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于“刷臉”的新聞呈“刷屏”之勢:iPhone X應用公布具有臉部識別功能;杭州一肯德基餐廳宣布可以刷臉支付;農業(yè)銀行總行下發(fā)通知,要求全國推廣人臉識別系統(tǒng);北京所有公租房將推行“人臉識別”門禁;北師大宣布學生宿舍全面啟用“刷臉開門”……
“刷臉”應用呈爆發(fā)式增長,但不少人也對該技術的安全性提出質疑。
雷也(臉部識別軟件開發(fā)工程師)
近日,有蘋果用戶不時接到陌生人打來的FaceTime視頻電話,接通后對方處于黑漆漆的狀態(tài),只有自己的圖像呈現(xiàn)在手機屏幕里。此類陌生FaceTime視頻通話存在錄制用戶臉部視頻的風險。
一些支付App已經采用“人臉識別”技術,讓用戶直接“刷臉”支付,而不法分子利用FaceTime錄制用戶臉部視頻后,有可能借此通過單一“人臉識別”驗證,盜取用戶賬戶里的財產。
上述“盜臉”是騙子主動出擊,事實上,大眾在日常生活中還主動貢獻了許多“臉部信息”。許多人知道各類免費App有收集提取用戶個人信息的風險,但卻不清楚那些提供花樣修圖“變臉”的App也存在著收集用戶臉部動態(tài)視頻的風險。
在用戶使用“變臉”美圖的過程中,系統(tǒng)會自動截屏上傳至后臺,并與用戶提供的個人注冊信息相匹配。用戶的“臉”,可能不知不覺就被收集了,進而被不法分子“賣”入黑市。不管是電信運營商的自助“實人驗真”系統(tǒng),還是支付平臺采用的“人臉支付”,都離不開臉部特征+臉部動作結合的驗證方式?!白兡槨钡臄?shù)據庫錄下了用戶驗證的整個過程,等于提供了一個完整的用戶人臉驗證視頻,不論其他支付或者驗證平臺需要怎樣的特征和動作,在一定的技術條件下,有了人臉視頻都可以輕易完成。因此,這樣一條完整人臉視頻信息,可以被叫賣到50至80元不等的高價。
在網絡上,某種意義上每個人都是透明的。大量個人信息被收集被泄露被販賣,而拍照修圖等軟件的流行,讓人臉信息也成為流通信息的一種,讓本來具有單一生物特性的“人臉識別”技術也不再安全無憂。因此,“人臉識別”與其他個人信息一樣,其安全性同樣需要法律和監(jiān)管部門的有效作為來保駕護航。
周曦(云從科技創(chuàng)始人)
近兩年,國內各家中小銀行和四大行地方分行已經陸續(xù)將人臉識別技術用于日常業(yè)務,近日,四大行中的農行更是首先在全國范圍應用人臉識別技術。銀行光憑“刷臉”真的靠譜嗎?
人臉識別技術在過去一年來,平均6~8個月識別率就會提升一個數(shù)量級,測試結果表明,人證合一對比,人眼識別率平均為72.5%,機器識別率超過99.5%。同時,機器不會疲勞,能節(jié)約人力成本,更適合遠程業(yè)務辦理。
目前銀行使用人臉識別技術主要集中在11個不同部門的46種不同需求,涉及:遠程開戶、支付、柜臺對比、智能機具、智能金庫等。
銀行在選擇人臉識別技術時,一般會重點考慮:正確接受率,考量兩張人臉照片為同一個人時,系統(tǒng)判斷成功并予以通過的概率,越大越好;錯誤接受率,考量兩張人臉照片不是同一個人時,系統(tǒng)錯誤判斷為同一人的概率,越小越好。還有一個性能指標是比對速度。銀行一般要求誤識率控制到萬分之一以下,通過率 90% 以上,比對速度 1 秒以內。
相對虹膜,人臉識別有很多優(yōu)點:更方便,不需接觸,沒有侵犯性;更簡單,交互性好;設備通用,攝像頭、PC機、手機、平板等通用設備均可使用;不易仿冒,有活體識別功能。
當然,僅靠人臉識別是不夠的,通過“遠程人臉識別+身份證件核實”的方式進行身份驗證有望成為銀行的標配??梢詫⑷四樌斫獬摄y行卡,ATM 機通過人臉識別比對可以將對應的銀行卡關聯(lián)起來,但用戶還是要輸入密碼來進行取款。
