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文華
我問過很多國家的同學同樣的問題:“你的周末是拿來干什么的?”
很多中國同學回答:“用來補覺。”“用來趕作業(yè)?!敝苣┘扔脕硇菹?,也是學習的好時機。法國同學回答:“Make fun?。ㄕ覙纷樱敝苣┦悄脕戆疽古菥瓢傻?。美國同學回答:“Go to sports?。ㄈミ\動)”在對時間的利用上,每種文化的人排在最前面的事情是不一樣的。
我曾帶過中法學生混合的班級。我把學生分成不同小組,完成小組任務(wù),每個小組里都有中國學生和法國學生。有一個小組做得不好,整個小組的成績都受到影響。公布成績后,小組里的中國學生找到我,“不是我們不努力,是法國學生太不給力。”最終我弄清楚了,中國學生習慣把學習排在第一位,先確定了學習的時間,再安排其他事,他們早早就和法國學生商量一起碰面討論作業(yè)的時間。法國學生則把個人事務(wù)排在第一位,提出的碰面時間法國學生總有事――要見朋友、要逛街、要泡酒吧,甚至還有人說早上要睡懶覺,沒法上午見面。最終一次面都沒見成,只好通過郵件把任務(wù)作了分配,然后由一個人作了整合。中國學生對此非常不滿。我找法國學生詢問,他們說:“我們很忙的,為什么―定要碰面?中國學生花了太多的時間安排碰面,直接分工不是挺好嗎?如果早一點分工,我們小組肯定會做得更好?!?/p>
在中國,不論做什么,電話鈴響起,人們通常會中斷手頭的事去接電話。而在德國,一次我去友人家做客,他們請我吃早餐,因為他們家早餐最講究。我們一邊吃一邊聊天,早餐時間拉得很長。這時房間座機鈴聲響起,男主人看看女主人,女主人挑挑眉毛說:“不論是誰,都沒有權(quán)利打擾我們和客人在一起的時間?!蔽胰f分驚訝地看到他們一直待在座位上,任電話鈴響個不停,最終電話鈴安靜下來,大家又開始聊天。在中國,我無法想象自己不接家里的座機電話,畢竟通常只有熟人才會有家里的電話號碼。
中國人眼中的時間是有巨大彈性的。決定這個彈性的關(guān)鍵因素是人際關(guān)系。關(guān)系不好,話不投機半句多;關(guān)系好,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很多中國的聚會或約會,只確定開始時間,不確定結(jié)束時間。氛圍不好,自然早點結(jié)束;氛圍好,賓主歡飲達旦。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德國時間。德國時間是用分鐘作為基本單位的,不論是企業(yè)高管,還是家庭主婦,人人都有一個日程表,每天的活動盡可能按照日程表運作。
在德國安排事情,必須有明確的起點和終點。開會必須寫清楚幾點幾分開始,幾點幾分結(jié)束。寫的是9點5分開會,那9點5分是會議開始的時間,而不是參加者到場的時間。之所以不是9點開,那肯定是之前的會議剛結(jié)束,需要5分鐘整理會議室。
有一次,我采訪一個企業(yè)高管,提前和他約好了時間,我提前5分鐘到,準時開始訪談,訪談時我發(fā)現(xiàn)他講的內(nèi)容很有深度,就多問了幾個問題,快結(jié)束時,我還有幾個問題沒問,試著與他商量能否延長幾分鐘,他微笑著搖搖頭,說安排好了時間,所有的活動都需要按時間進行。
中國人會同時做好幾件事,人們把幾件事齊頭并進看作高效。我常遇到一心多用的人,他們一邊在電腦上敲字,一邊通著電話,眼睛還瞄著桌上的文件。
有一次,我去一家公司辦事,接待人員正接電話,她一邊講話,一邊用眼神示意排在我前面的人把文件遞給她,翻看文件后寫了一個編號,放到旁邊的柜臺上,再示意我把材料遞給她。她同時還記錄電話信息。她一個人同時接待了3個人。
德國人同一時間只做一件事,同時間只接待一個人。他們認為這樣做是最高效的。
在中國的單位,常有一個人身兼數(shù)職,同時參與到好幾個項目中的情況。大家對此習以為常,常用“能者多勞”形容。但在德國人眼中,卻不是這樣。
在給一家中德合資企業(yè)做校園招聘時,沒想到德國面試官看到應(yīng)聘者經(jīng)歷豐富的簡歷后,會充滿懷疑地問應(yīng)聘者:“你大學期間參加了這么多項目,花了很多時間,但這些項目相互間都沒關(guān)聯(lián),你真的知道你想要什么嗎?”回答“因為這些項目很鍛煉能力”的應(yīng)聘者都沒通過終面,反倒是一個不起眼的應(yīng)聘者脫穎而出。她沒做太多頊目,但每個項目和她的目標都有明確關(guān)系,而且她提到了自己的愛好:長跑。她談到大學3年多從未間斷過長跑。談起這個愛好,她講了很多感受,最終拿到錄用通知。德國面試官覺得她目標明確、專注做事,具有毅力和持久力,而且她會管理時間,有效利用時間。
這件事情也反映了中德在“怎樣做才是高效”上有不同的看法。
(小志摘自《大學生》2017年8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