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張喁
沒有起跑線?
——TVB香港教育體驗紀錄片掠影
文_張喁
贏在起跑線這一說法起源于哪里?是出自優(yōu)質教育資源稀缺的內地嗎?現在已經無從考證。伴隨著30年經濟騰飛,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改革,市場力量參與進來優(yōu)化配置教育資源,內地現在的教育資源已經不再是過去“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爭搶狀況。諸多專家學者教育行業(yè)人士也對“起跑線”這一譬喻不以為然,然而人人都不能假裝睜眼瞎,惡性競爭仍然存在,而且并不隨著教育資源的配置優(yōu)化而衰減,反而甚囂塵上。放眼內地之外,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的教育紀錄片《沒有起跑線?》,展現同是中國人,在更優(yōu)的教育資源下,惡性教育競爭愈加緊鑼密鼓,給人“當時我就震驚了”的震撼。
在內地的一二線城市,或許從小升初才開始讓家長感到硝煙彌漫,但在香港比這要早。多早?5歲?3歲?別人家的媽媽,6個月就帶寶寶上游戲班啦!至于胎教,胎教沒有面試啊,如果父母有面試權,許多嬰兒怕是沒有資格呱呱墜地了。21個月大的寶寶,因為只會說BBBBB,不會說A,被父母嘲弄取名阿B。為了上一個出名的幼稚園,父母甚至要算好受孕時間,這叫“贏在射精前”!
對學前教育無止境的投入,往往發(fā)生在這樣的家庭模式中:年輕的爸爸有為多金,并不勸阻全職媽媽的瘋狂行為,因為媽媽一定會反詰:“你難道不知道現在的社會有多嚴峻?你只管掙錢孩子你管過多少?下班回家你只和孩子玩半小時就‘我去洗澡了’,要不你來帶帶看?”
學前教育之后是幼稚園和小學,為了讓觀眾設身處地感受孩子在這種打破頭的教育競爭中的感受,《沒有起跑線?》第二、三集特地讓成年人氣偶像扮演幼稚園和小學的小朋友,分別給他們安排一個“虎媽狼爸”的家庭,當一天插班生,看看小朋友一天的生活是怎么過的。
香港的傳媒創(chuàng)意非常獨到,因為安插大人扮演小孩子當插班生,一定不是沒有表現力的大人,而是插科打諢的諧星,那可比小朋友難搞定得多,還會發(fā)動小朋友搞“政變”的哦。
雖然更多的遭遇和細節(jié)作者不想劇透,因為這部5集的紀錄片,每集才20分鐘,總共也耽誤不了觀者一部電影的時間,非常值得到網上搜來一看的,但在片中的現象背后,一個香港和內地教育共同的問題凸顯出來:面試。
入學面試越來越低幼,前提是,所謂的素質教育,多項才藝、特長,已然成為新的應試教育選項。
香港港九某間人氣幼稚園
我們先來看看,成人世界絞盡腦汁想出來加諸孩子身上的才藝、特長,究竟都有些什么。首先,語言。對香港小朋友來講,無非有一大套內地才是未來競爭的主戰(zhàn)場之類的說辭,普通話一定要學好。同時,英文也不能丟。因為升學面試,目前還是英文的自我介紹。
音樂是語言的延伸,是世界語言,會彈鋼琴已經不稀罕,升學所看的鋼琴級別已經越來越高,最好還要會象征未來藝術主流的中國傳統(tǒng)樂器。
身體方面,更是未來發(fā)展之本,體能、藝體,向奧運會看齊就對了,但也不能忘了代表未來藝體主流的傳統(tǒng)的國術哦。
為了做有修養(yǎng)有品位的未來成功人士,美術教育是斷不能少的。融會中西是必需的,從西洋畫到國畫,一樣都不能少。
電影推薦
契克 Tschick (2016)
導演: 法提赫?阿金/上映日期: 2016-09-15(德國)/ 93分鐘
有趣的青春公路片,德國壁花少年和俄羅斯亞裔轉學生兩個不同膚色都不善與人溝通的少年的自駕之旅。遇到走不通的路也不要走回頭路,還在玉米地里肆意地開車壓出個造型,青春就是要恣意揮霍,做個沒有存在感的乖孩子未必有日后這般鮮活美好的記憶!
類人猿行動 Anthropoid (2016)
導演: 西恩?埃利斯/上映日期: 2016-09-09(英國)/ 120分鐘
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英國訓練兩名捷克斯洛伐克士兵,刺殺納粹黨衛(wèi)軍頭目萊因哈德?海德里希,行動代號”類人猿“。被網友評為完全超越《刺殺希特勒》。真實得讓人恐懼,有愛情,有奸細,有猶豫更有犧牲!
緊扣時代主題的最先進項目,從人工智能到VR到互聯(lián)網+,當然少不了計算機信息素養(yǎng)等等,圖靈教育已經早早植入小孩子的頭腦。別人家的孩子玩游戲,我們家的孩子開發(fā)游戲,看,有沒有“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高瞻遠矚。
除了立足于兒童的,還有透支未來的,比如代表成人成功地位和競爭優(yōu)勢的酒店紳士淑女禮儀培訓。當然,這不僅包含西式的,也囊括中式的。
凡此種種,反映的是成人社會的想象力,也即這一代中流砥柱成長過程的欠缺。從影片的彈幕來看,的確有很多仍然在欠缺中長大的成人,為自己心痛地說,小時候被逼多學幾樣才藝真的不冤枉,長大了才知道有點特長真的很加分。
家長的火燒眉睫,名校的眼光門檻比校門還高,民間教育市場火上澆油恐嚇式的營銷,公立教育體系的事不關己甚至有些幸災樂禍,對我們教育觀察者來講,都是無可厚非的,因為我們的任務是究其成因,擦亮大家的眼睛,真正給所有人信心。
所有加諸孩子身上的競爭要素,我們可以總結為一個標準,那就是“君子不器”的標準:什么都要會,在完善的個人體系下,不能有短板。誰是今日世界萬眾敬仰的“君子”呢,普京會開戰(zhàn)斗機,奧巴馬白宮演講完能原地空翻,繼任的特朗普有點老了,卻操縱著龐大的商業(yè),還會教孫女背誦中國唐詩。
精英決策者并不能解釋成人社會的真相問題??浯笊鐣臍埧彡幇?,不過是為自己的不向善和隨波逐流找正當性。成人社會的游戲規(guī)則,大人不能欲言又止地對小孩子顧左右而言他,如果是那樣,你就真的是把小孩子當“小人”在對待而已。怎么能夠以一套“君子”的標準,加諸“小人”身上呢?
《沒有起跑線?》并不是拋出現象的紀錄片,也并非冠冕堂皇地拋出一堆“這是錯誤的”論調。片中也提到成人社會的成敗究竟依賴什么的真相,比如對工作的專注度,也拍攝了香港小朋友家長集體發(fā)起的,承諾每天讓小孩游戲一小時活動,也從心理學層面,揭示家長當面打擊小孩的普遍習慣以及危害,這從另一方面說明,經濟越發(fā)達,對教育的投入會越多,莫名其妙名目繁多的失衡心態(tài)也越多,專門的研究和解決方案也越多,所以起跑線還是沒有起跑線,都沒有什么可怕的,一切先從成人自己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