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匈
公元前221年,嬴政掃平六國,即杜牧《阿房宮賦》所謂“六王畢,四海一”之后,又有兩個大動作,北筑長城,南征五嶺。郭沫若在興安游靈渠后寫下的一首詩中有此二句:“始皇畢竟是雄才,北筑長城南嶺開。”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北筑長城,抗擊匈奴;派國尉屠睢將五十萬大軍南征百越?!扒厥鍘X”的大幕于公元前218年拉開。結(jié)果血戰(zhàn)三年未克,統(tǒng)帥屠睢亦被越民擊殺。平樂銀山嶺戰(zhàn)國墓曾出土一戈一矛,上有銘文,屬秦軍武器,證明此處發(fā)生過激戰(zhàn)。公元前214年興安靈渠修通,糧草兵員從湘江直入漓江,秦軍勢如破竹,克服嶺南。桂林從此進(jìn)入中原版圖。
此后,漓江“挹中原之文化,攬南海之利權(quán)”,所謂“遷客騷人,多會于此”,他們盡管身份各有不同,但他們的到來,創(chuàng)造了極為燦爛的精神文化,使得桂林在相當(dāng)長一段歷史中,成為廣西的文化中心。
桂林在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叫始安。東晉葛洪《抱樸子》中記載了一位長壽老人的事,“廖扶,漢初始安縣人,家有丹砂井,壽一百五十八歲”,并見證“一族百口飲之多壽”。丹砂井現(xiàn)存桂林永福。據(jù)說這是葛洪“求為勾漏令”,在北流煉丹未果,轉(zhuǎn)道永福尋得丹砂井留下的文字。自葛洪《抱樸子》丹砂井文字甫一傳世,便牢牢牽住了后世文人墨客的目光,王維詩曰:“徒思赤筆書,詎有丹砂井?!崩畎滓嘣疲骸皻w休白鵝嶺,渴飲丹砂井?!贝笥小半m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勁頭。然而這些大多是想象中的事。而受葛洪煉丹求壽影響而留下了痕跡的,應(yīng)是南宋紹定己丑年縣令史渭刻于百壽巖中的巨型“壽”字,字高1.77米,寬1.48米。字為陽刻,整體間架為楷書,細(xì)看又蘊含多種筆意,起筆收筆皆為圓頭小篆,其蠶頭燕尾又為漢隸筆勢,右下“寸”字的一點,露飛白,為章草。大“壽”之中,陰刻了一百個小“壽”字,字中有字,頗耐咀嚼。而倘若僅止于此,也還不算神奇,別處也有類似工藝品,它的珍貴在于字字皆有出處——每一字旁,均刻有一方印章,注明此字出自何處,可謂無一字無來歷。選字下限為宋四家,有“蔡(襄)書”等,由宋上溯,則有唐“虞(世南)書”、唐“懷素”、晉王羲之“換鵝經(jīng)”、秦“程邈”等,再往上,則為金文(商鼎、周鼎、漢鼎)、石鼓文、西夏臺書、甲骨文等;再往上溯,深不可測,直可追溯到倉頡“觀鳥獸之跡,初造書契”的時代甚至更遠(yuǎn)。遙想我們的祖先,觀摩自然百態(tài),用其象形以紀(jì)年記事,遂有火文、水文、樹文、葉文、龍文、獅文、箭文、芝草文、星斗文、蝌蚪文、聚寶文等。細(xì)看“壽”字右下一點,內(nèi)藏兩個“壽”字,左邊一個為聚寶文,筆畫由象牙、犀角、龜板、珊瑚、瑪瑙等構(gòu)成,似可看出古代民族融合乃至中外文化交流之軌跡。
史籍記載,最早在桂林為官的文化人,是南朝的大文豪顏延之。顏延之的南來出任始安郡守,可以視為中原來到八桂大地的第一位文化使者。顏延之(384—456),字延年,瑯琊臨沂人,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南北朝《宋書·顏延之傳》稱其“文章之美,冠絕當(dāng)時”。他與當(dāng)時的另一位著名詩人謝靈運齊名,并稱“江左顏謝”。又與謝靈運、鮑照兩人,合稱“元嘉三大家”。鐘榮《詩品》稱:“謝詩如芙蓉出水,顏如錯采縷金?!?/p>
