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瀾 翔
山石布勢見新意 槐榮堂中蘊真情
——吳歷與《槐榮堂圖》賞讀
□ 瀾 翔
吳歷(1632——1718),清代著名畫家,江蘇常熟人;本名啟歷,號漁山、桃溪居士;因其居所緊鄰言子(孔子弟子)宅,其中有墨井,故又號墨井道人;與“四王”、惲壽平并稱為“清初六家”。
說起吳歷的人生,其經歷是異常復雜的。他壽高八十又七,一生布衣;自幼學畫,稍長學琴;進過京,曾交際于京城名流之間;吟詩作畫,深研詩學;信仰上,先儒后佛,最后轉信基督教,當過教父,與西方牧師、神父往來,并差點赴羅馬拜會教皇。在當時,他可算是與域外接觸較早的、為數不多的人物之一,故而,其繪畫作品中必然會有吸收西方繪畫之處。
起初,他隨王鑒習畫,兼學王時敏。所以,其早期作品跟王鑒頗有相似之處,多皴染工細、清潤秀麗。中年以后,他在遍臨宋、元諸家的基礎上,又著重吸取王蒙和吳鎮(zhèn)之長,形成了自己的繪畫風格。此后的作品,布局取景比較真實,安置得宜,且富有遠近感;用筆更沉著謹嚴,善用重墨、積墨,在山石的表現上更富立體感,繪畫風格變得渾樸厚潤。吳歷從早年到晚年,作品都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因而時常令觀者感到他的手“生”,但每幅作品都是他的精心創(chuàng)作,毫無積習。
吳歷身上特有的詩人氣質,決定了其畫中飽有詩的意境。另外,他的生活環(huán)境近于鄉(xiāng)下,作品也多為少數知己而創(chuàng)作,且他們亦非富豪,故而作品中少有商業(yè)氣息的熏染,多為重感情、友誼和自己心聲的表達?!痘睒s堂圖》就是一幅蘊含著吳歷深厚情感的作品?;睒s堂,是吳歷好友許青嶼的祖居。相傳,在許青嶼的父親許中丞4歲時,許青嶼的祖母許夫人在自家庭院里親手栽植了一棵槐樹,并對兒子說:“此樹盛茂覆堂之時,便是你做都堂之時?!痹谠S中丞50歲時,許夫人之言果然應驗,而此時她早已逝去。其后,許氏家族的沉浮,都隨槐樹的枯榮變化而變化。此事,不免讓人產生世事變幻只不過是物理之常、自然之理的感慨。唯心無執(zhí)著,才能拋卻世俗的煩慮,進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最高境界。他創(chuàng)作此圖,亦是出于對許夫人洞徹人生的敬仰與緬懷。
此圖刻畫謹細,設色清麗,是吳氏的傳世佳作之一。圖中,近景山坡密林圍繞,槐榮堂掩映其間。槐樹立于庭院中間,枝繁葉茂、高大挺拔,象征著許氏家族的興旺。院中有長者、官員、女傭、樵夫、門童等人物點景其間,作者以不同身份人物的聚集,來體現許氏家族的社會地位。堂院周圍有小路數條,傳達出平時人行之頻;院前小徑隱于林間、拾階而上;后臨高山巉崖,云煙縹緲。遠景峰巒高屹,山下村落依依、若隱若現,與近景的槐榮堂形成對比。此作,構圖虛實相間、主次分明,作者將筆墨的重點和心思放在了對槐榮堂及周邊環(huán)境的刻畫上,其余之處則極度吝惜筆墨,用強烈的清渾對比突出了作品的主題。他的繪畫,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西方繪畫的技法,比如布局、明暗等,故史論傳其:“作畫每用西洋法,云氣綿渺凌云,迥異平時?!贝藞D中,山石極富立體感的表現、明暗關系的分明,以及畫面所表現出的較強的遠近(空間)感,打破了傳統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三遠”法的表現手段,由此可以斷定其信仰天主教的人生經歷和對西方油畫的見識,對其繪畫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圖中落款沒有留下過多信息,只有自題“夫山高陽氏槐榮堂圖”“虞山吳歷畫”二句。另外,圖后有尤侗《槐榮堂記》、李楷《槐榮堂賦》,以及宋實穎、陸貽典、王奕鴻、吳偉業(yè)等人的題跋。據史料記載,《槐榮堂圖》大約創(chuàng)作于1672年,吳歷時年約40歲。美術史上普遍認為,吳歷一生的創(chuàng)作高峰是在40~50歲之間。此時為他中年摹古和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但他摹古而不拘囿于古人,能融匯諸家之長,自創(chuàng)新意。此作,從用筆和山石、樹木的刻畫上,仍然可見宋元諸家的影子,這與圖中西畫元素的顯露共同成為其中年臨古、逐步形成自己畫風和進入創(chuàng)作高峰期的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