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顯蓉+許賢超+王峰+陳興宇
摘要:闡述了2014-2016年鄂北地區(qū)麥茬中稻采用超高產栽培技術后的產量表現及群體結構,并從培育適齡多蘗壯秧、雙株大行小苗移栽、增施配方肥料、精準水分管理、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等方面論述了其主要栽培技術與管理措施。
關鍵詞:麥茬中稻;超高產;群體結構;栽培技術;鄂北地區(qū)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17-3225-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17.008
The Super-High 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 and Performance of Rice Rotated with Wheat in the North of Hubei Province
FU Xian-rong1,XU Xian-chao1,WANG Feng2,CHEN Xing-yu1
(1.Center of Agricultural Techniques Extension of Zengdou District in Suizhou City,Suizhou 441300,Hubei,China;
2.Suizhou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Suizhou 441300,Hubei,China)
Abstract: The rice super-high yield cultivatio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2014-2016 in the north of Hubei province. This paper presents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the rice super-high yield,and the main super-high 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 were summed such as raising healthy tiller seedlings,transplanting of young plants,increasing the utilization of formulated fertilizer,precision water management,and comprehensive control techniques for controlling pest,diseases and weed.
Key words: rice rotated with wheat;super-high yield;population structure;cultivation techniques;the north of Hubei province
隨州市位于湖北省北部,屬低山丘陵區(qū);年平均降水量865~1 070 mm,年光照時間2 009.6~2 059.7 h,年平均氣溫15.5 ℃,年無霜期220~240 d。以麥-稻兩熟為主,是麥茬中稻的高產地區(qū)。2014-2016年隨州市連續(xù)3年參加了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組織的第四、第五期超級稻百畝示范片攻關工作,取得了麥茬中稻百畝示范片產量14 371.5、15 393.0、14 541.0 kg/hm2的好成績,創(chuàng)鄂北地區(qū)麥茬中稻大面積高產紀錄,受到了袁隆平院士及其團隊的好評。根據麥茬中稻超高產栽培試驗結果,總結出鄂北地區(qū)麥茬中稻超高產的主要栽培技術與管理措施,對于指導鄂北地區(qū)中稻生產具有重要意義[1]。
1 麥茬中稻超高產栽培的實踐
1.1 地點、茬口、土壤肥力狀況