到過桂林的人都知道,桂林市中心有一座卓然獨立的山峰,叫作獨秀峰。這座鼎鼎大名的獨秀峰,原來并沒有名字。顏延之有感于此山的卓爾不凡,兀然挺拔,一日靈感襲來,揮筆寫下為它傳神寫照的不朽詩篇:“未若獨秀者,峨峨郛邑間?!卑堰@名山的風(fēng)姿神韻,寫得栩栩如生?!凹蚊?,蓋肇于此?!边@也是有記載的最早的描寫桂林山水的詩篇。
獨秀峰南麓有一山洞。洞內(nèi)石窗、石床、石凳,皆自然天成。顏太守進(jìn)入洞中,頓感“窗明幾凈”,加之清風(fēng)徐來,精神大爽,便常在洞中讀書。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桂州太守孫覽,在旁刻下“顏公讀書巖”五字。
至唐,桂林改稱桂州。它的名氣早已傳入長安,不僅文人學(xué)士紛至沓來,而且杜甫、韓愈、白居易等大詩人并未到過桂林,受其美麗傳說的感染,杜甫寫下“五嶺皆炎熱,宜人獨桂林”;白居易寫下“桂林無瘴氣,柏暑有清風(fēng)”;韓愈更是寫了傳誦千古的《送桂州嚴(yán)大夫同用南字》。那是唐長慶二年(822)的一件盛事。大夫嚴(yán)謨要出發(fā)到南方的桂州任桂管觀察史。當(dāng)時的桂州管轄廣西北部十幾個縣,治所就在桂林。給嚴(yán)大夫送行的人中,一位是吏部侍郎韓愈,一位水部員外郎張籍,還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白居易,時任中書舍人。宴席上,大詩人們相約每人寫一首詩,以送別嚴(yán)大夫到南方去做官。其中韓愈這首五律最為有名也傳播得最廣:“蒼蒼森八桂,茲地在湘南。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戶多輸翠羽,家自種黃甘。遠(yuǎn)勝登仙去,飛鸞不假驂?!边@首五律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對前人對南方的看法有著顛覆性的見解。古人提到五嶺以南就十分郁悶并恐懼,他們普遍認(rèn)為嶺南乃十去九不還的蠻荒之域、煙瘴之地。誰知韓愈卻把它寫得十分美好,格外令人向往,遠(yuǎn)比羽化登仙還要令人羨慕。詩的第二個特點在于第一句“蒼蒼森八桂”開宗明義,將“八桂”這一美妙的地域名稱引入他的詩行,從而引起世人的廣泛注目。而“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至今仍然是描寫桂林山水的最為傳神的詩句。
與韓愈同為唐宋八大家的柳宗元,于赴任柳州刺史途中,也曾在桂林小住。應(yīng)桂林地方官員之約,寫下了《桂州訾家洲亭記》,其中有“環(huán)山回江,夸奇競秀”、“蓋非桂山之靈,不足以瑰觀”句。訾洲在著名的象鼻山對面,是一處平闊的洲渚。歷代的有識之士都曾在這里發(fā)出過人生慨嘆。其中最有名的是:“象鼻對訾洲,江水兩邊流;富貴無三代,清官難到頭?!?/p>
說到唐代對桂林山水貢獻(xiàn)甚大者,當(dāng)數(shù)與柳宗元同時代的大詩人李渤。他于唐寶歷元年(825)出任桂州刺史,兼桂管都防御觀察使。當(dāng)時,獨秀峰、虞山等處,已成游覽勝地。而隱山、南溪山仍然是“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是李渤的慧眼與魄力,它們才得以一展其綺麗的姿容,成為世人津津樂道的奇美景觀。
