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朱為弼的吉金之學與銘文篆書

        2017-10-18 07:39:45四川大學藝術(shù)學院四川成都610065
        關(guān)鍵詞:書法創(chuàng)作

        楊 帆(四川大學 藝術(shù)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65)

        論朱為弼的吉金之學與銘文篆書

        楊 帆(四川大學 藝術(shù)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65)

        朱為弼的篆書創(chuàng)作取法商周銅器銘文,賴于他一生對吉金的僻好,而這個僻好的時代背景,即金石學在清乾嘉以后的復興。朱為弼的銘文書法,搨摹、臨摹、集字、創(chuàng)作,有著密切聯(lián)系。手搨銘文,是其銘文書法的審美經(jīng)驗積累;手摹銘文,是其銘文書法的實踐基礎(chǔ);將銘文臨寫成作品,則不受摹本限制,多有灑脫輕松、隨意錯落之美;集字創(chuàng)作,頗考究文辭與古文通假,書寫則不全依摹本,是基于模擬并稍作變化的結(jié)果;其純粹創(chuàng)作,則用字不純是銘文篆法,用筆結(jié)體也不純是銘文特征,而是借鑒《說文》并參考小篆書法的產(chǎn)物。朱為弼的學術(shù)研究與銘文書法說明,篆書創(chuàng)作由固守二李篆法向鼎彝銘文的拓展,在學術(shù)上離不開款識之學,也離不開《說文》學,在書學上同樣離不開傳承既久的二李篆法。

        朱為弼;金石學;商周銘文;篆書風格

        一、僻好吉金

        乾嘉時期的篆書創(chuàng)作固然以師摹二李石刻為主要傾向,若研究視野僅此,則不足以概見此期篆書多維度、多面目的特點。隨著金石學的復興及古文字學從《說文》學的逐漸分立,一些書家開始引商周銅器銘文入篆書創(chuàng)作,在此期亦成濫觴之勢。不過,那時的書家要涉足于此,并沒有今人如此容易,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有賴于大量商周銅器的出土;二是對這些銅器上的銘文作出考釋,但其時《說文》學極盛,學者們研究古文字的主體,仍是《說文》小篆,與銅器銘文究竟不是一回事,故不得不于《說文》而外立一專門之學也。此時期以商周銘文為篆書創(chuàng)作者,若朱為弼、張廷濟、趙之琛、徐同柏等,皆通于六書邃于《說文》,又好藏吉金,或考釋銘文。其中,朱為弼算是從事斯學與創(chuàng)作較早的,并且也是比較典型的一位。

        朱為弼,字右甫,號椒堂,別署蕉聲館、鉏經(jīng)堂,浙江平湖人。嘉慶五年(1800)舉人,十年(1805)成進士。生乾隆三十六年(1771),卒道光二十年(1840),歷乾、嘉、道三朝,當時學者稱之椒堂先生。為清代著名金石學家,工篆隸、篆刻、繪畫、詩文。著有《鉏經(jīng)堂金石跋》《伯右甫吉金古文釋》《續(xù)纂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鉏經(jīng)堂積古印譜》《蕉聲館集》《蕉聲館文集》《蕉聲館詩集》《新安先集》等。

        椒堂首先是一位政事卓然可傳的官員。其歷任官馬館監(jiān)督、兵部主事、員外郎、順天鄉(xiāng)試同考官、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京畿道監(jiān)察御史、禮部給事中、順天府尹、通政使司副使、太常侍卿、宗人府府丞、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武會試副考官、兵部左侍郎、倉場侍郎、漕運總督。三十年宦跡之可數(shù)者,若查辦江西、閩、浙連界流民滋事;稽查海運倉;奏請整飭捕務(wù),以靖盜源;查禁山東境內(nèi)水手滋事;條奏剔弊速漕章程九事等,可謂政績不疏[1]。故其歿后三年,即奉旨入祀鄉(xiāng)賢祠,其傳記后又被列入《清史稿》列傳一百六十三之中。

        椒堂又絕非僅以科場政事相焜耀者,其讀書破萬卷,根底深厚,既是博通經(jīng)術(shù)的學者,更是藝術(shù)修養(yǎng)極全面的藝術(shù)家,故文章藝事亦卓然可傳。其為詩,“如黃鐘大呂,洪響一振,萬籟俱寂”[2],得韓退之之奇、蘇子瞻之逸,皆不尚冶煉而情志畢達。尤特出者,則在詠古銅器諸作,其好友葉志詵謂之“波譎云詭,寶光燭天,如祥金吉石羅陳于前,夔抱雷回,離離奇奇,炫耀心目,非夫貫串墳典而得其清華者豈能如此耶”[3]。于繪事則工花木,嘗謂:“自憐生性愛涂鴉,敢以徐熙沒骨夸”[3],其自信可見一斑。傳世者以墨筆牡丹、梅花、菊花、柏石為主①李玉棻稱,其家藏集錦壽屏,有椒堂墨筆柏石、設(shè)色菊花二幀,又見程光祿家藏有椒堂墨牡丹、梅花立幀。(李玉棻《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卷四,《叢書集成續(xù)編》第84冊,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年,頁570。)。于篆刻則宗秦法漢,所尚在屈曲填密之摹印一道。其自少即慕童子篆刻,生平所見古印之秦漢迄唐者萬余枚,壯年時嘗與浙派印家陳曼生等人以論印為樂,或手摹之,或切劘之,惟其就官以后則少作耳②朱為弼《清承堂印賞二集序》:“篆刻一事雖小學乎,而非通于古今之籍,天人之學,風云之排闔,山川之雄奇,草木蟲魚之變化,不能為也?!儆嘣谥跛g,與陳曼生、屠琴塢兩同年講習此藝,甚相契合。而從余游者,又有小云阮君、半聾汪君咸精是道。朝夕切劘,雖手如姜牙不能持三寸鐵,而亦得觕識指歸。自來日下,案牘瞇目,塵埃填膺,瞢乎學久矣,篆刻之荒廢又奚待問。”(朱為弼《蕉聲館文集》卷五,民國八年(1919)刊本。)。

