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煒,羅 丹,李欽曾
(石河子大學 文學藝術學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經驗與知識生產
王志煒,羅 丹,李欽曾
(石河子大學 文學藝術學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生產既是一種在地化的本土知識體系的建構,又是一種基于學術共同體的一般性知識體系的建構。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經驗與知識具有重要的社會、文化、經濟和教育價值;其知識形態(tài)可區(qū)分為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兩個類型,呈現(xiàn)出顯著的普遍性、通識性和共享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生產應遵循整體性和開放性的原則。
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經驗;知識;生產
作為符號資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驗和知識對于當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組織結構的轉型,對于“美麗鄉(xiāng)村”文化建設、城鎮(zhèn)化建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功能和意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經驗是一種對源自村落或社區(qū)文化空間,由特定個體或群體所掌握的紛繁的、具體的生產生活的實踐活動或民俗事象的“親力親為”的感覺和記憶。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是運用知覺、概念、法則、技能、命題等形式對這一感覺進行科學、理性的記錄、描述、敘事和闡釋。從功能上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是村落(含部落、小鎮(zhèn)、鄰里……)文化、社區(qū)文化等地方性知識的重要表征,是區(qū)域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從所屬上來說,其知識是一種地方性知識,攜帶著強烈的本土或民眾文化的印記。從種差上來說,其知識是一種具有顯著的“‘地方性’‘整體性’‘口頭性’”[1]以及經驗性特征的本土化知識。從生產過程來說,其“知識構成是在規(guī)范的教育系統(tǒng)之外生產的”[2],既包含了特定文化范圍內活動當事人的真實體驗,又包含了專家、學者等局外人的“參與式觀察”和“他者的觀看”,還包含了基于學術共同體視野的跨地區(qū)、跨種族、跨學科的學理性抽繹。本文強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經驗與知識的價值,分析了在地化的民間經驗、文化遺產保護實踐進入地方性知識系統(tǒng)和課程系統(tǒng)中應該注意的問題。一方面這種知識生產為地方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爭取了更大的發(fā)展空間,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學者與民間的對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行動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機制、原則和方法支持。
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經驗與知識可為鄉(xiāng)土文化的復興、傳統(tǒng)社會價值的認同,以及鄉(xiāng)土社會秩序的重建、族群心理訴求的撫慰提供理論依據(jù)。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經驗與知識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民族國家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脈、國脈傳承延續(xù)的重要內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特定區(qū)域內族群生產生活信仰的“百科全書”,其中包含著豐富的人文地理、自然風物、宇宙知識、傳統(tǒng)生產、生活實踐和社會關系經驗、民間習俗、宗教信仰、價值觀念、思維模式等內容。21世紀以來,鄉(xiāng)土文化這種“以邊際效益遞減和精細化為特征的內卷化文化”[3]正被都市文化、工業(yè)文化擠壓到日益狹窄的境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使用者和接受者的生活環(huán)境、生計方式、審美趣味等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地化的民間經驗被沖擊得七零八落,地方性知識的建構迫在眉睫。“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身份訴求的時代,每個地方都希望能突出自己的獨特性”[4]。越來越多的政府管理者和學者群體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經驗和知識對于文化認同、道德培育、情感維系和心理撫慰的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經驗與知識可為農村文化生態(tài)的修復,“美麗鄉(xiāng)村”文化建設、傳統(tǒng)工藝振興、特色城鎮(zhèn)建設以及文化軟實力的彰顯和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構建提供理論依據(jù)。隨著全球一體化發(fā)展,人類社會需要突現(xiàn)文化多樣性,推進多元創(chuàng)造力的族群文化保護與發(fā)展模式。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驗和知識為新時代的文化生長提供了種子和基因。王文章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概念,馮驥才向社會各界呼吁保護傳統(tǒng)村落,張士閃強調農村的“禮俗治理”,文化部和教育部聯(lián)合啟動面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的培訓項目,其最終目的都會促進社會大眾對于鄉(xiāng)土文化發(fā)展的自信心重建,都會促進地方社會及其族群的文化認同,調和割裂的城鄉(xiāng)政治、經濟、文化生態(tài)。
