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鑫
摘 要:本文通過探究浮選中兩種典型起泡劑的界面性質,結果表明離子型捕收劑的界面張力相較于同濃度的非離子型起泡劑低,起泡能力更強;而離子型起泡劑的擴張模量比非離子型起泡劑大,泡沫的穩(wěn)定性更好。隨著濃度的上升,離子型起泡劑的表面張力下降,擴張模量上升,起泡能力增強,穩(wěn)定性上升;非離子型起泡劑濃度上升,表面張力與擴張模量均下降,起泡能力增強,泡沫穩(wěn)定性下降。
關鍵詞:浮選;起泡劑;界面性質
泡沫浮選是在固,液,氣三相互相接觸的界面進行的,實質是利用礦物與脈石表面潤濕性的差異來進行分選。浮選藥劑主要是通過改變三相界面的性質來調節(jié)浮選效果的。調節(jié)氣液界面的浮選藥劑統(tǒng)稱為起泡劑。起泡劑濃度上升對泡沫半衰期變長,泡沫的穩(wěn)定性增強。起泡劑濃度增大,表面張力與表面粘彈性都有變化。說明起泡劑對泡沫穩(wěn)定性影響的本質是改變了溶液體系的性質,尤其是表面張力、表面粘彈性等。
本文將通過研究十二烷基硫酸鈉以及仲辛醇的界面性質,探究不同起泡劑界面性質的差異與起泡劑濃度對界面性質的影響。
1 試驗方法
本次試驗采用泰克里斯公司生產的界面流變儀來測量起泡劑的表面張力。其原理為上升氣泡法。測量擴張模量的基本原理為小幅低頻震蕩法,通過刺激氣液界面表面積面積以一定的正弦周期變化,記錄周期內表面面張力的變化梯度,計算界面擴張模量。
2 試驗結果與分析
2.1 十二烷基硫酸鈉的界面性質
十二烷基硫酸鈉溶液的表面張力隨濃度的變化趨勢如表1所示。十二烷基硫酸鈉的表面張力隨著濃度的上升逐漸增大,當到達1×10-3mol/L時,表面張力趨于穩(wěn)定,不再變化。表面張力下降的速率隨著濃度的增大減小。當濃度上升時,更多的十二烷基硫酸鈉分子排布在泡沫表面,使體系的表面能下降,溶液起泡能力增強;當分子含量趨于臨界膠束濃度時,相當于表面活性劑分子已經密集排布在泡沫表面,泡沫的破裂與生成基本穩(wěn)定,溶液的起泡能力不再增強。結合十二烷基硫酸鈉的性質,可以推測,十二烷基硫酸鈉溶液的臨界膠束濃度約為1×10-3mol/L ,并且在十二烷基硫酸鈉溶液中,起泡能力與溶液體系的表面張力負相關。表面張力越低,溶液起泡能力越強,當達到溶液臨界膠束濃度時,起泡能力達到最大。
十二烷基硫酸鈉溶液的表面擴張模量表1所示。
十二烷基硫酸鈉溶液的擴張模量隨著濃度的增大而增大。因為濃度越大,被干擾的液氣界面分子膜通過擴散交換恢復表面動態(tài)平衡的時間就越少。該過程有兩個方面,一是指十二烷基硫酸鈉溶液分子在液氣界面分子膜同液相中的分子進行擴散交換;二是指十二烷基硫酸鈉分子在液氣界面分子膜上重新排列的過程。當泡沫表面積受到震蕩時,部分十二烷基硫酸鈉分子從液體中被吸附到氣液界面分子膜上,如果溶液濃度低,活性分子少,十二烷基硫酸鈉分子就會耗費越多的時間來修復界面表面積變化引起的表面濃度梯度差,因而表面張力的變化幅度就比較小,擴張模量相對較低。
2.2 仲辛醇的界面性質
仲辛醇溶液的表面張力變化趨勢如表2所示。隨著濃度的上升逐漸降低,濃度較低時,表面張力下降快;濃度較高時,表面張力下降慢。當達到一定濃度時表面張力趨于穩(wěn)定,說明仲辛醇達到臨界膠束濃度時,表面張力最低,整個體系的表面能最低。
由表2可知,仲辛醇體系的粘彈性也受濃度的影響,隨著濃度上升,仲辛醇的擴張模量隨之減小。濃度較低時,擴張模量下降較快;濃度較高時,擴張模量下降變慢。說明仲辛醇濃度增大,影響了泡沫受到形變力后恢復原狀,對泡沫穩(wěn)定性下降。
仲辛醇的表面張力大于十二烷基硫酸鈉,所以其起泡能力遠弱于十二烷基硫酸鈉溶液,隨著濃度的上升,仲辛醇溶液的起泡能力越強,當達到臨界膠束濃度時,起泡能力最強,之后濃度上升,起泡能力變化不大。
3 結論
①隨著起泡劑濃度上升,表面張力下降,起泡能力變強。離子型起泡劑的擴張模量隨濃度上升而變大,泡沫穩(wěn)定性增強;非離子型起泡劑的擴張模量隨濃度上升而減小,泡沫穩(wěn)定性下降。
②離子型起泡劑的表面張力小于非離子型起泡劑的表面張力,因此非離子型起泡劑的起泡能力較弱,離子型起泡劑氣泡能力強。離子型起泡劑生成的泡沫比非離子型起泡劑生成的泡沫穩(wěn)定。
參考文獻:
[1]MYERS D,邁爾斯,大誠,et al.表面,界面和膠體:原理及應用[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5.
[2]趙國璽.表面活性劑物理化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