隱山位于桂林市西端,其峰巒奇異,洞穴多而奇詭,幽曲難測。李渤發(fā)現(xiàn)之后,極為興奮,修路搭橋,還為洞穴一一取名,六洞分別名為北牖、南華、朝陽、夕陽、白雀、嘉蓮。后又在此設(shè)置道觀,遂使隱山成為一處道家文化圣地。如此盛事,好友吳武陵寫了《新開隱山記》,韋宗卿寫了《隱山六洞記》,對李渤不遺余力開發(fā)桂林風(fēng)景資源,造福后人的精神,予以了高度評價。endprint
南溪山的發(fā)現(xiàn)及開發(fā),李渤則撰寫《南溪詩并序》以記之:“桂水過漓江,右匯陽江,又里余,得南溪口……右連幽墅,園田雞犬,疑非人間……以溪在郡南,因目為南溪?!蹦舷降拿?,就是李渤取的。李渤開發(fā)南溪山,的確費盡心力,沿山鑿石取道,建置亭閣,廣植松竹,以宜游人。事后他寫下一首長詩,前八句為“玄巖麗南溪,新泉發(fā)幽色。巖泉孕靈秀,云煙粉崖壁。斜峰信天插,奇洞固神辟。窈窕去未窮,還徊勢難極”。今天我們游覽南溪山,當(dāng)年李渤描寫的景致仍歷歷在目。山峰險峻,氣勢非凡,山下小橋流水,極為雅致,尤其新雨過后,山巒映隱于嵐氣之中,如同鼓飽風(fēng)力的巨帆迎面徐徐駛來,令人頓生奇幻之感?!澳舷蚂V”是今天游客最為喜愛的“桂林八景”之一。
至今,隱山和南溪山分別刻有李渤在桂林寫下的三首詩,其中《留別南溪》詩云:“常嘆春泉去不回,我今此去更難來。欲知別后留情處,手種巖花次第開?!?/p>
刻于隱山北牖洞口的《留別隱山》詩云:“如云不厭蒼梧遠(yuǎn),似雁逢春又北歸。惟有隱山溪上月,年年相望兩依依?!?/p>
李渤在桂林期間,還做了一件青史留名的事情。興安的靈渠自秦始皇三十三年鑿成后,溝通長江珠江水系,在漕運及灌溉上,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到李渤出任桂州刺史時,這條世界上古老的運河已歷千年。眼前的景況是,堤防盡壞,渠岸崩潰,河淺流細(xì),行船困難。附近的青壯農(nóng)民都被征為纖夫,造成田地荒蕪,民不聊生。李渤見此,決心對靈渠“重為疏引,乃增舊跡,以利行舟”。李渤不辭辛勞,組織民夫,疏浚渠道,重修陡門,“以扼旁流,以級直注”,于是幾近干涸的渠道,一時綠水悠悠,千年古靈渠又恢復(fù)了它的勃勃生機。為了解決行船和農(nóng)田用水的矛盾,李渤還與靈渠兩岸的農(nóng)民約法三章,即夜晚用渠水灌田,白天保證行船。興安百姓感恩戴德,在靈渠旁建四賢祠,祭祀歷代對靈渠貢獻(xiàn)卓著的大賢,他們是史祿、馬援、李渤和魚孟威。
至于晚唐,與桂林有關(guān)的,還有一位大家非常熟悉的詩人?!按盒Q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和“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等是傳誦千古的佳作。這位晚唐詩壇巨匠就是李商隱。
唐宣宗大中元年(847),李商隱的同鄉(xiāng)鄭亞出任桂管觀察使,早已厭倦了官場壓抑空氣的李商隱,毅然辭去朝中秘書省的職務(wù),追隨他的滎陽老鄉(xiāng)鄭亞來到桂林,做了鄭亞的幕僚。
桂林如畫的風(fēng)光,清新的空氣,使得詩人心情大好,靈感勃發(fā)。不久,他就寫下了對桂林山水的總體印象:“城窄山將壓,江寬地共浮。”其意境不讓韓愈。
