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泓蘭
建設“大學之城”,是作為全國高等院校擁有數(shù)量第二、世界大學生擁有數(shù)量第一的武漢市獨具特色的優(yōu)勢。而作為武漢“大學之城”人文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重要內容和表現(xiàn)形式的形象標志塑造越來越迫切地提到議事日程??梢韵嘈?,隨著武漢“大學之城”形象標志高品質、高水平的規(guī)劃和塑造,將對提升武漢市人文景觀、城市精神和全民素質產生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塑造武漢“大學之城”形象標志的意義
“大學之城”形象標志是“大學之城”景觀環(huán)境的重要部分,是“大學之城”的“眼睛”。塑造武漢“大學之城”形象標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優(yōu)化和提升武漢“大學之城”景觀環(huán)境質量水平
通過武漢“大學之城”形象標志的塑造,使武漢“大學之城”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進一步交融滲透,使武漢“大學之城”大學校園景觀與城市景觀深度融合,并使這兩者同時得到升華,從而優(yōu)化和提升武漢“大學之城”景觀環(huán)境的質量和水平,努力塑造武漢“大學之城”獨具一格的現(xiàn)代化城市風貌。
(二)弘揚“武漢精神”,促進武漢“大學之城”全民素質提升
通過塑造武漢“大學之城”形象標志,強化“大學精神”,使“大學精神”與“武漢精神”深度融合,并深入人心,滲透到武漢“大學之城”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全部過程,促使武漢“大學之城”的人們更加崇尚知識文化、積極投身改革開放、弘揚科學創(chuàng)新精神,從而促使“武漢精神”更加發(fā)揚光大,武漢“大學之城”全民素質得到極大地提升。
(三)塑造武漢“大學之城”品牌形象,推進武漢“大學之城”建設
武漢“大學之城”形象標志的塑造,對樹立武漢“大學之城”在國內外的品牌形象,將起到必不可少的推動作用。武漢“大學之城”形象標志的塑造將對武漢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產生極大影響,使武漢“大學之城”的建設更上一層樓。
二、塑造武漢“大學之城”形象標志的載體及策略
一定的形象標志必須通過一定的載體或形式表現(xiàn)出來?!按髮W之城”形象標志的載體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大學校園內部各種自然景觀和設施,另一方面指除大學校園內部各種形象標志外的城市各種自然景觀及設施。
(一)大學校園形象標志的載體及策略
1.大學校園形象標志載體的主要類型
(1)山地湖泊:主要指校園所處的山地和湖泊。如武漢大學所在的珞珈山麓和校內湖泊——鏡湖,以及被譽為國內最大的城中湖——東湖,華中科技大學所在的喻家山和喻家湖(同時也瀕臨東湖),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所在的南望山和東湖之濱,華中師范大學所在的桂子山,華中農業(yè)大學所在的獅子山和南湖,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所在的南湖之濱以及校園內的曉南湖,中南民族大學所在的南湖之濱等等。這些山水無疑已經成為了這些大學形象標志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深深印入人們的腦海里。
(2)各類建筑:主要包括教學樓、學生教師公寓和圖書館、體育場館、藝術館、紀念館、實驗大樓等各類場館。
(3)綠地:主要包括校園園林景觀、綠化地等。
2.大學校園塑造“大學之城”形象標志的策略
針對以上大學校園形象標志載體的不同特點,將武漢地域和歷史文化及“武漢精神”等元素滲透其中,從而形成更加鮮明的有別于其他城市形象的標志。這些元素包含:武漢自然景觀文化(河流文化、湖泊文化、名山文化、大橋文化等),武漢歷史文化(楚文化、江漢文化、知音文化、二七文化等);武漢名人文化(張之洞、首義烈士、施洋、惲代英等);武漢紅色文化(首義文化、黨史文化等);武漢精神(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等等。
(二)城市形象標志的載體及策略
1.城市形象標志載體的主要類型
(1)建筑物及其附屬物:主要包括占據(jù)重要位置的高層建筑或個性鮮明的重要建筑。如商務建筑物(商務中心、商業(yè)中心、會展中心、高檔賓館和酒店、電影院)、公益性建筑物(博物館、紀念館、文化藝術體育館、電視塔等)、住宅(各類社區(qū))等。
(2)交通體系:主要包括城市路橋、街道、交通設施(如公交車、地鐵、機場、火車站、汽車站、路牌標識等)。
(3)自然邊界:主要指大小河流(如長江、漢江等)。
(4)城市綠地:主要指城市中央公園、區(qū)域公園、大型社區(qū)公園、大型道路綠化帶等。
(5)節(jié)點空間:主要指城市中央廣場、區(qū)域廣場、大型社區(qū)廣場等。
2.城市塑造“大學之城”形象標志的策略
通過增加以上城市形象標志載體的大學元素(崇尚知識科學文化、追求民主自由開放、篤信改革開拓創(chuàng)新、熱烈活躍向上等)來塑造武漢“大學之城”形象標志:如可以中外著名大學、著名大學學者、教育家、科學家等對大型商務中心、博物館、紀念館、文化藝術體育場館等進行命名或建立標識性標志(如武漢清華大學商務中心、武漢北京大學藝術館、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博物館、武漢理工大學工業(yè)紀念館等);選擇著名大學、著名大學學者、教育家、科學家對路橋、街道、社區(qū)、公園、廣場進行命名(如“武漢大學路”、“華科大路”、“華師大街”、“牛津大學路”、“哈佛大學路”、“牛頓路”、“愛因斯坦街”);將武漢“大學之城”高等院校重要科研成果通過以上載體制作形象化標識或命名;塑造“大學之城主題公園”(如“大學生志愿者公園”、“大學名師公園”、“教授公園”等)和“大學之城主題廣場”,并在這些公園內設置著名科學家、教育家、教授等的塑像和雕像。
(作者單位:武漢市第六中學高中部二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