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鄉(xiāng)市第二人民醫(yī)院(453000)楊學華
終末期腎病患者主要采用血液凈化治療,多需要住院治療,長期透析后,患者極易出現營養(yǎng)不良、免疫功能減退等并發(fā)癥,隨之其成為了感染高危群體。終末期腎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感染,為了明確其感染情況,本文以我院收治的8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回顧分析后,明確了其感染發(fā)生率及影響因素,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2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了80例患者,其中男50例,女30例,最小23歲、最大69歲,平均(51.3±2.3)歲;透析時間:最短1年、最長12年,平均(4.2±1.2)年,透析頻率:最少1次/周,最多3次/周。納入標準:①均符合終末期腎病診斷標準;②臨床資料完整;③均無精神疾病。
1.2 方法 采用回顧分析法,統計患者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透析情況等,根據《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判斷患者是否出現醫(yī)院感染,完整記錄其實驗室檢測結果,分析其感染影響因素等。
1.3 觀察指標 觀察感染發(fā)生率、各影響因素所占比重及C-反應蛋白、血肌酐、血紅蛋白水平[1]。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資料以SPSS18.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與(%)表示,組間采用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感染情況 本組80例患者,醫(yī)院感染發(fā)生率為31.25%(25/80),其中肺部感染12例、呼吸道感染8例,血管通路感染5例;病原菌共30株,其中革蘭陰性菌20株、真菌8株、革蘭陽性菌2株。
2.2 影響因素 感染組的年齡>60歲、透析時間>6個月、置管時間>3d、抗菌藥服用時間>3d、服用激素所占比重高于非感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1。
2.3 實驗室檢查結果 感染組的C-反應蛋白、血肌酐均高于非感染組,而血紅蛋白低于非感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2。
附表1 感染組和非感染組單因素分析[n(%)]
附表2 感染組和非感染組C-反應蛋白、血肌酐、血紅蛋白水平對比(±s)
附表2 感染組和非感染組C-反應蛋白、血肌酐、血紅蛋白水平對比(±s)
注:與非感染組相比,*P<0.05。
組別 C-反應蛋白 血肌酐 血紅蛋白水平感染組(n=25) 24.2±4.1*1254.6±234.6*46.7±10.7*非感染組(n=55) 8.3±2.7 678.4±12.8 27.8±7.9
終末期腎病屬于臨床常見與多發(fā)疾病,其具有高發(fā)病率與高病死率的特點,為了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提高其生活質量,臨床上給予了血液凈化治療,但住院治療期間,極易發(fā)生住院感染。經本研究分析顯示,感染發(fā)生率為31.25%,影響因素體現在兩方面:首先是患者自身方面,因病程較長,機體內積累了大量的毒素,降低了免疫力與抵抗力,造成了營養(yǎng)不良與貧血,相關學者研究顯示,尿毒癥患者醫(yī)院感染發(fā)生與營養(yǎng)不良、心律失常、貧血等有關。其次是醫(yī)源性因素,①置管時間過長,本研究證實,感染組的置管時間>3d所占比重高于非感染組,差異顯著,置管屬于侵入性操作,長時間作用后,極易滋生微生物,隨之增加了感染發(fā)生幾率。相關學者[2]經研究指出,醫(yī)院感染發(fā)生率與導管留置時間呈正比例,透析時間>6個月者的感染發(fā)生率高于不足6個月者,差異顯著,其成因為透析時間延長后,增加了交叉感染發(fā)生幾率;②反復住院、過多的外科操作等,增加了其院內感染發(fā)生率;③服用抗菌藥、激素等,造成了機體耐藥,誘發(fā)了耐藥菌感染,通常,服用時間越長、感染率越高,與本研究報道相符;④透析用水、醫(yī)療設備等被污染,經臨床工作者手傳播細菌等[3]。
有研究指出與正常人相比,尿毒癥患者的感染發(fā)生率偏高,特別是肺部感染[4],本研究顯示肺部感染及呼吸道感染所占比例較重。經病原菌檢查證實,患者多為革蘭陰性菌,主要是患者長時間服用抗菌藥造成的。此外,經實驗室檢查發(fā)現,非感染組患者的各項檢查指標均優(yōu)于感染組,差異顯著,其成因為:患者長時間營養(yǎng)不良,機體素質降低,免疫力及細胞屏障功能減退,同時應激性治療,導致各組織功能改變,增加了血肌酐及C-反應蛋白水平。
為了降低醫(yī)院感染發(fā)生率,實踐中應采取以下措施:①準確分離清潔區(qū)與污染區(qū),醫(yī)護人員均要了解有關規(guī)章制度,確保其全面落實,如:《血液透析質控管理規(guī)范》,以此增強工作的規(guī)范性與有序性;②避免交叉感染,感染患者行分區(qū)透析,配備固定的醫(yī)護人員,經檢查,HBV、HCV陽性者,給予分機透析,禁止復用透析器,感染者所用物品均要明確標識,如:血壓計、聽診器及器械等;③醫(yī)護人員要堅持無菌操作,樹立無菌意識,科學洗手;④患者用藥時應根據醫(yī)囑,規(guī)范用藥,禁止隨意停藥或加服,特別是抗生素類藥物,防止其用藥過量;⑤徹底消毒,護理人員應定期消毒病房,為患者提供安全的透析室,對有關醫(yī)療物品、儀器等進行定期、及時的清潔與消毒,并合理處理醫(yī)療廢物及污物,禁止隨意堆放或丟棄;⑥開展全方位監(jiān)控,首次入院治療患者應給予全面評估,檢查其是否存在乙肝、丙肝、艾滋病等,并要求其簽署知情同意書。在透析期間,密切關注患者各項指標,一旦出現異常,及時處理;⑦提高醫(yī)護人員素質,通過系統教育與培訓,完善其知識體系,提高其操作技能,如:協助患者擺放正確體位、指導其合理用藥、加強宣教與疏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