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仕良
黑暗中,我隱約看到了一抹綠光,難道是發(fā)光蘑菇?我激動地打開手電筒,卻并沒發(fā)現蘑菇的蹤跡。關掉燈后,那抹美麗而詭異的綠光竟然再次出現。
我著迷地趴在地上拍攝淡黃色的大孢毛杯菌,鏡頭里又出現驚喜:其中一朵菌突然急速噴出一大團如濃煙一般的孢子,那白煙騰空而起,讓人驚嘆。
發(fā)光菌內有很多微小的昆蟲在走動,菌蓋內側的褶皺像是暗夜中的綠光街道,小昆蟲在上面來回穿梭,匯成一片車水馬龍的熱鬧景象——好一個奇異的微型世界!
在電影《阿凡達》中,導演卡梅隆向觀眾呈現出一個美麗的潘多拉星球,其中遍布星球的發(fā)光植物讓很多人記憶猶新。夜間,這些奇異的發(fā)光植物營造出一片璀璨的美妙景象,令人沉醉。事實上,這些發(fā)光植物的原型都來自地球,而地球上除了甲藻、非洲路燈草等植物會發(fā)光外,還有一種微生物蘑菇也具有此現象。早在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時代,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曾經觀察到蘑菇的發(fā)光現象。
我對發(fā)光蘑菇最初的印象,源于中國臺灣生態(tài)網上的一篇報道,那篇報道關于一種雨后發(fā)光的蘑菇,它們如同神秘可愛的精靈,隱匿于深山暗夜之中,星星點點,匯聚成一片夜光森林,美得動人心弦。緣于此,后來的幾年我一直在國內不斷尋覓它們的身影,卻一無所獲。直到前兩年,聽隊友李成說他曾經在廣東韶關暗黑的深山里,看到過一地閃爍著綠光的發(fā)光物,如同夜空中的銀河,于是我又重新燃起尋找發(fā)光蘑菇的熱情和希望。
在臺風中夜入南昆山首次野外記錄發(fā)光菌
2015年10月3日,廣州省惠州市正受臺風影響,天空黑云密布,我與同伴套袖君驅車150公里來到南昆山夜行考察。到達山上時,我們明顯感受到了臺風的力量,臺風帶來的雨水也紛紛滴落在身上。
傍晚吃過飯后,我和套袖君整理好裝備,進入林道開始尋找各種夜色下的小精靈。剛拐進一條叢林小道,就看見一只正在路上緩慢爬行的螢火蟲幼蟲,它的尾部掛著一盞小夜燈,放射出黃綠色的熒光。我蹲下身來,給它拍了幾張照片,鏡頭中留下了它美麗的光軌……
繼續(xù)前行,路上經??梢娀ǔ敉埽@種蛙體背面為綠色,并且點綴著棕褐色或黑褐色的大斑點。我放慢腳步,輕輕地從它們身邊跨過,有些蛙受驚后一躍而起,躍起的瞬間朝后噴出一堆尿液!尿液雖無毒,但那難聞的氣味讓人不悅。
因為心里一直惦記著要找發(fā)光蘑菇,所以我每走一段路就會關掉所有燈光,在全黑的環(huán)境里四處尋找。來到叢林的一個轉彎處,照例關掉所有燈光后,在黑暗中,我隱約看到了一抹綠光!難道是發(fā)光蘑菇嗎?心里不禁一陣狂喜,轉而又生出一絲擔憂:莫不是傳說中的鬼火?這時,隊友跟我相隔200米左右,我壓制住內心的恐懼,慢慢靠近發(fā)光點,滿心期待地打開手電筒,然而,地上并沒有發(fā)現蘑菇的蹤跡。我失望地關掉手電筒,沒料到那抹美麗而詭異的綠光竟然再次出現。
經過兩次試驗,我確定那抹綠光源于地上潮濕的枯葉,枯葉下掩蓋著還沒長出實體的菌絲,正是它們在發(fā)光。此時天空還在下雨,為了防止相機被雨水淋濕,我只好脫下衣服蓋住設備,赤膊找了個合適的點,固定好相機,記錄下了眼前美好的畫面。
從南昆山回來查看照片時,我才發(fā)現相機因曝光時間過長,機身過熱,照片的噪點多得驚人,但不管怎樣,我總算是第一次在野外記錄下了發(fā)光真菌的身影。
海南雨林被蛇襲擊目睹大孢毛杯菌噴射孢子
兩個月后,我和套袖君直奔海南雨林尋找目標物,早上9點開車出發(fā),一直到凌晨1點多,我們才到達第一站尖峰嶺。在上山的路上,我們接連看見越南烙鐵頭蛇、紫灰山蛇和粉鏈蛇,第一晚就有這么豐富的收獲,我們興奮不已。
紫灰山蛇非常漂亮,通體紅色,長約50厘米,身上帶有黑色條紋,我發(fā)現它時,它正蜷縮在山路旁的巖石上。拍攝紫灰山蛇時,盡管我動作極輕,但由于太過靠近,且忽略了鏡頭中它卷尾的警告,我的手被它出其不意地狠狠咬了一口。這突如其來的襲擊讓我措手不及,我倒吸一口涼氣,掙脫掉紫灰山蛇,但手上已經留下兩個齒印清晰的血洞。還好紫灰山蛇無毒,我忍受著輕微的痛感,用清水沖洗傷口,稍作處理后仍然繼續(xù)工作。
第二天,我們在雨林里拍攝了一些昆蟲,目標物沒有出現。第三天,我們在夜色中的五指山雨林里繼續(xù)搜索,沿著一條水溝前往雨林深處,在潮濕的小路上,走在前面的隊友突然大呼看到一只十分漂亮的蛙,長著一身粗糙的迷彩皮膚,我上前一看,原來是只保護色極好的鋸腿樹蛙。
拍攝幾張照片后,我們繼續(xù)往前,陸續(xù)發(fā)現好幾種蘑菇,不過始終無緣得見發(fā)光菌。凌晨兩點,我們開始沿著小路往回走,在一個垃圾桶邊的樹干上,我發(fā)現一群形狀酷似古代小腳酒杯的菌類——大孢毛杯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