示范片位于隨州市隨縣均川鎮(zhèn)幸福居委會三組、四組,共計42個種植農戶、48個攻關田塊、面積7.1 hm2。示范片為白善土質、前茬為小麥,平均產量6 000 kg/hm2左右。示范片土壤有機質17.51~21.44 g/kg、全氮0.11~0.15 g/kg、堿解氮72.52~85.26 mg/kg、有效磷4~8 mg/kg、速效鉀74~96 mg/kg、pH 5.1~5.5。
1.2 品種概況
2014年選用品種為Y兩優(yōu)900(Y58S×R900)。該品種在鄂北地區(qū)作中稻栽培,全生育期158 d,株高125 cm,葉色濃綠,莖稈粗壯、耐肥抗倒,穗大粒多、產量潛力較大,后期熟相較好。
2015、2016年選用品種為超優(yōu)千號(廣湘24S×R900)。該品種在鄂北地區(qū)作中稻栽培,全生育期151 d,株高117 cm,葉色淡綠,莖稈粗壯、耐肥抗倒,穗大粒多、產量潛力較大,后期熟相較好。
1.3 氣候概況
2014年中稻生育前期氣候正常,中稻抽穗以后陰雨天氣多、氣溫低,影響中稻灌漿結實。鄂北地區(qū)大面積中稻結實率低,產量不高;2015年中稻生育前期氣候正常,中稻抽穗以后陰雨天氣少、氣溫適中,有利中稻灌漿結實。大面積中稻結實率高,產量高;2016年中稻生育前期陰雨天氣多、氣溫偏低,中稻生育中后期氣溫偏高,影響中稻灌漿結實。大面積中稻結實率低,產量低。
1.4 群體結構、產量
2014年示范片基本苗132.8萬~160.4萬苗/hm2,最高苗392.6萬~416.9萬苗/hm2,有效穗228.5萬~248.6萬穗/hm2,每穗總粒數288.1~349.2,實粒數240.6~273.4,結實率78.3%~83.5%,千粒重26.8~27.2 g。經專家割產驗收,示范片實產14 371.5 kg/hm2。
2015年示范片基本苗90.0萬~112.5萬苗/hm2,最高苗407.7萬~437.3萬苗/hm2,有效穗228.2萬~250.8萬穗/hm2,每穗總粒數296.7~320.6,實粒數276.5~307.3,結實率93.2%~95.9%,千粒重26.9~27.3 g。經專家割產驗收,示范片實產15 393.0 kg/hm2。endprint
2016年示范片基本苗97.5萬~118.5萬苗/hm2,最高苗414.0萬~447.0萬苗/hm2,有效穗217.5萬~253.5萬穗/hm2,每穗總粒數328.7~336.9,實粒數254.5~259.3,結實率73.3%~81.5%,千粒重25.5~26.8 g。經專家割產驗收,示范片實產14 541.0 kg/hm2。
2 麥茬中稻超高產栽培的主要技術措施
2.1 培育適齡多蘗壯秧
采用旱耕水整通氣濕潤育秧,薄膜拱棚保溫方式。選擇背風向陽,排灌方便,土壤耕作層深厚,土質肥沃的田塊作秧田。秧田翻耕后施好底肥,每公頃施用45%復合肥(15-15-15)600 kg,氯化鉀112.5 kg,4~5 d后再平整秧廂播種。秧田播種量150 kg/hm2,大田用種量15.00~18.75 kg/hm2,勻播稀播,培育適齡多蘗壯秧。鄂北地區(qū)小麥茬4月18-20日播種。
播種后,在苗床上每隔1 m插一塊1.83 m長的竹片作低拱,然后蓋薄膜,四周用泥土將膜邊壓牢,密封保溫,防止風雨吹開。扎根扶針前,注意密封保溫,促進扎根出苗。扶針現青后,搞好通風煉苗,防止高溫傷苗和缺水、發(fā)病死苗。根據病蟲發(fā)生情況,在秧田注意防治稻薊馬、二化螟、稻象甲等病蟲,確保秧苗健壯生長,無蟲傷病斑[2]。
2.2 雙株大行小苗移栽
秧齡控制在25~30 d,或者葉齡5葉1心至6葉1心時及時移栽,堅決不插大齡秧[3]。移栽前對大田進行精細耕整,做到3 cm水層不現泥。大田在平整后要開好大田圍溝和十(井)字溝。667 m2以下的大田要開圍溝和十字溝,1 333 m2以上的大田要開圍溝和井字溝。
插植規(guī)格采用寬行窄株方式,栽插密度18.00萬~20.25萬蔸/hm2,每蔸栽2粒谷苗,手工栽插,堅持帶藥移栽。注意帶泥拔秧,隨拔隨插,插直插穩(wěn),插好每一蔸苗,不插帶病苗,不插矮縮弱苗,不插黑根無根苗。栽插后3 d內及時查漏補缺,換掉返青不好的秧苗,確保不漏一蔸苗,扶正扶穩(wěn)每一蔸秧苗[4]。
2.3 增施配方肥料
2.3.1 總施肥量 每公頃純N、P2O5、K2O用量為352.5、219.0、354.0 kg,氮、磷、鉀比例為1∶0.62∶1。