李商隱在桂林的住所,就在獨秀峰西側(cè),現(xiàn)已湮沒不可考。有一天,雨后初晴,李商隱登樓賞景,詩興迸涌,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晚晴》一詩:“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并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越鳥巢干后,歸飛體更輕?!憋@然,詩人的心情比較輕松,本是一番雨后即景,卻信手而得佳句,“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因其將大自然的詩意美與詩人心情的和諧關(guān)系,寫得絲絲入扣,理趣盎然,遂成為千古吟唱的雋言佳句。另外,其代表作《賈生》也是在桂林所寫。
次年,李商隱被鄭亞派往昭州任代理昭州郡守。州就是今天的平樂。鄭亞的權(quán)力僅可以任命代理郡守,干好了再申報朝廷予以轉(zhuǎn)正。當(dāng)時的昭州,腐敗橫行,民怨沸騰,百姓忍無可忍,聚眾舉事,當(dāng)?shù)毓賳T竟然棄職而走,政局一時大亂。李商隱雖為一介書生,也是一個常懷濟(jì)國平天下抱負(fù)的有識之士!于是臨危受命,疾風(fēng)勁草,急赴昭州任上。
李商隱來到昭州,一面收拾亂局懲治貪腐,一面關(guān)注民瘼發(fā)展生產(chǎn),沒過多久,昭州在他的治理下,經(jīng)濟(jì)有了起色,社會恢復(fù)了秩序。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也有了新收獲,寫下了《昭州》和《異俗二首》等。其《昭州》所寫當(dāng)年昭州環(huán)境及民風(fēng),給人印象深刻:“桂水春猶早,昭州日正西?;?dāng)官渡斗,猿上驛樓啼。繩爛金沙井,松干乳洞梯。鄉(xiāng)音呼可駭,仍有酒如泥?!痹娭刑岬降摹敖鹕尘保暌苍谄綐芬唤ㄖさ厣习l(fā)掘出來了。
李商隱的四首昭州所作,均收入《全唐詩》中。今天的平樂新區(qū),建起了一座李商隱公園,供人參觀憑吊并懷念這位才華橫溢的詩人。
近人吳邁有詩曰:“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标査?,這座漓江邊上的小城,隨著旅游業(yè)的日益興盛,名氣也越來越大。人們飽覽了如畫風(fēng)光之后,常常會發(fā)出這樣的設(shè)問:俗話說,山川秀麗,人物風(fēng)流。這個如詩如畫的地方,出過什么名載史冊的人物嗎?
人們很快就會找到答案。清代詩人王維新寫道:“唐代文章原后起,嶺西風(fēng)氣實先開。”如此高的評價,他說的這位開風(fēng)氣之先的人是誰呢?這詩的題目便是《陽朔道中懷曹鄴》。
曹鄴,字鄴之。桂林陽朔人。唐大中四年 (850)進(jìn)士,仕至洋州刺史。在晚唐詩壇,曹鄴是一位重要詩人。與劉駕、聶夷中、于濆、邵謁、蘇拯齊名,相比之下,“就中鄴才穎較勝”,曹鄴是一位出類拔萃的詩人。清人修編的《全唐詩》,乃唐代詩歌總集。其收入作者2200余人,共900卷,曹鄴一人占兩卷計108首?!短圃娂o(jì)事》、《唐才子傳》等典籍中均有關(guān)于他的記載。曹鄴之前,廣西的文化人,鮮有見諸史冊者。曹鄴為廣西、為他的家鄉(xiāng)陽朔爭了光彩。
與李商隱同處一個時代的曹鄴,其詩風(fēng)則與之截然不同。讀過唐詩的人,很少有不知道曹鄴這首《官倉鼠》的:“官倉老鼠大如斗,見人開倉亦不走。健兒無糧百姓饑,誰遣朝朝入君口?!卑唁h利的矛頭直接投向了封建統(tǒng)治者。
尤為可貴的,是詩人對家鄉(xiāng)陽朔的深厚感情。唐大中四年,三十四歲的曹鄴高中進(jìn)士。興奮之余,卻是想到了萬里之遙的故鄉(xiāng)陽朔,立即提筆給老家故人寫了一首《寄陽朔友人》:“桂林須產(chǎn)千株桂,未解當(dāng)天影日開,我到月中收得種,為君移向故園栽?!痹娙苏J(rèn)為,像我們桂林這片風(fēng)光秀麗的土地,應(yīng)該涌現(xiàn)出更多的杰出人才。曹鄴的成功,對廣西文人的確鼓舞很大,臨桂人趙觀文步其后塵,高中狀元,整個廣西的文化氛圍,也改觀甚大。
