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倩
一、前言
加涅曾在(教學設計原理)(1988年)中界定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tǒng)化、規(guī)劃教學系統(tǒng)的過程。教學系統(tǒng)本身是對資源和程序作出有利于學習的安排?!?教學設計不同于教案,教案往往只從教材或教師設想的問題出發(fā),思考如何完整地完成本節(jié)課,較少從學生掌握該語言現(xiàn)象時會出現(xiàn)哪些問題來考慮教學的。教學設計卻是從學生的問題出發(fā)來設計教學的,設計老師說什么,猜測學生會說出什么,老師又如何應對。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和老師的思維碰撞,將舊知識和新知識融合在一起,解決新舊知識的矛盾。
新課改從“三維目標”教育升級為“核心素養(yǎng)”教育,在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中的“科學精神”提出: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將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放在相當重要的位置,讓學生“會學”“會問”“會辨”。將培養(yǎng)學生思維習慣設計到教學中,使得課堂方式豐富,真正做到寓教于樂。
二、初中英語課堂設計與學生思維習慣培養(yǎng)的淺探
教學設計作為課堂的核心,整個課堂圍繞著設計充分進行活動。如何處理教材,把握重點,又如何在教學活動中達到目的,這是教師在備課時應該充分考慮課堂的可控性與活躍性。智育和德育不可只說其一,知識與方法不可一分為二,若是將思維習慣的培養(yǎng)加入課堂設計,豐富課堂形式,一方面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提升學生學習方法,另一方面也讓課堂為達到教學目的之余,提高學生在往后運用中的綜合素質。
仁愛版英語教材一個話題中分為Section A, Section B, Section C, Section D, A和B部分是基礎部分,C部分為閱讀或擴展運用,D部分為話題總結。
1.基礎部分中的教學設計對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
初中生的抽象邏輯思維還是以經驗為主,在講到概念性的東西或舉一反三時,還需要更多的實物或感性經驗的支持。為引起學生興趣,讓學生快速進入英語環(huán)境的學習狀態(tài),多以大量的圖片呈現(xiàn)新詞,視覺匹配單詞形成新的記憶,然后在進行詞與句子的匹配,突出新詞的語境氛圍。這樣的課堂設計給學生帶來的思維模式就是“圖—詞—句”,學生能夠見圖說物,加快輸入和輸出之間的反應。
2.閱讀或提升部分的課堂設計對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
2016年12月28日,貴州省興義市陽光書院英語組舉行智慧課堂同課異構大賽,針對仁愛版八年級上Unit 4 Topic 3 Section C 的內容四位教師從不同方向進行教學活動。①第一位教師讓學生以閱讀材料為劇本,演出閱讀內容并錄制視頻,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動作與內容匹配;②第二位教師針對閱讀主題進行辯論賽,鼓勵學生拋開課本,散發(fā)思維;③第三位教師課上即時訓練深層閱讀,引導學生學一點得一面;④第四位老師指導學生根據(jù)閱讀制作思維導圖,讓學生自己動手做思維導圖得到的效果遠遠大于老師直接呈現(xiàn)導圖。人的思維個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創(chuàng)新性等方面所表現(xiàn)的水平和特點。學生能分類、概括信息,建構新概念;分析、推斷信息的邏輯關系;正確評判各種思想觀點,理性表達自己的觀點,具備初步用英語進行多元思維的能力,是初中教師教學的目標之一。
3.總結部分的課堂設計對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
學生由小學升上初中,思維慣于教師說學生聽,對事物的來源興趣不高,但是中學時段的學生有了初步的推理思維和邏輯思維。將課堂還給學生,由學生主導。大多教師課后要求學生復習筆記本,錯題本,寫個考后總結反省。課后的學生監(jiān)控是不定性的,若是培養(yǎng)學生總結思維能力,不定性就能提升為可控范圍內。常規(guī)英語課堂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Summary,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本課學習內容,是提示學生每日一復習,每個話題有個Section D是提示學生每時段一復習。假設Section D都由學生組織復習,小老師們會如何組織自己的板塊知識,分清重難點、易錯點,如何組織語言能將學到的東西,通俗易懂的轉述給別人。通過所學知識進行梳理、歸納,可以鞏固舊的知識,同時也可以達到預習新知識的目的。同時,通過總結加強記憶、加深理解,有利于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為學習打下長久的基礎。如果能及時總結自己的知識系統(tǒng)、掌握知識聯(lián)系、明晰知識規(guī)律,就有助于他們更好地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4.課堂設計的細節(jié)對學生思維習慣的影響
教學設計不僅僅局限于設計活動如何進行,從教師踏入教室開始,任何細節(jié)都將影響學生所想所為。語言非常講究書寫,從板書到批改作業(yè),都要給學生一個正確的示范要求,對學生書寫提出要求再加上正確的引導,久而久之學生的書寫就會自然修正。板書的設計又利于學生有條理的跟著教師思路,便于歸納總結所學知識內容;提問方式的不同可轉化學生的思維方式,初中生多直線性思維,缺乏多變運用,如問“How does he like the house? ” “Does he like the house?” “What does he think of the house?”注意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行為的評價和說話方式,作為一個教師,一個非常普遍的教育行為就是通過話語和學生進行溝通,表達自己的觀點,指點學生的行為,維持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多用積極和鼓勵的語言表達,拒絕語言暴力,當一個學生因為搗亂影響課堂,教師讓他起立,在大家都以為他要被訓斥時,教師說:“是不是剛剛舉手回答問題,老師總是沒叫你,不好意思,現(xiàn)在你能幫助大家回答這個問題嗎?”正能量的語言是會傳染的,換個角度處理矛盾,也能讓學生感受到從積極的方面處理問題。
教學設計對學生思維習慣的培養(yǎng),與其說是培養(yǎng),不如說是模仿。習慣有被動養(yǎng)成的,也有主動模仿形成的,模式是生活中及其常見的行為,是迅速得到信息,掌握技能的有效方法。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深入思考課堂每個細節(jié)的設計,將思維的培養(yǎng)融入到教學活動中,以輕松自然的狀態(tài)順利過渡,提高課堂效率并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根據(jù)不同課型和學情,采取多種方法設計探究的、積極的情景,實現(xiàn)課堂師生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