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專家
張國立
1955年生于臺灣臺北市,畢業(yè)于輔仁大學(xué)日文系,曾任職日商空運公司、時報周刊。曾出版幾十本書,代表作品《男人終于說實話》《偷眼淚的天使》等。
我小時候很皮,經(jīng)常挨老媽的修理,她相信對獨生子的最佳教育方式是:揍到他認錯。
說實在的,我的確該揍。隔壁吳媽媽住的是日式獨棟木屋,有個大院子。我們打棒球經(jīng)常打進她家,偶爾打破玻璃,這時大家便推舉我去按門鈴把球要回來。
吳媽媽鐵著臉開門先問:“說,是誰打破我家玻璃?說,不然找警察。”她手里握著謀殺玻璃的兇器—我們的球,表情大有不惜嚴刑逼供的意思。我馬上回答:“吳媽媽,是阿呆打破的?!?/p>
“阿呆?哪個阿呆?他人呢?”
“不見了。對不起吳媽媽,他每次都亂打,我們下次不跟他玩兒了?!眳菋寢屢娢夜郧?,還了球,并展開緝兇行動,不幸從巷頭問到巷尾,沒一個大人知道阿呆是哪家的孩子。
你們猜對了,阿呆這小子,是我虛構(gòu)的。從此但凡打破玻璃,我便說:“都是阿呆打的。”過年在別人家門口埋伏踩炮,一踩即爆,嚇濕大人幾條褲子,我也說“一定是阿呆干的”。把李家姐姐的襯裙掛在電線桿上,我更會說:“肯定是阿呆干的,除了他不會有別人?!?/p>
因為禍闖得不大,大人追緝阿呆的興頭頂多兩三天,然后繼續(xù)當(dāng)替死鬼。
阿呆也存在于婚姻的每個角落。先說夫妻間感情的危機測量器,最常見的是:上次兩個人一起外出吃飯是什么時候的事兒?
答案如果是一個月前,嗯,正常;如果是兩個月前,還來得及追上進度;如果根本想不起來,事情就麻煩了。
再研究不一起出去吃飯的理由是什么?“在家吃不好?外頭凈是味精和地溝油!”“花那個冤枉錢干嗎?”“我上班都累死,還出去吃?外頭有什么好吃的?手機叫外賣不是挺方便嗎?”
各位發(fā)現(xiàn)沒有,理由都是假設(shè)性的,既為假設(shè)性的,也就是虛構(gòu)的,如同阿呆的存在。換一種方式說:
人們常抱怨上班累死人。事實上真的有這么夸張嗎?當(dāng)然沒有,上班會累,但累到因而不能與另一半約會吃飯,大多數(shù)人到不了那個地步。如果真如此,那該娶“上班”。
上班等于阿呆,成為一切破壞感情的虛構(gòu)兇手,久而久之,阿呆竟然由虛構(gòu)的角色變得真實,好像凡是和上班扯上關(guān)系的理由都是“奉天承運,欽此”,不必再討論。
阿呆還存在于另一個真實的空間,例如:
“沒辦法,陳董說打牌,怎么能不去陪,他是我們公司最大的客戶。”
“你發(fā)什么瘋,不過下班陪陳董喝杯小酒,鬧什么鬧?”喔,陳董也許真實存在,卻逐漸被虛構(gòu)得阿呆化。
阿呆會在婚姻里發(fā)展到什么階段?什么時候才被找出真相?阿呆可能出現(xiàn)在手機的照相簿內(nèi),于是有人問:“這個女人(男人)是誰?”另一半馬上搶回手機:“誰?不就是那個阿呆,大驚小怪的?!卑⒋艨赡苁侵圃斓販嫌偷牟恍S商,當(dāng)夫妻10年沒一起出去吃個飯,某天其中一人警覺,才恍然起疑:阿呆都賣了10年的地溝油,怎么沒被抓起來?
我特別提起阿呆,有兩層意義:一是一旦阿呆持續(xù)地存在,“他”勢必拉大夫妻間原本如膠似漆的感情,原本僅是一道細縫,3年后是條山溝,5年后就成太平洋了,然后發(fā)生山崩海嘯都不意外。
二是張老媽對待她獨生子絕不姑息的態(tài)度非常值得借鑒,夫妻間稍稍發(fā)現(xiàn)細縫即應(yīng)立即糊水泥修補,不能裝作沒看見。這讓我又想起小時候常偷老媽的錢去買糖果,有天我沒偷錢,張老媽硬要我進風(fēng)波亭當(dāng)岳飛,她說了句傳世經(jīng)典名言:“除了你,還會有誰!”
避免讓阿呆出現(xiàn),我誠摯地呼吁,請好好回想:上回夫妻倆一起出去吃飯是什么時候(喝喜酒不算)?上回夫妻倆一起出去看電影是什么時候(陪孩子去不算)?上回夫妻倆一起去旅行是什么時候(回丈母娘家不算)?上回夫妻倆一起散步是什么時候(省公車票錢不算)?
凡超過3個月,親愛的,阿呆已經(jīng)悄悄搬進你們家了。真實的愛情正一點一滴被虛構(gòu)的阿呆取代,該是大掃除,抓出阿呆并踢他出門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