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強
摘 要: 地域民族文化資源與當?shù)氐奈幕瘋鹘y(tǒng)相關聯(lián),是人們對故土家園的歸屬與認同的精神紐帶。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充分借助各個地域的民族文化資源,以此為媒介,讓群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心理上增強親近和認同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要與日常生活、百姓行為息息相關,立足地域民族文化資源,從各民族的歷史文化中挖掘愛國主義傳統(tǒng),利用民俗文化引導各族群眾樹立公正、守法的意識,在對外文化交流中彰顯民族地域的特點和活力。
關鍵詞: 河池 地域民族文化資源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自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中共中央高度重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會上提出:“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fā)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要注意把我們所提倡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要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業(yè)規(guī)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約、鄉(xiāng)規(guī)民約、學生守則等行為準則,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人們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迸嘤哇`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與公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連,而地域民族文化資源則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基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項常抓不懈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立足地域民族文化資源,從中汲取豐富的養(yǎng)料。
一、地域民族文化資源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基礎
地域民族文化是指在一定歷史時期內各地民族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并發(fā)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獨有特征的文化,包括物質層面的文化和精神層面的文化,尤以精神層面的文化為主。地域民族文化因其深厚的歷史積淀和鮮明的地域特色成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并以人們日用而不知的方式影響著當?shù)厝藗兊乃季S方式和價值觀。
地域民族文化資源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深厚的人文根基和力量源泉。任何一個個體的成長過程都離不開他所生活的文化環(huán)境,并在其所處文化環(huán)境的浸染中實現(xiàn)個體的成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要是借由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倡導達到培育和踐行的目的。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可停留于口號式的宣教。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必須與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尤其是用好各地獨有的地域民族文化資源。
任何一種社會價值觀都必然與此價值觀所賴以生存的民族文化資源相關聯(lián),更與本民族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相關聯(lián)。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植根于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土壤,不能自說自畫。地域民族文化資源以豐厚的歷史積累和獨有的地域特點成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頭活水。
二、地域民族文化資源是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豐厚的滋養(yǎng)
地域民族文化資源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文化資源,可以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與智力支持。只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深地植根于地域民族文化資源中,將來他們才有可能以最小的阻力進入當?shù)毓竦娜粘I钆c行為規(guī)范中,成為公民日用而不知的自覺的基本遵循,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任何人都處在各自不同的文化區(qū)域之中,個體長久地處在特定地域文化氛圍的包裹之中,也就耳濡目染地不自覺地受到該地域民族文化的熏陶,自覺地對該地域民族文化產生與生俱來的親近感。那些留存在本地域的獨特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及反映這些歷史與風情的遺跡、文物、博物館、烈士陵園和杰出人物等都成為一種極富地域特色與感染力的文化資源。