2.3.2 底肥 結合大田耕整兩犁兩耙分2次施入,第一次每公頃施農家肥15 000 kg、45%的復合肥(15-15-15)900 kg,拌勻后于第一次犁田翻耕時深施;第二次每公頃施有機肥1 050 kg、45%的復合肥(15-15-15)450 kg,混合均勻后在第二次犁田時撒施。大田耕整時要注意干犁、干耙、水整。
2.3.3 分蘗肥 分兩次施用,第一次于移栽后6 d左右,施尿素150.0 kg/hm2。第二次于移栽后15 d左右,施復合肥112.5 kg/hm2。以后分不同田塊施平衡肥,確保整個示范田生長基本一致。
2.3.4 穗肥 分兩次施用,第一次于幼穗分化的二期、以葉色轉黃為最佳施肥期,每公頃施尿素75 kg、氯化鉀225 kg。第二次于幼穗分化第4~5期施用,看苗施尿素30 kg/hm2。
2.3.5 粒肥 在齊穗期每公頃用谷粒包1.5 kg對水900 kg進行葉面噴施,以降低空殼率,提高結實和粒重,也可以噴施高效葉面肥。
2.4 精準水分管理
2.4.1 薄水插秧 插秧時留薄水層,以保證插秧質量,防止水深浮蔸缺蔸;劃行器劃行則先行放干田間水確保株行線清晰。
2.4.2 寸水返青 插后5~6 d灌寸水以創(chuàng)造一個溫、濕度比較穩(wěn)定的環(huán)境條件,促進新根發(fā)生、迅速返青活棵。
2.4.3 淺水、濕潤分蘗 做到干濕交替,以濕為主,結合人工中耕除草和追肥灌入薄水0.5~1.0 cm,讓其自然落干后,露田濕潤2~3 d,再灌薄水,如此反復進行。天晴遮泥水、雨天無水層,以促進根系生長、提早分蘗、降低分蘗節(jié)位。
2.4.4 輕曬健苗 當總苗數達到270萬/hm2左右時開始排水曬田。一般曬至田間開小裂,腳踏不下陷,泥面露白根、葉片直立、葉色退淡為止,對于地下水位高、土壤質地粘重、秧苗長勢旺的田塊適度重曬,反之對于灌水不便、沙質土壤、禾苗長勢較弱田塊適度輕曬,以起到控上促下、促使壯稈、提高成穗率、降低田間濕度、減輕病蟲危害的作用。
2.4.5 有水養(yǎng)胎 在稻田群體主莖進入幼穗分化2~3期恢復灌水,采取淺水勤灌自然落干,露泥1~2 d及時復灌;在幼穗分化減數分裂期前后(幼穗分化5~7期)時,保持1.7~3.3 cm水層不斷水。
2.4.6 足水抽穗 抽穗揚花期需水較多,要保持淺水層,創(chuàng)造田間相對濕度較高的環(huán)境,有利于抽穗正常和開花授粉。
2.4.7 干濕壯子 在群體進入尾花期后至成熟期堅持干干濕濕、以濕為主,以提高根系活力延緩根系衰老,達到以氧促根、養(yǎng)根保葉、以葉增粒的目的。
2.4.8 完熟斷水 在收割前5~7 d群體進入完熟期排水曬田斷水,切忌斷水過早,影響子粒充實和產量[5]。
2.5 綜合防治病蟲草害
移栽前3~5 d,每公頃用康寬(氯蟲苯甲酰胺)150 mL+加收熱必(2%春雷霉素+20%三環(huán)唑)900 g+吡蚜酮240 g防治一代二化螟、稻薊馬及預防稻溫病、稻飛虱。移栽后5~7 d,結合分蘗肥的施用,每公頃用尿素150 kg+10%吡嘧磺隆300 g進行化學除草。曬田復水后,每公頃用康寬150 mL+愛苗(苯甲·丙環(huán)唑)600 mL防治二化稻縱卷葉螟及二代三化螟、紋枯病。7月下旬每公頃用康寬150 mL+愛苗600 mL+阿克泰(25%水分散粒劑)30 g+加收熱必900 g防治二代二化螟、三代稻飛虱等。8月中旬每公頃用天達2116生長劑600 mL+有機硅150 mL+楊彩(11.7%丙環(huán)唑+7%嘧菌脂)300 mL防治穗期綜合癥。8月下旬每公頃用阿克泰60 g+酮高尚300 mL防治四代稻飛虱及稻曲病。
參考文獻:
[1] 王中原,文 震,鄒家龍,等.超級稻不同推廣方式的推廣效果初探[J].中國稻米,2010,16(2):33-35.
[2] 苗得雨.北方寒地水稻超高產栽培技術措施探討[J].現代農業(yè)科技,2009(5):188-189.
[3] 敖和軍,鄒應斌,王淑紅,等.超級稻“三定”栽培法研究Ⅲ.不同栽培方式對超級雜交稻產量形成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06, 22(7):169-173.
[4] 郭麗敏.超級雜交水稻高產集成配套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07, 13(20):68-69,19.
[5] 馬 均.水稻超高產強化栽培技術規(guī)程[J].中國農技推廣,2005, 21(5):24-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