        詩書畫印四者之中,椒堂影響之著者當在書。其于書則工于篆、隸、草,而特出者則商周銘文篆書?!吨袊糯鷷媹D目》著錄椒堂作品,僅第十二冊所見《篆書七言聯(lián)》一件。其他各著錄書所收者,亦皆以鼎銘篆書為主,這說明椒堂于書法之致力者必在斯。在椒堂之前,書寫商周銅器銘文的書家并非沒有,但真正能結(jié)合自己的考釋成果,由搨摹銘文到集鼎銘的文辭與字形書寫成作品,并進而以此從事篆書創(chuàng)作者,椒堂確屬清代較早之濫觴者,這應(yīng)當不是偶然的。故此,在對這位開風氣的書家作藝術(shù)本體的分析之前,有必要認清其所以從事商周銅器銘文篆書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及其自身的學力條件。

        椒堂以商周銅器銘文為素材從事篆書創(chuàng)作,賴于他一生對吉金的僻好,而這個僻好的時代背景,即金石學在乾嘉以后的復興。金石學肇始于漢,興盛于宋,迄元、明而中衰。清初順、康、雍三朝,金石學研究之成果主要偏重于石刻,古代銅器著錄極少。乾隆以后,鼎彝古器之出于土田榛莽間者則數(shù)十倍于往昔。從數(shù)量上看,自漢至趙宋,歷代所出器物才六百余件,僅王國維《國朝金文著錄表》采用十六家私人所著錄,清朝出土銅器就有三千一百六十四件,除去偽器一百三十五件、宋拓四十九件不計,實際也有二千九百八十件。而現(xiàn)存金石學著作中,北宋至乾隆以前七百年間僅有六十七種,其中屬宋人者有二十二種,乾隆以后約兩百年間竟有九百〇六種之多[4]。由此數(shù)據(jù),大抵可見乾嘉以來金石學繁盛之景況。

        乾嘉時期的學者,包括椒堂在內(nèi),之所以對商周銅器給予足夠重視并納入學術(shù)視野,除古器出土日多的客觀條件之外,亦有與之密切相關(guān)的外緣和內(nèi)因。所謂外緣,即乾隆十四年(1751),梁詩正奉敕仿《宣和博古圖》,編成《西清古鑒》四十卷,著錄內(nèi)府藏商周至唐代銅器一千五百二十九件。約乾隆四十四年(1779),清高宗又敕編成《寧壽鑒古》十六卷,著錄內(nèi)府藏銅器六百件及銅鏡一百〇一件。乾隆五十八年(1793),王杰等又奉敕編成《西清續(xù)鑒甲編》二十卷,著錄內(nèi)府續(xù)得銅器九百四十四件,而盛京所藏銅器九百件,則編成《西清續(xù)鑒乙編》二十卷。四書所錄清廷所藏銅器,都四千余件。此風一出,海內(nèi)士大夫始相與搜集古器,而私家之著錄,又皆在嘉慶改元以后矣。其著錄一家藏器者,始于錢坫的《十六長樂堂古器款識考》,著錄諸家藏器為專書者,則始于阮元的《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錢、阮之輩,皆是博通經(jīng)術(shù)、邃于《說文》的學者,亦是工于篆分的書家。所謂內(nèi)因,即四庫開館以來,商周銅器銘文作為研經(jīng)考史的直接輔助材料,都被漢學家們予以高度重視并引入學術(shù)研究。就研究旨趣看,乾嘉時期金石學可分三派:一是以金石銘文補經(jīng)證史者,以錢大昕為代表;二是匯集出土金石材料,編為專書者,以王昶為代表;三是考其源流升降,辨其新舊真?zhèn)闻c鑒其書法優(yōu)美者,以翁方綱、黃易為代表。在當時漢學興盛的背景下,以金石補經(jīng)證史一派實際上是占據(jù)主流的,金石銘文也正是以其直接材料的重要價值而得到核心學術(shù)圈的關(guān)注。乾隆中期提倡樸學的領(lǐng)袖人物朱笥河就曾提出,金石材料以其名物雜陳、辭義典雅,可以為經(jīng)傳注疏輔翼[5]。被海內(nèi)學者奉為山斗的經(jīng)學家阮元,在其《商周銅器說上篇》中,直將銅器銘文視為“重與九經(jīng)同之”的地位[6]。為《說文》作注的經(jīng)小學大家段懋堂,雖對銅器銘文所作研究不多,但亦認為學者摩挲三代器銘,可以知六書條理,可以為六經(jīng)輔翼[7]。就連偏重金石資料著錄、考證的王昶、翁方綱,也認為金石銘文可證經(jīng)史小學。以金石證經(jīng)史、講六書,可謂當時學者共有之卓識。

        椒堂對吉金的僻好,與這個時代環(huán)境自是不無干系。其對吉金的好藏和研究,可以說是終其一生的,而那個影響其所以如此的具體環(huán)境,則不得不一述之。椒堂的吉金之學,約可分為三個階段。在《周散季敦歌為程鐵樓駕部作》中,椒堂自謂“少時摹釋銅花披”[3],此即第一階段的少時居家時期。椒堂外家藏庋銅器甚富,曾承庭訓觀摩各種器物,或手摹椎搨,或強究籀繆,以窮文字源流,心精研合,以致忘饑忘疲。這種觀摩銅器、摹釋鼎銘的訓練,為他后來走上金石學道路并從事銅器銘文篆書創(chuàng)作,奠定了良好基礎(chǔ)。