深入發(fā)掘存在于地域民族文化中的思想和教育資源,利用這些思想和教育資源,融合愛國、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提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社會主義國家,各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之中,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民族文化。廣西河池市地處廣西西北邊陲、云貴高原南麓,是以壯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城市,長久以來形成了具有獨特地域特點的河池民族文化,擁有多樣的民族文化資源,如紅色文化、銅鼓、白褲瑤文化、丹文化等,它們是河池地域民族文化的代表。
(一)紅色文化,筑核心價值觀。
紅色文化是指中國共產黨人、一切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與改革中共同創(chuàng)造的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先進文化。河池作為革命老區(qū),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河池既是中國共產黨右江革命根據地的策源地,又是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戰(zhàn)斗過的地方,還是中國農民運動三大領袖之一——韋拔群的故鄉(xiāng)。不論是民主革命時期,還是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河池各族人民都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與犧牲。在新中國1955年授予少將以上軍銜的17名廣西籍將領中,河池籍有7人。河池全市有9個縣市108個鄉(xiāng)鎮(zhèn)屬于革命老區(qū),現(xiàn)今全市保留的紅色革命遺跡有:東蘭縣革命委員會舊址──東蘭武篆魁星樓、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列寧巖、紅七軍二十一師師部舊址、東蘭革命烈士陵園、金城江公園革命烈士紀念碑等。如此眾多革命遺跡和遺址,無不彰顯著河池地區(qū)各族人民豐富的革命斗爭精神和厚重的紅色文化,與“富強”、“平等”、“愛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每一處革命遺跡都能映射出革命先烈們的崇高理想與信念及偉大的愛國情感。這些既是對當代大學生進行革命理想信念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寶貴資源,更是對全體社會成員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載體。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紅色文化的價值觀具有高度的內在一致性,要以紅色文化為依托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離開對中國共產黨紅色文化的傳承而孤立地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喪失領導力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就成了一句空話。
(二)銅鼓、白褲瑤文化,傳承傳統(tǒng)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tǒng)、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自己的精神命脈?!钡赜蛎褡逦幕Y源體現(xiàn)了優(yōu)秀的民風民俗,是民族精氣神的集中反映。作為“銅鼓之鄉(xiāng)”的河池,保存銅鼓有1458面,占全世界傳世銅鼓數(shù)量的60%,是名副其實的世界銅鼓之鄉(xiāng)。銅鼓文化蘊含了河池各個少數(shù)民族共有的精神財富,既是河池各民族智慧的結晶,更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今時今日,古老的銅鼓習俗仍然是盛行于河池各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的民俗傳統(tǒng),如白褲瑤民族的打銅鼓、壯民族的青蛙節(jié)打銅鼓求雨儀式等,都是體現(xiàn)河池民族地區(qū)銅鼓文化的活化石。2006年河池市“壯族銅鼓習俗”被國務院批準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河池市“銅鼓習俗”被列為國家文化部申報聯(lián)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備選項目。銅鼓,既是祭祀的重要樂器又是指揮戰(zhàn)爭傳送信號的重要工具,既是權力與財富的象征更是團隊與合作精神的象征。銅鼓文化對于增強民族凝聚力,傳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各民族的和諧、友善具有重要意義。endprint
白褲瑤民善良憨厚、勤勞勇敢,能歌善舞,有著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其中以奇特的服飾文化、銅鼓文化、陀螺文化、婚葬俗文化等最具民族特色。河池南丹縣境內的白褲瑤民族,其傳統(tǒng)服飾獨特,展現(xiàn)著白褲瑤民族的風情。男子服飾上穿黑色長袖衣,下著及膝白色大襠褲。女子一年四季穿著藍底繡紅邊的百褶裙,冬季上穿黑色長袖衣,夏季上穿斑斕的花掛衣,掛衣圖案因宗族而異,掛衣前胸后背各為一塊方布,肩布相連,下擺相扣,掛衣后繡有一個正方形圖案,形如印章,體現(xiàn)了白褲瑤服飾的獨特魅力。白褲瑤服飾工藝制作全過程為養(yǎng)蠶——紡紗——跑紗——曬紗——梳紗——織布——在粘膏樹上采粘膏——蠟染描圖——蠟染布,其服飾從原料到成品需經過幾十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獨特的工藝和制作流程,完全由手工制作而成。一套瑤裙從紡線到成裙,需要兩年左右的時間。2006年里湖瑤族鄉(xiāng)傳統(tǒng)工藝制作的白褲瑤服飾,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河池白褲瑤族甘河民俗風情旅游村對外開放后,做工精、式樣新的白褲瑤服飾以其唯一性、獨特性,突破了地域之限,成為世界民俗學界普遍認同的古樸文化之一。當?shù)卣呀⒌陌籽潿幧鷳B(tài)博物館,為使獨具地域特色的白褲瑤傳統(tǒng)文化有效傳承保護、開發(fā)利用提供了基礎條件。
