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奇清
2005年11月19日,在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杰寧市的提拉姆街區(qū),9歲的男孩小艾哈邁德正拿著一把玩具槍跟自己的小伙伴比劃著,身后突然響起“砰”地一聲,隨著一道刺眼的火光,男孩應聲倒地。這一槍是以色列的一位狙擊手發(fā)射的,其理由是,他判斷這個男孩“手持攻擊性武器”。
男孩被父親伊斯馬爾和鄉(xiāng)親們迅速送往醫(yī)院,主治醫(yī)生哈德姆無奈地告訴伊斯馬爾:孩子已經(jīng)進入腦死亡狀態(tài)。年輕的父親抱著兒子幾次哭暈過去。巴勒斯坦人更加憤怒了,因為艾哈邁德手持的不過是一把玩具槍。以色列士兵濫殺無辜,讓雙方本來就緊崩的關系更為緊張。
面對正經(jīng)歷喪子之痛的伊斯馬爾,主治醫(yī)生哈德姆不得不為難的向他提出:有幾位重病的孩子已到生死緊要關頭。比如一位名字叫列恩的8歲男孩因患尿毒癥,急需做腎臟移植,可是沒有腎源。眼睜睜看著兒子就要離開人世,列恩的父母幾乎每天都是以淚洗面。
聽到醫(yī)生的話,伊斯馬爾灰暗的內(nèi)心似乎有一道亮光透了進來。在常年的戰(zhàn)爭中,有無數(shù)悲傷的家庭。伊斯馬爾想,把兒子的器官捐出去,不僅能給別的家庭帶來新生的希望,也可以讓兒子以另一種方式獲得重生。
伊斯馬爾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醫(yī)生,醫(yī)生的表情既興奮,又顯出為難。原來,正迫切需要移植器官的5個孩子都是以色列人。醫(yī)生艱難地把這個情況告訴了伊斯馬爾,這5個孩子分別急需要移植心臟、腎臟、肝臟、脾臟和左右肺。
醫(yī)生試探地問:“您能將兒子的器官移植給這些以色列孩子嗎?”“不,我不能!”伊斯馬爾連想也沒想,便一口回絕。醫(yī)生知道伊斯馬爾是個善良的人,等伊斯馬爾平靜下來,醫(yī)生帶著他看了那幾個病重的孩子。天真浪漫的他們不知死神即至,或在父母懷抱中撒著嬌,或天真地對父母描述著出院后的生活。而他們父母的眼中,卻顯露著空洞與絕望。這樣的情景深深觸動了伊斯馬爾,經(jīng)受一番內(nèi)心痛苦的煎熬與掙扎后,他決定沖破民族仇恨的樊籬,以一位父親的身份去救活那些孩子們。他想告訴他的巴勒斯坦同胞們,即便戰(zhàn)爭殘酷,可孩子們是無辜的。
伊斯馬爾通過電臺發(fā)表了一個簡短的演說:“我失去了最心愛的兒子,不過,請給和平一次機會吧!我兒子的器官不是捐給了以色列人,而他是捐給了‘孩子們……”
伊斯馬爾的行為感動了受捐器官孩子們的父母,他們來到他的面前一起跪下,感謝他的仁愛之心和大義。時任以色列總理的沙龍得知此事后,以外交禮節(jié)邀請伊斯馬爾到自己的總理官邸。已年過八旬的沙龍向這位偉大的父親深深鞠躬。
伊斯馬爾的大愛大義,不僅感動了巴以人民,也讓世界為之驚嘆。德國著名的電影人費特爾2008年以此為題材拍攝了一部名叫《杰寧之心》的紀錄片在世界各地放映。
伊斯馬爾的故事,讓許多人流著眼淚深思:世界需要愛,要懂得放棄仇恨。人們說他是一位偉大的父親,是因為他擁有一顆大愛之心。他相信在愛的陽光照耀下,一切仇恨的堅冰都會消解融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