        及壯,椒堂又負笈杭州,所謂“師門積古更無匹”,即第二階段的從師阮元時期。阮元是當時著名的經(jīng)學家,也是頗有卓著的金石學家,為官之余,好訪求各地金石,收藏甚夥,并著為專書。道光三年(1823),椒堂在《阮宮保師六十壽序》中,嘗謂“為弼隨侍涵丈閱二十有八年于滋矣”[8],以此逆推二十八年,則椒堂從師阮氏之始,至遲在嘉慶元年(1796),是時椒堂二十六歲,阮氏時在浙江學政任,其著錄金石一千三百有奇的《山左金石志》已成書三年。嘉慶四年(1799),阮氏復聘椒堂課其長子阮常生于積古齋中。嘉慶五年(1800),阮氏授浙江巡撫,又在孤山之麓建詁經(jīng)精舍,聚兩浙諸生講讀其中,廣播漢學。椒堂亦與陳鴻壽、李遇孫、陳鱣、吳東發(fā)等金石學家、經(jīng)學家九十二人一并列為精舍講學之士。直至嘉慶九年(1804),椒堂仍在阮氏節(jié)署,故其自謂列其門墻最久,終其一生,尊阮氏師甚恭,嘗稱阮氏為“崇儒臣之風規(guī),實多士之模范”。而椒堂在隨侍阮氏期間,得以廣見積古齋及其他金石學家若孫淵如、錢獻之、江德量、江藩、張廷濟、宋葆淳等人所藏銅器,又常請業(yè)金石文字于阮氏,并輔其成《積古齋鐘鼎款識》一書。如此看來,其一生對金石所作的最集中的研究,當在這十年期間了。而諸生對金石的嗜好與研究,為阮氏所最重者,亦在椒堂也。

        嘉慶十年,椒堂成進士,曾攜《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與京中金石學家葉志詵訂交。往后就官北京直至晚年,即其吉金之學的第三階段。官京師期間,雖案牘勞形,尟有余晷,而時與葉氏交甚歡。每以金石文字相商榷,間數(shù)日必相過從,每見輒以搜討銅器、秦印、漢磚,剖析疑義為笑樂。除此而外,與金石學家翁樹培等人亦常有氈椎乍搨之事。蓋其用心之專,矢志不移,鑒古之當,殆天性然也。椒堂當時在北京的影響,何紹基胞弟何紹業(yè)稱,“后生學士欽慕丈之好古,常恨不能一瞻起居”[2],可見其金石學家之名,早已遠播寰宇。故支偉成在《清代樸學大師列傳》中,將椒堂部居于金石學家列傳,可謂卓見。

        金石文字資料的積累和著錄,為古文字學的逐漸分立于《說文》學創(chuàng)造了條件。清代的金石學家,有的僅做搜集著錄工作而未必兼考文字。椒堂一生用志于吉金之學,且以此為基礎(chǔ)條件,并進一步開展對銅器銘文的考釋,于古文字學的分立亦有篳路藍縷之功績。

        二、考釋銘文

        椒堂以商周銅器銘文為素材從事篆書創(chuàng)作,更賴于他對這些古器上的銘文所作的大量考釋工作,這是他自身的學力條件。

        迄至今日,古文字的研究已達到相當水平,不論殷商系,或是西周系、戰(zhàn)國系、秦系,皆各有發(fā)展,其字書亦可謂各系古文字應(yīng)有盡有,眾出紛紛。如果不去考慮學力問題而只顧書法形式美創(chuàng)造,則能握管者皆可就字書去從事篆書創(chuàng)作。然反觀書史,實際情況就未必如此簡單了。凡一種古文字新材料的被發(fā)現(xiàn),雖可對書家創(chuàng)作的取法注入全新的內(nèi)容,但這些古文字材料真正被引入書法創(chuàng)作,并形成一種潮流,往往都在古文字學家對這些材料作研究并形成考釋成果之后。有甲骨文的考釋成果,而后才有人從事甲骨文書法的創(chuàng)作;有戰(zhàn)國竹簡文字的考釋成果,而后才有人從事戰(zhàn)國竹簡書法的創(chuàng)作。否則,僅觀其書美而不識其六書,是根本不能施之于書法創(chuàng)作領(lǐng)域的。

        商周銅器銘文的考釋,已有兩千余年的歷史。早在西漢中期宣帝時,美陽出周鼎一枚,學者張敞籀讀而釋之。東漢中期的經(jīng)學家許慎,在其《說文》中收錄數(shù)量并不多的古籀文,亦多據(jù)郡國山川所得鼎彝銘文以修之。自此以后,銅器銘文的考釋研究,可謂代不乏人。宋代金石學興盛,出現(xiàn)了趙明誠《金石錄》薛尚功《鐘鼎彝器款識法帖》等專書,也出現(xiàn)了最早的商周銅器銘文字匯——呂大臨《考古圖釋文》。直至清代康、雍時期,盡管又有不少學者作過考釋工作,也有汪立名《鐘鼎字源》等字匯的出現(xiàn)。這些成果雖多有依據(jù),但能正確釋出的都是一些比較容易認識的,甚至有不少望文生義、牽強附會的錯誤,距科學的古文字研究尚有相當里程。加之出土銅器數(shù)量一直有限,不敷研究之需,故銅器銘文的考釋在這漫長的時期都極不成系統(tǒng),較之《說文》研究的成果,也是遠遠滯后的。篆書創(chuàng)作的取法由秦漢迄唐,以至清乾嘉時期,都是以類于《說文》字頭篆文字形風格的二李篆書為主的,即使期間曾有少數(shù)書家書寫銅器銘文,可也是六書不純,格調(diào)不正,始終未能形成氣候以打破小篆書法一統(tǒng)之勢,恐銘文考釋的滯后當是重要原因之一。