河池獨具特色的銅鼓文化和白褲瑤文化,對于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民族地區(qū)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民族地域的富強、和諧、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三)丹文化。
河池南丹簡稱“丹”?!暗ぁ保吹ど?,是紅色之中的精華,更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思想中正直和精忠的精神象征。因此,“丹”在中華文化中一向都是積極正面的象征,由“丹”引申而來的人的性格,諸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喻示著為國為民不計個人得失,不計個人安危的忠貞與美好,由此也象征著南丹人文精神領域里忠于職守的特質?!暗の幕笔侵改系さ赜蛭幕目偡Q,包括南丹的歷史風情、非物質文化遺跡、傳統(tǒng)習俗和民間節(jié)慶活動等,這之中尤其以具有影響深遠的土司文化為重。土司文化對“丹文化”的發(fā)展影響最深遠?!巴了疚幕?,是指北宋年間,壯族土酋莫洪納土歸宋后,北宋政府賜新印“南丹州印”欽定莫氏為世襲土司,管理南丹。自此之后,土司制度在南丹延續(xù)了近千年,莫氏一族——作為南丹最原始、最古老的家族之一——對“丹文化”的發(fā)展影響深遠。
“丹文化”是河池地區(qū)多民族在長期聚居與融合之中形成的地域民族文化。在河池地區(qū)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南丹境內各民族文化長期共存,相互影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孕育了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文化?!暗の幕迸c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具有一致性,更能在日常生活中影響每個人的心靈。
三、利用地域民族文化資源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考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中共中央在凝練中國各個地域民族文化精神的基礎上升華而來,又必將透過各個地域民族文化資源而體現(xiàn)并傳導出來。各個地域的民族文化資源,博大精深,都與當?shù)鼐劬用褡宓娜粘I蠲懿豢煞?,是當?shù)鼐劬用褡逍纬蓪Ρ久褡宓恼J同感和歸屬感的精神紐帶。因此,我們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勢必要充分發(fā)掘當?shù)氐牡赜蛎褡逦幕Y源,以當?shù)氐拿褡逦幕Y源作為切入點,讓群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心理上有親近和認同之感。但是目前各地對地域民族文化資源的研究與發(fā)掘的重視程度不夠,對地域民族文化資源的了解不多,很難在實際中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地域民族文化資源有效地結合起來,更談不上積極主動地運用。為了進一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解放思想,創(chuàng)新思路,多角度、多渠道地把地域民族文化資源融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地域民族文化資源,在多元中立主導、在多樣中謀共識,承認多元但還是要立主導,承認多樣但在多樣中還要謀共識,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地域民族文化資源。只有有效地利用這個深深扎根在當?shù)厝嗣裥闹械牡赜蛎褡逦幕Y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才能從精神層面的“認知”落實到人民的實際行動中。
(一)從各民族的歷史文化中挖掘愛國主義傳統(tǒng)。
在發(fā)掘各民族地域歷史文化的過程中,借助本民族主要英雄人物的故事、歷史人物的愛國事跡,引導本民族群眾愛惜業(yè)已形成的各民族之間團結互助友愛的民族關系,傳承愛國主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河池地區(qū)聚居的8個少數(shù)民族曾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歷史文化:1977年,都安九楞山洞發(fā)現(xiàn)了距今2—6萬年的4枚史稱“九楞山人”的人類牙齒化石。1990年—1992年,廣西文物工作隊在河池區(qū)域內發(fā)掘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時代的打制和磨制石器。2004年,廣西文物工作隊在對都安瑤族自治縣北大嶺遺址的發(fā)掘中,共發(fā)現(xiàn)新石器時代中期和晚期、戰(zhàn)國、漢代、宋至明清5個時期的大量文化遺物。此外,河池的銅鼓文化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由此觀之,河池地區(qū)的古代歷史就是圍繞著民族團結與國家統(tǒng)一的這一主線開展的。