人臉識別技術如何區(qū)分雙胞胎等特殊情況?事實上,人眼看雙胞胎可能沒有差別,但計算機對人臉細節(jié)進行歸納和抽象,完全具備強大的區(qū)分雙胞胎的能力。只是,目前機器對人臉的清晰度要求還比較高,如果有些場景提供的人臉信息不夠清晰,機器目前無法做到 100% 的準確。
劉春泉(上海段和段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
2017年春運期間,人臉識別技術在部分火車站進站檢票處開始應用,引發(fā)很多關注。雖然生物識別的準確性等問題會隨著技術進步逐步獲得解決,但生物識別身份卻存在難以克服的潛在法律風險。
人體生物學特征具有唯一性,是很多人看好這個領域商業(yè)前景的主要原因。比如人臉、虹膜、指紋、聲紋,這些特征只有當事人自己才有,別人不能假冒。有了這樣的特征識別,網絡不法分子想要破解“人臉密碼”就沒有破解一般數(shù)字字母密碼那么容易。但是,在資本熱捧人臉識別概念的時代,人們似乎忽視了一點,那就是人臉識別如果大規(guī)模使用,尤其是非現(xiàn)場使用,一定要通過信息網絡,而通過信息網絡,任何信息都要轉化為計算機識別的二進制代碼。換言之,人臉不能復制,轉化的二進制計算機代碼可以復制,也完全可以被盜竊、濫用。
生物識別技術的識別原理和提取的數(shù)據都會存儲成為平臺企業(yè)的數(shù)據庫,在目前全世界情況來看,都存在平臺數(shù)據泄露、失竊的潛在安全風險。更為可怕的是,不像密碼可以重置,銀行卡可以掛失,生物識別信息對于個人來說是不可再生、不可重建的,因此,一旦泄露就是永久泄露,難以挽回。
所以對于人臉識別設備在火車站檢票時的使用涉及數(shù)據安全的擔憂是成立的,這種數(shù)據一旦被泄露,會成為永久的安全隱患。
我認為,目前的技術條件下,公共服務領域不能強制推行人臉識別,也不能將這些技術作為法定身份識別的唯一依據,可以允許企業(yè)使用人臉識別作為輔助身份驗證依據,但必須告知用戶潛在風險,并提供替代方案。
齊愛民(廣西民族大學網絡與大數(shù)據法治戰(zhàn)略研究院院長)
以蘋果新機型iPhone X應用臉部識別功能為例,機械識別人臉的過程本身是在編碼程序控制下的自動化過程,很容易由其編寫人員跳過或破解,或者在了解抓取特征后仿制出仿冒品。
個人生物信息可直接且唯一識別到個人,從個人信息理論分類角度看,其敏感程度遠高于一般信息,可稱之為“敏感信息”中的“敏感信息”。鑒于其存在特殊風險,因此在保護層級上也要高于“一般信息”,需要受到特殊關注和保護。目前,有關生物信息的以上討論還僅限于學術領域,未列入立法實踐的議程。
“刷臉支付”要全面正式投入使用,必須有相關法律法規(guī)出臺。有學者提出,應該強制相關網站通過PCI-DSS安全認證這類國際性的在線交易數(shù)據安全標準,并定期核查。與此同時,要求商家在內網安裝防火墻,監(jiān)測重要數(shù)據的使用記錄,還應為用戶購買信息安全保險,提供泄露信息的賠付服務等。
在行政方面,有人提出網絡信息安全的獨立問題,應該設立專門的信息安全機構進行配套運作,政府需要對相應的信息安全機構進行嚴格監(jiān)管。
在當今的信息時代,誰掌握了信息,誰就掌握了主動權。個人信息跨國傳輸問題早就超越了個人信息保護的層面,上升到了社會安全和國家安全層面。如,國內幾大電商平臺的個人信息如果被外國機構廣泛收集,對方除了可以通過大數(shù)據分析和挖掘技術等透視中國公民的消費習慣和購買傾向,還可以了解中國整體社會發(fā)展狀況及未來可能發(fā)生的重大事件,使我國國家安全面臨安全隱患。因此,要在國家安全的視野下看待人臉識別,制度和法律都要跟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