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文
(成都市龍泉驛區(qū) 洛帶客家文化研究院, 四川 成都 610108)
·巴蜀文史·
唐宋時期成都東郊“瑞應禪院”源流考述
劉倩文
(成都市龍泉驛區(qū) 洛帶客家文化研究院, 四川 成都 610108)
隋唐時期,成都東郊的民間信仰比較松散。隋時信女“褚信相”因在當?shù)厣⒅酀竦纳婆e被后世立祠祭祀,漸成為當?shù)孛耖g神祗,祭祀方式也由感恩報德轉(zhuǎn)向“靈異祥應”。唐中后期佛教信仰增入,法潤禪師、知玄法師兩位佛教高僧住持期間,把“圣母院”建成一座兼具佛教和民間信仰的寺院。北宋中后期造神運動社會背景下,地方官紳為掩飾自然災害、宣揚政績,不斷靈異化“圣母院”。最終“圣母院”在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獲得“瑞應禪院”的賜額,反映了成都東郊民間信仰至此達到了頂峰。
成都東郊;民間信仰;佛教
(一)地方信仰
洛帶地處成都東郊,屬于古蜀文化的核心區(qū),而古蜀文化素有尚巫的傳統(tǒng),故蜀地民間信仰似也頗受尚巫傳統(tǒng)的影響。洛帶燃燈寺最早起源是“信相祠”。據(jù)史料記載,“信相祠”的出現(xiàn)很可能就與蜀地尚巫風俗相關(guān)。宋人蘇惲《靈泉縣①圣母堂記》載:
謹按隋開皇中,褚氏名信相,自江都來,本唐安郡青城縣黑水溪人也。黃冠草帶,幼悟佛心,葛帔練群,夙參法要。先游方外,首下此山,端擇勝趾,芟薤芒枋,科樹栝柏,塵初地之位,刨安居之漸。偃息禪梵,韜秘聲味勤事大雄氏教,本為空寂師表,日遁月進,精一無怠?!m值歲歉田稼,民傷饑饉,則持龍頭小鐺散粥而飼之,救拯生聚,眾給千萬,活病充疲,咸告豐飫?!钪咧钙涔实刂渺羲詺w其靈,俗議習傳,號曰“米母院”。[4]106
(二)佛教因素的增入
隋唐時期四川地區(qū)的佛教主要受禪宗的影響,信女“褚信相”的信佛活動可能就是受禪宗影響?!笆ツ冈骸钡陌l(fā)展和唐代佛教史上著名的唐武宗滅佛事件關(guān)聯(lián)極大。武宗滅佛導致佛教寺院在四川地區(qū)的衰微,后才有唐宣宗倡導興佛,時任成都府尹白敏中①在蜀地響應興佛。于是,“圣母院”遂成為四川興佛的首座寺院,并獲得極高的地位。如《靈泉縣圣母堂記》載:
時革宣皇大中九載,白丞相敏中按節(jié)右蜀,首謀興建。尋得法潤禪師主之。仍訪遺基,再葳能事……逮咸通中,悟達國師知玄由長安來,觀兩蜀名地,寓此僑隱,亦繼住持,因題為圣母院,其山亦從而名之。[1]106
清人巫一峰《信相寺圣母碑記》載:
至唐武皇時,有擯佛毀寺之條,而此寺與塔遂廢。迄節(jié)度使白公至蜀,聞其靈異,命法潤禪師訪其遺跡,所存者惟像,復建祠祀之。[1]735
另外,鞏固“米母院”在佛教寺院中的地位,則與知玄法師住持因緣密切?!爸◣煛笔论E載于《宋高僧傳·唐彭州丹景山知玄傳》,知玄本眉州洪雅人,曾講學于成都大慈寺,聽眾前后萬余人,為蜀中名僧。后于京師游學,先受唐文宗召見,后與唐武宗辯神仙之術(shù),得罪唐武宗被迫“歸巴岷舊山”。唐宣宗時再起,唐僖宗更是賜號“悟達國師”。知玄法師在唐宣宗時得到極大重視,當知玄法師入京“歸上國寶應寺”,受到唐宣宗的重視成為三教之首稱為“國師”。[5]129-133后唐僖宗違難西蜀,向歸蜀的知玄法師問道,曾賜其法號“悟達”,故稱之為“悟達國師”。唐懿宗咸通年間(860-872年)悟達國師(知玄法師)來蜀地僑隱,并繼任該寺住持。宋人追述道:“逮咸通中,悟達國師知玄由長安來,觀兩蜀名地,寓此僑隱,亦繼住持,因題為圣母院,其山亦從而名之?!盵1]106其時,“米母院”更名為“圣母院”其山改稱“圣母山”。悟達法師任住持期間,“圣母院”在基層社會的影響必然進一步擴大。
(三)祈雨靈應——地方民間信仰的光大
余常考唐《隱逸傳》,然后知真人之事非有荒忽詭異之跡,而皆可究也……至其跡顯晦不常,然而人所共傳者,每每于夢中以藥石愈人疾。
(四)宋廷敕賜“瑞應禪院”
宋人筆下詳細記述了宋廷敕賜“瑞應禪院”的過程。如《靈泉縣圣母堂記》載:
(一)北宋時期民間信仰發(fā)展
(二)“瑞應禪院”敕賜的過程
(三)“瑞應禪院”與基層社會治理的關(guān)系
注釋:
①關(guān)于“瑞應禪院”的歷史作簡略梳理,宋時的“瑞應禪院”就是當前洛帶古鎮(zhèn)中著名的古寺——燃燈寺。其最初的源起是隋唐時期的“信相祠”,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敕賜為“瑞應禪院”,明清時易名為“燃燈寺”。明清后燃燈寺名沿襲至今。
②洛帶古代行政沿革,在唐貞觀十七年(643年),分成都縣東偏置蜀縣,洛帶即為成都府蜀縣轄地;唐天寶元年(742年)改為靈池縣;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名靈泉縣;此文為北宋人所作,時為靈泉縣名。
[1]【美】芮樂偉·韓森,著,包偉民,譯.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M].上海:中西書局,2016:6.
[2]劉黎明.論宋代民間淫祠[J].四川大學學報,2004(5):95-101.
[3]段玉明.西南寺廟文化[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
[4]龍顯昭主編.巴蜀佛教碑文集成[M].成都:巴蜀書社,2004.
[5]【宋】贊寧.宋高僧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7:8.
[6]嚴耀中.佛教戒律與中國社會[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
[7]【明】楊慎.全蜀藝文志[M].北京:線裝書局,2003.
[8]【元】脫脫,等.宋史·禮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5.
[9]康文籍.宋代四川地區(qū)民間信仰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9.
[10]【美】韓森,包偉民,譯.變遷之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1]國家圖書館善本金石組編.宋代石刻文獻全編·二[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12]林國平.去巫化與正統(tǒng)化:民間信仰的生存和發(fā)展之路——以福建民間信仰為例[J].世界宗教研究,2013(1):31-38.
[13]林劍華.宋代淫祀與官方政策[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6.
B947.71
A
1004-342(2017)05-35-06
2017-02-12
劉倩文(1989-),女,成都市龍泉區(qū)洛帶客家文化研究院職員。
(責任編輯劉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