曹鄴晚年被迫辭官歸隱故里,常與鑒山寺僧人唱和,寫下許多吟詠家鄉(xiāng)的詩歌。如《東洲》:“江城隔水是東洲,渾是金鰲水上浮。萬頃碧波分瀉去,一洲千古砥中流?!庇秩纭稏|郎山》:“東郎何事面東方,翹首朝朝候太陽。一片丹心存萬古,誰云坐處是遐荒?!标査访谰氨凰麑懙萌绱艘饩成钸h(yuǎn)又美不勝收。endprint
陽朔縣城北面天鵝山下,有一天然石巖,相傳為曹鄴少年時及辭歸后的讀書處。1985年新建亭廊圍墻,增曹鄴詩刻,并于石壁上鐫刻明代大學(xué)者解縉的一首記游詩:“陽朔縣中城北寺,人傳曹鄴舊時居,年深寺廢無僧住,惟有石巖名讀書?!?/p>
到了宋代,桂林歷史文化進(jìn)入鼎盛時期。北宋初年桂林恭城出了一位大清官,他執(zhí)法如山、愛民如子的事跡,比包拯早了整整六十年。他就是瑤鄉(xiāng)赤子、大宋開國時期的賢臣周渭。周渭官至朝廷監(jiān)察御使,深得宋太祖趙匡胤的賞識與信任。同樣也是監(jiān)察御使的包拯將周渭視為前輩楷模。周渭一生以從政為主,間或也寫些詩詞。其中收入《全宋詩》的幾首頗受后人稱道。其七律《游兼山》云:“插空峭壁白云迷,獨上高巔萬象低。一路接天連楚界,兩峰拔地鎮(zhèn)南夷。泉飛石澗游魂冷,風(fēng)捲松濤匹馬嘶。踏破層崖心未折,鳳凰山后鷓鴣啼?!奔嫔皆诠С强h境內(nèi),又名銀殿山,海拔1885米,是茶江的發(fā)源地,也是恭城第一高峰。恭城瑤鄉(xiāng)人民一直紀(jì)念著這位為國為民鞠躬盡瘁的古賢,并以出了這樣一位流芳百世的名臣而深感榮耀。明朝成化十四年(1478),恭城人民在城東建起一座祠堂,祭祀這位官居大宋監(jiān)察御史的瑤鄉(xiāng)赤子周渭。今天,周渭祠已列為國家級廉政基地。人們沿著紅色旅游路線,來到這里,一則憑吊這位歷史上著名的清官,二則警醒自己不忘為官清正關(guān)愛百姓。
桂林龍隱洞的石壁上,有一方著名的石刻《龍圖梅公五瘴說》。龍圖梅公,則是兩句詩“為有李梅雙郡守,人間始覺重昭州”中說到的“梅”——宋代世稱“梅公”的政治家、詩人梅摯。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出任昭州知州。當(dāng)時他是從“人間天堂”蘇杭來到人稱“瘴海癘地”的昭州。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他就盛傳的“瘴氣致死”一說,筆鋒一轉(zhuǎn),直指官府弊政。指出官場上存在“五瘴”,乃為:“急征暴斂,剝下奉上,此租賦之瘴也;深文以逞,良惡不白,此刑獄之瘴也;昏晨醉宴,弛廢王事,此飲食之瘴也;侵牟民利,以實私儲,此貨財之瘴也;盛揀姬妾,以娛聲色,此幃薄之瘴也?!泵饭赋?,官場五瘴,比之自然瘴氣,其毒大有過之。他寫道:“有一于此,民怨神怒,安者必病,病著必殞?!焙笕税堰@篇《龍圖梅公五瘴說》刻在桂林龍隱洞石壁之上。郭沫若先生有詩曰:“榕樹樓頭回壁深,梅公瘴說警人心?!惫磐駚恚藗円恢卑堰@篇精短政論視為“官家藥石”。梅摯在昭州主政近四年,對平樂的山光水色風(fēng)土人情留下深刻印象。他以深厚的感情,寫下了長律《昭潭十愛》,抒發(fā)他對平樂的士子、山水、道路、寺觀、音樂、果酒等的毫無保留的摯愛與贊美。