        椒堂的時代,銅器銘文的考釋成就較之嘉、道以后吳大澂、孫詒讓、劉心源等人的研究,雖未為顯著,可比之以前歷代還是有不少進步的。徐同柏、許瀚等學者的考釋已頗多創(chuàng)獲,方法亦漸趨科學。金石學在乾嘉時期的復興必然帶動考釋工作的進步,也促進著古文字學的逐漸分立。必須指出的是,乾嘉兩朝是金石學的復興期,更是《說文》學的大盛期,那些考釋銅器銘文的學者,多半都是邃于《說文》的專家,故考釋銘文就不是孤立的學術(shù)活動?!墩f文》所收古、籀文占重文數(shù)量大半,金石的大量出土,使學者們不再一一信從許慎采錄的這些古文字,于是出現(xiàn)了楊大堉《說文重文考》、莊述祖《說文古籀疏證》這樣的專著,嚴可均《說文翼》等書亦結(jié)合金石材料對重文作考證增補。而《說文》古籀之研究,實際上也同時促進著銅器銘文考釋的進步。《說文》雖不免有錯誤,但離了它,這些先秦古文字亦無從講通。椒堂時代的學者們考釋銘文,大都形成一個共識,即必須以《說文》為基礎(chǔ),《說文》是研究古文字的出發(fā)點,而通過銘文的考釋,亦可修正《說文》訓解的錯誤、傳抄的訛誤,這在段懋堂、桂未谷、王筠、阮元、孫淵如、孔廣居等學者的著作中常常能找到例證。

        椒堂少耽墳典,通六書,于《說文》《廣韻》諸書所下工夫頗深,這是他對銅器銘文作考釋的基礎(chǔ)條件。道光十一年(1831),椒堂曾為張畊《古韻發(fā)明》作序一篇,大體可見其對六書之學的看法,序稱:

        《說文》諸書,字書也,而聲緯之;《廣韻》諸書,韻書也,而義緯之。聲音與文字,理相該備,而后訓詁之學以明。[9]

        有關(guān)六書之學的純粹論述,椒堂文集中幾莫能見,幸有此敘而窺其一斑。由敘約略可知,椒堂治六書小學,是形、音、義并舉的?!墩f文》諸書雖主為形書,但絕不可僅重其字形而不顧其聲音,以聲音緯之亦為必要?!稄V韻》諸書雖主為韻書,但絕不可僅重其音而不顧其義,以義緯之亦為必要。惟其形體、聲韻兼明,而后訓詁之學始明。商周銅器上的銘文,屬于時代較早的古文字,故不明《說文》篆文字形流變無以通,不明聲音今古之變亦無以通。椒堂既熟讀經(jīng)典,又持以形、音、義三者互通的小學觀,使他在乾嘉這個廣出鼎彝的時代背景下具備考釋這些銘文的可能。

        椒堂當然不是段、桂、朱、王那樣的《說文》學大家,其對《說文》之研究亦未稱專門?!督堵曫^集》中僅存一篇《戼、丣偏旁考》,至遲作于嘉慶七年(1802),倒也頗可見其精深的《說文》學水平。按,“戼”,見于《說文》卷一四下,訓解曰:“冒也,二月萬物冒地而出。象開門之形,故二月為天門?!薄墩f文》日部“昴”、穴部“窌”、大部“奅”等字皆從戼聲?!皝J”,亦見《說文》卷一四下,為字頭篆文“酉”的古文,訓解曰:“從戼,戼為春門,萬物已出,酉為秋門,萬物已入。一,閉門象也?!薄墩f文》艸部“茆”、木部“桺”、田部“畱”等字皆從丣聲。椒堂通過偏旁分析,并聯(lián)系《爾雅》《周禮》《詩經(jīng)》《玉篇》《考古圖》、《鐘鼎款識》、《石鼓文》、商周銅器銘文等材料相證而多有洞見,如“鐂”即“劉”字,乃“劉”所從的“刀”傳寫誤作“田”之故;“桺”不從“丣”,而必從“戼”;王鳴盛認為,“昴”字當從“丣”,椒堂以為此字音莫飽切,不得謂《說文》傳刻誤也。故王聘珍跋此文云:“椒堂先生洞見本原,廣征博考,疏通而明證之,千載之訛,一朝訂正,其快為何如哉。”[10]誠非過譽之辭。盡管如此,《說文》于椒堂,發(fā)揮的更多是考證工具的價值,他常常在考釋銘文時引《說文》相證??煽坚屵@些先秦古文字,又不得靜止地去看待古文字的發(fā)展演變,當然就不能篤守于《說文》。椒堂在《釋鈃、銒》中云:“蓋古人文字隨變所適,不得以《說文》小篆繩之?!盵10]這都是符合考釋古文字的要求和特點的。

        椒堂考釋商周銅器銘文的直接成果,現(xiàn)存可考的,主要是他的《積古齋鐘鼎款識稿本》。這個稿本后來又成為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的祖本。

        此稿本之成書頗多周折。道光二十六年(1846),椒堂長子朱善旂于京邸故紙中撿得已散佚之部分手稿,內(nèi)有椒堂《伯右甫吉金古文釋》題記數(shù)語。咸豐二年(1853)十月,朱善旂將這批手稿裝成四冊,第一冊標目有椒堂自題“鉏經(jīng)堂金石跋”六字(圖1),第三冊標目有椒堂自題“伯右甫吉金古文釋”八字。除朱善旂作敘而外,得見此稿本并題跋者有湯金釗、葉志詵、徐同柏、路慎莊、張廷濟。咸豐五年(1855)六月,朱善旂歿,四冊稿本歸椒堂從孫朱之榛藏。因稿本各冊題名不同,又乞楊峴更題耑曰:“積古齋鐘鼎款識稿本”,從阮元所定名,其后題跋者又有莫友芝、俞樾、黃彭年。光緒三十二年(1906)二月,朱之榛復依稿本原第易冊為卷,將散見各冊之諸家題記別為附卷,計五卷,由椒堂姪曾孫朱景藩校錄,以石印行世。南京圖書館古籍部所藏稿本,即朱之榛石印本。

        圖1 朱為弼《積古齋鐘鼎款識稿本》(南京圖書館藏光緒三十二年(1906)石印本)

        圖2 朱為弼考釋《三家彝》 (《積古齋鐘鼎款識稿本》卷四)

