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杰
【摘要】基礎灌漿技術本身存在非常多的優(yōu)點,我們一定要提升自身對基礎灌漿技術的運用能力,使這項施工技術的優(yōu)點盡可能地獲得發(fā)揮?;A灌漿施工技術是一種常見的對建筑地基實施處理的技術,這種技術常常被建筑項目人員運用在水利項目之中,由于水利項目通常對基礎的要求特別苛刻,基礎一定要有一定的防滲水和抗震的作用,因此使用合理的技術來對水利項目的基礎實施處理也是特別重要的,本文關鍵闡述了在水利項目基礎施工中基礎灌漿施工技術的運用,并實施簡要的分析與討論基礎灌漿施工技術。
【關鍵詞】水利工程;基礎灌漿;施工技術
1、在水利工程中基礎灌漿施工技術的詳細運用
1.1灌漿施工技術在巖溶地段施工的運用
1.1.1巖溶地段的施工使用高壓灌漿與高壓旋噴灌漿實施
巖溶地段的施工使用高壓灌漿實施,現(xiàn)在巖溶區(qū)域發(fā)育地段的灌漿是通過經驗與實驗的成果來實施的,暫時呢,成型的技術還沒有,當前巖溶區(qū)域的基礎施工關鍵分為:巖溶區(qū)域無填充物與巖溶區(qū)域有填充物的,相對而言對巖溶區(qū)域有填充物的施工技術要更加的嚴格苛刻,所以,在施工的時候要對巖溶的深淺和大小來擬定技術方案。在施工的時候,處理巖溶一般應用不沖洗高壓水泥灌漿,不但提升其穩(wěn)定性和抗?jié)B性,還能夠使水泥以條帶狀向土體中穿插,并產生網格狀的包裹,這樣就能夠加強基礎的穩(wěn)固性。高壓旋噴灌漿關鍵是運用鉆機把帶有特殊噴嘴的灌漿管鉆進到土層的預定部位后,在噴射水泥漿的時候對之前的土層實施了破壞,這樣會讓水泥漿可以和被破壞的土層產生混合攪拌物,水泥攪拌物凝固了以后就會在巖溶區(qū)域產生一個相對結實的柱體,從而大大的穩(wěn)固項目的地基。
1.1.2應用基礎灌漿技術對淺層含巖溶區(qū)域進行基礎灌漿。淺層含巖溶區(qū)域通常巖溶深度相對淺,需要挖掘出淺層巖溶中的沙土,之后在應用水泥砂漿對原有相對淺的巖溶區(qū)域實施回灌。
1.1.3在深層巖溶中基礎灌漿施工技術的應用。所謂的深層巖溶指的是那些巖溶埋藏深度達50米以上的。針對這種巖溶狀況而言,我們需要使用基礎灌漿技術對其實施施工,這樣不但對巖溶內部的填充物擠壓并固化有利,然后提升地基的強度。同時我們還需要對巖溶孔洞的部位實施鉆孔,便于灌漿施工,對確保水利項目地基的穩(wěn)固性有利。
1.2針對吸漿加大的水利工程的灌注方法
通常而言,進行巖縫灌漿會在1-3h內完成,在巖縫灌漿時,所需水泥的數(shù)量是有限的。通常狀況下,在灌漿的時候,所應用的單位面積要低于120-220kg/m的水泥數(shù)量。所以,在進行基礎灌漿技術時,要嚴格依照施工工序實施操作。可是在巖縫灌漿時,會發(fā)生很多吸漿狀況,一直會發(fā)生水泥漿灌注不足,需要使用措施控制灌漿。分析其中發(fā)生大量吸漿的因素,根本因素是特殊的地質條件,灌注的水泥漿會從部分特殊的通道進入到其他部位,也可能會灌漿區(qū)周圍的地表溢出。所以,針對上述狀況,要使用有針對性方法實施改善。
1.2.1施用限流方法。限制不大于10-15L/min的注入率,以使?jié){液在裂隙里的流動速度注入率,推動漿液盡快沉積。等明顯減小注入率后,把壓力升高,讓基本保持在10-15L/min水平的注入率,直到達到灌漿完成規(guī)范后結束灌漿。
1.2.2應用降壓處理技術。灌漿處理使用降低壓力甚至是自流的形式來實施,灌漿壓力等待漿體凝固而且不可以流動以后在漸漸恢復,依照正常程序實施處理。
1.2.3使用幾次灌漿的處理技術。間歇性灌漿就是幾次灌漿,就是必然灌漿數(shù)量或者灌漿時間為規(guī)范,達到這個規(guī)范的時候灌漿便要中斷,在等待相當?shù)臅r間后持續(xù)灌漿。能夠依據(jù)項目的要求、灌漿目的和地質狀況等視狀況不一樣而設定詳細的灌漿間隔時間,可是一般不要超過2-8h。
這種特殊狀況的灌漿,完成時不一定要達到設計壓力;如果不能在設計壓力下完成灌漿,能低壓完成灌漿,等凝一段時間后掃孔、復灌,復灌時灌漿爭取在設計壓力下完成。
1.3灌漿施工技術在嚴重漏水的狀況下應用
1.3.1使用模袋灌漿的處理方法。模袋灌漿法中應用的模袋具備非常強的耐磨性,尼龍、聚丙烯等為常用的模袋材質。在應用模袋灌漿的過程中,模袋中裝有水泥砂漿,在模袋相互擠壓的時候水分流失,袋中只剩下水泥和沙土,所以使水泥砂漿的含漿量降低了,提升了砂漿的凝結速度。由于受到了模袋的束縛,模袋中不易流失的沙土,起到了非常好的溶度阻塞作用。
1.3.2使用填充級配料實施處理。對水利項目中的滲漏基礎處理的時候,多以粗砂、礫石和水泥材料作為填充料,在其正常運用的時候,除以礫石澆灌外,實際中還以水泥沖灌級配料配合運用。在這過程中需要留意的是所選取的粒料多為加大粒料,這對于反過濾層的產生具備特別顯著的效果,能起到有效防滲漏之目的。
2、在施工結束后對施工技術質量要求
2.1項目所有施工完成后,質量控制工程師一定要依照依據(jù)設計圖紙對照記錄進一步復核審查施工流程是不是有遺漏。
2.2審查檢驗單位的資質等級與技術裝備,檢測單位幫助建設單位確定。同時為及時掌握處理位置或構造物的動態(tài)變化,要從項目開始起每天或每一施工位置開始和完成時都要對施工位置實施沉降的觀測。
2.3對部分關鍵的施工位置基礎處理時,要嚴格依照各項要求實施觀測,便于及時調整處理方案。
3、結語
總體而言,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國家更加重視民生項目的建設。水利項目是民生工程中的關鍵組成部分,水利項目的施工質量直接關系到人們的生產生活。在水利項目地基處理中,最為常用的一種施工措施是灌漿技術,被普遍的應用在壩基加固和防滲處理中。在水利項目工程施工建設的時候,不但要從現(xiàn)實狀況出發(fā)實施選擇處理方法,并且還要盡可能地把幾種先進的灌漿施工技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持續(xù)增強技術創(chuàng)新,唯有這樣才可以確保施工質量,才可以確保中國水利項目建設事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宋書威.關于水利工程基礎灌漿施工技術[J].科技與企業(yè),2012(09)
[2]戚會華,陳敏衛(wèi).在水利施工中基礎灌漿的技術探討[J].科技與企業(yè).2013(05)
[3]楊婭,馮興龍.水利工程基礎灌漿施工技術[J].技術與市場.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