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大詩人張孝祥任靜江(桂林)知府,寫下了“云山米家畫,水竹輞川莊”;范成大在靜江經(jīng)略安撫使任上,兩年間,他不僅遍游桂林山水,寫下五十五首詩作,而且開山道,建亭閣,種嘉木,通水系,乃使漓江、陽江與市內(nèi)湖泊接通,“游人乘舟,一日可遍游桂林勝景”,成為今天“兩江四湖”之藍(lán)本。見多識廣的他,始終堅持“桂山之奇,當(dāng)為天下第一”。范成大在桂林留下的石刻頗多,伏波山還珠洞中有他的一首七律,其中有“地接三山真跡在,天連合浦寶珠還”;游象山水月洞,他寫下“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 的名句;桂林山水使他流連忘返,真是“神仙富貴俱何在?且作全家出嶺人”。
北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僅二十三歲的米芾出任廣西臨桂縣縣尉之職??h尉是執(zhí)掌一縣軍事的長官。這年五月,他與縣令潘景純同游桂林伏波山還珠洞。米芾一時來了興致,在與試劍石相對的石壁上題了一行字:“潘景純、米黻,熙寧七年五月晦同游?!泵总乐撬氖粴q后才改的。故題壁為其原名。米芾的自畫像,至今猶在還珠洞石壁上。自畫像高1.2米,寬0.5米。據(jù)說米芾喜著唐服,其自畫像上長袍大袖、頂冠足履,不知是否為唐時打扮。其右腳邁開,作舉步行走之勢,身段優(yōu)美,瀟灑不羈。此像,據(jù)說是米芾自己對著鏡子畫的。此亦足見人稱“米顛”的卓爾不凡的性格。米芾自畫像的上方,刻有宋高宗趙構(gòu)御書贊語:“襄陽米芾,得名能書。六朝翰墨,漁獵無余。骨與氣勁,妙逐神俱。風(fēng)姿奕然,縱覽起予。”高宗皇帝這番評點,頗為精辟。宋朝的皇帝,多有愛好藝術(shù)的,尤以徽宗趙佶和高宗趙構(gòu)為甚。宋代的文藝繁榮昌盛,與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不無關(guān)系。伏波山還珠洞中的米芾自畫像,成了桂林石刻中的精品,一直為桂林山水增添著無窮的人文光彩。
時任廣西提典刑獄的王正功,在為赴京城趕考的桂林考生餞行的宴會上,即席賦詩,寫下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羅青意可參” 的佳句。后世一直為人們廣為傳誦的這一名句,蓋出于此。
明代的靖江王城與靖江王陵,至今保存完好。大旅行家徐霞客,閱盡天下名山大川,為桂林立下了“千峰環(huán)野立,一水抱城流”的精彩寫真。
明末清初,中國畫壇上出現(xiàn)了四位富有傳奇色彩的藝術(shù)大師,他們就是聲蜚后世的四大高僧——朱耷、石濤、弘仁和髡殘。其中尤以八大山人朱耷和苦瓜和尚石濤名氣最大。石濤是桂林靖江王贊儀的十世孫,朱亨嘉的長子,原名朱若極。清順治二年(1645),桂林城破,轉(zhuǎn)瞬之間,地位顯赫的王族子孫頓成一文莫名的貧民。十六歲那年,這位飽嘗國破家亡之苦的貧苦少年,離開桂林,赴全州湘山,再一次改變身份,成為以青燈黃卷為伴的苦行頭陀。起初法名元濟(jì)、原濟(jì),號石濤,并有大滌子、苦瓜和尚等諸多名號。
石濤從十四歲開始繪畫。遍游天下名山大川,留下無數(shù)精品畫作和見地獨特的繪畫理論。是一位對后世畫壇有著深遠(yuǎn)影響的藝術(shù)大師。
石濤從小生活在奇山麗水的桂林,桂北的風(fēng)光形勝給了他無窮的藝術(shù)想象力。他的諸多印章中兩枚,其一為“湘源”,其一為“靖江后人”,可視為畫家身世及故鄉(xiāng)觀念之表白。這位從廣西桂林走出去的一代大師,至今仍在影響著中國乃至世界的畫壇。
