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召連
先說個小故事:一中國人到德國留學,與一德國人做了鄰居。中國人廚房里天天香氣四溢,可饞壞了德國人,于是德國人拿著筆和小本本過來討教,中國人大顯身手后,德國人還是摸不著頭腦,追問著:“鹽放多少克?油放多少克?水放多少毫升?”中國人不知道怎么回答。于是干脆到德國人的廚房去直接指點,一進廚房,發(fā)現(xiàn)鄰居的廚房既像個實驗室,又像個兵器庫,量杯、量筒一應俱全,廚具、刀具森然排列。
瞧,兩個廚房,兩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是中國式的暖意融融,隨性而為,暢快天然;一種是德國式的嚴陣以待,嚴謹有度,秩序井然。
中國人的廚房,更像是一個修復傷口的地方。你看,一個家,若是廚房常年熱氣奔騰,說明家里有個惦記著給一家人暖胃暖心的人,這樣的家,總是讓人格外想回去。
躁動不安的時候回去,有人熬好了一鍋清心的粥;寒冷疲倦的時候回去,有人燉好了一鍋暖胃的湯;逢年過節(jié),更是鍋碗瓢盆齊奏,讓緊繃的人聽著聲音,慢慢放松;于遠行的人而言,廚房,更是關(guān)于家的記憶。所以,家的味道,大多得益于廚房。
為什么同樣的廚房卻有不同的味道呢?我想大多中國式廚房里的人都是隨性而為的吧!
媽媽從來不用鹽罐子,都是鹽袋撕個口子,直接抖抖抖。我爸問我:“知道最近為什么菜很咸嗎?”我搖頭?!皠傞_了一袋鹽,口子撕大了,一抖就多?!庇诌^了一段時間,我爸又問:“知道為什么這幾天菜很淡嗎?”我搖頭?!耙淮}用久了,口受潮,抖不出來?!?/p>
這種隨心而抖的做菜方法,一用就是幾十年,咸咸淡淡的,每頓都有驚喜。媽媽為人也是如此,一派天然,少城府,多率真,咸淡難測,全看狀態(tài)。
我或多或少受了些影響,覺得對著菜譜一勺一勺地添加調(diào)料簡直毫無樂趣,喜歡做菜,最歡樂的事就是在廚房里隨著性子洗洗剁剁。這性格,顯然不適合做精密的活,不能送衛(wèi)星上太空,好在鷹擊長空,文心所至,不囿于方寸之中。
廚房里的我,和講臺上的我,是一樣投入而動情的。白日里不得已講了太多話,因此更享受在廚房里閉口不言的感覺,油鹽醬醋,隨心所欲,只聽滋啦作響,看一棵棵菜,完成它們的使命。這時候的人,會格外溫和,因為沒有無謂的期待,所以不會有情緒的大起大落。身心安寧,不遜于一場修行。
一個家里,只要廚房熱乎乎的,這樣的煙火氣息,值得我們虔誠地感激—生活待你不薄,畢竟胃是暖的,心不會冷。
夜半,愿每個夜歸人,歸處,都有一碗湯,熱氣騰騰。
【素材運用】一個隨意率性,一個精致嚴謹,中德廚房的差異源于文化的差異與生活態(tài)度的不同??茖W研究或工藝制造,我們需要德國式的嚴謹,而對生活的打理與經(jīng)營,還是中國式的廚房更溫馨。隨意一些,放松一些,甚至馬虎一些,我們的幸福感、快樂感、成就感可能會更高一些。
【速用名言】
1.我們每個人在內(nèi)心深處都覺得,對于生命持一種無憂無慮的淡泊態(tài)度,將抵償他自身的一切缺點。——美國哈佛大學教授 威廉·詹姆斯
2.欲淡則心虛,心虛則氣清,氣清則理明?!膶W家 薛瑄
【適用話題】生活方式;率性與嚴謹;吃貨的幸福
(特約教師 楊衛(wèi)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