        據(jù)《伯右甫吉金古文釋》椒堂題記所署:“嘉慶癸亥仲秋十八日”可知,其考釋當在嘉慶八年(1803)以前館阮元節(jié)署的數(shù)年間。稿本第一、二卷所釋銘文一百二十余種,未明各據(jù)為何搨本,第三、四卷所釋銘文三十六種,則出自阮元藏江德量摹本。所考釋銘文計有一百六十余種,皆見于阮氏書,惟數(shù)量尚不足阮氏書五百五十器的三分之一。朱善旂撿得這批手稿已在椒堂歿后數(shù)年,散佚當不少,則當日椒堂所考釋者應(yīng)更多。由于是手稿,其體例亦不甚嚴,大部分只出釋文并案語,也有少量手摹銘文者。

        《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成書于嘉慶九年秋,已在椒堂稿本所署時間的后一年。是書所考器銘,主要來自江德量、朱椒堂、孫淵如、趙秉沖、翁樹培、秦恩復、宋葆淳、錢獻之、趙魏、何元錫、江藩、張廷濟十二家所藏及阮元自藏者,都五百五十器,椒堂即其中一家。此書刊行兩三年即廣布兩浙,后阮氏又將其刻入《皇清經(jīng)解》,遂使款識學蔚然成一風氣。然各著錄書皆將是書署以阮氏之名,當日椒堂在為此書作序時亦未曾提及自己做過什么工作,可阮氏序卻稱“以各搨本屬之審釋之”,且椒堂手稿今尚在,則其考釋成果不當獨歸阮氏,椒堂實可稱之奠基者與重要參與者。

        椒堂稿本初不欲為《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而作。冊中多處有椒堂改作阮元名,有案語署名空格以俟阮氏標明者,有椒堂原文而阮氏改定者,有阮氏草稿附入冊中者,也有阮氏筆跡標朱某云云者。嘉慶七年(1802),阮氏曾摹勒重刊南宋王厚之《鐘鼎款識》。據(jù)椒堂言:“〔阮〕太傅得宋王復齋《鐘鼎款識》,擬以積古齋書續(xù)之”[11],觀阮氏硃筆更題椒堂“鉏經(jīng)堂金石跋”于右的 “積古齋續(xù)鐘鼎款識”八字,猶見初擬名書之意??墒呛髞碓诰帟鴷r因采錄有王厚之書所見搨本,不復以“續(xù)鐘鼎款識”名書,故不得不再更名以“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之今名。

        椒堂稿本最終為阮氏書所采,二書考釋同多于異,且源出稿本之痕跡甚顯。如《伯右甫吉金古文釋》下冊中《三家彝》(圖2),其案語曰:“作器者當是追叔之僚屬,猶《博古圖》師淮父鹵銘云‘對揚師淮父休’也。大夫稱家,兄弟三人并為大夫,故云三家也?!比钍蠒鴮Υ似鞯陌刚Z:“作器者當是追叔之僚屬,大夫稱家,同宗三人為大夫,故曰三家也?!盵6]不僅案語一致,其釋文亦完全相同。又《商舉己卣》、《周師旦鼎》、《漢元嘉刀》,既見于稿本,且椒堂又收入其《蕉聲館集》卷一,其考釋與阮氏書都是近同的。因此,葉志詵、徐同柏、路慎莊、莫友芝、俞樾、黃彭年等學者在稿本跋中,都紛紛發(fā)表一致意見:稿本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之祖本,積古齋書之成,固賴是書而導其源。這是比較符合當時實際的。不過,稿本與阮氏書又不完全相同,亦有部分案語特異,甚至釋文相左,俞樾就曾對勘二書,討論其異同,故其跋稿本稱,“此書也不特可見文達之精意,并可補積古之缺遺,后世講求吉金文字者讀積古齋書,尤不可不觀先生此書也”[11],這便是椒堂稿本之價值。

        阮元精心金石文字,通倉籀之學,當時學術(shù)地位極崇,椒堂的金石至交葉志詵則稱,“并世與文達齊名者,推平湖朱椒堂侍郎”[3],其見重若此。在阮元看來,椒堂的考釋既可補經(jīng)傳所未備者,亦可補《說文》所未及者,這正反映了乾嘉時期考釋銘文“辨識疑文,稽考古籍”[6]的特點,也是漢學與《說文》學極盛背景下古文字學尚未能獨立的體現(xiàn)。今見《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其考釋皆無椒堂之名而實多椒堂之說,蓋阮氏屬椒堂,而椒堂以己說盡歸之師耳??陀^言之,積古齋一書雖開款識學之先,但從銘文考釋看,“其考釋文字水平不出宋人之右,勝義無幾,紕繆累見”[4],固遜色于徐同柏、許瀚等人的考釋無疑。對椒堂而言,這大量的考釋工作,才使他具備引銘文入書法的先決條件,其篆書創(chuàng)作在取法上的突破二李篆書,固賴是而展開。

        圖3 朱為弼手摹《旂鼎》(《積古齋鐘鼎款識稿本》卷三)

        圖4 《旂鼎》(《金文書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45)

        三、由搨摹到創(chuàng)作

        僻好吉金與考釋銘文只是學力基礎(chǔ),并非具備這種條件的學者都可能或都會去書寫商周銘文。學術(shù)與書學各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要求,不能等同視之??墒?,椒堂不僅具備這樣的學力條件,其考訂銅器銘文,同時也注重器銘本身的書法美,并引入書法創(chuàng)作,堪為他那個時代書寫商周銘文篆書的濫觴者。而他將商周銘文引入書法,并不是一開始就直接進行創(chuàng)作的,其搨摹與臨摹,集字與創(chuàng)作,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椒堂確是藉金石考訂資以學書的典型。他少時即蒙庭訓摹釋銅器,這不僅為日后考訂銘文奠定了基礎(chǔ),也為書寫這些銘文奠定了基礎(chǔ)。作為金石學家,研究中必然會經(jīng)常搨摹銘文的。在《周散季敦歌為程鐵樓駕部作》詩序中,椒堂對自己搨摹銘文作的概括是:

