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洋
最近,閨蜜夫妻吵架。她老公認為衣服應該手洗,他媽媽幾十年來一直堅持用手洗,只有手洗,衣服才能洗干凈。閨蜜反駁說:“這都什么年代了,我媽就一直用洗衣機洗衣服!你媽用手洗,是舍不得那點兒水費吧!”老公脫口而出:“那你媽用機洗,是因為她懶!你和你媽一樣懶!”之后,夫妻倆唇槍舌劍,一場小分歧變成了家庭大戰(zhàn)。
閨蜜問我:“你說,誰說得對?”
我回答:“都對呀!你倆堅持的‘應該都來源于原生家庭,模仿和沿襲了各自母親的行為方式和習慣?!?/p>
閨蜜一聽,頓時有些沮喪:“我們都對,又都不肯改,那可怎么辦?難道要天天這么吵?”
其實,只要抱著雙贏的目的,選擇溝通的態(tài)度,堅持不人身攻擊、不上綱上線、不牽扯雙方父母的原則,解決的辦法真是太多了。
比如,可以和伴侶這么溝通:我不是你的媽媽,無法做得和她一模一樣。你既然是和我結婚,那么請你看到我的存在,接受我和你媽媽之間存在的差異。同時,我尊重你的感受,內衣手洗,其他衣服機洗。
如果他堅持所有衣服必須手洗,那么也可以溝通:我尊重你的選擇,我們可以重新分配家務,你來負責洗衣服,我來負責做飯,這樣我們都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做家務,效率更高。
如果他還是不肯,堅持女人就應該做家務,依然可以溝通:大清已經亡了一百年,既然女人可以和男人一樣賺錢養(yǎng)家,為什么男人不可以和女人一起做家務?我們可以一起探討一下,你的“應該”是從哪里來的,可不可以做點兒調整……
閨蜜回去和老公溝通后,很快把這個矛盾解決了。
在婚姻生活中,實在有太多的“應該”:女人就應該做家務、男人就應該流血流汗不流淚、骨頭渣子就應該扔在餐墊上、你嫁給我就應該聽我的話、你愛我就應該懂我……“應該”,就像一個陰魂不散的鬼,無孔不入,給婚姻制造了無數的麻煩和沖突。
張德芬說,很多人都喜歡把這兩個字放在我們最親密的人身上—“應該”,而這兩個字就是通往地獄的捷徑。
一點兒都不夸張。這是因為,當你腦子里冒出“應該”這兩個字時,就表明你堅信只有自己說的、做的才是真理,然后仿佛被賦予了某種特權,理直氣壯地命令伴侶、指責伴侶、改造伴侶……完全沒有想過,這個“應該”是天經地義的嗎?這個“應該”是從哪里來的?這個“應該”有得到對方的認同嗎?
而當伴侶聽見我們嘴里冒出“應該”時,往往感覺被控制、束縛、壓抑、強迫,對你的愛意全無,兩個人的關系降到冰點—可不就是通往婚姻的地獄嗎?不知道有多少婚姻,毀在“應該”這兩個字上。
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不一樣。只要沒有違反法律,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面對分歧時,不如放下對錯之爭,積極溝通,一起頭腦風暴,想出雙贏的解決方案。
當你放下“應該”的時刻,就是愛在婚姻里重新流動的時候。
[—請參閱本期P44《當媽寶男娶了媽寶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