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美紅
【摘要】 本文根據(jù)殘疾兒童這個特殊群體的特性,從聾啞、智障、自閉癥等等殘疾特性出發(fā),開展探究和實踐活動,目的是探索出適合他們生理、心理等等方式的教育模式,并實施相應的關愛教育;爭取真正做到“特別的愛給別的你”的教育目的。
【關鍵詞】 接納教育 賞識教育 關愛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7)09-200-01
0
一、從擔任特殊學校教育的老師入手
目前從特殊教育院校畢業(yè)的教師偏少,大部分的特殊學校的在職教師在校讀書期間所學到的專業(yè)知識和管理技巧都是針對健全孩子的。因此要做到真正關愛這個特殊群體的孩子們,我們需要加大培養(yǎng)特殊學校在職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研究證明:某一個體心理健康與否,與該個體所處的心理環(huán)境,某一社會團體(或某一群體)的人際關系,即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帶來的影響具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也就是說,個體心理狀態(tài)受制于整體,個體水平受制于整體水平。因此特殊學校的老師們有責任創(chuàng)設適合孩子們身心發(fā)展的心理環(huán)境,而創(chuàng)設良好的心理生長環(huán)境需要特殊學校的老師們的共同努力去營造、去踐行、去自我成長。作為特教教師,首先要有一份接納的心,接納學生肢體的不健全、接納學生聽力障礙、視力障礙、智力障礙、交流障礙、啞巴缺陷等等。是的,特殊學校的教師需要心平氣和地接納孩子們殘缺的一面,只有這樣,我們作為最親近他們這個特殊群體的老師才可以看到他們表面殘缺下的一些不被外人所看見的優(yōu)良品質和特性;也只有真心實意地接納不健全的孩子們,對孩子們的愛才會自然而然地表露出來,讓缺乏愛的孩子們得到老師們發(fā)自內心的愛。坦然接納孩子們的并不健全的身軀,有利于老師們幫助孩子們感受到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而孩子們心中的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又恰好是孩子們心靈營養(yǎng)的發(fā)源地。
二、從特殊學生層面開展管理
特殊學校面向的學生群體是肢體不健全、聽力障礙、智力障礙、視力障礙、自閉癥等等存在問題的個體,針對這種參七不齊的個體,我們特教教師的班級管理模式不得不多層面、多角度展開。
(一)特殊學校的聾啞學生
聾啞學生聽力和語言方面存在著障礙,由于自身缺陷,加之受到社會和家庭一些不良因素的影響,心靈脆弱的聾啞生易出現(xiàn)諸多心理問題。針對聾啞生的心理疏導,一定要在他們對社會接觸不多,沒有受到或很少受到社會一些不良因素刺激較少的狀態(tài)下開始心理疏導蹤。參考建議如下:
1. 家校共同創(chuàng)設積極向上、愉悅樂觀的生存環(huán)境,讓聾啞生原始的心態(tài)的良好。
2. 引用接納世間萬物的潛意識的相關技巧,幫助聾啞生接納自身的殘缺。
3. 借用積極心理學心理的相關理論,幫助孩子們看到自身的長處,比如四肢健全、聰明的腦袋、有明亮的眼睛、優(yōu)美的舞姿等等。
4. 借助書籍和視頻幫助他們樹立心中的英雄對象。
5. 寫鼓勵性便條,家校間關注到位,能看到他們的進步、認可他們取得的成績。
總之,聾啞生健康心理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應該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從聾啞生學習、生活方面的小事做起,堅持從整體著眼,從個體著手,家校聯(lián)合共同努力提高全體聾啞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特殊學校的肢體不健全學生
肢體不健全的學生他的智商、情商是正常的,他們更容易從身體特征上看到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從而導致此群體的孩子們更容易自暴自棄,自卑、孤僻、冷漠、不合群、偏激、盲目是他們性格品質的關鍵詞。關愛此群體的建議如下:
1. 原生家庭首先不能唾棄肢體不健全的他們,同時在日常生活中,讓他從小就相信,上帝造人時,給他的肢體少做了一塊,肯定會在其他地方給多一塊優(yōu)秀的品質,只是現(xiàn)在他還沒有發(fā)現(xiàn)而已。(針對無神論者來說,這是無稽之談,但這卻恰恰是心理學上冰山理論的潛意識層面可以解釋的,只是借用了一下上帝的名義罷了)
2. 幫助孩子們接納自身肢體不健全的事實,同時放大他自身上的優(yōu)勢。
3. 多觀看肢體不健全的殘疾人的勵志視頻,比如著名殘疾人尼克.胡哲(沒有四肢)的勵志視頻。通過觀看這些勵志視頻,幫助他們從心里認同自己還是個有價值的人,還是個可以有夢想的人。
4. 創(chuàng)設有利于發(fā)揮此群體優(yōu)勢的班集體活動,讓他們能體會到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
5. 根據(jù)各個肢體不健全的孩子們的個體差異,幫助他們形成適合他們自身發(fā)展的生存技能。
總之,每個特殊群體有每個特殊群體的困難之處,作為特教教師,我們只有盡我們最大的關愛,讓他們去感受到社會的溫暖。
(三)特殊學校的視力障礙學生
關愛此群體的建議如下:
1. 家長和老師們避免對他們有過多的同情。家長和老師們的同情心泛濫的話,就會導致溺愛,有些家長看到孩子成了眼瞎的人,覺得很對不起孩子,便同情心泛濫,不和孩子溝通情感,只知道從物質上滿足孩子的要求,這樣的結果是孩子們長大后無法獨立于社會。
2. 家長和特教教師避免對孩子們放任。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已經(jīng)眼瞎,沒有栽培的價值,甚至覺得給自己造成負擔,便對孩子放任自流,結果很容易造成孩子的自卑心理、情感貧乏、對人不信任等一系列心理問題。
3. 增設多點有利于他們增長技能的活動,比如帶動青年志愿者引領他們學彈古箏、唱歌;比如帶動社會愛心人士去參與他們的按摩訓練的體驗。同時,用積極的語言鼓勵他們,讓他們知道他們出可以憑借自己的手藝立足于這個世界。
總之,對于特殊學校的教育來說,關愛這個特殊群體的學生是要更講技巧和方式的,它對任教于特殊學校的在職老師有更高的心理學專業(yè)知識要求和心理疏導能力,任教于特殊學校的在職老師內心要比普通學校的老師內心更強大、包容度、接納度、欣賞度的更高的要求才能以身作則地影響某一方面有殘缺的孩子們。作為教師本身來說,我們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這種有目的有意識的關愛教育,使我們的特殊教育走向成功。
[ 參 考 文 獻 ]
[1]仇忠海,李敬.《中學心理健康教育》.
[2]簡·尼爾森,琳·洛特,斯蒂芬·格倫.《正面管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