        平生僻好在斯,每見古器必手搨,見搨本必手摹。[3]

        此詩作于嘉慶十二年(1807),其背景是:椒堂假得《周散季敦》原搨,并將其銘文三十二字摹入《續(xù)纂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以補《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之遺。從傳移銘文的角度講,依古器而搨者稱搨本,依搨本而摹者稱摹本。就其價值論,則依器而搨者近于真跡,而依搨本摹者應(yīng)下真跡一等。椒堂稱,之前所見《周散季敦》,惟《鐘鼎款識》摹本,然鋟刊傳抄,已多失古意。這說明他不僅注重銘文的文獻價值,也看重銘文字形本身的書法價值。作為直接材料的原搨,其研究的可靠度較輾轉(zhuǎn)之傳刻本高,其審美上的古意亦較傳刻者濃。這種重原搨本而輕刻本銘文的看法,就和帖學書法流傳中書家皆以真跡為上,而刻帖次之的觀念頗為一致。椒堂每見古器必手搨的經(jīng)歷,對于感受商周銅器銘文之醇郁古質(zhì)與吉金之美,都應(yīng)是極深刻的,藉手搨銘文獲得的審美經(jīng)驗,是他書寫銘文并表現(xiàn)吉金之美的基礎(chǔ)。

        乾嘉時期,搨摹金石銘文不獨止于金石學家,書法家亦經(jīng)常為之。搨摹的目的當然主要是傳寫金石材料上銘刻的文字,金石學家以此考訂真?zhèn)危C其經(jīng)史之缺失,其重在史料價值,書法家則以此窮其書法原委,知其八法之流變,其重在書學價值。搨摹尤其是手摹銘文,對于熟悉古文字的字形和體會結(jié)字意趣都是極有助益的。椒堂的時代,宋本《說文》多次被重刊行世,《說文》著述刊板者甚夥,學者書家若顧廣圻、江聲、王念孫等都曾手摹過《說文》篆文,故小篆書法整體水平的偏高,與此都是不無關(guān)系的。

        椒堂少時即摩挲古銅器,但終其一生能見到的原器在數(shù)量上畢竟有限,欲廣見銘文,最好的辦法就是據(jù)搨本手摹。手摹類于書法學習中的鉤摹,能較準確地體會銘文的點畫、結(jié)字、布局等特征。椒堂常年涉及鐘鼎古文之學,并旁及秦漢印,自稱皆“手摹而識之,極知鐘鼎與印信各自有體”[8],于此可見其手摹之功效。如稿本卷三中據(jù)江德量原搨摹入的《旂鼎》(圖3),計二十六字,較之原搨(圖4),基本保持了原器銘文的字形特征,某些點畫的肥筆皆忠實摹出,章法布局亦一依原搨。因此,未嘗不可以說,椒堂每見搨本必手摹的經(jīng)歷,是他引銘文入書法的實踐基礎(chǔ)。

        手摹銘文主要是應(yīng)考釋銘文或著錄之需,以傳寫出銘文原貌為上。椒堂稿本中所存手摹銘文而見于《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者,其點畫、字形、章法并無多大差別,而積古齋書的銘文,卻出錢獻之手摹。故手摹銘文嚴格說不能算作純藝術(shù)表現(xiàn)的書寫。椒堂天性好翰墨,此等性情使他對待銘文絕不止于手摹的階段。他在手摹銘文的同時,偶爾會在案語中就書寫意趣發(fā)表一番自己的意見。比如,稿本卷三所考楚器《般仲盤》,銘文為少見的反書,略帶草書筆勢,其案語便稱此器銘文“篆法雄奇”。此外,因銅器銘文的字形通常都偏小,手摹本不足敷書法形式表現(xiàn)的施展空間,那么,將這些銘文以書法作品的格式,展拓放大而臨之,便是椒堂引銘文入書法的第一步工作。

        圖5 朱為弼《臨遲簋蓋銘》(《金文書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161)

        圖6 《遲簋蓋銘摹本》(《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卷七)

        圖7 朱為弼《篆書七言聯(lián)》(小莽蒼蒼齋藏)

        李玉棻在《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中記載,曾目見椒堂摹鐘鼎銘字大幀。既是大幀,則此“摹”就不是考帖釋銘文的手摹,而是將銘文放大臨成完整書法作品。椒堂臨寫銅器銘文為作品者并不少見,如《臨遲簋蓋銘》(圖5),書寫銘文二十二字,署款注明所臨器名并題名鈐印,是一件具備書法形式諸要素的完整條幅。此作所臨銘文,出自周器《遲簋》,椒堂稿本卷二曾作考釋,不過未摹銘文字形。后《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卷七曾據(jù)錢獻之所藏原搨本摹入(圖6),此簋有蓋銘和器銘之分,椒堂所臨為蓋銘部分。通過對照可知,椒堂的臨作已不完全遵守摹本,而更多體現(xiàn)出放大成縱向條幅后因毛筆書寫帶來的自然意趣。用筆有連斷停頓,有粗有細,有圓有方,有藏有露,并不刻意去模仿銘文因銅液澆鑄而形成的非書寫性的鑄痕。字形結(jié)構(gòu)雖遵守摹本,卻順應(yīng)筆勢而多出己意,銘文因器形造成的欹側(cè),則就紙張幅面而作就正處理,以應(yīng)書寫中貫氣之需。就通篇章法看,則分行布白一應(yīng)自然,長短闊狹隨手變化,統(tǒng)一而不呆板,變化而不破碎。如果說椒堂的手摹銘文出于保持原貌之目的而尚且拘謹受縛的話,那么,將銘文臨寫成作品,則完全不受摹本限制,多有灑脫輕松、隨意錯落之美,這都是直接以書法形式美元素去書寫所致。

