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琳,1989年出生,現居杭州。作家,編劇,著有《你躲在時間門外》《傲慢與偏愛》等書。新作《我想你時西風止》即將出版。
好像很多年前就開始流行一個問題,如果你被關在一個密室里10年,讓你選部劇陪伴你,你選哪一部?
我想很多人的答案,都是《老友記》。
記得很多年前跟朋友瑪麗聊起這部劇,一向內向的瑪麗忽然眼睛一亮,然后就很激動地拉著我的手說:“我太喜歡了,這部劇我可以看100遍?!?/p>
我說:“是啊,我也是,我大概可以看101遍?!?/p>
我是一個蠻喜新厭舊的人,但《老友記》總是看不厭,它大概是影響我最深的一部劇了。
沒有那些瑰麗的大夢想、英雄的大舉動、浪漫的大場面,有的只是6個小人物牽牽絆絆、棱棱角角的生活點滴。
1994年9月22日,《老友記》的第一季開播,播了近10年后結束。6位主演不再是“角色”,而成了活生生的、靈動鮮活的人,就活在我的深夜里、食堂間和每一個黃昏。
喜歡《老友記》最直觀的原因和眾人沒什么不同,它把世界上最美好的幾種感情濃縮在6個人之間、濃縮在莫妮卡的小客廳里。6個職業(yè)、性格截然不同的家伙,以莫妮卡為中心,也以這間小客廳為中心,蔓延開來,卻永遠都圍繞中心打著轉。
它也像很多美劇一樣,人物關系稍有些混亂,畢竟過了10年啊,什么事兒不會發(fā)生?比如瑞秋和羅斯兜兜轉轉之后又和喬伊對上了眼。但它又很自控地將他們的感情線放在了“友誼至上”的后頭,哪怕俗套卻永遠溫馨。
看《老友記》的時候,我大概不算小,但的確還是少年。一群人抱著零食、盒飯,《老友記》一時成了我們的下飯菜。明明是情景喜劇,但不曉得為什么會跟著哭。
后來明白了,是因為一種叫作“共情”的東西。
高中的時候,我們一群好朋友常常一起上學、回家、周末組局聚會,并不是不知道什么叫作距離和分別。后來,被打散在各個地方,即便在同一個城市,也會忽然意識到孤獨的可能性。
在走上社會之前,我們有無數個約定:一起旅行,一起租個大房子,無論歲月如何變遷我們都要每周出來聚一次。
年輕的時候舉手發(fā)誓,一臉童真不容置疑,可真正到了時候,竟統(tǒng)統(tǒng)沉默地反悔了。
都不知道,誰是最先叛變的那一個。
我們開始忙忙碌碌地生活,開始有自己的多個小圈子,忙到沒空問候和緬懷,卻還是讓寂寞鉆了空子。
我喜歡《老友記》,可能就是喜歡它一點都不讓孤獨有機可乘吧。
會有眼淚、離散、沮喪、悲傷甚至背叛。但這個時候,那其余的5個人,總是毫無意外地出現。
就像年輕的時候,所有人告訴你,一切都會好的。而他們在一個叫《老友記》的烏托邦里告訴你,不好的事終會發(fā)生,但你還有我們。
生活有很多瑣碎和茍且,它一點都不避諱這些:莫妮卡會因為婚禮的細節(jié)而整個人崩潰;瑞秋和羅斯走走散散各尋新歡、再度和好,卻也不是狗血劇情里的感情如初,而是有根刺卡著;喬伊也會被騙到沙漠里拍攝,以為自己將成巨星,卻發(fā)現劇組面臨解散。
戲謔,卻很真實。但為什么還是覺得好像是烏托邦呢?
因為,莫妮卡會有錢德勒的無條件理解;瑞秋的那根刺卡著會痛,但羅斯會給她擁抱;喬伊之所以能拿著氣球對著鏡頭微笑,身后是黃掉的劇組,是因為——
沒什么大不了的,他們還在等他回家一起吃飯呢。
所有的“之所以”就是因為有了延續(xù)。
因為這是一場不會散場的友情和青春,我們一點兒都不擔心。他們有魄力搞砸自己的人生,卻總有另外5個人說:“沒事,搞砸就搞砸唄,又不是只有這么一種可能性?!?/p>
我看過很多好劇,不乏讓我落淚的。但從來沒有一部劇在它結束的時候,我不斷地后退,死活舍不得看最后一集。當不得不看完,燈光熄滅,眾人交出鑰匙的瞬間,一切好像要走進下一個階段了,我大哭了一場。
比失戀還要傷心,心空出了一大塊。
這部長壽喜劇,是6個人的青春,重新點開第一季到最后一季,眾人的變化都盡收眼底。
好像什么都變了,又好像什么都沒有變。
瑪麗在去年嫁給了我們的中學同學。一群人打打鬧鬧的婚禮,像是一場沾著喜氣的朋友聚會。
久不見面的老朋友都變了樣,但湊在一起,又好像還是老樣子。
想想《老友記》中的人不也是如此嗎?披著成年人的外殼,內心卻還是那個執(zhí)拗而天真的孩子。
但其實我們都明白,自己社會的那一面、成長的那一面,我們或許很少會對陪著自己長大的那些人呈現。
成長會給我們帶來什么?一個堅硬的外殼,還是一個因環(huán)境而變化的面具?打磨你的棱角的時候,你是否還會想起最初的那個自己。
那個向往和朋友們共同生活、一起戀愛、發(fā)泄細碎的憤懣、收集普通的美好的“我們”,就是熒幕上的《老友記》。
他們給了我們一個夢,夢見后青春期的延續(xù),沒有人關燈,沒有人分離。
我重新點開大結局,燈光亮起,鑰匙交出,全劇終,劇情卻在我心里延續(xù)下去。
《老友記》根本不可能結束,只不過不再出現在熒幕上,而是生活在別處罷了。
這是生活給我們的圈套,我們甘之如飴,在友情里做井底之蛙,在一間小房子里就能擁有海闊天空。
我始終相信,在另外一個平行時空,我、瑪麗,還有那些曾許諾我們要一起生活的老朋友們,住進了《老友記》的情節(jié)里,那是屬于我們的共同的歲月,盡管它美好得不真實。
感謝《老友記》,讓我的后青春期有了個寄托,讓我開始喜歡生活里的瑣碎,開始珍惜歲月里每一次的嘆息,也開始學著愛,學著維系每一段值得維系的關系。
我常買一個牌子的飲料,大多數時候刮出的是“謝謝品嘗”,而《老友記》仿佛讓我刮出了無數個“再來一次”。
是啊,再來一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