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經驗與知識不僅是一種地方文化的象征、標識,還是一種重要的符號商品、符號文化和符號資本,是現(xiàn)代文化產業(yè)的重要資源,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經濟商業(yè)價值。貝拉·迪克斯認為,“‘遺產’不僅僅是被動的保護對象,而且是已經成為商人有利可圖的資源”[5]。目前,探索高效益、低耗能又環(huán)保的發(fā)展路徑已成為推動各國經濟社會文化轉型的主要思路。在后工業(yè)時代,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要資源的非物質經濟——符號經濟、創(chuàng)意經濟和文化產業(yè),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受到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也成為我國“十三五”時期的支柱性產業(yè)。符號經濟的核心是知識,要彰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化生產場域中的經濟商業(yè)價值,就必須首先建構其知識體系。
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經驗與知識中包含了豐富的教育要素,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的關鍵點?!蛾P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指出,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6],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驗與知識是重要的教育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經驗和知識中包含了豐富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識、藝術體育、社會實踐等方面的教育要素。教育中,一方面要培養(yǎng)學生對于文化平等、文化多樣性等文化發(fā)展理念的認同,對于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認同,對于崇德向善、見賢思齊、敬業(yè)樂群等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認同,對于求同存異、和而不同、中和泰和等中華人文精神的認同;另一方面還要讓學生了解鄉(xiāng)土文化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背后的生存智慧、思想哲學、精神價值以及文化政治意義;引導學生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fā)展的使命意識,進而增強對于鄉(xiāng)土文化的自覺和自信心。
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經驗是基于民眾日常生產生活這一特定文化情境所獲得的一種共同的“身體的感覺”和記憶的痕跡。表象、圖式、情感、意志、體驗、形象性、生動性是其主要特征。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表達應該透過民眾的日常生產生活經驗,直達民俗事象的內部并分析其內涵及其背后的知識本質,應該使用邏輯、抽象的概念術語和準確、理性的學理性描述,應該有相對寬闊的學術視野和較為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經驗要進入學校教育系統(tǒng),必須完成日常生產生活經驗向學科性知識的轉化,以及地方性知識向普適性知識的轉化。這對學校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生產提出了如下要求:一是構建基于“學科共同體”視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體系,探索其與學校知識體系之間的匹配與推動機制;二是剔除非客觀性、非理性、不穩(wěn)定性、非共享性、非批判性的知識要素;三是搭建在地化的民間經驗、地方性知識向學科知識、專業(yè)知識轉化的平臺。
根據(jù)知識的屬性及獲取或轉化的難易程度,可將其區(qū)分為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兩個類型。顯性知識致力于構建一個完整的意義系統(tǒng),具有很強的敘事性;源自傳統(tǒng)文化內部,具有意義的穩(wěn)定性和可闡釋性;多蘊含于考古文物、傳世文獻、民間文獻中,具有很強的客觀性;多以科學思維、科學語言、科學實驗為表現(xiàn)方式,具有很強的準確性和邏輯性。隱性知識“以一定環(huán)境中具體的身體結構和身體活動為基礎”[7],具有很強的“具身化”[7]、個體經驗性和情境依賴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技藝多掌握在特定傳承人群中,因此具有很強的個人性、私密性、封閉性,在可表述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非物質文化遺產依存于日常生產生活和社會關系網絡中,具有很強的內嵌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術、技能、技巧、技藝混合在一起,呈現(xiàn)出很強的混融性。由于缺少傳承人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遺存的文化空間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缺少身體的直接實踐感受和經驗,隱性知識的傳承在學校教育中表現(xiàn)出先天性的不足,這影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的深入發(fā)展。第一,學校教育傳承的知識必須是系統(tǒng)化、科學性、標準化、客觀化的知識,而非“原境”狀態(tài)下的知識?!霸谥袊鴤鹘y(tǒng)社會里,手工藝知識形態(tài)的客觀化程度一直很低”[8],“手工技藝的許多知識點具有模糊性,最精湛的內容往往無法言說”[8],因此隱性知識很難進入課堂教學體系。第二,依靠行業(yè)戶、師徒、家庭、親屬等社會關系網絡傳承的技藝口訣中包含的大量秘語、訣竅、口訣以及個體經驗和實踐感受以及非共享性知識,對其闡釋、證實、證偽以及轉化存在一定的困難。筆者認為當下學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傳承尚不具備傳授隱性知識的條件。
表1 非物質文化遺產顯性知識的構成
表2 非物質文化遺產隱性知識的構成
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全人類的文化遺產,其知識形態(tài)呈現(xiàn)出一定的普及型、普遍性、通識性和共享性。朝戈金教授用“知識共享伙伴”一詞來描述非物質文化遺產各生產主體之間的關系。從知識生產的參與者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持有人、呈現(xiàn)者、研究者、接受者、保護者、傳承者、傳播者和創(chuàng)新者等相關主體或“利益相關方”[9]共同構成了一種共享伙伴關系。從知識生產的參與機構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持有地區(qū)、社會組織、文化行政部門、高校、研究機構、商業(yè)機構也共同構成了一種共享伙伴關系。《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強調,“充分尊重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的主體地位,發(fā)揮領導干部的帶頭作用,發(fā)揮公眾人物的示范作用,發(fā)揮青少年的生力軍作用,……形成人人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生動局面”[6]。這就是對“知識共享伙伴”這一理論的具體運用。因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生產過程中,應該充分重視各種共享伙伴的協(xié)同作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生產,應當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依存的整體性
