告得到中央領導的充分肯定和專門批示。江西當時雖然沒有致公黨地方組織,但活躍著一批向陳曉勇一樣的致公黨黨員,他們2015年還協助致公黨中央在南昌成功地舉辦了“參政議政”和“理論工作”兩次全國性的年會。
2016年11月29日,中國致公黨中央委員會直屬江西支部成立暨揭牌儀式在南昌市隆重舉行,陳曉勇被任命為支部主委。
陳曉勇表示,站在新的起點,面對新的形勢與任務,他將加強學習,增進共識,努力踐行“致力為公、僑海報國”宗旨,發(fā)揮致公特色與優(yōu)勢,積極投身到建設富裕、美麗、幸福江西的偉大事業(yè)中,聚焦“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贛江新區(qū)、國家生態(tài)文明試驗區(qū)等重大國家戰(zhàn)略,為決勝全面小康、建設富裕美麗幸福江西做出應有貢獻。
責任編輯 華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