利用網絡等宣傳工具,圍繞民族地區(qū)的地方革命歷史策劃一系列公益專題片,利用本土的民族文化資源,提倡愛國、自由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明朝中葉以來,河池各族人民為保家衛(wèi)國開展了一系列的愛國斗爭:明正德年間,東蘭州第二十二任土司韋正寶、第二十三任土知州韋虎臣先后奉調率東蘭、那地、南丹土州狼兵,馳赴廣東惠潮等府剿滅侵犯我東南沿海地區(qū)之日本倭寇;嘉靖年間,韋虎臣子韋起云奉調狼兵,在與倭寇血戰(zhàn)的江浙會戰(zhàn)中,取得勝利;隆慶年間,東蘭州第二十五任土司韋應龍奉命率狼兵在南海衛(wèi)掃除了倭寇殘部,此次平倭戰(zhàn)役也標志著明朝抗倭戰(zhàn)爭的結束。近代以來,河池各族人民又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封建斗爭:1925年,韋拔群在列寧巖開辦了廣西第一所農民運動講習所,為廣西革命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的農民運動干部。1929年,鄧小平等領導發(fā)動了百色起義,創(chuàng)建了紅七軍和右江蘇維埃政府,并建立了右江革命根據地??箲?zhàn)爆發(fā)后,河池各族人民率先在廣西成立抗日救亡組織,組建抗日自衛(wèi)隊和游擊隊開展敵后對日斗爭,配合全國的抗日斗爭。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又領導桂西人民解放軍,先后舉行了萬岡起義和鳳山起義,對推進中國的民主進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endprint
(二)利用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引導各族群眾樹立法治的意識。
用各民族獨具一格的民族文化品牌,借助其民族文化品牌優(yōu)勢傳播核心價值觀,鑄造各地域之民族精神,樹立各地域之民族形象。瑤族史詩《密洛陀》就誕生于河池地區(qū)。“密洛陀”被布努瑤族人民崇敬為人類的創(chuàng)世女始祖,她有神通,創(chuàng)天地、造房子、開土地,是屬于開天辟地的創(chuàng)世主,為瑤族建立了不朽之功勛。此神話史詩反映了先民原始的想象力和思想,歌頌了人類在與自然界的斗爭中表現(xiàn)出的無窮創(chuàng)造力。在河池少數(shù)民族民間文化的長河中,劉三姐歌謠更是熔民間傳說、民間歌謠及小戲、說唱文學等體裁于一爐的民間作品的典型代表,其從天文地理、神話傳說、歲時農事、社會生活到倫理道德、戀愛婚姻等各個方面,真正是地域民族文化資源多樣性的“文化寶庫”。
利用豐富多樣的民俗文化,借助民俗民約、倫理禁忌積極引導各民族人民樹立誠信、友善、公正、法治的意識。河池各地的少數(shù)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節(jié)日,如壯族的“螞拐節(jié)”、毛南族“分龍節(jié)”、苗族“蘆笙踩堂”、仫佬族“走坡節(jié)”和“依飯節(jié)”、水族“端坡”等。另外還有一些獨具特色的民間音樂舞蹈,如壯族螞拐節(jié)、壯族春榔舞、瑤族銅鼓舞、苗族蘆笙舞等。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中無不蘊含著本民族的民族習俗和道德禁忌,民俗文化作為少數(shù)民族特有的精神家園,積極把這些民俗文化資源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活動中,既能有效加強各族群眾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能寓教于樂。
(三)借助對外文化交流凸顯地域民族的優(yōu)勢和活力。
河池地區(qū)是各個民族交錯聚居的匯合之地。河池地區(qū)各個民族在長期的相互交流與多元文化雜糅共處中形成了彼此尊重、團結友善、平等和睦的生存之道。隨著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強,互聯(lián)網技術日益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的多樣化已經成為大勢所趨。隨著河池建設的快速發(fā)展,河池與外界的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因此,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然會面臨主流價值觀引導的問題。首先,我們要積極自覺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與外界的文化交流中,要全方位、多層次地傳遞河池信息,傳播河池聲音,以展現(xiàn)河池各民族的文化建設成果為鵠的,發(fā)揮河池民族文化在桂西北地區(qū)的頭部效應。其次,以開放的心態(tài)對待外來文化資源,同時強化地方政府在其中的引導和監(jiān)管。對待外來文化,既要兼容并包又要有所甄別,用體現(xiàn)正能量的先進文化引導人們的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最后,凸顯河池地域民族的優(yōu)勢和活力。河池各個地域的民族文化以獨特的務實性和人本性,處處彰顯各民族的鄉(xiāng)土氣息。
總之,實現(xiàn)河池各個地域民族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機融合,需要社會各界和各界群眾及廣大文藝工作者通過采風等形式充分發(fā)掘各地民族地域文化資源,發(fā)揮創(chuàng)新思維,經過長期的、細致的、大量的、艱苦的研究工作,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入各地域民族文化資源之中,成為各個民族群眾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N].人民日報,2014-02-26.
[2]張慶松.用好地域文化資源,踐行核心價值觀[N].云南日報,2014-08-10.
[3]祁道林,覃秋燕.論河池地方特色教育資源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運用[J].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3).
[4]溫遠濤.白褲瑤服飾文化的意義與象征[J].河池學院學報,2006(2).
[5]楊龍文,韋克儉.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創(chuàng)新發(fā)展縣域文化——南丹“丹文化”初探[N].河池日報,2011-09-28.
基金項目:2016年度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雙創(chuàng)視域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創(chuàng)新研究”(課題編號2016SZ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