        對銘文而臨寫,是有范本依托的書寫行為,當然不可說是創(chuàng)作。椒堂與其他寫篆書的書家一樣,都有一個由模擬性創(chuàng)作到開拓性創(chuàng)作的過程。集古碑銘中字寫成作品,便可作模擬創(chuàng)作觀。前人所遺留集字作品,一般以字數(shù)較少的對聯(lián)為主,書體則以篆、隸、楷為多。清代碑學興盛以后,書家集金石材料中古文字書寫成對聯(lián),是極常見的形式,尤其商周銘文,因其字量少不易創(chuàng)作,非如小篆書法的可資《說文》寫成長篇大帙,故集字為聯(lián)確是書寫商周銘文的一個極佳辦法。椒堂也不例外,其篆書作品中便常有此類集字為聯(lián)者。

        小莽蒼蒼齋藏椒堂《篆書七言聯(lián)》(圖7),紙本,縱一百三十八厘米,橫二十九點四厘米。據(jù)椒堂署款,此作上聯(lián)集自《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卷四所見據(jù)趙魏藏搨本摹入的《頌鼎》,下聯(lián)集自《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卷三所見據(jù)紀昀藏搨本摹入的《周公華鐘》。雖未署具體書寫時間,但作于嘉慶九年以后為無疑。

        今人著錄此聯(lián),按字形作繁體釋文云:“辭成頌鼎受通録,鼄公華鐘樂大夫”[12],此不僅文辭不通,與椒堂當日集聯(lián)之義亦不合。上聯(lián)第一個字的字形,集自《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所釋《頌鼎》文句“命女官治成周”,據(jù)其案語,古司、治、嗣、辭四字,并作此字形[6]?!墩f文》“辭”,除字頭篆文外,還收有籀文字形,從司,作“”,與《頌鼎》字形正同。上聯(lián)末一字字形,集自銘文“通錄用命”。下聯(lián)第一個字的字形,集自《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所釋《周公華鐘》文句:“周公華乃擇吉金”,其按語稱:“周字,程易疇所定為古篆文,莊進士述祖釋為邾公。五等之爵,于其國皆稱公似也,然按其字形,不如釋周字為長?!盵6]因是,知椒堂假“辭”作“治”,假“鼄”作“周”,則此聯(lián)釋文當作“治成頌鼎受通錄,周公華鐘樂大夫”為勝。此外,下聯(lián)“樂大夫”,乃銘中文義獨立的文辭。這都說明,椒堂的集字創(chuàng)作,是頗講究文辭內(nèi)容和古文通假的。

        再看字形風格特征。以《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所見《頌鼎》與《周公華鐘》摹本字形與此聯(lián)對照如下:

        表1 朱為弼《篆書七言聯(lián)》與《頌鼎》、《周公華鐘》摹本字形對照表

        就摹本看,二銘文字形風格并不一致?!俄灦Α方Y(jié)字多有長短闊狹的不同,有的字隨器形之變而傾斜過甚,如“辭”、“頌”、“通”等字?!吨芄A鐘》字法則相對勻整,字形以縱長為主。椒堂以集字代創(chuàng)作,在六書上本于二銘,而結(jié)字則以相對工整來統(tǒng)領(lǐng)上下聯(lián)。若不觀對聯(lián)兩側(cè)題跋中對文字來歷的說明,幾乎看不出是從兩件銘文中集字而來。由此可知,椒堂集字創(chuàng)作,在書寫時未必全依摹本,而是基于模擬并稍作變化,這正是由集字走向創(chuàng)作的極有效的方法,但風格上整體略顯拘謹,較少商周銅器銘文率意之美。嘉慶時期以商周銘文入書法的學者,比較普遍的都曾采用這種形式來進行模擬創(chuàng)作。當然,由于銘文入書在當時還是新鮮事物,在技法上沒有多少歷史經(jīng)驗可參考遵循。適此時正是二李篆書盛行的時代,面對這林林總總、離奇錯落的銘文,書家們能將這些銘文寫得既變化又統(tǒng)一的最大借鑒,便是用小篆書寫的方法。

        實際上,商周銅器銘文經(jīng)由數(shù)道工序再由銅液澆鑄而成,其圓渾的風格特征正是以用筆出入之跡的泯滅為代價的,固無筆法可循。后世書人對這些銘文所作的筆法解讀,只不過是以各自書寫經(jīng)驗并參悟墨跡去追加的罷了。在初引銘文入書的嘉慶時期,其用筆、結(jié)體、章法等技巧形式美的參考,當是傳承有序的二李篆法。故元代書家吾衍指出,鐘鼎古文“但皆以小篆法寫,自然一法”[13],這個觀念的影響極大。

        圖8 朱為弼《篆書七言聯(lián)》(浙江省博物館藏)

        椒堂的創(chuàng)作更反映了那個時代二李小篆風潮給予的潛在影響。在《求是齋印譜序》中,椒堂曾言:“以藝論,詩古文詞,不期于艱深奇險,而務(wù)求純粹爾雅?!盵8]這種觀念,也可能使他不會肆意于銘文的奇異之變,而求其格調(diào)的純粹爾雅。浙江省博物館藏《篆書七言聯(lián)》(圖8),紙本,縱一百三十六厘米,橫二十七點五厘米。聯(lián)語曰:“詩書圖畫皆入古,禮樂鐘鼎揚成名?!庇墒鹂睢斑m宦都下”可知,書寫時間當在嘉慶十年中進士官京以后。由于是創(chuàng)作,就不像集字那樣嚴格,字字皆有銅器銘文可遵循。如上聯(lián)第一字“詩”,《說文古籀補》《金文編》《古文字類編》《漢語古文字字形表》等字書皆無商周銘文字形。椒堂所寫字形,很可能是根據(jù)《說文》“詩”的古文字形“”而變化的。“成”字,雖然商周銘文有多種字形變化,可椒堂所寫,倒與《說文》字頭篆文“”更有相承關(guān)系。至于用筆,則遲澀渾厚而少見飛白,除有少量提按動作外,基本還是像二李篆法那樣做中鋒圓勻狀。至于結(jié)體,則未刻意追求銅器銘文那種左右欹側(cè)、牝牡相生的變化,寓小篆之柔而方于銘文之敦而圓,有奇妙生動,亦不乏小篆之裁為整齊。這就說明,椒堂的創(chuàng)作在用字上,已不僅是銘文篆法,在用筆結(jié)體上,也不僅是銘文特征,而是借鑒《說文》并參考小篆書法的結(jié)果。