所謂“整體性”,即其在共時與歷時兩個層面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統(tǒng)合性或生態(tài)性的關系。它是一種囊括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人的存在、人的活動以及與自然、經濟、社會、政治諸方面的關系、規(guī)律、法則的知識體系。從知識生產的內容結構上來說,這種整體性既包含人對宇宙、自然與生產、生活方式的關系、規(guī)律、法則的認識,還包含人與宗教信仰、價值觀念、文化氛圍關系的認識,人與禮儀規(guī)制、節(jié)慶儀式、村落或社區(qū)的生產組織關系、社會制度關系的認識。從知識生產的主體上來說,這種整體性既包含傳承人的個體生理、心理要素,依存環(huán)境的生態(tài)性,知識共享伙伴的內外部結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還包含對傳承人群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文化主體地位的尊重,對民族精英的地位與作用的重視,以及對專家、學者等參與者身份的確認。
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生產應具有基于過去和面向未來的視野?!斑^去”,即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與口頭傳統(tǒng)、經典文獻、民間文獻、考古文物之間的關系;“現(xiàn)在”,即其知識與日常生活經驗、田野調查、社會語境、文化語境、時代精神之間的關系;“未來”,即其知識與生產方式變革、文化演替與變革、日常生活審美變革、道德信仰體系重建之間的關系。對待過去和現(xiàn)在,切忌“先立一論,趨史料以就我”,根據(jù)人為的主觀意圖或地方政府的意志任意地剪裁材料,甚至歪曲材料本意。對待未來,我們應該秉持開放性、動態(tài)性的發(fā)展觀,明確文化演替與變革的趨勢。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在地化的歷史建構和時代建構置于同一個系統(tǒng)中。
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生產納入對區(qū)域乃至國家的文化、藝術、社會、政治、經濟的認知系統(tǒng)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是民間知識、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政治的重要指標,是政治制度的重要體現(xiàn),是重要的商品符號和文化資本,是文化創(chuàng)意經濟的重要內容。無論是“藝術化的生活”,還是“生活化的藝術”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現(xiàn)代生活”的重要體現(xiàn)?!霸诔鞘鞋F(xiàn)代生活中,產生了新的富裕階層和中產階級,他們需要有新的象征體系和新的藝術形式來引導自己的高雅生活,塑造自己的社會形象。傳統(tǒng)的茶道、香道、花道,還有雅聚等,仿佛是恢復了古代的文人生活,高雅有情趣,但又是舒適的現(xiàn)代高科技享受的基礎上的古代文人式的藝術化生活”[4]。刺繡、枝條編織等傳統(tǒng)家庭生活必需品逐漸向具有獨立審美功能的陳設品轉化,茶器、香器、花器、佛珠等代表古人生活狀態(tài)的陶瓷、木器制品走進城市富裕階層、中產階級的日常生活,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民眾日常審美和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形態(tài)的開放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生產體現(xiàn)了不同利益、權力主體的主觀意圖以至協(xié)商、互動與博弈關系,承載了超越知識本身的重大使命,這就使其知識建構呈現(xiàn)出很強的開放性。但國際、政府、學者、民眾、媒體和市場等多個社會力量、權力關系和“知識共享伙伴”從各自的利益訴求出發(fā)來建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體系,經過一系列復雜的文化要素挖掘、符號生產乃至再造,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成為民族國家建構、區(qū)域文化建設、地區(qū)形象乃至話語建構的重要表征。這個過程承載了多個話語樣態(tài),攜帶了多個生產主體的意圖,是多種社會力量合謀臆想以及博弈的結果。從具有強烈地方印記的區(qū)域性文化走向具有普適性、通識性的公共文化,必須恪守科學的、冷靜的學術態(tài)度,突破直觀經驗的誤區(qū)和狹隘的民族主義的局限,確立終極的人文關懷精神和視野。
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形態(tài)具有很強的動態(tài)性。費孝通稱之為“活的歷史”“活的文化”,薩林斯認為“全球化的同質性與地方差異性是同步發(fā)展的”[4],方李莉稱之為“文化生態(tài)平衡的動態(tài)性”和“文化生態(tài)演替”[4]。第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不同的傳承人群所擁有,“‘非遺’是依附于人而存在的,人的存在是‘非遺’存在的前提,沒有人就沒有‘非遺’”[9];非物質文化遺產依存于不同的文化空間,以致成為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一部分,共時性和歷時性方面的特色認同使其呈現(xiàn)出很強的差異性。第二,生活共同體、學術共同體內部要素、外部關系的復雜性及其共同的文化創(chuàng)造,政府實踐對在地化知識建構的有意強化和推動,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生產呈現(xiàn)出很強的差異性。第三,“原生態(tài)”和“本真性”這兩個描述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狀態(tài)的詞匯逐漸被“活態(tài)性”所取代。在當下時空中尋找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臨界點變得非常困難,“幾乎所有的人類學家研究和描述的‘傳統(tǒng)的文化’,實際上都是新的傳統(tǒng)”[10]125,“所有的活態(tài)的文化都是在不停的運動中存在的,不變是暫時的,變才是永恒的”[4],“從時間上看,這種共同生活經驗并不只是一種過去的投影,而是仍然處在不斷流動中,處在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延伸之中”[11]98。由此,我們應該用理性、審慎的態(tài)度,運動、發(fā)展的眼光來對待這一知識建構的過程。
