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李凌
■在自己還沒修煉到有著深厚的美術專業(yè)功底,有著一定層次的審美判斷,有著較高教育學、心理學、文學素養(yǎng),在沒有充分地“備好”這些課之前,即便是有了“人人講”也救不了你。“人人講”反而使你的無知暴露得更快!更迅速!更徹底!
——有感于當下教育專家的“泡沫式”成長
■美是感覺,不是“道理”。老師講的道理越多,越影響孩子的感覺,越毀掉孩子的美感。雖然,形準了,更像了,感覺卻沒了,美丟了。
■兒童畫中的故事僅是兒童畫中的一個小元素。兒童畫里雖然有故事,但兒童畫的精髓不是“故事”,而是兒童在畫中用了什么個性線條。釋放了什么“好看”信息。透出了什么藝術語言。作品有沒有想象力、表現(xiàn)力、獨立性和創(chuàng)意。讓人看了有什么感受。比如,兩幅畫雖都有“同一”故事,有可能故事講得好的畫很平庸,另一幅故事很一般但卻很有藝術感染力,從審美上說后者要比前者高得多。兒童畫雖沒對錯,卻有品位高低。素養(yǎng)高的老師講審美,不懂美的老師只講故事。
■規(guī)矩產生畫法,直覺產生個性。技巧越成熟,個性越難成。兒童畫只有靈性、感悟占“上風”時,個性才可能出現(xiàn)。
■好多時候,好畫都是在兒童心靈完全放松,完全自然,無所為而為達到“忘我”時才不約而至的。當兒童“忘記”了技法,隨心而動,“興之所至”了,美就出現(xiàn)了。
■每個考上美術大學的都能畫得很像,要不考不上大學。考上大學離畫家還遠著呢!離大師更遠。大師的畫畫成小孩兒模樣是經過幾十年的修煉,但大師修煉的不是技巧,是素養(yǎng),不是手,是心,提升的不是知識,是境界。大師不是畫不像,而是不想畫像。只有大師的心“修”得像兒童一樣純凈了,物我兩忘了,無欲無求了,才可能畫得像小孩兒。這個境界絕大多數(shù)畫家都達不到,所以大師很少。他們畫畫兒有了兒童的心境才畫出像兒童的畫。也正因為他們的畫筆聽命于感覺和靈性了,筆隨心動了,忘記技法了才像小孩兒的畫。但小孩兒的“畫不像”與大師“畫得不像”不是一個層面,這就是審美。是審美就復雜了,美為什么要審呢?因為美是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的。
■孩子畫畫應是“我”字打頭:天性是“我不知道”,感性是“我覺得”,理性是“我認為”。
■兒童繪畫的每個階段一邊是穩(wěn)定的造型樣式,到了這個年齡就畫這樣的畫。一邊又是發(fā)展的,你想讓他停一下也停不住。在穩(wěn)定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穩(wěn)定,這就是兒童發(fā)展規(guī)律。我們的教育也只能在這個規(guī)律內、階段內進行。
■在滿腦子里都是像的家長眼里,怎么可能從孩子的畫里看出創(chuàng)意呢?
■今天的兒童美術看起來紅紅火火,熱火朝天,美術班、畫室越來越多,從業(yè)的人數(shù)越來越多。但老師的教研水平、文化素養(yǎng)、眼界、視野卻一般。雖然老師們渴望學習,學習熱情度也很高,但又不知道怎么去學習?學習什么?熱于技術實操,冷于思想、思索。換課件,買課件,加盟,怎么不動腦子怎么省事怎么干。其實,兒童美術重要的是思,不是技;是美,不是術;如果連觀念都沒解決,路沒選好,學到最后結果就明顯了。本來術和技歸美和思領導的,美和思卻被技和術控制,學來學去,就是個匠,遠離了藝術。
■那些畫簡筆畫的孩子都覺得畫想象畫的是瞎胡畫,那些畫想象畫的孩子都覺得畫簡筆畫的孩子沒想象力。
——路不同,想的角度就不同
■兒童寫生畫是培養(yǎng)兒童觀察、思索、表現(xiàn)的最佳方法,這一事實早已被業(yè)內專家所公認。這也是從思想到表達徹底解決模式化作品的最佳途徑。同時,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感覺、知覺、直覺的敏感性。對寫作文也有很大的幫助。因為,作文也是寫心得、感受,作文的中心思想就是畫中的主題,一個用文字,一個用畫筆。其實,都是一個道理,都反映了作者的思維水平和動手能力。能畫出來說明作者這樣想過,這就是思想。有家長說孩子畫畫不想,拿筆就畫,實際上,孩子在拿筆的同時已經作了構思了,只是兒童的想比較單純,甚至感覺就是想,畫就是思。
1.《植物聯(lián)想》 韓雨欣 11歲
2.《萬能汽車》 王帥然 6歲
3.《昆蟲世界》 趙子瑞 5歲
4.《夢中的橋》 李業(yè)皓 10歲