有清一代,桂林的歷史文化已經(jīng)兩千年之積淀,輝煌燦爛,極一時之盛。桂林四周的崖壁洞穴,摩崖石刻達(dá)兩千余處,堪稱世界文化奇觀。漓江流經(jīng)之地,多為喀斯特地貌,故而水之清澈,游魚可數(shù)。清人袁枚的“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就寫出了她的迷人神韻。endprint
在桂林臨桂縣四塘鄉(xiāng)橫山村,有一副對聯(lián):“高祖當(dāng)朝一品,玄孫及第三元。”及第三元說的是陳繼昌。前一句“高祖當(dāng)朝一品”說的是誰呢?當(dāng)然是陳繼昌的高祖父陳宏謀了。當(dāng)朝一品,就是宰相。清代朝廷不設(shè)宰相一職,以大學(xué)士行宰相之職。陳宏謀最高的官銜是東閣大學(xué)士,加封太子太傅,位極人臣。唐代有府學(xué),清代有貢院。自隋唐開科取士以來,臨桂一縣就出了五名狀元、兩名榜眼、291名進(jìn)士,是名揚四海的“狀元之鄉(xiāng)”。
有感于歷代文人的功績,《臨桂縣志》這樣說道:“桂林山水名天下,發(fā)明而稱道之,則唐宋諸人之力也?!?/p>
“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陳毅元帥說出了天下游客的心愿。人們在市內(nèi)就可以觀賞獨秀峰、疊彩山、伏波山、象鼻山、南溪山、穿山、塔山、隱山等美景,相比看一個景點得長途跋涉用去整整一天時間的地方,那是不能同日而語的。出桂林市區(qū),沿江而下,一路好景目不暇接,冠巖、楊堤、浪石、九馬畫山、黃布灘、興坪、碧蓮峰、書童山……兩岸景觀包括了十大景類:江、山、巖、泉、洞、峽、湖、瀑、樹、洲。這些得天獨厚的景致,構(gòu)成了大桂林的旅游天堂。千百年來,多少中外游客徜徉于青山綠水之間,發(fā)出“漓江天下秀,桂山天下奇”的感嘆。美國前總統(tǒng)尼克松說:“我和夫人有機會訪問過八十多個國家,一百多個城市,我們毫無保留地說,我們所訪問過的城市中,沒有一個比得上桂林美麗?!倍鴮τ诶旖剿纳耥崳F(xiàn)代詩人賀敬之用陜北的信天游寫下的《桂林山水歌》最為動人,詩的開頭兩句就韻味十足:“云中的神啊霧中的仙,神姿仙態(tài)桂林的山;情一樣的深啊夢一樣的美,如情似夢漓江的水。”漓江最精華的景區(qū)興坪,三國甘露元年就已是縣治所在。葉帥寫下“果然佳勝在興坪”的佳句的那個景點,成為1999年版20元人民幣背面的圖案了。興坪的一個小小的漁村,竟接待過兩位大總統(tǒng)——民國總統(tǒng)孫中山和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留下許多激動人心的佳話??梢哉f,漓江的旅游功能,是很多河流都難以企及的。經(jīng)過人們不遺余力的宣傳推介,桂林漓江業(yè)已形成以旅游為主,多功能、多方位、全開放的格局。桂林漓江以其優(yōu)美的風(fēng)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當(dāng)之無愧地成為大桂林旅游圈的核心,擔(dān)負(fù)起“廣西旅游龍頭”、“國際旅游明珠”的神圣使命,并獲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國際風(fēng)景游覽名城”雙桂冠。
漓江屬于廣西,更屬于世界。認(rèn)識她,了解她,宣傳她,愛護(hù)她,她的豐贍人文,必將綿延千秋萬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