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視野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生產要具有一種開放性。它既要吸納其主體學科——民間文學的文本分析方法和民俗學、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法,又要借鑒歷史學的文物分析、文獻解讀方法,社會學的社會調查、實驗研究、區(qū)域社會史研究方法,還要借鑒一些跨學科研究方法,比如“華南學派”所倡導的從田野角度來解讀文獻的方法;葉濤教授整合碑刻、族譜等民間文獻交互參證和文本形態(tài)學分析相結合的方法[12]。
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具有很強的地方話語色彩,是一種在具體的時空語境下,由特定個體或群體所掌握并反映其生活認知經驗的、具體可感的、具有一定認同基礎、共同訴求和效力的在地化知識體系。從本質上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經驗的系統(tǒng)性整理及其知識生產既是一種在地化的本土知識體系的建構,又是一種基于學術共同體的一般性知識體系的建構;學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生產是一個動態(tài)化的過程,既包含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協(xié)同發(fā)展,又包含了全球化與多樣性的協(xié)同發(fā)展,還包含了世界范圍內非西方文化體系內部所孕育的傳統(tǒng)文化復興的浪潮。
[1]杭間.本土知識體系與傳統(tǒng)研究[J].東南文化,2002,(8).
[2]孫發(fā)成.非遺保護背景下民間傳統(tǒng)手工藝知識體系的構建[C]//浙江師范大學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集刊,2014,(11).
[3]高小康.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鄉(xiāng)土文化復興[J].人文雜志,2010,(5).
[4]方李莉.有關“從遺產到資源”觀點的提出[J].藝術探索,2016,(8).
[5]貝拉·迪克斯.被展示的文化——當代“可參觀性”的再生產[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26
[6]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Z].2017-01.
[7]張朵朵.風險中的具身知識:設計師介入地方傳統(tǒng)手工藝的人類學反思[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6,(2).
[8]邱春林.“共享性技術”與手藝人的成材之路[J].民族藝術,2010,(3).
[9]朝戈金.知識共享伙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民族志立場[J].西北民族研究,2012,(2).
[10]馬歇爾·薩林斯.甜蜜的悲哀[M].王銘銘,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0.
[11]David Carr,Time,Narrative and History,Bloomington/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6.
[12]程夢稷,葉濤,等.在地化的“非遺”話語——《民間文獻與民間傳說的在地化研究》問答、評議與討論[J].民族藝術,2016,(4).
Folk Experience in the Localization and the Produ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Know ledge
WANG Zhi-wei,LUO Dan,LI Qin-zeng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Arts,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Xinjiang 832003,China)
The produ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know ledge is bot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ocalized know ledge system of localization and that of a general know ledge system based on academic community.That folk experience and know ledg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ve important values for society,culture,economy and education.The know ledge form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explicit know ledge and implicit know ledge,revealing remarkable features as universality, comprehensiveness and sharing.The know ledge produ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hould follow such principles as integrity and opennes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folk experience;know ledge;production
G112
A
1671-0304(2017)04-0107-05
2017-03-20 [網絡出版時間]2017-08-24 0:09
王志煒,女,河北阜城人,石河子大學文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石河子大學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從事藝術教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研究。
URI: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5.1210.C.20170824.0009.006.html
(責任編輯:李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