        從椒堂作品的署款可知,其商周銅器銘文篆書多為應(yīng)索而作,這說明他這類創(chuàng)作在當時是頗受歡迎的。其引鼎銘入書,對開拓篆書創(chuàng)作的新領(lǐng)域,自有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之功績??墒?,他那個時代的篆書風潮仍以師摹二李為尚,加之銘文考釋未能深入,古文字字書亦稀見,引鼎銘入書就像初生樹苗,未能枝繁葉茂,僅限于部分通于款識之學的學者書家。并且,其時的鼎銘篆書創(chuàng)作,也存在取法重器少,對銘文風格的劃分意識薄弱,模擬創(chuàng)作多而開拓創(chuàng)作少等方面的弊端。此外,當時雖有講篆隸者當先考鼎銘的書學觀念,但這種觀念尚不能普及,亦不易落實,其創(chuàng)作隊伍自然就小,創(chuàng)作水平也就難以整體提高了。

        四、 結(jié) 語

        椒堂的學術(shù)與創(chuàng)作說明,篆書創(chuàng)作由固守二李篆書向鼎彝銘文的拓展,在學術(shù)上離不開款識之學,也離不開《說文》學,在書學上同樣離不開傳承既久的二李篆法。一種新的古文字材料被引入篆書創(chuàng)作領(lǐng)域,往往是學術(shù)研究開路,而創(chuàng)作實踐在后的。在漢學興盛、研究《說文》成風的時代,二李篆書成為潮流,既是時代使然,也是書學傳承的規(guī)律使然,鼎銘篆書只能算是初開風氣罷了。只有到了晚清,鼎銘篆書創(chuàng)作才能逐漸擺脫二李篆書之藩籬,才能實現(xiàn)“莫不人人言金文”[14]的書壇勝景,這既有賴于金石學研究的細致深入和古文字學的獨立,也有賴于碑學書法觀念的廣被人心。三代鼎銘之遺存,及椒堂等輩的嘗試,正為晚清以來李瑞清、曾熙、吳昌碩、黃賓虹等人在鼎銘篆書創(chuàng)作上構(gòu)建的“新僻之國”奠定了堅實基礎(chǔ),可這個嶄新世界,卻是那批乾嘉老輩不能見到的。

        [1]朱為弼崇祀錄 [M].光緒刊本.卷首.

        [2]朱為弼.新安先集[M].道光十年(1830)刻本, 卷首.卷十。

        [3]朱為弼.蕉聲館詩集[M].民國八年(1919)刊本,卷首.卷二.卷五.卷首.卷五.

        [4]黃德寬、陳秉新.漢語文字學史[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133.134.

        [5]李威.從游記[G]//朱筠.笥河文集卷首.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40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16.

        [6]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G]//續(xù)修四庫全書第90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46.633.546.616.597.

        [7]段玉裁.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二十卷寫本書后[G]//經(jīng)韻樓集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51.

        [8]朱為弼.蕉聲館文集[M].民國八年(1919)刊本,卷六.卷五.卷五.

        [9]張畊.古韻發(fā)明卷首[G]//續(xù)修四庫全書第24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85.

        [10]朱為弼.蕉聲館集[M].咸豐二年(1852)刻本,卷一.卷一.

        [11]朱為弼.積古齋鐘鼎款識稿本[M].光緒三十二年(1906)石印本,卷一.附卷。

        [12]小莽蒼蒼齋、中國歷史博物館編.清代學者法書選集[G].文物出版社,1995:324.

        [13]吾衍.論篆書[M]歷代書法論文選續(xù)編[G].崔爾平點校,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205.

        [14]李瑞清.清道人論書嘉言錄[M].明清書論集[G].崔爾平點校,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1525.

        (責任編輯:呂少卿)

        J292.4

        A

        1008-9675(2017)05-0020-08

        2017-06-24

        楊 帆(1978-),男,四川省高縣人,四川大學藝術(shù)學院教師(特聘副研究員),四川大學考古學博士后,研究方向:書法(篆刻)創(chuàng)作理論。

        猜你喜歡
        書法創(chuàng)作
        書法
        大江南北(2022年9期)2022-09-07 13:13:48
        書法欣賞
        求知(2022年5期)2022-05-14 01:28:58
        書法
        書法
        書法
        書法
        創(chuàng)作之星
        創(chuàng)作(2020年3期)2020-06-28 05:52:44
        《如詩如畫》創(chuàng)作談
        《一墻之隔》創(chuàng)作談
        創(chuàng)作隨筆
        文藝論壇(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
        中文字幕国内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又爽又猛又大又湿的视频| 蜜桃视频永久免费在线观看| av在线入口一区二区| 日本女优中文字幕四季视频网站|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的视频| 国产一区白浆在线观看|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av浪潮| 亚洲综合网站久久久| 美女视频黄的全免费视频网站| 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杨幂| 国产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国产三级av在线播放| 男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碰| 亚洲国产一二三精品无码| 99精品国产兔费观看久久99| 国产爆乳无码一区二区在线 | 久久中文精品无码中文字幕下载|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亚洲精品不卡电影| 亚洲国产剧情在线精品视| 亚洲av永久综合网站美女|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天堂| 最近中文字幕国语免费|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四虎| 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无码免费视频 | 男女做爰猛烈啪啪吃奶动| 日日鲁鲁鲁夜夜爽爽狠狠视频97| 欧美亚洲综合激情在线| 免费无码AⅤ片在线观看| 亚洲大胆美女人体一二三区| 日本av亚洲中文字幕| 午夜免费福利小电影| 人妻少妇精品专区性色av| 久久综合网天天 |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内精|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专区2|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